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火箭發射的失敗案例中,為什麼很少發生火箭爆炸的情況?

絕大多數都是「沒有送入預定軌道」,還有一些是載荷本身的故障,印象中唯一一次爆炸也是撞山爆炸,似乎沒有在發射架或者半空中爆炸的情況?


瀉...瀉藥?

一般來說火箭升空爆炸分三種情況:

第一種是姿態控制或導航系統發生故障,升空航線明顯偏離預定軌道,為了避免落到地上造成巨大人員財產損失進行空中引爆,這樣會使對地面的損失降到最小,大部分運載火箭的爆炸都是由於自身偏離軌道而自己引爆自己。

第二是推進器發生故障,如燃料泄露,在高溫高速高壓情況下,最後的結果就是。。。boooom

三是運載火箭的設計問題或是結構損壞,在劇烈振動下也會導致火箭解體。。。booom

而在中國,由於很多方面原因科研人員對於重大科研項目的重視程度很高,所以很多發射前檢查環節就能發現出潛在的問題,並排除。

所以第二和第三點原因在中國運載火箭失敗歷史上十分少數。

其中也有很大原因是因為中國運載火箭的發展較為保守,不像老美攤子大還愛折騰,導致我們今天看到老美炸了一個,後天看到老美又炸了一個。

1970年至1996年間,中國共發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43枚,平均每年發射1.59枚,其中發射成功36枚,部分成功2枚,失敗5枚,達到了83.72%的發射成功率。

1997年2017年,中國發射了長征系列運載火箭204枚,平均每年發射9.71枚,其中發射成功199枚,部分成功2枚,失敗3枚,達到了97.55%的發射成功率。

以下全部為長征系列發射完全失敗集錦,沒有將開拓者一號等火箭歸類。

第一次失敗是1973年的風暴一號。

搭載長空一號電子偵察衛星 。

結果失敗,火箭二級遊動發動機燃氣發生器發生故障沒有啟動,使致火箭飛行姿態失穩,起飛後154秒於空中自毀,衛星未能進入預定軌道,火箭連同衛星殘骸墜落於甘肅臨洮縣境內。

第二次依舊是風暴一號,1974年

失敗,火箭二級主發動機因震動導致焊接撕裂,推力下降,使得火箭飛行速度沒有達到第一宇宙速度——7.8km/s,衛星未能進入預定軌道,殘骸散落於廣西橫縣、博白一帶。

第三次是長征二號,搭載尖兵一號國土普查衛星,1974年11月。

結果失敗,起飛後6秒火箭控制系統俯仰速率陀螺中的高度導線因振動斷裂,穩定系統未接到陀螺控制系統輸出的信號,導致火箭飛行姿態失去控制,20秒安全自毀系統啟動於空中自毀。

第四次還是風暴一號~1976年。

失敗,火箭二級遊動發動機出現故障,推力下降,令火箭飛行速度較第一宇宙速度低約500m/s,衛星未能入軌。

第五次又又又是風暴一號。1979年

失敗,二級遊動發動機渦輪泵在滑行段飛行中故障,二級游機推力下降,直至起飛後297秒自行提前關機。火箭最終因飛行姿態失穩在空中自毀。衛星未能入軌,在澳大利亞再入。

第六次是長三,91年

失敗,第三級發動機二次啟動時由於燃氣發生器氫頭腔發生固氧爆燃,使氫副控活門波紋管受損,造成大漏氣,發動機提前關機,衛星未能進入預定轉移軌道。

第七次是長二捆,92年,

衛星分配器Star-63F( 美國)

搭載澳普圖斯B1通信衛星

(澳星B1通信衛星)

( 澳大利亞)

結果發射終止。由於程序配電器第四、五觸點間存在0.15毫克多餘鋁屑物,產生電弧接通了第Ⅰ、Ⅱ號助推器發動機氧化劑副系統斷流閥門電爆管,致使Ⅰ、Ⅱ號助推器發動機在點火後隨即關機。火箭的主計算機測得推力不夠,所有發動機於點火7秒後實施了緊急關機。

