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在西方是貴族行業么?為什麼?
說到這個,鄙人有著血和淚在這個「貴族行業」里哇。
高考結束選填志願,看到了一篇小文章,介紹此專業的貴族背景,加之我對山山水水的特別感興趣,再加之我那年我校的地學專業是這麼介紹的「亞洲第一、世界第二」,故而毅然決然決定報考了此專業----一到學校傻了眼:不僅跟我想像的專業完全不是一回事(其實是煤田地質這個排名),班裡一志願非調劑的學生就三個。。。
地學的小文章時間久遠已不好考證是哪篇,小文章的內容應該就是類似這種:
「這可是個有著「高帥富」傳統的貴族學科——(倫敦地質)「學會每月碰一次頭,一邊喝一兩杯馬德拉白葡萄酒,吃一頓交際飯,一邊交換對地質學的看法。這頓飯的價錢故意定在昂貴的15先令,以便使那些只有頭腦(而沒錢)的人望而卻步。」」
這段話出自《萬物簡史》,在18世紀-19世紀初,這個專業的確是個貴族專業,其誕生、初期的發展,都帶著很濃厚的貴族背景----
在那個年代,搞科學得有家底,這是富餘之後的事情。歐洲(尤其是英國哇)貴族的探索精神還是很值得一提的,科學系統化之初他們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倫敦地質學會,英國的地質學家群眾性團體。1807年成立,1825年獲英國皇家批准,是世界上最老的地質學會。
所以,曾經的地學發展,離不開身為貴族或貴族支持的博物學家、旅行家、探險家的支撐,曾經的地學,稱之為貴族學科是很恰當的。
國內地學初期也可以說是貴族專業---
舉個例子,六七十年代,地質隊員可是令人羨慕的存在,肩負著為祖國找到能源的重任,每個月的香煙啤酒飲料瓜子泡麵八寶粥都能分配到,腰間別把槍野外有狼什麼的別提多帥了
~~~~~~~~~~~~~~~~~~~~~~~~~~
現在呢?
國內來看---
國內的地學很大一部分與能源相關,經濟情況行業形勢很好的時候,有很好的就業前景,所以很多家庭調價一般的同志們會主動選擇這個專業(前幾年所謂黃金十年即是如此);
而行業一旦下滑,主動報考地學的同志們就會縮水了。
而維持穩定的,大抵就是家庭原本就是能源行業的這部分同學,在我本科碩士期間,很多同志都是這樣的,比例不低。
當然了,也有因為興趣而來的,尤其是到了讀研讀博的時候,是有同志因為興趣而選擇了冷門的研究方法,但大部分同志選擇地學或地學內的研究方向,會更多的考慮就業-----選一個大牛導師而不是一個喜歡的方向就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
所以國內的情況----對於行業二代啦,貴族貴族沒跑;其他的部分,早就跟貴族沒有了關係。
鄙人就是「早跟貴族沒有了關係」的實證。
國外來看----
在土澳這邊也有了一點了解,本地學生選擇地學碩博以上的。。比較少;本科還不少。
說歪果仁選擇專業完全看興趣?當然不是,他們選擇專業也非常關注就業,但是有一部分人在他們里的比例很高---就是會真正的由於喜歡的選擇專業的同志們比例顯著更高,我覺得這也與社會福利、生活壓力關係很大,如果從小在這裡長大我們也願意選擇喜歡的專業不是~
要說到貴族?地學大體有兩個方向---與能源產業相關的地質學和研究地球規律啦這些的地質學,兩個方向都能拿到比較充足的經費--
前者有能源企業的需要;
後者有政府出於責任的扶助。
在經費上來說,專業很貴族;
在學生生源來看,這個專業並不是家庭背景深厚人士們的優選對象。
教育和科研發展到二十一世紀,可參與性不斷提高,對非貴族智力的吸收也同時是科學進一步擴大發展的強勁動力。但是,倒退到那個時代,貴族是先擁有社會地位和財富,進而承擔起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責任,現在要是再強調所謂的「學科貴族化」,恐怕很難得到認同,但是身為學科內一員,對本學科的強烈認可是促使自身投入的一大要素------這樣的精神認同還應該繼續下去,要知道地學,可以說是各學科里時間跨度最廣、內容方法最為磅礴的學科之一-----
