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現在回頭看,這樣一句感慨不知是發生在何種情境之下。只是教育有很多要解決的問題,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謝邀。
我覺得培養出來了啊。僅在數學界,改開以後培養的,肖剛,田剛,張壽武,還有據說是我旦改開以後在基礎數學方面做得最好的李駿,都算得上是有國際聲譽的數學家了吧。我這還只是列舉了已經成熟了的「老一輩」數學家了,30多歲的有潛力的年輕華人數學家還有一大堆呢,知乎上都有一兩個。我覺得也沒必要那麼悲觀啊。。
當然,確實,這裡面絕大部分人僅僅是本科以前在國內接受教育,博士階段基本都在國外。我覺得這說明我國的優秀人才還是不缺的,只是科研人才的培養還是欠缺一些火候。
因為文革學術斷代了,後來又百廢待興了十幾年,很簡單。。。
以錢老的聰明,大概其實是在無所畏懼之年的明知故問而已。但問的真好。估計一個升斗小民也能說個亂七八糟,一個是中國現代教育體制從小學到大學,是以現代應試教育方式為核心,但估計比過去的科舉制肯定高級不少。中國教育,特別是考核教育的金標準、甚至是唯一標準是考試分數,不是創造性、批判性思維之類,即分數必決定了教育的一切核心就是死記硬背、多刷題之類。比如,物理考試是運用公式解題,中國式考試就需要,先背下公式,才能去解題。可為什麼非要費很多時間去背下公式呢?懂得如何解題才是重點嘛。另一個是大學的運營與管理體制,這個也不用說,一所有點名氣與實力的私立大學都沒有,國有大學大多以政府行政機構式的方式進行辦學與科研管理。再一個,改革開放後,全中國人民以賺錢、陞官為人生第一要義,所以,包括清北所培養的應試精英們,也以仕途、錢途為主要奮鬥方向。所以,這三四十年內,中國大學或中國式教育所培養的精英們,學術型肯定不是主流,是政界、商界的精英為主流。政商精英也是、更是精英嘛,尤其是BAT之類的大企業家們與政界領袖們。
那是因為在錢老還能說話的年代,只有他這種能造導彈人才,才叫人才,能教育人才的人才,連人都不叫。
我來給大家講一個錢老看好但沒把握好自己的人。
睡醒了再寫,先讓我睡覺
-----------------------------------以下來自黃吉虎教授的回憶錄 每學期結束照例要進行期末考試。1962年的1月22日至27日是該學期所有課程的考試時間。《火箭技術概論》安排在最後一天考試,即1962年1月27日(農曆辛丑年的臘月23日)。上午8點30分開始考試。錢先生的考試很特別,是開卷考試,可以帶講義和課堂筆記,甚至做過的作業。其實我們學生最怕的是開卷考試,根據以往的經驗,開卷考試的試題肯定不好做,在講義和筆記本上肯定是找不到的。 考試的那天,天氣突然特別寒冷。力學系58級同學在自動化所階梯教室考試,住在玉泉路的59級同學就不過來了,在本部教學大樓的一個大教室里考試,兩地都有約200名同學。錢先生親自主持58級的考試,考場鴉雀無聲。考到中午,竟然沒有一個人交卷。我至今清楚地記得,試卷只有兩道題:第一道是概念題,佔30分,要求同學們推導出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第三宇宙速度、齊奧爾可夫斯基公式、阿克萊公式、霍曼軌道、……等等。這道題還比較好做,當然第三宇宙速度、阿克萊公式和霍曼軌道的推導有一定難度,要有很好的數學功底,想把題目做得完美並不容易。上午相當長的時間就用在推導上了。一般來說,這30分中可以拿到20分左右,但要拿到25分以上會有一定難度。第二道題非常棘手,佔70分。題目是:從地球上發射一枚火箭,繞過太陽,再返回到地球上來,請列出方程、求出解。題目很明確,可大家就是沒法下手。火箭的速度要達到第二宇宙速度是必定的了,但首先得脫離地球的引力,也就是先要達到第一宇宙速度,再加速到第二宇宙速度。而地球附近還有月球,地球本身不僅在自轉而且還在繞著太陽公轉,因此邊界條件的確定就十分困難。同學們冥思苦想、抓耳撓腮,都感到很難落筆。 錢先生一直在考場陪著同學們考試。到中午了,錢先生說,先去吃飯吧,吃完了午飯回來再考。說真的,午飯誰也吃不好,腦子裡一直在想著這道題。當時的考風真好,在飯廳和來回的路上,各人思考各人的試題,沒有互相討論的事情。那時的人們都認為,作弊是十分醜惡的事情,所有的同學都自覺遵守考試紀律。大概在下午三點多鐘,陸續有四位同學暈倒,被監考的助教抬了出去。其餘同學繼續奮發,一直到傍晚,大家只好交卷了。考試成績出來後,卷面竟有95%的同學不及格。錢先生也有辦法,他把卷面所得分數開方,再乘以10,這樣卷面成績36分的同學,就成了60分,卷面成績100分的,還是100分。當然,這次考試沒有得100分的。用開方乘10處理後,70%的同學及格了,再加上平時的測驗、作業等因素,80%的同學通過了。只有20%的同學在下學期開學後的第二周需要補考。我的這門課考得比較好,只是在列方程時沒有考慮到由於地球有自轉而產生的科里奧利力,所以在求解方程時得到的結果有偏差。-----------------------------ok,現在開始講段子。11年的時候,一個學會組織去北京郊區玩,遇到一位神秘的領導,至今不知此領導姓名,只知他輩分極高,威望很高。去遊玩的所有我不認識的人對他都畢恭畢敬。我在陪游的過程中,聽他說起他是中科大的,上過錢學森的班。