第八次1992年12月,長征二號捆

衛星分配器Star-63F( 美國)

搭載澳普圖斯B2通信衛星

(澳星B2通信衛星)

( 澳大利亞)

部分成功,飛行47秒後衛星發生爆炸,火箭的整流罩過早分離,衛星和上面級殘骸注入近地橢圓軌道。經過一番協商,中美雙方互相承認衛星和火箭都沒問題,仍用長二捆補射一顆澳普圖斯B3通信衛星。

第九次還是長二捆,95年。

衛星分配器Star-63F( 美國)

搭載亞太二號通信衛星

結果失敗,升空不久,衛星爆炸引發火箭爆炸,星箭俱毀。隨後中方用長征三號乙補射一顆亞太二號R通信衛星。

第十次是長三乙的首秀失敗,搭載國際通信衛星708星。

1996年2月15日,長三乙在其首次發射中失利,起飛約2秒後由於導航系統故障導致火箭在飛行中傾斜翻側,約22秒後頭部撞到離發射架1850米處的山坡上,發生猛烈爆炸。在事故中星箭全損,基本沒有留下大件殘骸,並造成6人死亡,57人受傷,毀傷發射基地居住區房屋80餘間

發射後兩秒火箭開始偏移

經過努力控制後依舊傾斜翻側

撞到山坡引發爆炸

此事故是為中國航天史上傷亡最嚴重的事故。故障原因後查明為慣性基準大迴路里的一個電子元件失效,造成慣性基準無輸出。

事故錄像: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227031719/http://pbma.nasa.gov/docs/public/pbma/vits/Long_March.avi

第十一次是長三,96年。搭載中星七號通信衛星

結果失敗。第三級發動機二次啟動時由於燃氣發生器氫頭腔發生固氧爆燃,使氫副控活門波紋管受損,造成大漏氣,最終導致渦輪進氣管燒穿,三級發動機二次啟動後261.806秒推力大幅度下降,比預計關機時間提前48.519秒關機,衛星未能進入預定轉移軌道。

第十二次是長三乙,09年。

搭載帕拉帕D通信衛星( 印尼)

結果部分成功,三級發動機Ⅰ分機被多餘物堵塞氫噴嘴,燃氣發生器局部泄漏,三級二次點火後推力不足,未能將衛星注入預定轉移軌道,遠地點偏低。衛星最終通過三次變軌成功進入地球靜止軌道。此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自1996年以來13年內的第一次失利。

第十三次是長征二號丙,搭載前哨二號紅外預警衛

星。2011年

結果失敗,二級遊動發動機Ⅲ分機與伺服機構連接部位失效,導致火箭二級姿態失穩。

第十四次是長征四號乙,搭載中巴地球資源衛星

( 中國/ 巴西)2013年。

結果失敗,三級火箭發動機管道堵塞,提前11秒關機,關機時飛行速度僅有7.1km/s,沒有達到第一宇宙速度——7.8km/s,致使衛星的近地點高度依然為負值。半小時後,三級火箭和衛星在南極洲或南冰洋再入。

第十五次是長征四號丙,搭載 高分十號衛星 2016年。

結果失敗,三級火箭發動機故障,衛星未能入軌。三級火箭和衛星在南極洲或南冰洋再入。

第十六次,2016年12月28日,長征二號丁

搭載高景一號01星、02星

我國首顆中學生科普小衛星「八一·少年行」衛星。

結果部分失敗,高景一號01/02星游機故障提前關機使遠地點偏低,未完成軌道圓化,後靠衛星自行變軌。

第十七次是長征五號,搭載 實踐十八號衛星 2017年

結果失敗,火箭飛行出現異常。

第十八次,2017年6月19日長征三號乙

搭載中星9A

部分失敗,第三級工作段由於現在使用的飛控軟體與此次發射的這枚較早製造的火箭不完全兼容,姿態失穩提前關機,衛星未進入GTO,後自行變軌進入GEO成功,衛星未能進入預定軌道。