地質學,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並列的自然科學五大基礎學科之一。地質學是一門探討地球如何演化的自然哲學,地質學的產生源於人類社會對石油、煤炭、金屬、非金屬等礦產資源的需求,由地質學所指導的地質礦產資源勘探是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根本源泉。
地球科學,7大基礎學科之一,是以地球系統(包括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日地空間)的過程與變化及其相互作用為研究對象的基礎學科,包括地質學、地理學,以及其它衍生學科。地球科學是一個大題目,縱橫幾萬里,上下數億年,幾乎輻射到自然科學的其他各個領域。對地球的認識同世界各民族的起源、歷史、文化乃至這個世界文明的進展,都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這麼重要的學科,我們自稱貴族的話。。。應該沒人打~
我本科在美國讀geology,算是對國外的地質專業有點了解,所以就講講我的經歷吧
我選geology之後每次回國跟別人說我學地質的總是很糾結,因為聽到的總是驚訝聲甚至覺得我好奇怪,畢竟在國內給人的感覺好像是被調劑或者分配的冷門專業。高中就知道地質學什麼並主動報考這個專業的應該不多
寫完才發現前面扯太遠,回答在分割線部分後面 = =
有興趣了解美國地質系本科的請繼續看下面跑題部分==============我是跑題的分割線==================先扯點其他的,其實我一開始對geology也完全沒概念。我讀的是一個liberal arts college,國內翻譯叫文理學院。這類學校實行通識教育或者叫博雅教育,有個特點是大二下學期才定專業,入學所有人都是undecided的,大一大二除去學校規定的一些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也就是通識課程之外,在選課方面沒有任何限制。 就是鼓勵大家多多探索好玩的東西的,探索之後才決定你要在哪個方向深入學習。 大二下學期某個時間之前,上學校網站填個表declare一個major,advisor(每個人入學後都會被指定給一個教授,這個教授就是你大一大二的學術顧問,直到你大二結束定專業後才換)批准之後就基本算是這個專業的人啦。
其實這個declared major之後也是可以換的,或者是加一個major變成double,甚至有學霸級的triple major。所以美國同學學這個的真的都是憑興趣,沒人逼你,沒人會把你限死在一個專業,而是覺得喜歡就學。定專業之前那一年多時間也足夠讓你上一兩門這個專業的入門課來了解這個專業到底是什麼樣的我選地質專業純粹是誤打誤撞的,本來一開始都是奔著什麼數學課經濟課去的,我大一的advisor也是個經濟教授,後來他看我的預選課單(每學期末都要對下學期你想上的課進行pre-register,需要跟advisor商量你想上的課,他會給意見),覺得怎麼都是經濟數學啊,你怎麼不多多探索一下這麼多好玩的課好玩的資源呢。我之後想想也是,回去把自己學校和周圍學校(我們是個聯盟,可以互相上課)的課單好好翻了一下,因為高中對地球呀行星呀挺有興趣,也喜歡國家地理和discovery,正好看到隔壁學校有個地質入門,就選了。
入門課嘛,主要任務就是把這些undecided的大一學生吸引來這個專業上課,所以得上得有趣,才能讓地質系有人氣、後繼有人嘛。當然也會有些大四學生修完了專業課,趁畢業前趕緊來上點好玩的課。所以這門課由很多field trip野外考察組成,基本一兩個星期就出野外一次,教授驅車帶全班同學去附近的山裡看各種好玩的石頭或者化石。學校在麻省,所以我們周末的field trip最遠也只去到了車程兩小時的Vermont或者Connecticut,有時候過個周末才回來。從這點上來說,特別羨慕在加州學地質的學生,周圍資源多豐富。
另外每個星期有三小時的lab時間,教我們辨認礦物。每個人將領到一個裝有三十多個礦物的盒子,可以帶回家好好熟悉這些礦物的每一個特性,學期末進行礦物考試之後再還回去。我上課的這個學校還有個館藏特別豐富的自然歷史博物館,恐龍骨架各種化石,美麗的礦物岩石收藏(真的特別漂亮,我學地質真是被這些超級美麗的礦物迷倒的),連隕石都有挺多(地球物理課的教授專門從博物館拿了一些石鐵隕石、鐵隕石給我們看),說是新英格蘭地區第三大的自然歷史博物館,僅次於yale和harvard。
