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思維都包括什麼?

有些社會現象以及國民想法是我們都不喜歡的,但是生活在這個環境中,卻說不清楚到底是什麼樣的中國式思維導致了這些現象?


從中國式思維的根源上來回答題主這個問題。

我就講一個點:中國式傳統思維最基本的特徵是什麼?我認為是 循環思維。

我們現在已經越來越多接受西方的直線思維方式了,並覺得理所當然,然而要理解中國古人就需要首先清除一些直線思維,才能去真正理解古人的思維行為。

古代中國思維方式主要是周期循環思維,世界觀也深受此模式的影響。

中國古人的觀念里,世界本源是陰陽五行,世界運動是相生相剋的循環系統,連時間感受除了季節和節氣循環外,最開始都是干支紀年法(基本是一循環就是人的一生),而西方人的公元紀年方式就是典型的直線思維。

那循環思維會對觀念體系形成什麼影響?首先最大的好處是循環思維會帶來確定性和安全感。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明會年怎麼樣?直線思維下明年怎麼樣是不確定的,是好是壞?會怎麼變化?循環思維下就覺得明年不和今年差不多,日出日落,春夏秋冬,節氣循環…推而廣之,循環思維下人們對大大小小的事物都可以很快形成一個個穩定的認知體系:斗轉星移,人的一生基本上就是六十一甲子內折騰,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人們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種統一性,而不是直線思維下的差異性。

可以看出這種思維紮根於農業文明的周期運作,在生產力落後,世界變化較小的背景下其實是有優勢和生命力的。

因為心態處於一個個完整體系下的傳統中國人文化上更有安全感,不會太有末日危機情結,心態更加樂觀,更有歸屬感,但是這種樂觀是一種偏保守性的樂觀。

同樣循環思維會下比較缺乏終極追問,對什麼世界的起源和終結不會太窮根問底,所以中國人歷來比較少終極關懷,理論上對本體論也關注不多,這也是國人宗教信仰不是太狂熱的原因,連宗教活動中也充滿了功利色彩,一般人求神拜佛的功利目的大於心靈寄託。

也就是說循環思維下,文化上對未來的追問好奇心是相對淡泊的,人們會更注重當下的感受,會時時定位自己在循環中的所處位置。

那麼這種思維模式下進步來源於什麼呢?來源於歸納對比。

再舉明年會怎樣的例子。中國式思維不會對明年具體如何事前不會產生太多焦慮感,但是當他們在第二年的身處變化中的時候,感覺會更細膩,時刻都在比較現在和往年這個時候的區別。

就是說傳統中國式思維會更注重之前的歸納總結經驗,然後和當下定位對比來感受差異變化,歸納出發展規律,是一種穩步前進的節奏。這也是中國人極其看重歷史的原因吧。

再引申到處世心態和審美取向上來。

長話短說,從我們喜歡說的「真善美」這三個點上看。之前我說過,西方人直線思維在感受上是一種:不確定感基調上對確定感的追求,更偏向於「求真」,強調真理,方法上更多表現為一種推理追問;而傳統的中國式思維,是一種確定感基礎上對不確定性的歸納推演,所以更追求體系,真善美中更強調「求善」,善的意思不單是善良,本源的意思是「完善,好,完美」之類意思,就是我們今天說的「和諧」。

所以國人更注重體系的和諧,為了追求「善」必要情況下甚至可以對「真」做出讓步。

中國傳統上各行各業,從中醫到武術,都得理論上有一套自圓其說的體系,都得弄個祖師爺,理論是不是嚴謹不重要,有時自己文化有限直接山寨借鑒別家的都不是問題,大同小異正好大家都理解,但要有套說法來頭;祖師爺是真是假不重要,公認就行。

但是「存疑留白」這種心態是不行的,像西醫一樣,越發展發現自己能力越有限,治不好的越多?像如今科學家一樣,知道的越多,就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更多…傳統中國式思維里不存在這種情況,學問大小不是看你知道的多少,而是看能解釋的多少…

這種精神格局中,很多時候國人可以內容上不較真,大家心知肚明就夠了,有時為了維持傳統和大局,全體共同表演都可以。優勢是個體好變通,弊端是整體難轉型。

這個要舉例說明下,因為本身就是在講「和諧」,這裡我就不舉新聞聯播,兩會這種儀式性色彩濃重,共同表演的實例,我說個比較純粹極端的例子,當然也是發生在萬惡的舊社會的例子。