截至2017年6月19日,衛星太陽能帆板、天線及衛星系統工作正常。

此次問題源於火箭第三級發動機姿態控制的失誤,衛星將使用自帶推進劑進行多次變軌以到達預定軌道,使用壽命將會大大縮短。

gto軌道:http://baike.baidu.com/l/eFdBme1s?bk_share=copy

geo軌道:http://baike.baidu.com/l/gS9hvsGN?bk_share=copy

事故報道: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7/06/c_1121277288.htm

以上。

向中國航天事業無私奉獻的航天人致敬!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9B%BD%E8%BF%90%E8%BD%BD%E7%81%AB%E7%AE%AD%E5%8F%91%E5%B0%84%E5%88%97%E8%A1%A8?wprov=sfla1

中星9A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6%98%9F9A?wprov=sfla1


@Shadow 的各個失敗總結非常好,我來補充一個爆炸「少」的原因,不是針對中國,對全世界都是適用的

火箭 = 一個裝滿了爆炸物(氧化劑和還原劑)的運載工具

以登月火箭土星五號為例,它的重量約為3000噸,其中大約200噸是結構、發動機等,大約45噸是送到月球的,等於說90%以上重量是燃料。

因此,

火箭發射 = 不斷點著炸藥包把載荷送上天

這個說法是沒什麼問題的。

而且火箭一直工作到最後一刻的過程中,是一直在消耗燃料的,甚至普遍會有所剩餘,畢竟要留有一定餘量嘛。

你還可以想像,由於火箭要求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爆發這麼大能量,它的氧化劑和還原劑是極容易燃燒或爆炸的。

這意味著,只要火箭出一點問題,幾乎都是爆炸,簡直沒有例外。

而且幾乎所有的火箭都有自毀系統,一旦有問題就會自爆。

甚至Space-X回收的一級火箭,就剩那麼一丁點燃料了,一不小心還是會爆炸。

而你所提的爆炸,是肉眼可見的爆炸。

但是火箭離開你視野非常快,帶著望遠鏡也看不了幾十秒就鑽進雲層了。

剩下的時間我們聽到的就是「XX遙測信號正常、雷達跟蹤正常」,顯然不能靠眼睛了。

爆炸也不會有什麼視頻記錄或聲音記錄的。

因此,如果你看到五花八門的各種火箭故障報告,比如「一二級分離故障」、「導航控制系統故障」、「結構出現故障」、「燃料泄漏」、「入軌失敗」等,基本可以腦補各種爆炸的聲音。

當然,這也是為什麼當年尤里加加林、阿蘭謝帕德、楊利偉成為本國航天第一人後,都獲得了本國最高榮譽稱號。

畢竟猴子也知道不要隨便坐在一個炸藥包上好么?


上面級的小型的爆炸倒是有過,1991年長三Y9,固氧爆燃,導致渦輪被燒穿


我覺得有幾方面原因。與美俄相比,首先發射基數少;其次,技術路線保守;第三,航天任務的質量監管應該是比較嚴格的。

題主提到的長征三號撞山一次,恰是出現在航天部門想要大踏步前進的時刻。

雖然美國出現過很多次火箭爆炸,包括發射台和空中,但危及非宇航員人身安全的情況應該極少(資料不完全沒有核實,請指教)。出現過重大事故的,記憶中應該是前蘇聯,中國,巴西吧。


技術偏向保守,火箭型號系譜也較少,基本上長期都是在一兩個主力型號基礎上漸進開發,但是老型號保留的老舊技術太多,潛力非常有限,這就導致了我國運載火箭長期以來的運力低下,不過好處就是,可以對有限的幾個型號做相對大量的完善工作,拾遺補闕,可靠性自然就高了。

看過一份統計資料,截止2015年左右,發射成功率最高的是義大利,因為一共就發射了兩次,都成功了,然後是歐航局成功率94%(共計200多次),蘇聯/俄羅斯94%(共計5000多次),中國92%(共計200多次),美國89%(共計2000多次),其他的記不清了,中國在航天方面的投入相比歐美俄少的可憐,能有這樣的成功率已經是不錯了,說白了,航天到底看的還是真金白銀,投入多少,回報多少。