而最最開心的是,這個地質入門課結束之後,有意在地質深造的學生(大概二十多個)都可以在教授的帶領下去夏威夷參加兩星期的地質考察,學校負責機票和當地食宿,隨行的三個教授就是我們的司機。聽說上一屆學生去冰島看火山,把我們給羨慕得。大二大三的課比如礦物學、火成岩與變質岩、地球物理、古生物學,這些課都有不少考察,兩星期一次的周末考察是肯定有的,大型的考察一學期也會有一次。我承認我就是被這些考察機會吸引來的,不過其實都了大三下和大四,考察就少很多啦,基本要蹲實驗室做實驗啦。。
很多地質學生都會在大二或者大三暑假參加一個field camp,可以叫它作地質考察營吧,為期五六星期左右,專門學習作地質圖。地點一般都是在美國西北部的montana,wyoming,utah等州。會有一個營地長期駐紮(有小木屋,食堂,水電設施什麼),中間也大家一起自帶帳篷去一兩個地方露營三到四天,我們就去了Grand Teton大提頓國家公園住了四天。field camp其實非常辛苦,天天要跋山涉水的,一天差不多有十小時在走,風吹日晒也要找石頭要繪圖,不過有美麗風景就什麼都值回來了!field camp是比較接近真實的地質工作和考察的,參加完之後會覺得比起真正的地質工作者,戶外愛好者們好像都弱爆了。。別拍我。。
有志於申請研究院的學生大三暑假一般會申請一個感興趣的實驗室跟導師做summer research,為期兩三個月,期間的經費支出一般是對方實驗室的教授提供,若是沒有也可以向自己學校申請。我聽一個同學說他暑假去阿拉斯加的學校做火山方面的研究,自己學校就提供了一部分經費。當然summer research這個模式並不是地質系獨有,所有的自然科學都是類似,系裡一般都有經費支持。地質系比他們多的大概就是大大小小各種考察機會了(其實感覺學ecology呀astronomy也會有不少機會出野外的吧)
從這幾點上來說,我們地質系的經費不可謂不豐富,當然也於這個系的歷史悠久有關。地質是這個學校第一批成立的專業之一,成立於19世紀初,第二任校長就是這個系的教授,地質系受重視程度挺高。所以我這些經歷也不一定能代表其他學校,特別是公立學校。
我在field camp的時候認識了一些休斯頓大學地質系的學生,德州因為石油公司需要,學石油工程連帶學地質/地球物理的人都挺多。因為他們是公立學校,從他們的描述來看,他們的考察機會確實不如我們這些私立小學校多,得到的個體關注也相對少一些,很少有學校給所有學生提供考察經費的情況。當然這與學校的理念和經費情況有關。
他們的學生畢業大多都在德州石油公司工作了,所以學的東西應該是傾向實用型的,我們的則傳統些理論些。連似乎最沒有實用價值的脊椎/無脊椎動物古生物學 Vertebrate / Invertebrate Paleontology都有很多同學喜歡。我沒上這課,看博物館那堆古生物的單詞、各種拉丁詞根早就被嚇回去了。當時背幾十上百種礦物名字已經非常焦頭爛額了 = ===============我是跑題的分割線==================
講了一圈,回到問題,貴族專業是說這個專業的學生都不用擔心工作問題,學這個純粹興趣使然嗎?還是說只有有錢人家的小孩才有這種閑情去學這些看似沒什麼應用價值的學科呢
前面講那麼多,其實是想說在學生有完全的自由和權力去選擇專業這樣一個大背景下,會選擇地質這麼一個略顯冷門專業的,肯定是真心愛這個學科的。美國人選專業沒有太強的功利心,興趣占挺大成分(又或者是我身邊的地質系同學選擇了這種學校都是認可學校liberal arts理念,覺得應該選自己喜歡的專業接受通識教育而不是職業導向的專業),真的就是喜歡兩個字這麼簡單,不是說學這個專業的都是有錢人家孩子。不過可能還是中產家庭小孩居多,但這是學校的生源決定的。
之所以有貴族專業的印象估計是覺得以前歐洲的地質學家都是些博物學家,周遊四方收集礦物什麼的,沒有一定財力支撐也許還真學不起來。可是現在學地質,只要學校資源不差,門檻並沒多高呀