記得我小時候翻箱倒櫃翻出一個很像魚的玩意兒,木雕的,如果是現在我會認為是什麼吉祥物甚至魚符之類的念頭,小時候我當是什麼玩具,我問父親這是什麼?我爸說,木魚。我就一下好奇了,因為這不是電視機和尚敲的木魚啊!後來我爸說這東西的用途讓我目瞪口呆。原來解放前窮,一般人家很難吃得起魚,但是碰到一些重要客人(尤其是客人不太熟悉的那種)和場合,吃飯是必須要有魚和肉這兩碗主菜的(比如說媒人,請謝媒飯的時候),肉有辦法湊合,魚呢就把這木魚放到碗里,油鹽醬醋佐料調料一樣不少,然後端上桌去,客人一看就懂了,但是要裝作什麼事都沒發生一樣…吃著吃著,主人還要來一次表演,起身夾菜會夾到魚的時候說「來來來,吃魚」,意思是這就是魚。這時客人要趕快起身攔住說「自己來,自己來」,當時我就震驚了,靠,有這麼誇張么,要這麼麻煩么?沒魚解釋一下不就成了么?如果客人不攔怎麼辦,主人不尷尬了么?…問了一串,我爸只說了一句:那時人就這樣,你不上魚是你不懂規矩,客人不攔主人夾魚就輪到客人不懂規矩了,誰都不能壞了規矩。

…好吧,這例子就舉到這兒,夠說明問題了。

很多面子問題,人情禮數都源於此,國人心態上功利卻不夠理性,反而細節上禮儀越來越繁瑣,越來越脫離實用。

就好比家鄉壓歲錢,人情紅包來拿過來拿過去,拿的時候心態就是:收支平衡誰都不吃虧最好,放以前這風俗習慣還有集體借錢給人辦喜事的功用,到現在純粹就是個過程和儀式了…

這也說明了中國式思維不是一種較真的文化,不怎麼會窮根問底,這種思維下邏輯思維的空間是有限的,科學理論是很難紮根的,造成過傳統中國有技術無科學的局面。

大家說理最常用的就是類比思維,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兒不嫌母醜,夠不嫌家貧之類等等等等…古人爭論連靈魂人性這類高度抽象的主題,都不求嚴密推理,論證的力度不在深度,而在論據的共鳴感:一般都是舉例類比,爭論靈魂你用燈芯燈火,我用刀刃刀鋒來類比。你用水類比人性證明人性本惡,我也用水證明人性無常…

這種思維在傳統社會雖然粗放但是是比較有性價比的,但是在現代顯得不夠嚴謹,容易想當然,這種思維慣性在國人思維中還是影響深遠的,顯得比較落後。

其實循環思維,導致的追求體系,善用對比,注重總結,歸屬感確定感強等特點,對國人「天人合一」,「大一統」等等思想都是可以展開大講特講的,但是手機打字我就不啰嗦了。

最後強調一點的是:我用了很多「相對」

「很大程度上」這類限制詞,就是想說,我說中國古人是循環思維是說他們的思維模式以循環思維為主,並不是他們就沒有線性思維,而且中國式思維和行為中循環思維的影響不是充分或唯一的,只是也確是影響深遠的。


最典型的:以點帶面,說得通俗一點就是【拿個例當普遍】的腦殘歸納法

中國式思維重歸納而不重演繹,善於把問題上升的抽象的神秘高度,卻不肯踏踏實實地就問題本身進行分析,如果一回到具體問題,就會使用【比喻法】——「我打個比方之類」的話,妄圖用本質上不相干的事情扭曲問題,而不肯靜下心來用內在邏輯進行說明

個人覺得這是中國式思維里最噁心的思維怪圈了,上下五千年害死人無數,這個腦殘迴路差不多是:

文章是男人——文章出軌了——所有男人都不是好東西——然後間接把你老爸和你爺爺和你外公和男友都侮辱了,但是自己沒發現

基層公務員在崗位上拼死拼活,上面出了一個貪官,整個公務員群體被黑了

醫生護士整天三班倒,上面出一起醫療糾紛,整個醫生群體被黑了

無數天朝老師整天跟保姆一樣操心學生,上面出一起無良校長,整個老師群體被黑了

一個善人做了一輩子好事,最後犯了一個小錯,就被打成狗都不是了?

一個惡人幹了一輩子惡事,最後象徵性擠幾滴眼淚懺悔一下,你就感激涕零了?