於是,我很興奮,問起他上面這個段子。他說,他參加了考試,及格了,自豪之情溢於言表。然後,很遺憾的說起,當年這個考試考最高分的那個學生。錢老特別喜歡他,把他推薦到美國讀研究生,本來指望這個人學成歸來的。這個人在美國讀了兩個研究生學位,選擇留在了美國。但是,在美國又不能做自己專業的事情。後來,我陪同的這位領導事業有成,去美國訪問,遇到了這位同學,發現他在當導遊。。不勝唏噓,當年他讀了本科就去工作了,然而這個被錢老看好的人最後只是個導遊。人的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因為中國的教育目的就是不是培養傑出人才,而是為了培養高級打工仔。
這也是精英教育和大眾教育的區別。以前這麼做是因為缺乏物資基礎,民眾文化程度普遍不高,需要提升大眾文化水平。當然,也帶來了很好的效果。不過現在中國經濟發展,卻後繼乏力,包括創新、前沿科技等內驅動都遇到了瓶頸,就是缺乏傑出人才的緣故。保持現在的大眾教育水平,同時推出精英教育已經勢在必行了。蔡元培:「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完成他的人格,於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給抱有他種目的人去應用的。」
同時代的北大校長蔣夢麟是這麼說的:「欲養成健全之個人,則獨立不移之精神,筋血充實之體格,思考精確之頭腦,皆為至要。三者不具,雖有愛國道德等訓練,終亦歸諸無用而已矣。
清華校長梅貽琦則如是說:「昔日之所謂新舊,今日之所謂左右,其在學校,應均予以自由探討之機會,情況正同。此昔日北大之所以為北大;而將來清華之為清華,正應於此注意也。」
放眼海外,美國教育部前副部長蘇珊:「學生必須要具有文化意識、了解各國不同的文化,了解國際事務和全球的動態。對21世紀來講,道德意識和公民意識是非常重要的!
還有英國教育大臣麥克爾?戈夫閣:「學校要鼓勵學術自由,讓學者們自己去研究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不斷開拓新的研究領域。」
===============分割線===========
2015年1月29日,教育部部長袁貴仁發表的言論:我們要加強高校意識形態陣地管理,絕不能讓傳播西方價值觀念的教材進入我們的課堂;決不允許各種攻擊誹謗黨的領導、抹黑社會主義的言論在大學課堂出現;決不允許各種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言論在大學課堂蔓延。個人認為,當代中國的大學,不是為了培養人才而設,而是為了培養打工仔,這點一樓已經說了。而要扭轉這種局面,就應當將大學作為精英教育的場所而非大眾教育的場所。而將大學所教述的東西放到小學-初中-高中里。
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是現在大學所教的一些社會性的概念,讓學生在高中時就已經完備,這樣學生就不必讀到大學才能找到工作。另一方,大學也能成為深造的場所。學生讀大學,並非為了養家糊口,而是為了理想、興趣之類的原因,或者說,就像讓學士學位成為碩士學位一類的東西。簡言之,想賺錢,就別考大學;考了大學,就別做發財夢。在這種非功利性的情境之下,學士才有鑽研的時間和精力。當然這樣是有前提的,
首先是社會的資源分配更加公平,福利待遇更加傾斜於中下階層。這樣各行各業都能得到一個比較平穩的生活,職業歧視也就逐漸減小,沒必要每個人都去讀大學然後當白領。其次是社會提供的就業崗位有所增加。供求關係的平衡,就會降低用人單位的要求,也不必要求每個求職者都拿著無用的學士學位去敲門。以上只是一些設想,既沒有市場調研,也沒有社會調查,只是提供了一種大學去市場化的設想。即使有道理,也很難在近幾年內實施,於事實無益,各位看官權當YY看吧。錢學森之問:「為什麼不能畝產萬斤?」一定是體質有問題
