治國是以法治國為先還是以德治國為先呢?

辯論賽的題目,我方觀點是以法治國為先,但是也希望又不同的觀點以供思考。


德治的邏輯是基於傳統中國是一個熟人社會。熟人社會低頭不見抬頭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太小,如果兩人之間有了摩擦,你想想看那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局面?!所以這種情況下不能用法治,用了法治可以解決一時的問題,但以後呢?那還不是天天吵、天天打,然後各自的親朋好友最後都被卷進來,那還能幹啥?所以只能用德治,德高望重的長者,一方面和大家都有些親朋關係,誰也得給個面子,另一方面他人情世故也比較懂,所以他才能居中平衡拿捏好利益平衡的分寸,最後就算不是皆大歡喜吧,起碼各讓一步彼此都有個台階,不至於鬧得太僵。而這個長者要有這個威望就必須讓大家都服氣,也就是平時的為人處世讓大家都佩服,所以這就是德治之由來,也是德治有效的地方。

但放到今天,也只有一些大國企還能保持一個熟人群體,大部分人群所生活的環境都是有相當距離的半陌生人社會了,德治的必然性不需要了,而德治的有效性也由於大家沒時間通過深入了解來建立威望而大打折扣,因此只能通過專業性來建立威望。所以現在談德治純屬腦殘。但有個問題卻不能忽略,由於中國人德治的傳統時間太長,而半陌生人社會形成的時間太短,所以我們其實還是下意識的希望德治,最簡單一點,任何一個中國人所組成的團隊,如果帶頭大哥不講義氣、渾身毛病,底下人一定不服氣,繼而這個團隊就一定沒有戰鬥力。所以現在的中國必然需要法治,但德治卻又不得不延續下來,但兩三代人以後德治的空間將徹底消失。


依法治國是以德治國的前提和基礎,脫離法治基礎空談道德,只會越治越缺德。天朝當下的社會戾氣和誠信缺失,正是長期維穩和稀泥望星空空談道德造成的惡果


如果是辯題,需要先定義「先」的意義,這樣才能展開更深入的討論


都不好吧,我覺得應該是依法治國為先。


以法為先。

一個國家初步建立時,面對的問題方方面面,但為了這個國家的平穩快速發展,必需要以大到小的過程進行,否則出現大問題後小的補充再多也不夠,而且解決起來很麻煩。

以法為先,就是首先建立起這個國家的制度,確定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除了關乎國運的法律之外(比如主動泄露國家機密,叛國投敵等罪的判處),與人民利益息息相關的法律最好符合大部分人的選擇(比如丈夫打了妻子一巴掌你就判人家個死刑肯定不被大多數人接受,也不合適),而且,建國初期的法律最好不要編寫的太過詳細,確定好一個範圍,以後以實際情況再加以修改(例如你開車只需要走一邊就行了不需要一直走直線)。

如果一個地區的人民經歷了長時間的生活,人們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觀念,從其中選取合適的定為法律也不失為好的選擇。(比如強姦幼女的人在當地人的道德觀念中應被處死在法律上就應重懲)。

此外,道德和法律是大同小異的,但依法治國更容易執行。

依法治國最重要的是法律的執行程度,執法不嚴僅僅比沒有法律好一點罷了。


雪漠:以德治國,感動民心

選自《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經&>第一輯》雪漠著,中國大百科出版社

?

道治除了強調德行之外,還要求統治者完全消解自己,有一顆公心,但德治不用這樣,德治只強調統治者、管理人才的德行。所以,德治比道治次一等。

漢代之前一直很重視德行,漢武帝時期有個舉孝廉的政策,大家可以推舉當地品行最好的人當孝廉。後來曹操出現,這個規矩才被打破。因為他提倡「唯才是舉」,只要有才華,就能當官,不管你德不德的。所以,曹操身邊猛將如雲、謀臣如雲、人才非常多。

劉備跟他不一樣,劉備非常強調德,所以,劉備身邊有人才,但劉備也得到了「人和」。所謂人和,就是人心所向、上下團結的意思。

劉備有很多感人的行為。最讓我感動的是,關羽和張飛死後,他帶上全國七十萬大軍為兄弟報仇。他的行為其實很愚蠢,以現在的眼光來看,他顯得非常滑稽,報仇也報得很失敗。但他明知這樣是報不了仇的,卻偏偏要這麼做。為什麼?因為,他和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的時候,說過「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他為了守住這個諾言,寧願不要國家,也要出兵東吳。兵敗之後,他到了白帝城,從此一病不起,臨終向諸葛亮託孤,說:你如果覺得劉禪還行,你就輔佐劉禪;如果你覺得劉禪不行,你就自己主持大局。結果,諸葛亮流著淚說自己會至死盡忠、輔佐劉禪。這一幕讓我非常感動。這裡面的兄弟情,不要說在這個時代,在整個中國歷史裡面,也不算太多。中國歷史中充滿了爭權奪利的血腥,為了財富、為了帝位,親兄弟都可以相殘,但劉備為了兄弟之誼,寧願放棄國家,放棄生命,單憑這一點,他就讓人非常敬佩。他也許不是一個很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因為他感情用事,最終也確實失敗了,但,正是他的失敗,讓他成了一個真正的人,成了一個真正講義氣的人,而不是偽君子。一定要注意這一點。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有人也許會有另一種看法,對劉備也會有另一種評價,但我覺得,不管怎麼樣,他對兄弟的這點情分都讓人覺得非常溫暖。所以,劉備是重德的,他治理國家靠的也是德行。他的臣子對他非常忠心,同樣是因為他的德行。