說到學生組成,我們系從大一到大四一共四五十個學生(文理學院基本這規模,一個年級總共就四五百人),絕大部分都是白人(好吧我是唯一的國際學生,另有一名ABC男生和一名黑人女生)。我去field camp碰到其他學校的地質學生,基本也是白人為主的。不是白人多了就覺得這專業有多貴族,而是大部分ABC都扎堆去chemistry / biology / econ打算以後進professional school的(醫法商學院) 或者做banker的,他們的興趣點不在這。地質/天文這種專業,跟投行沒關,跟醫法商學院沒關,亞洲面孔真的不多。相同情況的還有很多系,比如anthropology,philosophy,art history, sociology,theater and dance,classics,religion,American / European / Black Studies等等
學生出路方面,因為我們本科應用的東西學的很少,畢業去石油公司的很少很少,畢竟遠不如從德州那些學校直接就近招一個石油工程的畢業生呢。有志科研的都讀phd去了(應該不到一半),小部分再讀一個應用型的master兩年之後再去石油/礦業公司,很多就找一個跟專業不太相關的工作了。
P.S. 我恰好認識的讀phd的兩個人都是猶太人,學霸級,一個是地質+化學雙專業,另一個天文/地質/化學三個專業。就像我之前說的,只要你上夠了一個專業所要求的課,你就是這個專業的。一般一個專業要求十門課,兩個專業也不是特別難,當然三個專業就很學霸了。這兩人,一個畢業後留校專心做了一年research,然後去了哈佛研究火星上某種礦物;另一個去了芝大讀biogeochemistry,研究某古細菌。聽起來很玄乎吧,不過他們對自己所學東西的喜愛和認真都是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唯一知道一個家裡應該比較有錢的小孩,他媽媽當年也是這個系畢業,這傢伙畢業直接去harvard B-school了。對他來說,本科學什麼都沒有關係,也許他只是想跟他媽媽當系友吧。。哈哈,摺疊我吧。彩蛋戰中,謝耳朵高呼:地質學不是科學,然後光榮就義了!
那是很久很久以前了,貴族才有錢遊山玩水思考人生哲學於是才有了地質學科的發展。其實那時候科研很多都是有錢人搞得
歷史上估計是貴族專業吧……筆者只能說說現在。
那個,別的地方不敢說,但在德國看不出來是貴族專業。我在工業類大學算是剛把書念完,雖然不是地質專業但過去的三四年一直和地質所因為各種機緣巧合有著瓜葛,地質的基礎課練習也多多少少帶過三年了,感覺學生跟貴族這個字眼沒什麼關係哦。
學這個專業的歐洲學生們大都是非常擅長實踐,而且不管地質製圖到底準確性有多少都還是秉承著非常嚴謹的精神。另外漸漸地我還了解到一些同學選這個專業的背景:不用學基電,大學物理,以及所有經濟管理類公選必修課。
說回貴族專業,什麼叫貴族專業?其實筆者也不是很明白。大致做以下猜測:
1.有錢閑得的人才上得起的專業?
——那可在德國絕對不是,德國大部分州免學費,不免學費的基本這些專業的學費相差不大。2.有一定家世背景的人才能內定去學的專業?
——這個絕對沒有!我認識的地質博士機油都是老苦逼…………3.貴族家的小孩才會選擇的專業?
——這個也沒有!不過大多數德國小盆友選專業並不是以「以後如何如何的賺錢」為選擇專業的唯一準繩,反而「挑選自己喜歡的,適合自己的,以後干這個行當會開心的專業」占的決策比重比較大。所以平民小盆友也是有喜歡地質的。4.學了就會變成貴族的專業?
——不行,已經開始控制不住惡意搞笑的腦洞了XD——那個,就我所見和所識,地質專業正在漸漸沒落,如果不是大前年取消義務兵役,突然兩屆畢業生進大學,估計學生都很難招滿。當然一些優秀的有歷史的文理大學估計還是會人滿為患吧?畢竟地質專業並不是工科,我所在的是工科大學所以不好評價,只能說說身邊的現象。我的好機油之一是某歷史名校(真的么……不過也可能我被那個土豆佬忽悠了)畢業的地質專業碩士,來我校讀博5年未果,已轉行做土地污染處理和測評,和他老婆現在在消費很高的某國家某城市為生計各種痛並快樂著;筆者同屆MSc的一批基爾學生,個個專業知識紮實(呵呵,有CLZ和Clar換算都分不清楚的逗逼,也有地史牛的一B鄙視教授的姑涼)這些人都是實幹派,製圖出野外絕不含糊,同樣各種為生計奔波勞碌;最後筆者的師弟甚至學生輩,質量越來越差,基本學渣,甚至誠如之前所說為了逃避電學,物理,經濟課選了這個專業,但畫圖出外採樣個個兢兢業業,絕對吃苦耐勞勤懇好學(和其他工科學酥相比尤其是石油專業,他們地質這門課學習態度還是好太多了)。但是!這樣也是變不成貴族的!