沒有理性思維,活該當P民被猴耍

扯淡一句,雖然馬哲這門課相當無聊,但我個人覺得馬哲真正的精髓只有一句話【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別人家的孩子始終是別人家的,而你就是你


給一些問題加上中國式的修飾語,大到中國特色xxxx,小到你這個問題以及我這個答案


說個很小的點,感觸比較深,國人普遍喜歡做計劃,步步為營,什麼一步走錯步步走錯的觀點比比皆是,誰跳出這個圈子都引來無數噓聲,無形中多了很多壓力和束縛,西方尤其是美國式的思維多強調適合自身發展,強調自我意識,何時努力都不晚,所以像工程師做到30歲再從頭讀醫學院的事情在我們國家是絕不可能發生的


很難理解的是 很多父母不會鼓勵自己的小孩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反而強迫子女做自己認為穩定的工作 一遍一遍洗腦式的說著找工作多不容易 滿嘴苦口婆心的同時限制了孩子所有發展方式 想回頭想退縮的時候不是鼓勵孩子而是很責問的說你這都做不了就你能做什麼去討飯算了 家本來是最溫暖的避風港 反而成了壓在背上的一座大山


用比喻說理——我不知道外國人會不會這樣,反正我每次見到有人這樣都很噁心


在國內看到工商銀行覺得像根草,在國外看到工商銀行覺得像塊寶。


一個軟體居然要賣幾千塊?!


1.從小教育人怎麼成功 忽視怎麼生活

2.影視作品裡人只分好人壞人 缺乏立體

3.講究迂迴 就是話不直接說 事不直接做


中國式思維集錦:

一、荒唐邏輯

1、凡事不能太絕對;

2、要辯證的看問題;

3、存在就是合理。

二、情理不分

1、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說你一句,你還十句!

2、那麼牛逼,那麼橫,就知道那人肯定不行。

3、看那人說話那麼謙虛,那麼低調,看還不還嘴,那人一定是對。

三、犬儒橫行:

1、獨裁不好,民主就好了,政治都不是好東西!

2、看你說的那麼好聽,還不是為了錢,別裝了;

3、熙熙攘攘,皆為利來利往;

四、叢林法則:

1、槍杆子里出政權;

2、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3、小孩子才分對錯,大人只談利益。

五、盲目自大

1、大中國、大漢族、大唐、大漢

2、強國靠意淫


八大典型的中國式思維

一、兩極化思維

中國文化尚陰陽、天地之說,在語言文字中形成大量諸如好壞、對錯、高低、上下、遠近、老幼、、、等兩極式詞語,使兩極化思維模式得以傳播與固化。

這種思維是不客觀的,它對事物的認識簡單化、兩極化,而現實世界中,事物的存在往往是複雜的、連續的、隨機的、多元的,無可窮極的。

兩極化思維表現在價值領域,便是對人對事易作好壞判斷,對錯判斷,因而易於採取對立、對抗態度,產生敵對、破壞行為,而非協作、建設性態度及行為。

在人生事業領域,好壞思維,強弱思維,為追求絕對的好、絕對的強而使人陷入不斷與他人比較,又不斷失落的無窮焦慮之中。因為任何一項事務、領域均是無可窮盡的,絕對的好或強是永遠也達不到的。

二、整體性思維

它不關注個體,不關注細節,不願沉下心去對具體事物進行深入分析研究,而是沉湎於所謂全局。它缺失了思維的具體性要素,因而它所呈現的整體性認識,只能是一些大而全、假大空式的願景式、道德性、理想化認知結論,毫無價值可言,只會讓人愈加混沌愚昧。

因為所關注的整體性事務大大超出個人能力,往往是個人無力解決的,因此長期浸淫於整體性思維,勢必會給個人帶來強烈的焦慮。先天下之憂而憂,則長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則無樂。

正確的態度應是:成己之事,享己之樂,則長樂;擔己之責,解己之憂,則無憂。每個人皆自獲其樂,自解其憂,則天下長樂,天下無憂也!

三、泛道德化思維

它以人為的善惡標準去判定人的好壞,去判定人的對錯,以道德願景代替個人專業能力與客觀知識,既不要具體分析,又不講邏輯思辯。總之,道德為先,道德代替一切,道德就是一切,它以為有了道德便一切自來。

西方先賢看重知識,認為知識與智慧即是最高的道德,道德乃智者的內在修為。

中國人則看重品德,將道德與知識智慧對立,並以德行取代知識智慧。將道德變成了對人的外在強迫。

德才兼備,又紅又專,但卻「以德為先,以紅為首」,實為「要忠不要能」,最後往往是「奴才當道,愚者德高」。

本來,一個人立世之本在能力,在知識與智慧,德行不過是人的一種自我約束。能力為本,道德為末。

而泛道德化思維則認末為本,本末倒置。它否定了知識智慧能力的首要價值,推毀了人們對知識能力的熱情與尊敬,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愚昧低能的德先生。一個低能的社會,從而也必是一個普遍焦慮的社會。