用福利性的東西管理國家也是德治。這一點西方國家做得很好。比如加拿大,加拿大的慈善事業很發達。加拿大有很多慈善家,他們老是把自己的很多收益都捐獻給慈善機構,讓老百姓能體面生活,所以,很多人都想移民加拿大是有道理的。大家都想移民加拿大,就是「親」;大家都誇加拿大,就是「譽」。

?

比德治再差一點的,是禮治。所謂禮治,就是靠禮樂制度來治理國家,用禮儀和藝術來熏陶百姓。

在禮治的時代,什麼等級享受什麼樣的歌舞、禮儀,國家都有明確規定;如果不按規定,就是違反國家的法律。周王朝就是典型的禮治。《史記》中說過,周文王很受諸侯王的尊重,有一次,虞國和芮國鬧糾紛鬧得一塌糊塗,就一起到周國請周文王評判,結果一進周地,發現人家的老百姓相互謙讓,長幼有禮,就非常慚愧地禮讓回國了。這就是禮樂制度熏陶老百姓的一個典型例子。孔子非常推崇周禮,儒家也非常推崇周禮。但是,到了春秋末年,周王朝就出現了禮崩樂壞的現象。諸侯王老是做不合禮樂制度的事情,連士大夫都可以不聽諸侯王的話,國家與國家之間也是戰亂不斷,到了最後才有秦朝的出現。

我們前面講過電影《百鳥朝鳳》,它講的就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故事。過去,嗩吶一直是禮樂制度的一部分,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死時才能享有「百鳥朝鳳」,一般的有錢人、達官貴人都不行。後來,時代慢慢地變了,這種禮樂制度就消失了。人們不再重視嗩吶,有些嗩吶藝人沒錢吃飯,就吹著「百鳥朝鳳」在街上討飯吃。這說明,禮樂制度雖然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內容,但它已經慢慢地消亡了,甚至從人心之中徹底消失了。

?

但「親之譽之」中的其他兩項:德治和人治,至今仍然是人們所提倡的。我們一直提倡以德治國,提了很多年。不過,想要維持國家的穩定和富強,單純地德治還不夠,還需要法治。

法治就是老子所說的第三等的統治方式。

?

?


子曰為政以德


事實上秦以後的真正帝國時代亦或是現在是沒有獨用一個可治天下的,歷朝歷代的統治階級,大概都是結合起來,是所謂的:兼取儒法,雜用王霸。可嘆這也是有問題的,那就是不論德治還是法治,都不是統治者全用之治道,而只是一種治術,說白了就是手段,託名德法,就有綱常倫理和嚴酷刑法,便於統治,所以只取德法中的禮與刑便可,是為禮治和刑治,也是我們今天的潛規則和明規範。所以德法之爭沒有實質性的勝利者,因為都是勝利者,也都只是被統治者利用的學說。但是如果使人民道德水平提高,要復興德。如果要使綜合國力提升,要復興法。以上全部個人意見,希望有一些參考價值。


更應該德治,就說一件事孝子殺母被判刑,丈夫殺死強姦妻子的犯人被判無期,鄧玉嬌殺死強姦者還得靠精神病才能脫罪。你覺得法治怎麼樣?德治具有很強的更新性,比如老人碰瓷,法律到現在也沒怎麼改呀,但是德治就會馬上更新。其次德治適應性很強,比如防衛過當,有的人就是別人犯了小罪,他不依不饒故意打死,有的人是遇到危險罪犯,怕罪犯反撲,所以把人打死。法律對這兩種人都是一視同仁,德治就會體驗更靈活的適應性。當然在大互聯網時代,德治最大的難題就是互聯網,因為網路太發達,會有很多群眾被片面之詞帶歪。所以我建議賢人政治,某小地區,鄰里知根知底,推選一個公認的比較有道德,處事公正的人出來。然後呢,這個人負責當地的事情,然後如果這個人乾的不好,當地人也可以投票隨時推翻這個人。因為人口面積小,所以足夠知根知底,同時呢,因為他權利來源於人民對他的信任,這個人也沒法太過腐化。那麼選出來的就是為民做事的賢人,我比較嚮往老子的小國寡民,不喜歡現在的中央集權。


推薦閱讀:

TAG:歷史 | 政治 | 儒家 | 法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