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其他發展中國家不能複製中國的成功


中國的高速發展,除了人為因素外,基於三個基本點:

第一:幅員遼闊,物產豐富。(當然是指絕對量,而不是平均量)

第二:人口多

第三:社會主義體制

第一條是工業化和產業化的基礎,俄羅斯幅員遼闊,但是一大半是冰天雪地,雖然量產石油,但是其他一些東西可能會缺,例如稀土什麼的(我猜的。。。)而一些小國就更別提了,啥都缺。

第二條不單產生了巨大的人口紅利,更使得經濟學上的長尾效應和邊際效應大大增加。所以淘寶、快遞等外國不可能建立起來的商業模式從中國誕生。並以中國為基地向外國進軍。龐大的市場基數在十幾年的時間裡孕育了多個怪獸級公司

第三社會主義體制,即民主集中制是非常高效的管理和運營制度,對於部分個體,可能會帶來損失。但是對於集體而言則高效有利。

因為中國的全工業全農業能力,只有中國制裁別人,沒有別人制裁中國的份。國家產業發展對外依賴度低,就不會被一些大國牽著鼻子走。

作為一個曾經單挑全世界的國家,敢於面對一切挑釁。周邊雖然小摩擦不斷,但是對國內的影響不大。

不能滿足以上條件的國家,是很難在當前這樣的國際社會環境中高速發展的。例如印度滿足前兩個條件,但是由於國家政治體制受到外國影響太大,許多政令難以得到貫徹和執行。。。不過莫迪最近的幾招看上去挺異想天開的,我們拭目以待吧。


中國的成功是一棵大樹結的果實。

他們有意願栽植一顆大樹等著幾十年後收穫嗎?

他們能有一個5年計劃就不錯了。


誰說不能啊?

能啊。

你可以複製一部分,並不意味著要完全照抄中國模式。難道說只有和中國一模一樣,才做成功複製?要不要把人也換成中國人才叫成功?

任何國家的成功都包含著對客觀規律的尊重,都有著一些普遍性的東西。

如果只看到特殊性的地方,不看到普遍性的東西,那說明你還沒有認真看。

說到制度,我想這不是障礙,既然中國可以學習西方的經驗,那麼其他國家學習中國的又有何不妥呢?

據說某大國首領羅斯福的新政還曾借鑒過蘇聯呢?

這個題目我也曾在某西方媒體看過,答案也是一邊倒的否定。但我認為,這些人有私心,他們怕世界學了中國就冷落它們吧?

據說中國的教育模式也來到英國與其融合了,某國也學習中國修牆了。呵呵,我說的是防火牆,不是你們想的那個。

總之,中國的經驗就是世界的經驗,經驗沒有姓資姓社之說,意識形態之論並不適合。


因為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


1、東南沿海城市交通便利,水運發達,為跨國貨物運輸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2、人多,勞動力廉價,可以滿足眾多廠商的長期生產要求,穩定且易管理。

3、人多,不能排除有志之士歸國發展的貢獻,比如林文鏡,為福清帶來的無限的機遇。

4、大陸的話比如上海,曾經設立租界,被西方國家管理過一段時間,無論是基礎建設還是商業發展上,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5、政府制度還是不錯的,改革開放的早,先富論帶動了快速發展(後面影響的我就不說了,為了這條我還是匿名吧)。

6、一直都不算完全的市場經濟國家,有管理,有限制,不完全開放,金融系統不發達且早期並沒有在金融上與國外建立密切聯繫。因此並沒有在各種金融危機里受到致命影響。

7、幅員遼闊,物產資源豐富,吃自家飯管飽,擁有很多待開發的商機。

8、丈母娘牛逼。帶動生產力。


因為發展初期的時候(建國到改革開放):

1、動員力量強大;

2、人口多;

3、社會結構簡單:工人和農民(代表著強大的勞動力潛力)

4、資源多:品類和藏量;

5、起點低,發展空間大:白紙上寫字

------

中期(最近20年):繼承之前的紅利,堅持主線目標(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繼續加油就是了。


