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是怎麼富裕起來的?
瑞士也是最近一百年才富裕起來的,以前歐洲人一直稱呼瑞士人為「山裡人」,我覺得這不光和瑞士多山地有關,可能也略有瞧不起的意味。
瑞士是個小國,也就2.5個北京市的大小,自然資源匱乏(水資源除外),很多東西要從外國進口。所以瑞士走的是高附加值產品路線,從18世紀興起的紡織、手錶工業,到19世紀的機械、化工,一直是這樣。這段時間的瑞士只能說是不溫不火,但到了在20世紀,瑞士真正從一個小經濟體漸漸變成了全世界最富裕的國家之一(見圖,「CH」 即瑞士)。
20世紀初真是一個轉折點,瑞士不僅躲避了兩次世界大戰,而且從中受益頗豐,憑藉著這期間政治策略上的穩定和中立、低稅收、瑞士法郎貨幣的強勢和穩定,以及最最重要的銀行保密制度,大量的外國人存款進入瑞士銀行。金融業逐漸成為國家的重要支柱。當然這中間也有些事情很不光彩,比如二戰期間,瑞士屈服於德國,暗地裡,德國私營公司以向瑞士提供工業原材料(煤炭、鐵、糧食種子)等為條件,令瑞士不斷為其生產武器,還有巨額金融貸款,同時瑞士央行還替德國從西歐各央行(甚至某些集中營)購買了大量黃金,而德國正是用這批黃金從世界各地購買稀有的戰爭資源。二戰中,猶太人被大量迫害致死,他們死後的賬戶資金由於所謂的保密制度而「無人認領」,被瑞士銀行們愉快地侵吞掉。可以說,瑞士雖沒有發動戰爭,但卻發了一筆不小的戰爭財。當周邊其他國家工、農業基礎遭受毀滅性打擊的時候,瑞士一邊張羅著安撫各國難民,給國際組織提供落腳點,一邊又悶聲發大財。
有時真覺得瑞士人非常意識流,特別趨利避害,從一戰、二戰中所謂的中立,獲得了難得和平環境,再到戰後背靠德、法、意這樣的大國合理資源優化配置,找准自己的定位。一個日內瓦大學讀歐洲文化專業的學姐跟我吐槽過,瑞士堅決不使用歐元,因為他們可以操控匯率而壓榨別人、牟取暴利。但我們不能忘記,瑞士畢竟是個資源匱乏的小國,一個小國能發展到今天這樣的富裕程度還是令人佩服的,也許正是因為資源匱乏,她就不得不在很早就發展多樣化、高附加值的經濟(不像某些粗暴出口石油的國家),從早期的手錶加工,到今天的銀行、旅遊,這個國家找到了一條非常屬於她的路子。今天,高品質的Swiss made還有童話一般的自然風光,為瑞士贏得了非常好的口碑。
可參考:【1】瑞士資訊swissinfo.ch 瑞士為什麼富裕?【2】Switzerland -- Encyclopedia Britannica【3】「When Did the Swiss Get so Rich?」 Comparing Living Standards in Switzerland and Europe, 1800-1913 http://www.lse.ac.uk/economichistory/pdf/studer/whendidtheswissgetrich.pdf【4】English Forum Switzerland:Why is Switzerland such a rich country?【5】Quora:When how did Switzerland become so rich?說起瑞士,你想到的是什麼?是冠絕歐陸的風景,令人垂涎的巧克力,精密昂貴的鐘錶,還是黃金遍地的銀行?美麗、安寧、繁榮與和平,是瑞士展示給世人的形象。
典型的瑞士山區風光,瑞士人以此為傲
然而,遊客鏡頭之外,憑藉獨一無二的社會文化與政治體制、發達的產業與先進的教育,瑞士常年位居世界經濟論壇全球競爭力排名第一,在全部12項重要指標中除市場規模外幾乎全在世界前十,堪稱「隱形的冠軍」。不靠海,無大河,少耕地,缺資源。這個坐落於阿爾卑斯群山之間,德法意奧強鄰環伺的蕞爾小國,到底有著什麼樣的秘密?