1996年2月15日,長征三號乙首飛發射國際通信衛星708,火箭起飛22秒以後姿態失控,滿載燃料的火箭撞向距發射塔架1850米的山坡上,爆炸的地點正好在航天工程技術人員住的宿舍附近,強烈的氣浪瞬間衝垮了鋼筋水泥的建築,死亡6人、傷57人,一位專為火箭設計飛行彈道的高級工程師當場犧牲。發射基地如同經歷了一場地震。

  事後查明「慣性平台倒台是本次發射失敗的重要原因」。

謝爾蓋·帕夫洛維奇·科羅廖夫永垂不朽!

 N1高105米(345英尺),在高度,質量和有效負載上僅次於世界第一的土星五號。N1-L3方案採用五級推進,前三級將飛船送入地球軌道,其餘兩級用於地月推進。 加滿燃料滿載情況下,N1-L3重2788噸(6.1百萬磅)。 下面三級呈截錐體形,最下部直徑約10米,這是受箭體內燃料箱形狀的限制,一個較小的球形煤油箱在上部,較大的液氧箱在下部。上部分呈圓柱形,直徑4.4米。

 

  第一級A段,由30台NK-15發動機驅動,發動機排成兩個環,外環24台,內環6台。這些發動機都是分級燃燒循環的先例。 控制系統基於發動機的差動節流,外環應付傾斜和偏轉,安裝在框架內的六個用於應付滾動。A段還裝有四個柵格翼,這種平衡裝置後來用在了蘇聯的空空導彈設計上。 A段總共產生4620噸(1000萬磅力)的推力,遠遠超出土星五號的3469公噸(765萬磅力)的推力。

 

  第二級B段,由8台NK-15V發動機驅動,也排列成環形。NK-15V與15的區別就是吊鐘形渦流室和高空發動機性能。 上面級V段,裝了4台更小的NK-21發動機,排列成矩形。

 

  在N1的研製過程中,不斷有各種發動機改進方案。將第一級的NK-15改進為NK-33,將第二級發動機改進為NK-43,後面三級採用NK-31,改進後的NI被成為N1F,然而直至登月計劃結束,這種改進型都沒有試飛過。

 

  比起土星五號,N1雖然推力更大, 但它只能將95噸的物體送入低地球軌道,而土星五號可以運送130噸物體。這是由於N1全箭都以煤油做燃料,而美國對氫氧燃料的研究起步早,使得土星五號設計時選用了比較成熟的氫氧發動機,以此獲得了較高的效率。

 複雜的發動機群導致輸送推進劑的管道設計也很複雜,而這種極端脆弱的結構是導致N1最後失敗的罪魁。

有趣的是,當時是否要花大價錢研發用於土星五號的F-1發動機還是一個爭論的焦點,有一種設計方案就是採用類似N1的發動機群。而N1的失敗給了支持這一方案的人一個教訓。

 

  用於發射N1的拜科努爾基地不支持水運。為了通過鐵路運送火箭,箭體各級都被拆散再重新組裝。 結果,許多潛在問題都不能即時發現並排除,例如有害震動(可能導致推進劑管道破裂),廢氣流體力學問題(可能導致箭體翻滾)。

 

  種種的技術失誤,以及缺乏資金支持,N1從未經過嚴格的出廠測試,甚至N1每次爆炸都在一二級分離之前。計劃的12次試飛也因前四次徹底失敗而提前告終。

 

  登月計劃取消後,米申繼續N1F研發,希望這款火箭今後能用於發射一個類似美國天空實驗室的大型太空站。 研究還是在1974年因]格盧什科接替了米申而宣告終止。當時兩枚N1F已經做好了發射準備。

 