綜上所述,地質在德國恐怕不能算是貴族專業。
那麼地質專業就和貴族一點也沒關係么?我倒是不這麼看。地質專業的學生教員教授在某些地方保留著一些奇特的貴族氣質:
1.專業態度:這些人一點都不吝於表露他們對這份專業的自豪感,不管定位是不是最後還是要回到地球坐標系用GPS或者固測點,對於地方坐標系下的實地製圖永遠保持著一種高貴的驕傲,有些人甚至不假思索就會跟玩GeoEye的遙感工程師叫板(絕非筆者個案,不過筆者的圈子也不是很大的樣本,所以見仁見智阿)。2.貴族般大氣的文才:我認識的地質生,有一個算一個,文采都是一流的,作為德國人甚至德語寫郵件問你作業都要查字典斟酌用詞……論文在老學究教授面前好評度非常高。3.專業課:到了研究生,因為學生少,有些課一般都是幾個人加教授不是出野外就是茶話會(阿不對,是在辦公室里喝著咖啡,講著課討論著問題)我有幸體驗過一次,立馬對本家教授怨念倍增!簡直就是貴族班設定阿有木有——當然這跟教授,以及教授對當屆學生的好感度有關係。好了,叨叨了好多,希望有幫助,博您一樂。第五章 敲石頭的人們(1)
:正當亨利·卡文迪許在倫敦完成試驗的時候,在650公里之外的愛丁堡,另一個重大時刻隨著詹姆斯·赫頓的去世而即將到來。這對赫頓來說當然是壞消息,但對科學界來說卻是個好消息,因為它為一個名叫約翰·普萊費爾的人無愧地改寫赫頓的作品鋪平了道路。赫頓毫無疑問是個目光敏銳、非常健談的人,一個愉快的夥伴。他在了解地球那神秘而又緩慢的形成過程方面是無與倫比的。不幸的是,他不會以人人都能基本理解的形式寫下他的見解。有一位傳記作家長嘆一聲,說,他"幾乎完全不懂得怎麼使用語言"。他差不多每次寫一行字就要想睡覺。在他1795年的傑作《地球論以及證據與說明》中,他是這樣討論......哎呀,某個問題的:
我們居住的世界不是由組成當時地球的直接前身的物質所構成的,而是從當今往前追溯,由我們認為是第三代的地球的物質所構成的,那個地球出現在陸地露出海面之前,而我們現今的陸地還在海水底下。
不過,他幾乎獨自一人,而且非常英明地開創了地質學,改變了我們對地球的認識。赫頓1726年生於一個富裕的蘇格蘭家庭,享受著舒適的物質條件,所以能以工作輕鬆、全面提高學識的方式度過大半輩子。他學的是醫學,但發現自己不喜歡醫學,於是改學農業。他一直在貝里克郡的自家農場里以從容而又科學的方式務農。1768年,他對土地和羊群感到厭倦,遷到了愛丁堡。他建立了一家很成功的企業,用煤煙生產氯化銨,同時忙於各種科學研究。那個時候,愛丁堡是知識分子活躍的中心,赫頓在這種充滿希望的環境里如魚得水。他成為一個名叫牡蠣俱樂部的學會的主要成員。他在那裡和其他人一起度過了許多夜晚,其中有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化學家約瑟夫·布萊克和哲學家戴維·休謨,還有偶爾光臨的本傑明·富蘭克林和詹姆斯·瓦特。
按照那個年代的傳統,赫頓差不多對什麼都有興趣,從礦物學到玄學。其中,他用化學品搞試驗,調查開採煤礦和修築運河的方法,考察鹽礦,推測遺傳機制,收集化石,提出關於雨、空氣的組成和運動定律 方面的理論。但是,他最感興趣的還是地質學。
在那個愛好鑽研的時代,在許多令人感興趣的問題當中,有個問題長期以來困擾著人們--即山頂上為什麼經常發現古代的蛤蜊殼和別的海生物化石。它們到底是怎麼到那裡的?
