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到尼采等會幾乎喜極而泣,你會么?就是覺得說的真對,覺得有一個人素未謀面卻把你想說說不出的話說了?
尼採的作品很多屬於格言體,簡短而有力量,你心底有三分狂,尼採的語言能帶出七分,這也許就是你會產生共鳴,喜極而泣的原因。題主說「覺得有一個人素未謀面卻把你想說說不出的話說了」,是的,無論是哲學還是其他學科,當你在經典面前,看得越多越深入,你會發現自身的渺小,所有說過的、想說的,前人都已說過。
不同意第二答案所說:「如果讀書的時候,總是覺得這作者說得怎麼這麼對!,那你就危險了。接收到的知識或信息與你自己的認識過於接近,這樣你是不會更進一步的。」看書能夠擴寬你的知識結構,避免狹隘,刷新對世界的認識固然好。但看書還有一點就是能夠幫助你把你腦中零散的、不成體系的知識鞏固加強轉化,梳理成可以表達出來的東西。
還有說到二手文獻,在沒有經過自己獨立思考的情況下,去看二手文獻很容易被帶到溝里去,很贊同麻瓜大塊頭的回答,我很反感看到回答里動不動就說別人危險,尼采自己也說過「語言對思想自由的危險。——每個詞都是偏見。」所以,讀哲學,關鍵是你開心就好。。個人認為尼採的悲觀主義給人一種向上的力量,要說危險,感覺讀叔本華更危險些o(╯□╰)o
尼采是個深層心理學家,佛洛依德作為微觀心理學祖師只是繼續了尼採的道路。
他知道你每一種潛意識想法其實以前讀很多格言式的書確實也許都有這種感覺。但我想告訴你,尼採的還是有不一樣的地方。尼采被弗洛伊德尊為心理分析學說的預見者可不是弗拍他的馬屁。尼採的很多思維是直擊人的內心世界的,而且幾乎達到了最深的地方。他不是搞心理學的,卻有這樣天才的洞察力。你覺得他說出了你的心聲,是的,就是這樣。
針對回答中有說題主很「危險」,必須先去看看「二手文獻」,否則就很有可能「中毒」了的話,我也有些看法和建議,補充如下: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子非我,又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題主對自己要有自信。要知道納粹也曾利用尼採的思想,而那些研究尼採的納粹份子難道不是成了當時德國思想界的權威嗎?如果你在當時的德國,那你到底是遵從他們的「二手文獻」呢,還是你自己的理解呢?你該好好想想這個問題。
我不是反對二手文獻,但對二手文獻,你也要建立在你自主思考的基礎上的。
有人說,大家的自主思考就是「民哲泛濫」。「民哲泛濫」有弊端,我承認。那愚民就好嗎?迷信權威就好嗎?我認為如果一定要選其一,還是選「民哲泛濫」的好!當然,兩者兼而有之是最好的,「數朵紅花成片綠葉」不是挺好么?不然哲學家們老是這麼孤芳自賞,也寂寞啊!
危險還是不危險的,你要自己看完再說,喜歡就看,不要輕信別人說的「危險」,你要自己去得出。要知道,很多人只不過是看過尼采幾句驚世駭俗的格言,就說:「危險」、還有一些人不過是被他們自己的理解嚇到了(這關尼采什麼事?)、最好笑的莫過於只是聽說過尼采瘋了的,也大叫:「危險!」
當然,危險是有的,但到底是什麼危險?危險在哪裡?正如我前面所說,你要自己去思考、去判斷,去得出。就是你去參考「二手文獻」,你與別人交流,最終還是要你自己做出判斷。甚至在得出有危險之後,你還得自主思考,值不值得冒險?該不該冒險?當然,你也可以在得出危險之後選擇放棄,但至少你有了真正自己的,對「危險」的理解。
最後,我一點沒覺得你「中毒」或被「洗腦」,真正被洗腦的人是不會意識到自己被洗腦的。相反,對於某些一看到別人讀書讀的「喜極而泣」就立馬覺得很危險的人,對某些出於「關心」而害怕你「中毒」的人,以至於一定要你去參考權威的人,我倒是在想:「是否他們才是真正中了某些毒而被「洗腦」的呢?以至於他們自己竟一點都沒有覺察到?」。呵呵。