  緊隨N1計劃之後的是1976年的能源號/暴風雪號計劃啟動,以及質子火箭的研製。

兩枚待飛的N1F火箭殘體現在仍擺放拜科努爾,被當作儲藏庫。起動發動機被人為破壞以掩蓋蘇聯的破產的登月計劃,以此欺騙美國以為登月競賽還在繼續。 這個秘密直到開放政策時期,火箭遺物被公開展示才公諸於眾。

 

  而N1F上的前進發動機未遭破壞,因為雖然火箭整體不可靠,但單獨的NK-33和NK-43還是很先進可靠的。 約150台發動機被保留下來,90年代中期,俄羅斯政府把其中的36台以每台11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了噴氣飛機公司。這家公司還取得了發動機的生產權。

 

  由噴飛公司搭橋,日本的J-1和J-2火箭採用了3台發動機。 美國公司基斯特勒航天公司也在自己的火箭方案中採用了這種發動機。而在俄羅斯,直到2004年,剩餘的70多台才重新啟用,而這項採用N1發動機的新火箭研製計劃也在2005年因資金短缺而破產。

N1運載火箭是蘇聯研發的用來將蘇聯宇航員送到月球的火箭。也就是被西方人稱為 G-1e 或 SL-15 的火箭。N1就是俄語носитель(運載器)的縮寫。火箭研發工作比土星五號晚,不僅資金短缺、未測試,四次發射試驗都失敗了,於是蘇聯在1976年正式取消了這項工程。

 

  1969年2月21日:由於燃氣發生器意外地高頻振動,一處導管裂開,導致發動機失火。火勢延伸到發動機控制系統,於是在飛行68.7秒後,發動機停機。火箭在69秒後在12,200米高空爆炸。

 

  1969年7月3日:一顆鬆動螺柱被吸入燃料泵,導致控制系統停止了30台中的29台發動機, 發動機停機23秒後火箭爆炸,炸毀了發射塔,成為火箭應用史上最大規模的爆炸。

 

  1971年6月24日:起飛後就不正常轉動,且超過了控制系統的可調範圍,51秒後火箭在1千米高空爆炸。

 

  1972年11月23日:40千米高空處,其中一台發動機遭遇縱向耦合振動,其他發動機程序性停機,導致4號發動機爆炸。

 1959年,N1的研發在謝爾蓋?科羅廖夫(Sergey Korolyov)的帶領下在他的科羅廖夫設計局(OKB-1)展開了。原方案是在火箭的上面級使用一台核發動機,使之能夠發射50噸的載荷,用于軍用太空站和載人火星飛船的發射。其中N1火箭尺寸最大;N2稍小,N3最小。當時並沒有展開實際研發,N系列還只停留於計劃階段

1959年12月,一場彙集了所有主設計師的會議上,設計師各自提出他們最新設計。科羅廖夫提出了N系列以及更保守的R-7。弗拉基米爾?切洛梅,科羅廖夫的對頭,提出了他的"通用火箭"系列,使用一個通用的下面級搭配不同的模塊來滿足多種載荷需要。米哈伊爾?揚格利提出用R-26來代替R-16。最後,會議主持者決定將切洛梅的UR-100作為新的輕型洲際導彈,將揚格利的R-36作為重型洲際導彈方案,而他們認為沒用使用科羅廖夫的超大型運載工具的必要,但給了他許多研發資金,以支持他將R-7改進為閃電號運載火箭(8K78)。

 

  情況在1961年有了轉機,3月在一次在拜科努爾舉行的會議期間,諸位設計師一起探討了N1方案和另一個正在設計中的R-20方案。6月,科羅廖夫得到了用於N1研發的小額經費。1961年5月,一份名為《重新考慮用於防禦目的的航天運載器計劃》中明確指出要在1965年試射N1火箭。

  當美國在1961年5月宣布實施人類登月計劃時,科羅廖夫提出了基於一種新型飛船(後來的聯盟號)進行地球軌道交會的登月計劃。這個計劃需要發射數次來完成登月組件運用,一個是聯盟號飛船,一個是登月艙,還有用於地月間推進的發動機和燃料的輔助設備。這降低了運載火箭的性能需求,但是以必須快速完成組件發射為代價的。因為必須在組件的燃料耗盡前進行組裝。然而當時的蘇聯還是無力進行這樣密集的發射。科羅廖夫於是研發50噸級版本的N1。