許多人認為自己已經找到答案。他們分為兩個對立的陣營。水成論者認為,地球上的一切,包括在高處的海洋貝殼,可以用海平面的升高和降低來解釋。他們認為,山脈、丘陵和其他地貌與地球本身一樣古老,只是在全球洪水時期被水沖刷的過程中發生了一些變化。
對立面是火成論者。他們認為有許多充滿活力的動因,其中,火山和地震不斷改變這顆行星的表面,但顯然跟遙遠的大海毫無關係。火成論者還提出難以回答的問題:不發洪水的時候,這水都流到哪裡去了?要是有時候存在足以淹沒阿爾卑斯山的水,那麼請問,在平靜下來以後,比如現在,這水都流到哪裡去了?他們認為,地球受到內部深處的力和表面的力的作用。然而,他們無法令人信服地解釋,蛤蜊的殼是怎麼跑到山頂上去的。
就是在考慮這些問題的過程中,赫頓提出了一系列不同凡響的見解。他朝自己的農田一看,只見岩石經過腐蝕變成了土壤,土壤粒子被溪水和河水沖刷,帶到別處沉積下來。他意識到,要是這個過程持續到地球的自然滅亡之時,那麼地球最終會被磨得非常光滑。然而,他身邊到處是丘陵。顯而易見,肯定還有某種別的過程,某種形式的更新和隆起,創造了新的丘陵和新的大山,不停地如此循環。他認為,山頂上的海洋生物化石不是發洪水期間沉積的,而是跟大山本身一起隆起來的。他還推測,是地球內部的地熱創造了新的岩石和大陸,頂起了新的山脈。說得客氣一點,地質學家不願意理解這種見解的全部含義,直到200年之後。這時候,他們終於採納了板塊構造論。赫頓的理論尤其提出,形成地球的過程需要很長時間,比任何人想像的還要長得多。這裡面有好多深刻的見解,足以徹底改變我們對這顆行星的認識。
1785年,赫頓把他的看法寫成一篇很長的論文,並在愛丁堡皇家學會的幾次會議上宣讀。它幾乎沒有引起大家的注意。原因不難找到。一定程度上,他就是這樣向聽眾宣讀論文的:
在一種情況下,形成的力量在獨立存在的物體內部。這是因為,這個物體被熱激活以後,是通過物體的特有物質的反應,形成了構成脈絡的裂口。在另一種情況下,還是一樣,相對於在其內部形成脈絡的物體來說,原因是外在的。已經發生了最猛烈的斷裂和扯裂;但是那個原因還在努力;它不是出現在脈絡里,因為它不是在我們地球堅實的物體內部--那裡找得到礦物或礦脈的特定物質--的每條縫隙和每個斷層里。
不用說,聽眾里幾乎誰也不懂他在說些什麼。朋友們鼓勵他把他的理論展開一下,希望他能在更大的篇幅里碰巧講得清楚一點。這是很感人的。赫頓花了此後的10年時間準備他的巨著,並且於1795年以兩卷本出版。
這兩本書加起來有將近1 000頁,寫得比他最悲觀的朋友擔心的還要糟糕,真是不可思議。此外,這部作品的內容將近一半引自法國的資料,仍然以法文的形式出現。第三卷非常缺少吸引力,直到1899年才出版,那是在赫頓去世一個多世紀以後。第四卷即最後一卷根本沒有出版。赫頓的《地球論》很有資格當選為讀者最少的重要科學著作(要是沒有大量別的這樣的書的話,那就可以這樣說)。連19世紀最偉大的地質學家、什麼書都看過的查爾斯·萊爾也承認,這本書他實在讀不下去。
還算運氣,赫頓在約翰·普萊費爾身上找到了一個鮑斯韋爾式的人物。普萊費爾是愛丁堡大學的數學教授,赫頓的一位密友。他不但寫得出漂亮的散文,而且--幸虧多年在赫頓身邊--在大多數情況下知道赫頓其實想要說些什麼。1802年,在赫頓去世5年以後,普萊費爾推出了赫頓原理的簡寫本,題目叫做《關於赫頓地球論的說明》。這本書受到了對地質學感興趣的人的歡迎。這種人在1802年還為數不多。然而,情況快要發生變化。那麼,情況是怎麼發生變化的?