人上年紀就跟小孩子一樣,犯了小孩子的常見錯誤,以個人為中心。中國大學培養的人才不計其數,大師也有,只是錢老必然活不到那一天。
因為當一個人可以叫大師,多半同齡人中的佼佼者都死差不多才行,這恐怕都得幾十年吧。
這一點老楊明智多了,楊振寧總是用發展的,歷史的眼光看,所以很多結論靠譜!現在在科研領域已經不是英雄時代了,不是那個一個人就能搞個大新聞的時代了,而是越來越規範化、模式化、團隊化,這是任何行業成熟化之後的必然結果。互聯網、計算機剛出現的時候,有很多天才黑客,現在呢?遍地碼農。智能設備沒普及的時候,喬布斯震驚世界。才過了幾年,還有哪家的手機能震驚世界?在二戰前,物理學出現過很多後來霸佔了教科書的名字,但是在二戰後呢?幾乎沒有。近幾十年得諾獎的工作,還有幾個不是團隊合作的?英雄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單打獨鬥的英雄已經很難出現了,但不意味著人才沒有了。事實上,中國的科研水平在逐年提高。中國很難出英雄了,美國很難出英雄了,全世界都很難出英雄了,但都還是在產人才的。
現在教育最缺乏的就是自由。對自由最大的壓制就是教訓,我們只有教訓,沒有教育。
教訓和教育,一字之差,謬以千里。我們往往把「教」與「訓」混為一談;但是在儒家兩大作品《論語》和《學記》中,不但根本找不到一個「訓」字,甚至連「教」字也用得極為少見。
「學」是主動的,「教」是被動的,主動地「學」比被動地「教」更為有效,因此《論語》中有56個「學」字,《學記》中有48個「學」字,遠遠超過「教」字出現的頻率。
真正的大師不會在恐懼和束縛中產生。如果不能給教育真正鬆綁,錢學森之問,會永遠問下去,並且成為天問。轉自微博:
在一次專題研討「錢學森之問」的小型學術會上,3位並列而坐的老學者,各用一個關鍵詞表達自己的見解。84歲的北京大學資深教授陳耀松說「要靠民主」;緊接著,88歲的力學家鄭哲敏院士說「要有自由」。接著,95歲的中國科技大學備享盛名的李佩教授說「要能爭論」。(中國青年報2014年5月2日蔡德誠文)
一句話 大多數情況下 是導師不導 教授不教 學生不學
在這裡我想引用一下北京大學盧新寧同學在他的中文系畢業典禮時說的一段話:"我唯一的害怕,是你們已經不相信了——不相信規則能戰勝潛規則,不相信學場有別於官場,不相信學術不等於權術,不相信風骨遠勝於媚骨。你們或許不相信了,因為追求級別的越來越多,追求真理的越來越少;講待遇的越來越多,講理想的越來越少;大官越來越多,大師越來越少。因此,在你們走向社會之際,我想說的只是,請看護好你曾經的激情和理想。在這個懷疑的時代,我們依然需要信仰。」
這段話讓我的這個思考了多年的問題得到了解答,就是在這個時代,許多人已經變成了錢理群教授口中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在這群人眼中,大學早已不是大學,大學只是他們成功路上的一塊墊腳石。在他們眼中,大學不是學習的地方,在這些人眼中,學習不是尋求知識,追求真理的道路。在這個社會環境下,在一些地方教育已經失去他原有的模樣,準確的來說,自古以來,我們就沒有逃脫過「學而優則仕」這個錯誤的思想觀念。學術一向來都只是權術的玩具,教授的地位永遠無法企及一些官員。「Knowledge is power」變成了「Power is power」。
錢學森之問,問在哪裡?問在教育,問在為什麼我們的大學培養不出卓越的大師。可能我不知道在中國那些真正的高等學府裡面的人才是怎麼看的,是如何學習的。但是,我覺得就我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的一些普通大眾而言,學習永遠不是學習,知識永遠不是知識,在這個年代我們許多人始終認為學習的目的就是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有一份好的事業。這種想法,已經是連膚都度算不上的了的,簡直就是對於學習,對於知識這幾個字的一種侮辱。
中國要是想要解決錢學森之問,那麼有關教育的改革將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從觀念上扭轉人們有關教育的理念,才能讓中國在創新這一方面有更大的進步,才能讓中國出現真正的大師。
中國要是想要在科技方面有著快速的發展,長久的發展,絕不是僅靠國家的一些大力支持,絕不是僅靠一些人才就可以做到的。只有從國民性上去解決這個問題才是根本的。只有在一個知識本位的國家,一個人民發自內心追求真理的國家,科技才會迅速的發展,長久的發展。
因為我們的學校里的老師本身就少有真材實料的人才,能教出多少真材實料的人才?