 為了支持這個提議,瓦朗坦?格盧什科為科羅廖夫的方案提供了新型的RD-270發動機。這種發動機已廣泛用于格盧什科的現有發動機設計和多種洲際導彈中。然而,RD-270使用的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產生的比沖低於煤油液氧組合。科羅廖夫認為高性能發動機必須用高性能燃料,而且也對使用聯氨的安全性提出質疑。

 

  分歧最終導致科羅廖夫與格盧什科的合作陷入僵局。1962年,設計委員會打破僵局並表示支持科羅廖夫的方案。因為格盧什科的退出,科羅廖夫不得不另尋出路,他找到了尼古萊?庫茲涅佐夫(Nikolai Kuznetsov)的OKB-276設計局。庫茲涅佐夫的火箭設計經驗有限,他將一種根據海拔不同型號各異的發動機NK-15提交給科羅廖夫。為了達到要求的推力,有人提出在下面級周圍使用數台NK-15,形成發動機群,這種環狀結構中間留空,讓空氣通過。使空氣和廢氣混合以增加推力,同時氧化廢氣中故意增多含量的燃料。N1第一級的環形發動機群形成了一種原始的瓦形發動機。

 

  同時,切洛梅提出一系列繞月飛行計劃,他認為這樣也可能擊敗美國。他還提出在推力器上使用由三台UR-200組成的發動機群,然而在格盧什科把RD-270交給切洛梅後,這個方案也被放棄。因為使用RD-270可以設計出更簡單的發動機版本。這個方案就是UR-500。

當時的蘇軍尤其是戰略導彈部隊,並不支持這種對軍事無益的政治工程。而科羅廖夫與切洛梅卻極力促成登月計劃。1961年至1964年間,切洛梅的保守方案被普遍認同,於是UR-500和聯盟號 7KL1的研發被提上了日程。雙子座計劃讓美國在太空領域領先於蘇聯,於是科羅廖夫向赫魯曉夫施壓,要求必須在美國之前進行載人登月。由於當時對地球軌道集合的研究甚少,以致最後不得不選用類似阿波羅計劃的直接起飛方案,而這需要推力更大的助推器。

 

  科羅廖夫於是提出了研製大型N1的想法,同時設計出新的登月飛船L3。L3飛船包含了地球推進發動機,改造後的聯盟號 7K-L3和新的LK月球著陸器。而切洛梅提出了另一套方案,一艘已經開始研製的L1飛船和他自己設計的著陸器。 1964年8月,科羅廖夫的方案被選定,而切洛梅則繼續他的環月飛船UR-500/L1的研發。

  1964年赫魯曉夫垮台後,兩人重新開始了明爭暗鬥。1965年10月,蘇聯政府宣布:繞月飛行任務將使用切洛梅的UR-500搭配科羅廖夫的聯盟號飛船,代替了切洛梅自己的探測器號飛船。第一次發射定於十月革命50周年之際的1967年。 而科羅廖夫堅持自己的N1-L3方案研究,雖然他贏得了這次學術爭鋒,但L1的研究也在繼續。

 

  1966年,科羅廖夫死於一次外科手術併發症,他的工作由他的助手瓦西里?米申(Vasily Mishin)接管。米申沒有科羅廖夫的政治頭腦,這個問題導致N1最後的失敗,以致登月計劃整體的失敗。


這就是不信大力出奇蹟的好處啊……


失誤是不會讓你知道的


老型號可靠性高啊 畢竟幾十年的改進了。


"A good rule for rocket experiments to follow is this: always assume that it will explode." –Astronautics Magazine 1937


長三乙發射失敗過一次還來了一發大的炸了員工宿舍


最近在玩坎巴拉太空計劃。

但願是叫這個名字吧。

嗯,我現在用來造飛機,造坦克,誰跟我介紹這遊戲是宰人航天來著?