1807年,倫敦13個志同道合的人在科文特加登廣場朗埃克街的共濟會酒店聚會,成立了一個餐飲俱樂部,後來取名為地質學會。學會每月碰一次頭,一邊喝一兩杯馬德拉白葡萄酒,吃一頓交際飯,一邊交換對地質學的看法。這頓飯的價錢故意定在昂貴的15先令,以便使那些沒有頭腦的人望而卻步。然而,事情很快就變得一清二楚,需要有個設有永久性總部的合適機構,人們可以在那裡分享和討論新的發現。不到10年,成員就發展到400名--當然仍都是紳士--地質學會看來要使皇家學會相形見絀,成為該國的首要科學社團。
從11月到次年6月,會員每月碰頭兩次,因為到這個時候,實際上所有的人都已出門,整個夏天在做野外工作。你要知道,這些人出去找礦石不是為了掙錢,在大多數情況下甚至也不是學者。它不過是既有錢又有時間的紳士在不大專業的層面上從事的一種愛好。到1830年,已經發展到745名會員,世界上再也不會出現那種情況。
這種情形在現在是難以想像的,但地質學激活了19世紀的人--完全抓住了他們的注意力--這是任何科學以前沒有過,或許將來也不會有的情況。1839年,羅德里克·默奇森出版了《志留紀體系》,一本又厚又重的書,研究一種名叫雜砂岩的岩石。它頓時成為一本暢銷書,很快出了4版,雖然一冊要賣到8個幾尼,而且具有真正的赫頓風格,即毫無可讀性。
(連默奇森的支持者也承認,它"毫無文學作品的魅力"。)而當偉大的查爾斯·萊爾於1841年去美國,在波士頓開設一系列講座的時候,每次都有3 000名聽眾擠進洛韋爾學院,靜靜地聽他描述海洋沸石和地震在坎帕尼亞引起的震動。
在整個近代思想界,尤其在英國,有學問的人都會下鄉去干一點他們所謂的"敲石頭"
的活兒。這項工作幹得還一本正經。他們往往打扮得很有吸引力:頭戴高頂大禮帽,身穿黑色套裝。只有牛津大學的威廉·巴克蘭牧師是個例外,他習慣於穿博士服做野外工作。
野外吸引了許多傑出人士,尤其是上面提到的默奇森,他大約花了前半生近30年時間來騎著馬追趕狐狸,用獵槍把空中飛行的鳥兒變成一簇簇飄揚的羽毛。除了閱讀《泰晤士報》和打一手好牌以外,他沒有顯示出任何會動腦子的跡象。接著,他對岩石發生了興趣,以吃驚的速度一躍成為地質學思想界的巨人。
再就是詹姆斯·帕金森博士,他還是早期的社會主義者,寫過許多富有鼓動性的小冊子,比如《不流血的革命》。1794年,發生了一次聽上去有點兒發瘋的陰謀,叫做"玩具氣槍計劃",有人打算趁國王喬治三世在劇院包廂里看戲的機會用帶毒的飛鏢射中他的脖子。帕金森跟這件事有牽連,被帶到樞密院進行盤問,差一點給戴上鐐銬發配到澳大利亞。但是,對他的指控後來不了了之。他漸漸對生活採取比較保守的態度,並開始對地質學產生了興趣,最終成為地質學會的創始人之一和一部重要的地質學作品《上個世界的有機遺骸》的作者。有半個世紀時間,這本書不停地印刷。他再也沒有製造過麻煩。然而,今天我們所以記得他,是因為他對一種疾病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研究。這種疾病在當時被稱之為"震顫性麻痹",但之後一直被叫做帕金森綜合征。(帕金森在另一個方面也稍有名氣。1785年,他很可能成了歷史上獨一無二的人,在一次兌獎銷售活動中贏得一個自然史博物館。這家博物館位於倫敦的萊斯特廣場,原本是阿什頓·利弗建立的,但利弗無節制地搜集自然寶物,最後搞得傾家蕩產。帕金森將這個博物館保留到1805年,再也維持不下去,便把收藏品拆賣了。)