古代瑞士的雛形始於山民對封建統治的反抗。1291年,三個州的阿爾卑斯山民因對王權不滿,建立了最早的攻守同盟,進行「暴力抗稅」。如果說這場古代農民起義是出於自衛的需要(後來發展成為強悍的瑞士僱傭兵軍團)。
瑞士僱傭兵據說是騎兵殺手?
現代瑞士的誕生卻並不完全是瑞士人自己的意願,現代瑞士脫胎於拿破崙建立的「海爾維第共和國」,其目的是在自由新教和天主教世界的中間地帶建立一個緩衝國。歐洲大陸戰火紛飛,大家都樂見難以跨越的阿爾卑斯山區出現一個可以斡旋、調解糾紛的中立空間。因此,從建立之初,瑞士便陰錯陽差地擁有了其他國家所不具有的屬性:多語言、國際化和中立性。
世界上本沒有一個叫做瑞士人的種族,「瑞士」兩個字甚至都只是聯邦里一個州的州名的變體。有段子說,瑞士人主要由三部分組成:「不願意做德國人的德國人,不願意做法國人的法國人,以及不願意做義大利人的義大利人」,他們保留了各自民族的特點,又兼具了許多瑞士特有的屬性。法國大革命帶來的民族主義、自由主義與山民自由散漫的傳統完美結合,讓這些阿爾卑斯山區的人們崇尚自由、民主、獨立、地方自治,不願再委身於任何高度集權的中央政府,不管它是皇權、王權還是共和國。現代意義上的「瑞士人」和瑞士聯邦就此誕生。
誕生之初,瑞士也無法避免民族間的衝突。德語區、法語區一直離心離德,卻跌跌撞撞斗而不破。直到二戰期間,四面全被軸心國勢力包圍,面臨亡國危險的瑞士人才第一次真正上下齊心,三天內動員60萬國民變身正規軍,捍衛瑞士存在的價值。希特勒權衡利弊後放棄入侵,讓瑞士再一次躲過戰爭,中立政體顯現出巨大優勢,民族間的瞧不起和對自己民族面子的保全終於不再付諸行動,而是成為有趣的談資:比如一列經過山區的火車,每到一站都會用當地的方言報站,好比一列滬杭高鐵,司機除了上海話和杭州話,還得會說松江話、嘉興話……
圖 2一戰前的瑞士明信片:在德國(左)和法國(右)之間維持著微妙的平衡。標題:中立。儘管瑞士人標榜言論自由,但鼓吹分裂的媒體都會被封禁,甚至郵政明信片設計也存在「自我審查」。
戰後瑞士的內聚力可能有幾個重要的來源:發達的經濟水平,富裕的生活水平,先進的教育與科技水平,安全、有秩序、包容的社會環境等等,但其中,直接民主制卻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
與代議製為主的世界主流不同,瑞士實行相當直接的民主制度。只要籌到足夠數量的聯署簽名,瑞士人就可以透過全民公投複決國會法案,或是提出新法案動議。瑞士人進行過許多有名的公投,其中最為中國人熟知的便是否決「無條件基本收入」法案,即啥都不幹,每個月躺著賺1.6萬人民幣。對於這類破壞經濟的法案,瑞士人否決起來毫不手軟,反對比例高達四分之三。不得不說,其國民素質之高可見一斑。放到任何一個其他國家,這樣的直接民主制度都可能帶來深重的災難。撒錢模式真的好么?然而,任何問題都付諸全民公投,在讓瑞士人成為瑞士人的同時,也必然導致一些問題。首先,「政治不正確」天天見。高唱自由平等的瑞士人,不允許境內新建清真寺的尖塔。
其次,當面對一些專業問題時,公投結果常引發爭議。瑞士人曾公投通過增加黃金儲備的動議,一度被視為將瑞士法郎部分帶回金本位。瑞士國家銀行、瑞士政府和瑞士國會都反對這項動議,認為這會限制政府和央行作為現代行政機構自由行使調控經濟與貨幣的能力。然而,瑞士人出於對政府天然的不放心,想把每一個權力——包括制訂金融政策這樣高度專業化的權力——都牢牢攥在自己手中。他們不信任任何政府,尤其是外國政府。
二戰後,丘吉爾在瑞士蘇黎世發表了建立「歐洲共和國」的演講,但瑞士人卻拒絕加入歐盟(瑞士在歐盟一直有「搭便車」之嫌,是英國脫歐派的重要榜樣);瑞士的日內瓦矗立著一座聯合國的總部,瑞士人卻在1986年公投反對加入聯合國(瑞士直到2002年才成為聯合國的會員國),簡直不可思議。