想從列強手裡搶食得先和聯合國軍練練


我對世界剛有認知的時候,知道中國是一個12億人口的大國,這個人口第一的帽子兒時的我認為還是不錯的。

當知道我們的國土面積只有960萬平方公里排名第三(現在第四,但綜合各方面資源稟賦,只有美國巴西和中國有的一逼!)時,小有失落但也不錯。

當知道我們是四大文明古國時感覺自信滿滿,(誤以為中國是當中最古老的,但其實是最年輕的,但卻是最命長的)。

當知道我們這個國家排名GDP排名7位時稍有失落。

當知道這個國家人均GDP盡然排到一百多位時真的很是傷心。

當在這片960萬平方公里熱土上,同我的十多億同胞,被五千年文化洗禮後,猛然發現這個「名族」,被人家按在地板上摩擦了一百多年時,你說我們會怎樣去對待未開?

你以為我是奮發圖強的有志青年?

……………………………………………………………………

錯了,我只是一個失業兩年,至今未婚的大齡屌絲!


先是六七十年代的日本,八九十年代的韓國台灣等亞洲四小龍,走的是同樣的路。靠西方施捨的訂單和轉讓的技術,從低級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做起,積累資本技術,建立一支產業工人的隊伍,然後轉型產業升級,在某些高科技領域吃技術紅利。比如台灣韓國的晶元電子產業(日本比較特殊,二戰後雖然國家一片廢墟,但產業工人和研發能力尚在,靠的美國戰後輸血和訂單崛起的)

而中國,體量巨大,相應的製造業規模也大。市場就那麼大,中國的發展勢必擠壓其他後進國家的發展。比如現在的越南,如果倒退到八十年代,絕對會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可惜越南人那時候正做著大印度支那霸主的春秋大夢。等到後知後覺的越南人覺醒了,要學中國改革開放,已經晚了,市場已經被先來者佔領了。

在這裡不得不提起一本書《刷盤子還是讀書——中日經濟的思考》,當時還是上大學讀的,裡面的觀點很是新穎。作者通過研究日本明治崛起的歷史,認為一個窮國的崛起,就是需要一個集權政府,充分保護民族產業,壓縮國民消費,給國內民族產業輸血,對外抵制外國產品的傾銷,敲詐外國技術,優先發展冶金化工機械等基礎工業,培養技術工人和研發能力。作者還再三強調了基礎工業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他斷言只要日本的產經聯不倒,日本便不會倒。

的確,基礎工業和製造業才是一個國家骨骼,什麼it金融都是錦上添花的東西。就拿中國印度進出口構成比,中國主要向印度出口機電產品等,而印度大部分向中國出口的是棉花鐵礦石等初級自然資源。枉你印度軟體再發達,有製造業和基礎工業的短板,永遠也不會成為美國這樣的經濟強國。

再比如現在德國提出的工業3.0,中國也在搞。但像印度那樣,哪怕你it再發達,人工智慧再牛逼,製造業工地不發達,工業3.0也就只剩個3.0了。

回到題主的問題上,為什麼沒有國家能複製中國的成功?一是中國體量太大,壓縮了其他後進國家的發展空間。二是,後進的國家缺少像中國,明治日本,朴正熙時期的韓國這樣的中央集權的政府,而且是一個積極搞基礎工業發展的政府。


沒有放棄眼前利益為幾十年後的決心是不可能的。前提是只能有一個執政黨,發展好快都不影響才對。

畢竟選民是不管以後怎麼樣的。印度也是類似中國的五年計劃,韓國也有。為什麼印度韓國同樣都有發展差這麼多呢。關鍵就是印度的執政黨為了保選票只能顧現在。韓國五年計劃期間可是連任了好幾屆啊。

基本有個10-20年就足夠了。畢竟重工業從投入到出產至少也要10年啊。一屆政府才5年而已。


中國不也是複製的台灣,日本,韓國的模式么~先搞低端的代工,搞好基礎建設~所有後發國家都是這個思路嘛~

所不同的就是中國人多啊~


推薦閱讀:

從傳銷中出來是一種什麼體驗?
睡前消息【17-04-06】破碎虛空送黃易
為什麼近二十幾年來,幾乎所有的中國家長都很重視教育?

TAG:政治 | 經濟 | 國際政治 | 中國經濟 | 經濟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