有個人在性格上不如帕金森那樣引人注目,但影響比當時所有地質界的人的影響加起來還要大,這個人就是查爾斯·萊爾。萊爾生於赫頓去世的那一年,離赫頓家只有113公里的金諾迪村。他的父母是蘇格蘭人,但他在遙遠的南方--英格蘭漢普郡的新森林長大,因為他的母親認為蘇格蘭人又懶又愛喝酒。總的來說,他和19世紀紳士科學家一模一樣,也來自生活優裕、思想活躍的家庭。他的父親也叫查爾斯,是個大名鼎鼎的人,是研究詩人但丁和蘚沼(即萊爾蘚,大多數去過英國鄉村的人都在上面坐過,就是以他的姓氏命名的)方面的主要權威。萊爾受他父親的感染,對自然史產生了興趣,然而,是在牛津大學,在威廉·巴克蘭--身穿飄逸長袍的巴克蘭--的影響之下,萊爾才開始把畢生的精力獻給了地質學。
巴克蘭多少是個有魅力的怪人。他作出過一些真正的成就,但人們至少也是因為他的怪僻性格才記得他。他尤其以養了一群野獸出名,其中有的很大,有的很危險。他還以吃遍開天闢地以來有過的每一種動物聞名。他會以烘豚鼠、麵糊耗子、烤刺蝟或煮東南亞海參來招待家裡的客人,這取決於他的一時衝動和是否有貨。巴克蘭覺得它們的味道都不錯,但菜園裡的普通鼴鼠除外,他宣稱這種動物的味道是令人噁心的。他幾乎勢必成為糞便化石的權威,家裡有一張桌子幾乎完全用收集來的這類標本製成。
博物學家,收集蝴蝶,飛禽都屬於這類技能,優雅而精緻,通過收集上帝的造物而讚美上帝的無所不能當然是他娘的貴族行業了,
像我們這種不是貴族又好死不死去學地質的,畢了業工作都不好找,
光是活著就已經竭盡全力了。
還結什麼婚,要什麼自行車。
不說太多,建議如果有興趣去看一看 萊伊爾 著作&>,地質學作為最為重要的自然科學,但在今日卻往往被外界所忽視。可能是大家都更熱衷於其他相較於自然科學更易取得成就的學科吧。
其實地質起源最早是一幫歐洲貴族老爺,在莊園上閑著沒事,也不想摻和王位爭搶,天天遊山玩水。有一天,一個貴族動了動腦子,心想,我怎麼就喜歡上了窩紫既匾德公爵的地呢?明明我的封地上美女更多,城堡更漂亮,但是人家那地方怎麼看怎麼漂亮,有山有水有河流。這是為什麼呢?我莊園裡面怎麼全是紅色的石頭,不愛長樹木呢?於是,開始研究起來了。地質學由此拉開了序幕~~
閑話結束,說一下經典著作。英國地質學家Charles Lyell所著的《地質學原理》出版於1830年,距今相近200年。《地質學原理》與《物種起源》被後世並稱為進化論思想的兩座高峰。
(圖片源於中文維基百科,詞條查爾斯.萊爾)所以你看,當時1800年的時候,自然科學並未起步。工業革命開始後,勞動人民為了解決溫飽,拼了命的幹活,哪有心情研究石頭和山脈。只有那些有錢的貴族和莊園主才會有機會研究這類純靠興趣支撐起來的學科。額,現在天天在野外,已經無法與人們正常溝通了都
對於含著金鑰匙出生,衣食無憂的人,所有專業都是貴族專業。需要工作養家的人,沒有什麼是貴族專業。
那是在18世紀的時候,當時剛開始第一次工業革命,交通條件十分落後,在世界各地進行地質考察需要花費難以想像的金錢和時間,所以往往只有貴族才能從事地質研究工作。現在已經沒有這種提法了。
人家本身就是貴族,純粹喜歡,耗著錢去乾地質。
不是因為乾地質成了貴族,是因為是貴族才有閑工夫去乾地質。
和中國的屌絲地質不是一回事其實我覺得,自然科學,或者從事理論研究的科學家。都是屬於很高消耗了。我就我就說說我之前吧。由於工作的原因,電腦的要求很高。一個配件基本上都是用萬作單位。或者說,實驗需要用的,有時候還是要花錢。要不然是很難研究下去。而且其實錢的問題,我覺得還不算大。我之前在學校裡面,我們那裡是真的一整天你都會看到路上有穿著白大褂的人走過。學校裡面,一整天都在忙。這個是有眼可見。
地質學肯定不是貴族行業,應該是一種糅合理論的技術學科!
學個東西居然產生貴族思想?上個世紀 農林水地礦油 思想作祟。
想請教什麼叫 貴族行業? 音樂?美術?行政管理?如果確實如此,我想這可能與尊重大地這一件事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