就遊戲而言,想要宰人航天也是極其困難的,困難。

我這個老司機剛才開了一把,直接把火箭成了陀螺。

那為什麼中國航天的火箭爆炸的少呢?

因為窮呀!

你炸一個清零從頭來,錢呢?

炸一個老鼻子貴了,誰炸的起?

說到底還是窮。


不是很少,是很多。

具備自主航天科研能力的國家就那麼幾個,哪家沒放過幾個煙花?

哪怕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的火箭已經能把人送到月球上過一圈,也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那就是直到今天人類的航天事業還處在摸索探究階段,技術還遠遠談不上成熟,哪怕是吹響航天商業化號角的獵鷹X火箭也存在各種缺陷。

美中俄放過的煙花滿天都是,反觀日韓朝放煙花的次數少了很多,這能說明後者比前者的航天技術先進嗎?


這說明科學家的工作很到位!


安全係數一步一步要提高


這個就是中國火箭設計上的中庸有關,美蘇初期的火箭炸的多主要還是在摸索練習階段


96年


運載火箭爆炸本來就少見啊,


某國航天放了那麼多大煙花,你再說很少是不是有點馬屁拍馬腿上?

1974年,在葉劍英的主持下,紅色中國使用長征2號發射返回式一號衛星。還沒點著火衛星就斷電,害得航天人爬發射架去接電源。火箭終於上天之後,就開始晃晃悠悠,優哉游哉,左邊逛逛右邊逛逛,然後,BOOM!!!不知道是不是遠程自毀系統啟動了。

1992年用長2E發射澳星連射三次才成功,第一次火箭點火後緊急關機,在發射架上燒,就差一毫米就倒了。一群人迎著劇毒衝上去搶救衛星,事後官方拚命宣傳這些航天英雄的勇敢;

第二次總算把衛星送上去了,上了天發現衛星沒了,原來衛星與火箭共振,導致衛星燃料箱炸掉了。就這宣傳上還吹呢,吹西方國家的衛星爆炸了,我們的火箭卻入軌了,火箭了不起。當然這事外國人也有錯,隱瞞衛星結構,導致中國無法針對衛星改造火箭。

於是衛星就不開心了,火箭你那麼牛逼?長征2E在95年的發射亞太2號通訊衛星時,衛星又一次因為風切變產生的共振而爆炸,這次火箭沒挺住,連帶著一起放了個大煙花。(共振這個問題很大,神舟五號上天的時候楊利偉也遭遇了共振)

再接下來火箭自己也不開心了,決定自己弄個大新聞。96年第一次幫助國際通訊衛星發射708號衛星時,火箭直接變導彈,炸平山頭順走6條人命,據說包括1名軌道專家與不止1名平民。國家邀請來進行直播的各路西方記者觀摩並記下了詳實的資料,到今天還在繼續狂歡這事。簡直跟A320有一拼。

這麼折騰,某國航天在歐美眼裡的信用已經下到谷底,本來打算開展的國際衛星商業發射訂單幾近喪盡。此後很長時間,甚至不敢直播火箭發射。

航天人的如此壯舉,讓全中國老百姓發自內心地喊出了一句話:「長征火箭,臭!臭!!臭!!!」所謂的「還有那麼多貧民沒吃飽,國家卻花大價錢搞航天」的反航天言論也是那時候來的。


火箭不是只有一級,因為第二級失效的「爆炸」在地面上根本看不到。


通俗點說,因為中國運載火箭推進劑的燃燒效率不夠高,能量不足,所以燒不炸。好處是減少了爆炸類惡性事故,壞處是推力不足。


只要技術成熟了,是可以降低這種風險的。


火箭爆炸了本來就少見


推薦閱讀:

【T-274d】第二批實驗進度:15%
第四課——大力與持久是每個人都想要的
【T-256d】番茄是個寶,月宮少不了
10大科技,神現2017年的天空

TAG:航天 | 中國航天 | 運載火箭 | 火箭發射 | 長征火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