歐盟中的瑞士瑞士近年來最具爭議的一次動議便是同意減少外國公民、尤其是歐盟公民的工作機會。這項動議對申根區內人員自由流動進行了限制,直接違反了瑞士與歐洲的協議。作為反制,歐盟與瑞士撕破臉,果斷還擊。一個說法是,大部分瑞士人認為這樣「幼稚」的動議不可能通過,於是壓根沒去投票。等結果出來,猛地一驚,趕緊高票否決了排外派的進一步動議,然而第一次動議的苦果已經必須承擔。
瑞士否決一項歧視移民的公投
但這就是瑞士。直接民主是瑞士人國民身份認同重要的組成部分,他們享受自由表達的權利,哪怕對這個問題可能真的不懂。 如果按照美國、中國的愛國主義標準來看,不會唱國歌的瑞士人實在不能算有多「愛國」。瑞士人很愛瑞士,卻沒有豪邁的民族自豪感。但無論如何又都不能說瑞士人不愛國,相反,他們的國家自豪感非常強。只是,他們愛國的方法與民族國家太不一樣。
歌詞太難了-還是不想學瑞士的寶寶們驕傲著自己有無與倫比的自由、自豪著自己是國家的真正主人,卻不說我們是「偉大的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此外,讓瑞士人感到驕傲的還有很多萌萌噠的點:· 我們的護照顏色很好看
· 我們的火車很準時
· 我們的乳酪很好吃
· 我們的牛羊很幸福
· ……
瑞士護照不只有好看的顏色,更能帶你去127個免簽國家
若是乘車從德國進入瑞士,窗外景緻的變化會給人一種從塵世的平原進入山地風景區的錯覺。雪山好看,但不能當飯。世界上有山的地方有很多,但山區的經濟多半無法與平原地區相比。古代瑞士也是如此,但現代瑞士卻創造了奇蹟。
阿爾卑斯之巔的瑞士
發達的銀行業無疑是瑞士重要的標誌之一,大家甚至普遍認為瑞士在戰後的飛黃騰達、一躍成為最富有的國家之一,正是二戰賺取德國人黃金、侵吞猶太人資產的結果。然而,瑞士固然利用自己的中立地位避免了戰爭的摧殘,又通過戰爭中與交戰雙方的貿易小賺了一筆,但中立和金融卻並沒有直接導致瑞士的繁榮。
除了少量的水力資源(瑞士水能資源開發利用程度高達84.1%,全國總裝機容量卻還比不上一個三峽),瑞士的自然資源極度貧乏。阿爾卑斯山可以觀光,卻少有耕地,更沒有什麼礦產。瑞士的富強依靠的是人力資源。
早期的歐洲戰亂為中立的瑞士帶來了會造表的法國移民、會算賬的義大利移民和會教書的德國移民,讓瑞士有了製造業、金融業和現代化的大學。後來,於十九世紀中葉才逐步建立並完善起來的高度發達的教育體系為瑞士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力資源。各大榜單中,瑞士的大學常年位於非英語國家第一,最新出爐的歐洲畢業生薪資排行榜更是包攬前四。800萬人口的小國,卻有20~28位公民獲得過諾貝爾獎(不同統計方法結果不同),人均諾獎比例世界第一。根據其中一種演算法,瑞士每100萬人中有1.111個諾獎得主,相對於英國的0.840、美國0.712、德國0.341,法國0.187,天朝的……額……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不著急,慢慢來。
人均諾貝爾獎數量(縱坐標)與巧克力消費量(橫坐標)的關係:所謂的相關性不代表因果性豐富的人力資源和發達的金融業讓未經二戰炮火洗禮的歐洲窮國瑞士在戰後忽然走到了今天世界領先的位置。與刻板印象不同的是,瑞士經濟最重要的引擎並不是金融業,而是發達的製造業。
