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D為什麼沒有做成U盤形狀,是控制晶元無法小型化還是為了跟「硬碟」保持一致?

網上搜索到的SSD基本上都保持在2.5英寸的大小,很少見到U盤形狀的SSD,是什麼導致了SSD不做成U盤形狀甚至更小?是因為,由於SSD的控制晶元無法小型化,還是為了純粹跟機械硬碟保持一致而使得其更像「硬碟」?(在我看來,第一個原因不太可能。)


首先,SSD有U盤形狀,詳見:台電科技

個人認為,區分SSD和U盤的主要依據,應該是根據設備是否使用了「硬碟級別」的主控、固件和架構設計等。如果沒有這個考慮,可以認為U盤就是便於攜帶的USB介面SSD。

U盤主要作用是保存文件,主要是比較集中且不頻繁的讀寫。而硬碟是作為一個頻繁讀寫的設備使用。

因此U盤不需要考慮緩存,不需要考慮有十分強大的主控來實現數據擦寫平衡(損耗平衡),不需要考慮垃圾回收(GC/Garbage Collection、Trim,用於將快閃記憶體上已刪除文件所佔用的Block徹底釋放,恢復初始寫入速度,可理解為SSD獨有的碎片整理。U盤沒有頻繁讀寫小文件的情況發生,不需要整理碎片),不需要考慮多通道(一般不需要,因為在USB 2.0時代,瓶頸在外部介面速度,不在內部速度),不需要考慮兼容現有硬體設備安裝環境(硬碟需要硬碟位安裝,U盤只要有USB口就可用)。

另外還有介面因素:SATA介面的尺寸本身就比USB介面大很多,即使mSATA和Express Card也比不上USB的便攜性。

最後是壽命因素。這一點在容量越大的產品上體現越明顯。目前存儲密度(本來是機械硬碟的概念,這裡不恰當借用一下)最高的是TLC快閃記憶體,1.5倍於第二的MLC,而TLC體積卻比MLC小25%以上,最低的是SLC。但壽命恰好相反,SLC壽命最長(10萬此),MLC其次(1萬次左右),TLC壽命最短(3000次)。所以SLC和MLC是最理想的SSD存儲介質(因為SSD的體積還不是制約容量的瓶頸),TLC是U盤最常用存儲介質。在成本相同的情況下,同容量U盤能比SSD體積更小同時容量更大(128G SLC SSD和128G TLC U盤)。

而樓上回答的諸如「容量因素」、「穩定性因素」、「晶元體積因素」、「供電因素」等都不是最根本原因,因為U盤同樣也能達到TB級別容量(金士頓已有在售產品),U盤同樣強調速度和穩定性,U盤和SSD使用的晶元體積幾乎相同(最大的U盤主控比最小的SSD主控體積還大),U盤使用USB 5v供電,SSD也是用SATA 5v供電(此時SATA的12v是空針腳,無用)。


SSD里用的也是flash晶元,跟U盤是一類的。現階段存儲容量與晶元體積正向相關。所以大容量面積也越大。


我覺得是因為單個晶元的容量無法做大,拆開SSD就會發現其實就是多個晶元組成的


SSD硬碟採用DRAM設計,需要額外的供電保證其數據性能與安全性!


首先,存在很小的固態盤,即mSATA

mSATA_百度百科

那麼為什麼常見的SSD要做成跟硬碟體積一致呢?

如果是混合型的ssd,裡面還必須有硬碟碟片,體積就不會小。

此外,不像USB本身有固定U盤的功能,SATA介面以及以及SATA的電源口都無法固定SATA盤。

如果SSD盤也設計小了,就無法在機箱內固定。原來為2.5寸盤設計的槽位和固定孔都浪費了用不上。保留原來的體積,PC製造商也很容易用一個機殼搭配出不同的硬碟配置。個人玩家也很容易升級電腦。

體積大了,製造難度低,散熱更好,何樂不為呢。

ps:

現在的SSD還是一個尷尬的身份,還要背負老標準的負擔,利用一下老標準的大體積也是好的。

今後可能由基於SDRAM的固態盤(類似i-RAM)作為終結者,會有自己的介面標準和文件系統。


推薦閱讀:

TAG:固態硬碟 | 數碼 | U盤 | 數據存儲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