缺錢,缺錢,缺錢。
明顯的,沒錢買儀器,沒錢造設施,沒錢做實驗。
一項實驗的成功,背後是99乃至999次的失敗,中間需要多少科研經費,需要多少資源。
較遠的,科研人員得花錢養。
頂尖科學家占科研人員比例很小,這就註定科研隊伍必須很大。龐大的科研的隊伍需要大量經費。
其次頂尖學術成果產生需要科研人員長久的投入巨大的精力。而科學家也是人需要考慮衣食住行,如果沒錢,科研人員往往會分心於賺錢等急功近利的項目。更可怕的是科研心態沒有了,就更難做出成果了。
最長久的,缺錢導致國民不喜讀書的心態,缺錢影響社會理智的氛圍。
西方很多科學家都出於讀書世家。自文藝復興以來,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物質漸漸充分,衣食足而知禮節,重知識,理性主義逐漸濃厚。這才有近數百年科學人才輩出。科學世家,夫妻科學家,父子科學家屢見於世。
而我國本來古代重文輕理,近代又動蕩不斷,好不容易進了新中國沒過20年又是文化大革命。近百年的物質匱乏,戰亂動蕩,文化斷絕讓國民基本都不喜讀書,理性缺失。好不容易熬到改革開發,終於有個穩定的環境了,重商風氣日起,讀書無用論甚囂塵上。周圍多少教授其實科研都是副業,開公司才是主業;多少教授科研都是為了當官;多少教授科研都是騙經費。
也許政治,環境,教育的因素都有,但我認為缺錢才是中國出不了優秀科學家的第一原因。
好在現在國家慢慢變得富強,大家也漸漸富裕。希望中國未來能出更多的優秀人才。
在當下的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精神跟不上靈魂的時代。我們大部分人都是經濟學上所說的理性人。我們做出每一個決定的時候,考慮的最多的一定是我們自己的利益。現如今為什麼我們國家出不了傑出的科研人才。為什麼高校的很多教授都不認真科研,而是更多的選擇去接項目,開公司。因為作為教授的那點工資並不能讓他體面的生活,他考慮自己的利益,就會去接項目賺錢。不是我們中國人不夠聰明,也不是我們的應試教育扼殺了我們的創新能力,而是我們國內的高校環境逼著很多教授不搞科研。但是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大眾教育的實施註定了教師群體的擴大,也就註定了相應薪資的減少。
中國什麼時候出諾貝爾獎和中國的經濟水平是息息相關的。我們的經濟水平什麼時候發展到能夠給予科研人員足夠的待遇吸引他們去搞科研的時候,諾貝爾獎就離我們不遠了。
一個人功利與否是直接於他的生長環境和生活條件相關的,從小家境很好,生活無憂的人士不會功利的。只有農村長大,經歷過艱苦歲月的人,他明白金錢的重要性,這樣的人才容易功利。溫飽而思淫慾,只有滿足人生活的需求,人才會有精神上的追求,才會有去實現夢想的動力。
現如今的中國,房子、車子的壓力讓很多博士和年輕教師無心認真搞學術,請別怪他們功利。
所以我們現在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在繼續大眾教育的前提下適當的開始一部分精英教育。這個過程需要教育者們不斷的去探索。
階級再慢慢固化,上升的空間再不斷減小,上升的渠道也不斷變窄。而我現在需要做的就是不斷提升自己,讓未來的精英教育的教室裡頭有一張課桌是為我孩子而留的。共勉!
相比數量。質量確實低的令人髮指。
這個問題也困擾我多年。某天頓悟了。因為不需要呀。我們學校的第一要務是管理,第二要務是教你做人,第三要務才是教你讀書。
所有事情政治正確是第一位。教育上尤為突出。
想明白了,就釋然了。有人才啊怎麼沒有
古時候,一目十行過目成誦的人一大籮筐,那些科舉狀元不是人才啊?每一個都是記憶力智力秒殺任何一個現代科學家的人才。
現在,我們隔壁班的一個尖子生一道數學題可以想出十幾種不同的解決方法,老師同學目為神通,數學家都自慚形穢吧。
每年高考狀元的分數高得令人害怕
中國人口基數那麼大,還出不了人才?笑話。
只是看看你是需要哪方面的人才了,只要你確定好了目標,比如,我需要發明家,一個好發明,不僅保護你產權不受侵犯,而且還給你一個億的獎勵,讓你功成名就,財務瞬間自由,不消說,一天以內,你就要捐出去100個億。
可關鍵是,現在國家會給中國的人才設立這種目標嗎,沒有
指揮棒在哪裡,人才就往哪裡走
學術不需要走向巔峰,人才們都明白,差不多就行,沒必要花那麼多心血,只要馬馬虎虎,論文寫得再好,實驗做的再好,國家和社會根本不會給你獎勵,也不會保護你的產權,所以混個學歷,拿到畢業證就可以了,社會上掙錢根本不靠這些虛的,要「務實」,要投機取巧才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