四、烏托邦理想化思維

它是以虛構的理想未來圖景來否定當前現實的存在價值,對現實採取對抗或是逃避的態度,根本不關心對現實事物的分析研究。

理想化思維造就兩種人,一種是革命者,如當年的國際共產主義青年;另一種是憤世嫉俗者,如憤青。他們都是某種程度上的懶漢與低智者,前者是思維上的懶漢與低智,他們僅憑滿腔熱情就將別人的隻言片語奉為革命的信仰,沒有能力辨明真假對錯,也懶得作深入的思考探究。後者,則是思維與行動上的雙料懶漢與低能兒。他們什麼也不想做,也不會做,只期望他們頭腦中的一切幻想如期而至。

理想化思維與泛道德化思維的共通之處,都是漠視現實,否定現實,以某種主觀標準判定現實。區別只在於,一個針對社會,一個針對個人。一個是對於完美社會的幻想,一個是對於完美個人的期望。

這種幻想與期望,由於脫離了現實知識與能力的依託,因而最終必然以失敗告終。從而讓人收穫無窮無盡的焦慮。

五、類比式思維

這是中國先賢們慣常採用的思維方式,普通中國人也特別喜歡,因為它能通俗、形象化地說理。

它常常將對一種事物的認知,類比推至與此性質迥異的另一種事物上,常常將對事物的表象性認知,類比推至事物的內在。而這卻是嚴重地違背了邏輯性,以致於常常帶來嚴重的認知錯誤。

比如,儒家以家庭關係中的父慈子孝,類推至國家,得出:民要忠君,君要愛民。但國家與家庭在規模、血緣、經濟等所有層面都是完全不同性質的兩類組織,一國之君怎麼可能象父親一樣去愛護每一位臣民呢?

這一錯誤的類比推論,兩千多年來不知愚弄了多少人的心智,最終只得淪落為君王們欺騙與統治臣民的工具。

六、一元化思維

中國人常講的,九九歸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統天下,西方基督教宣揚的上帝創世之說,都是一元化思維的體現。它要將世界統一到一種理論、一個主義、或是一位領袖、一面旗幟之下。因而它是大一統專制政治在哲學思維上的源頭。

同時,它也是與兩極化思維、整體性思維相輔相成的,兩極對立,最後要達到統一,整體性思維的目的也是為了要達成大一統。

一元化思維在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中均有體現,只是西方文化追求的是精神信仰領域統一於上帝,而中國文化則要求從精神到物質一切都統一於人間的天子。

這種思維,缺失客觀性與開放性要素,如果不加以嚴格限制,會帶來嚴重後果,因為它背離了世界的多樣性、多元性這一客觀事實,違背了人的獨立、自主發展要求。西方文化即將它嚴格限制於宗教信仰領域而不讓它侵犯到政治、經濟、思想、藝術等人的世俗生活的其它各個領域。

七、權威性思維

它是以權代理、以權代法的思維方式,一切只服從於權力、權威,完全不尊重客觀規律,「指鹿為馬」即是它最典型的表現。因而,它是一種徹底的反科學思維,只能將人帶入狂妄、無知的愚蠢境地。最終必將遭到客觀規律的無情懲罰!這樣的懲罰在中國人的歷史與現實記憶中,數不勝數!

八、特殊化思維

它是權威性思維的一種弱化表現形式。當權威性思維不能大行其道之時,這種特殊化思維便開始登場。它的表現就是,一切要求大眾必須遵守、服從的東西,無論是道德、信仰,還是法律,他都可以例外,而且只能他一個人可以享受特殊待遇,最好是他想怎樣特殊就怎樣。

特殊化思維,導致特殊化的制度安排與行為。中國社會中花樣繁多的「特事特辦」、「特殊照顧」、「優先優待」、「走後門」、「拉關係」…正是這種特殊化思維的體現。最直接的結果是,正式的秩序不復存在,簡單的規則變複雜,從而讓人們無所適從,心力交瘁。

特殊化思維,必然會讓一切正式的道德、信仰、法律的權威性遭受嚴重侵蝕與破壞,它的盛行必然會催生出一個正式規則不彰而潛規則流行,表面上講法治、講道德、講天地良心,事實上則無法、無德、無天的偽善社會。