有很多尼採的讀者不能夠享受尼采,這真是莫大的遺憾,尼采是什麼,是炸藥,是原子彈,尼采如果被點著,世界將會被毀滅,然後從廢墟上人們將會建立一個唯一的世界。話說回來,為什麼很多人不能夠像我一樣享受尼采像少年看著黃片狠狠的擼一樣享受一次又一次的高潮?因為歸根結底他不知道尼採的根在哪裡?而我和尼採的根是一樣的。尼采說過:當你離我最遠的時候,我們才真正的站在一起。尼採的根,就是基督教,尼採的一切哲學思想,歸根到底,就是,聖經說了什麼,他就反對什麼,在尼采那個時代,世界說:不準手淫,因為上帝在你頭上看著你呢,而尼采說:大家盡情的擼吧,因為上帝已經死了。尼采之所以是炸藥,因為他的重大發現:基督教是人類的毒藥,他看到太多的時代和太多的人被這劇毒無聲的虐殺,感到很可惜,很悲哀,也很憤怒,尼采一直是憤怒著的,不是因為他的敵人是上帝,而是憤怒人為什麼那麼享受的自我毒殺,尼采說:上帝不死,我們就不能活,啊門,尼采確實活過,因為上帝在他心裡早已死去,但是這具死屍的影子,卻讓他憤怒了一輩子。尼採的願望就是希望我們能夠享受他,但如果你想享受尼采,你就先必須了解基督教,光了解不行,還得有數年的虔信,光虔信還不行,要信到迷茫和困惑,信到痛苦和彷徨,求生不能,求死不得,這樣你就像我一樣,有了和尼采相同的經歷,然後你邂逅了尼采,然後尼采化作一顆原子彈,在你裡面爆炸,成為你永遠的太遠,就像聖經所說的:那城內又不用日月光照;因有 神的榮耀光照,又有羔羊為城的燈。列國要在城的光里行走;地上的君王必將自己的榮耀歸與那城。城門白晝總不關閉,在那裡原沒有黑夜。 (啟示錄 21:23-25 和合本)
我從大學開始虔信基督教五年,同時修神學一年,後來在混沌中接觸了林語堂,然後開始懷疑世界只有一個是真實的,就是我們的世界,看了尼采之後,發現我的懷疑是正確的。所以每次我讀尼采,只能幾句話幾句話的讀,因為每幾句話,都炸的自己肝膽俱裂,每讀一小節,我就會把書砸在桌子上,來回走動幾分鐘再讀下去,就像恐怕自己的精液射出去了,今天就不會再有高潮了。
感覺題主很危險啊,閱讀尼采讀到喜極而泣的程度不能說明真正理解了尼采,反而可能說明中「毒」已深了。
尼採的作品很有文學性,也很有煽動性,這導致會有很多人願意讀他的作品,但其實他的作品並不那麼容易理解,不參考二手文獻難以進入文本。結果就是民哲泛濫。
總之,喜歡讀哲學是好的,但是一定要找到閱讀的門徑,多看前人的研究成果。對於尼采尤其如此。本科哲學專業,大三因為選了課,讀了一個學期,當時深有同感。
看到樓上幾位同學提到了民哲,然而並沒有給它下定義,自己對它的鄙棄卻好像天然站在這個群體之外了。我認為討論問題可以不贊同,甚至表示憤慨,但是經驗而論,拿出「民哲」的標籤給人貼上討論往往就很難繼續了(沒準是好事?也許是壞事呢)。後來我和當助教的博士師兄進行過一次有趣的討論,作為回答以資一笑:如果把哲學史和金庸的武俠史比較,尼采哲學的對照是葵花寶典。(用尼採的表達方式來看,也許這個小故事能勉強算得上是某種(隱、轉、借)「喻」?)
葵花寶典是金庸武俠史發展到後期威力無匹的精妙武學,本身卻又詭異至極,《笑傲江湖》里提到原典因為種種原因保存不全,但是看過寶典的人在武學上都實現了較大的跨越。至於在書中露面更多的「辟邪劍法」,作為寶典衍生出的劍術絕學,金庸則安排林平之和岳不群這兩個形象豐滿的人物進行了展示。其中有一個場景令我印象極深,由於手邊沒書,不便引文,大致描述一下:岳靈珊說她爸爸岳不群可能看過但是沒有練林家祖傳的辟邪劍法,林平之回應說,岳靈珊是沒看過劍譜,而任何一個習武之人看過劍譜, 都無法抗拒去練上面的武功,岳不群當然也不例外。除此之外我們通過後來令狐沖的觀察得知,這辟邪劍法在招式上平平無奇,但是通過體會真正的劍譜,對出招的手法和速度加以變換,面貌就煥然一新。令狐沖練的「獨孤九劍」的哲學在於「無招勝有招」,然而辟邪劍法與它正是相反或相同,因為所謂「七十二路」實際是虛指,出招人體力耗盡也未必能使完,因此理論上它的劍招接近於無窮,它的哲學在終極意義上和之前提到的」無招「是殊途同歸的。所以我的理解,「辟邪劍法」可不是幾十路劍招的集合,而是一套顛覆性的、教人如何真正用劍的方法。那麼我們就很好理解為什麼這劍譜為何讓習武之人看過一眼就無法抗拒,又為什麼短時間內讓平淡無奇的劍法技驚四座。想到這裡並沒有結束,更令人驚訝的是,它僅僅只是葵花寶典中的劍法而已。
