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張元作品的轉型以及作品質量?
01-30
作為第六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從《東宮西宮》《看上去很美》到如今微電影的《床上關係》和《老闆我愛你》。同樣是觸及社會敏感性題材,風評卻大不如從前。可以不以說是轉型失敗?是因為微電影嘗試不夠還是什麼?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我覺得這是個體裁的問題。
我一直都不認為張元是個有「靈氣」的導演,他更多的具有「匠心」。即張元對電影的鑽研是很深的,但是總不具有所謂神來之筆。舉個例子來說,《看上去很美》在拍攝視角上符合小孩的那種高度就是一份獨具匠心的考量,意味深長。可如果你比較熟悉王朔的原著你就會知道其實方槍槍的故事並沒有電影里那麼直接的用歷史的刀子捅你,小說里慢悠悠的節奏總給人一種夏天午後的安逸,是小孩的生活,但你也能嗅到那股風起雲湧的意思。這是張元的成功也是張元的失敗,他能挖,可有時候他挖的太多。
也正是因為張元是個愛挖的導演,所以他需要足夠的時間去給觀眾展示他挖的過程。有人說這是他對節奏掌握不好的體現,但我認為這並不是節奏的問題,老闆就足以說明他也能講一個緊湊的故事,所以這樣的挖只是他在長片中思考的過程,同時也因為挖的深而顯得慢——張元慢熱,且想給大家看的太多。後來的老闆和床上關係正是受困於這個問題,拋開劇本來說,張元盡量避開了他挖的深的愛好,但他骨子裡那個挖勁又耽誤了講故事的進程。實際上他對電影的思考還是長片的方式,可現在是微電影了。所以看起來既丟了張元的魂,又沒點微電影的不同。太寂寞了 我要來答題
跟張元學習過,在韓國,3d拍攝,先上合照
再上工作照原來我是攝影師(下圖是晚上炸雞啤酒,碰杯的為韓國某電影攝影師)ps:最近失業在家,歡迎給我介紹上海的工作,職位:攝像師(拍視頻)
我個人把他的作品分為藝術和商業兩期。你說的轉型應該指的是他試圖染指商業片吧。《媽媽》他的導演處女作,看的時候對他很沒有好感,開頭抄襲阿倫 雷乃的《廣島之戀》,抄的很突兀,完全不符合影片的主題。完全是為了迎合觀眾喜愛獵奇的目光而套進去。《北京雜種》和他的前期的一些作品都是喜愛拍狀態,不注重劇情,這讓觀眾很難受。到了後期,他開始選用一些明星去迎合票房了。比如《過年回家》用了李冰冰,而且擅自加大李冰冰的戲份,喧賓奪主,弄得主角對這個配角一直唯命是從。從這個時候開始,他在電影學院學到的東西基本上拋棄了。前期對一些大師的模仿以及故意做作的搞作者電影以為他贏得了榮譽。他開始變得妄自空大,比如《綠茶》,我似乎看到了他在看到這個劇本的時候那種欣喜若狂,然後拍出來後卻是這個鬼樣。他的目光已經因為獲得的榮譽和票房變得短淺,再也看不出一個劇本的好壞。這也可以從他的獲獎作品那裡得到驗證,後面【拍得基本是垃圾】。總結一下吧,張元是一個沒有主見,沒有什麼導演水平的導演。之所以獲得那麼多的獎項,主要是他去觸碰很少人碰的話題,類似於嘩眾取寵的意思。比如《北京搖滾》《媽媽》以及《東宮西宮》,這容易獲獎是因為外國媒體喜歡看到中國的黑暗面。當然,以上的評論除開《看上去很美》,個人覺得以他的水平應該拍不出這部電影,可能是編劇王小波的功勞吧。
那個賈宏聲的《昨天》我感覺就挺好,音樂配的好,演的也好,昨天剛看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幸福59厘米之小馬》?
※如何寫校園微電影的劇本?
※一個好的精簡深刻的微電影劇本產生的步驟是怎麼樣的?又該注意一些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