瑞士的現代製造業發端於工業革命時期山寨英國的水力織布機,全面發力於19世紀修通貫穿阿爾卑斯山主脈的隧道,終於在二戰後依靠自主創新趕上世界頂尖水平。奢侈品店裡的鐘錶和美國大兵身上的軍刀是瑞士製造業的名片,卻只是冰山一角。海平面下,瑞士的化工、製藥、食品、醫療器械、精密儀器、軍事工業(沒錯,中立國瑞士是軍火出口大國)均處於全球領先位置,許多中小企業更是佔據著同行業絕對塔尖的位置。
瑞士製造的陽光動力2號飛機完成了人類首次只依賴太陽能的環球飛行世界四大機器人巨頭只有——瑞士ABB瑞士財富的另一個秘密則是富而不宣。與部分「先富起來」的中國人炫「富」相對應,有些「早就富了好幾代」的瑞士人甚至會炫「窮」。大街上豪車雖多,最有錢的卻可能是那個開大眾的。開著新買的SUV上路,總會招致「對環境一點都不負責任」的指責。瑞士人衣品很好,但炫耀性消費卻不多,奢侈品店裡琳琅滿目,顧客卻主要是中國遊客。
可能是因為大量的家族遺產,也可能是由於完善的社會保障,許多瑞士人覺得賺錢並不是人生的終極目標,勤勤懇懇工作、認認真真經營自己的生活才是生命的真諦。幾個世紀以前的瑞士山民謙遜而重諾,而今的瑞士人繼承了優良的傳統,並不斷吸引高端移民,形成了最優質的人力資源,才打造出這個首富之國。
某種意義上講,隱形冠軍的秘密來源於三個支柱:
·中立的身份保證不被戰火摧殘,雖然最初這是大國博弈的結果;
·銀行保密法為金融業帶來滾滾財源,哪怕它嚴格得甚至有些骯髒;
·豐富的高端人力資源保證了瑞士製造的品質和瑞士金融的穩定,合理的移民政策則保證了高端人才的持續輸入,形成「高薪資-高人才吸引力」的良性循環。
然而,這三根支柱都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削弱。
二戰後,世界和平依靠的是大國核戰略威懾力的平衡,而不再是地緣緩衝國的斡旋。縱使國際組織林立,越來越精緻利己的瑞士在國際政治中的地位卻有所下降。瑞士曾通過收容難民等方式建立起來國際聲譽,國際紅十字會更是瑞士國旗的反色。然而,隨著瑞士人拒絕中東難民的進入,瑞士一直標榜的聖母光環正在褪色。在歐洲人眼中,瑞士變得富有卻吝嗇。
2009年金融危機,為了向把錢存在瑞士銀行的富人徵稅,美國逼迫瑞士廢除了沿用300年的銀行保密法,瑞士私人銀行業的優勢只剩下經驗與聲譽;瑞士央行繼續努力維持著瑞士法郎「全球最穩定貨幣」的地位,黃金儲備法案卻多少削弱了這種能力。歐洲經濟整體萎靡且不見起色的大環境下,瑞士金融的下一步將何去何從,尚未可知。
與世界各地一樣,瑞士人逐漸趨於保守、封閉。限制移民法案導致外國高端人才輸入驟減,瑞士的國際公司被右傾的民眾狠狠地「拖了後腿」。歐洲歷史上最重要的難民收容國卻決定不只是擋住中東難民,還要擋住高技術移民。哪怕做出這個決定後瑞士人後悔了,但後悔葯卻不好買。
未來的瑞士能否守住現在的地位,誰都不知道。但瑞士崛起的歷史,卻無疑對當代中國有著啟示意義。
此外,我團在瑞士的團員將在鏡頭前為大家介紹自己的國家。關於瑞士的語言、民族、投票、媒體與財富觀念。
生在瑞士到底是一種怎樣的體驗?主演-貝俊明,導演-靖海,策劃-孫綠。
歡迎關注我團微信公號地球觀察團ID:diqiuguanchatuanhttp://weixin.qq.com/r/BTr95TzEhmH5rXiG928X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多頭」、「空頭」的叫法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腰纏萬貫中的「萬貫」有多重,重多少千克?
※國有四大銀行的前身是什麼?
※華爾街成為美國金融中心,歷史上都有哪些關鍵的影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