思維方式是人類在長期認識活動中不斷探索的結晶,上述八大思維方式正是這種探索的結晶。

另外,還有一種起源於西方的科學思維方式,它強調思維的「客觀性、具體性、邏輯性、開放性」四大要素,缺一不可。

科學的思維方式也是這種漫長而艱苦的思維探索的偉大結晶。直到近代它才得以率先在自然科學領域結出累累碩果。並由此而迅速擴展到人類各個認識領域。

相較於科學思維,八大中國式思維則在四大思維要素上均有所缺失,因而會導致對現實世界的偏見甚至錯誤認識,由此而弱化人的認知能力和智慧。

正確的作法應該是,將這八大不健全思維方式的應用嚴格限定在特定的範圍,以用其益。通過健全科學的思維方式來修正這八大不健全思維方式中的缺陷,以去其害。

&<注:此文為作者知財(原名:陳青春)原創,保留權利!&>


因為我們正好開了一門跨文化交際的課程,老師放了一個視頻,大概叫 十分鐘讓你看懂中國 包羅萬象(職場,打交道,等等)你簡直就覺得外國人比我們更懂我們啊。回去看看能不能截圖或找鏈接


悲觀。我指的是喜歡腦補自己被別人欺負了,有人說自己壞話了等。個人感覺我們的媒體,尤其在涉外的一些報道上特別喜歡這種強調,讓群眾的愛國情緒集聚暴漲,開始不理智的群哄外國媒體/國家。

之前看過一篇外媒的文章,總結了各個國家的近幾年的新聞報道經常使用的詞語,最後發現中國是一個cry baby。就是我們特別喜歡說,美國人又欺負我們,他們看不起我們等類似的話。

仔細研究一下國內的媒體報道這個現象其實不難發現。前不久,我看到一篇文章說我們的游泳小將寧澤濤贏得了金牌,但是外國大型媒體說他服用興奮劑等。我在看文章的時候就感覺特別像我們自己腦補出來的,但文章下就出來了很多評論說他們看不起我們等。後來我查看了國外媒體對寧澤濤的報道,他們說了他獲獎的事情,介紹了他的職業生涯,說了他在幾年前因為興奮劑一事被暫停比賽。但絲毫沒提這次有興奮劑。可見,人家只是再做客觀陳述,而我們卻硬要說人家欺負我們。更有趣的是,我看見有網友跑到外媒體的報道下評論說你們欺負我們中國人。在一片外國人誇讚寧澤濤挺帥,挺厲害的評論中極其突兀...


弱者必須憐憫


小農意識,面子工程,群氓現象....國人總是喜歡讓自己站在道德或者道理的制高點去貶低或者強迫對方屈從,當這一步實現不了的時候,又往往會扮演弱勢群體,爭取普遍大眾的同情,從而為自己爭取利益


目前正在看《鄉土中國》,從中國傳統社會結構說到中國人的心理,生活傳統,覺得學習到了很多


喜歡對比

人情:人情=情感關係+利益關係,可以參照《金融的邏輯》的序言

缺乏邏輯:如張起靈所言,喜歡使用類比來代替推理

不健康的自尊心:傳統的中國人的自尊是建立在對比之上,而不是發自內心

集體主義:不尊重個人的選擇


人就兩種:不是好人就是壞人 ,二元論看世界,額。



中國式思維里辦婚宴這個想法就挺讓人無語的


爭不過別人時,就舉著道德的旗號進行道德壓制。


中庸、獨善其身、不刨根問底——從小問大人,他們不會就遮掩、忽悠、甚至恐嚇+暴力


一、這事跟我沒關係;

二、哎呦我的事兒你們怎麼也不幫我!?下次你們遇到了我也不幫你們!;

三、大家都搶我也去搶一個吧/大家都不舉手我也不舉吧俗話說得好槍打出頭鳥;

四、有便宜幹嘛不佔?好欺負的人我也去欺負一下反正大家都欺負;

五、唉,誰叫我生在中國,要不然我早就!@#¥%……*;

六、早知道......想當初......悔不該........

七、氣球/花卉不要錢可以隨意拿,一頓哄搶;

八、新開的地鐵,必定有老太婆帶著孫子上來隨地大小便(新的電線杆!我要去撒個尿留下記號!!);


推薦閱讀:

香港人和內地人思考問題的方式有什麼差異,具體體現在工作和生活中是什麼樣的?
中美戀愛文化的差異?
外國好像對神鬼之類恐懼之外還會覺得很酷,會去裝扮成吸血鬼殭屍之類。而我們一般不會去扮鬼,原因是什麼?
出國前想像中的留學生活和現實中的留學生活有什麼差別?造成這些差別的原因有哪些?
中國有沒有榮譽謀殺或類似的案例?

TAG:生活 | 文化差異 | 思維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