講了半天武俠小說讀後感,似乎還沒有進入正題,但實際上我感覺自己實在沒有能力繼續表述了。在我的理解中,尼采哲學就是一套超出現實太多的寶典。它容易讓閱讀的人「中毒」也好「走火入魔」也好「民哲化」也好,它確實提供了一套極具魅力的素材,供讀者閱讀和想像發揮,如果你只在乎有所得有所悟,能給當下你的生命境況提供些許幫助,而不是力圖「正確、完整」地理解尼採的話。有時讀有所得就好,不論是閱讀時的快感,思想上的頓悟亦或是體系的建立,真正享受其中的人,又何必總是小心翼翼、心懷愧疚和懷疑?你又不是在哲學史上留下自己名字的人,以絕大多數人微弱的影響力和徘徊多變的思想,我以為大可不必擔憂,遴選是歷史的任務,而理解和表達是每一個尼采讀者的自由。
另看到上面有回答提到尼采容易引起讀者共鳴的一大原因是格言體,我想補充一下。這種「共鳴感」(姑且這麼叫吧)也許確實和格言體有很大關係,這樣的表達方式彷彿造成了一種「留白」的效果,讓讀者可以把自身的體會與經歷添加進文本中,所以有較強的「共鳴感」或者「帶入感」。但是除此之外,按照我們老師的講授,應該和尼采古典語文學的背景以及驚人的知識量有關。他在字裡行間「埋下」了很多線索,讀者就像尋寶人一樣,可以有一定幾率憑藉自己的知識背景和理解方式而從線索中找到寶藏,以致出現「喜極而泣」的獨特體驗。
談到這裡,嚴肅而論,我當然得贊同最高票的觀點,想讀到更大量更好玩更有價值的東西,尼采研究文獻是學習的必由之路,哪怕它如今似乎已經浩如煙海。不誇張而論,尼采是那種有能力也有意願在著作中句句引用的人,至於他又沒有這麼做,誰都不知道。但是有一點幾乎可以確定,單憑一般讀者的聰明才智和知識儲備,不通過嚴格的訓練和必要的研究思考,在閱讀尼採的時候更多的是理解自己,而不會是理解尼采。
但總的來講還是那句話,別想那麼多。讀不懂又怎樣?愛讀就讀唄,就算「出錯」,以常人影響力之微弱不太可能會給客觀世界造成什麼重大的惡劣後果,以常人思想之徘徊多變也不太可能會對自己的生活製造實質性的災難。以尼采影響之大,他之後的很多人都是受一章半句的啟發,在自己的領域練成了「辟邪劍法」。誤讀者那麼多,不差你一個。如果你發現自己不是「常人」,某天捅了大簍子,那麼恭喜你,已經充分證明了自己的天才。這樣看來,似乎並沒有什麼損失。因為他的寫作是格言式的,而不是那種有公設有論證有線索的明確推導過程。格言體的線索非常模糊,而有些段落非常短,尼採的語氣又非常強勢,還喜歡用喻。所以讀起來會有種我看的好爽啊、不需要想太多、好像說的是有那麼點道理、好像是在形容/諷刺某某的快感。
如果讀書的時候,總是覺得「這作者說得怎麼這麼對!」,那你就危險了。接收到的知識或信息與你自己的認識過於接近,這樣你是不會更進一步的。
人的知識結構總是狹窄的,見識總是偏頗的,學海無涯,要時時提醒自己:現在你知道的東西,可能並無完整,甚至根本是錯的。唯一的拯救就是多接觸未知。假如有本書你讀不太懂,那麼可能對你是有益的;假如,你覺得作者在胡說八道,但又不知如何反駁他——很可能的確他是在胡說,但也有可能經過思考和研究後你發現他是對的,那麼恭喜你,你遇見了一個讀書人最幸運的事:刷新了對世界的認識。就是尼采讓哥泯然民哲矣!哈哈
看看他過得是啥日子,你願意為了得到「真理」忍受至死方休的痛苦么?
是懂非懂的時候喜極而泣有所感悟,真的懂了的話開始笑死尼采這個逗比兒童了
讀尼採的文章當感到痛不欲生,以至於不忍卒讀。
正在讀快樂的知識,尼采絕對是超人,智者,他幾乎看穿了人的每個細節,而且文采斐然,他是個天才
還沒讀,先挖個坑推薦閱讀:
※是先有 有價值的東西造就有價值的人,還是 有價值的人造就出有價值的東西?
※尼採的「超人」概念和道教的「真人」概念有什麼區別?
※尼採的永恆輪迴學說在物理上可能嗎?
※尼採的深淵窺視理論是什麼意思?
※誰來給我說一說關於莎樂美的一切?
TAG:尼采Nietzsch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