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藝術是否需要建立在後期處理的基礎上?
關注了一些推送攝影作品的公眾號,發現裡面的照片大多數(風光攝影幾乎全部)都是經過很明顯的後期處理的,有些照片給人的真實性感受甚至還不如一些寫生的繪畫作品。個人認為攝影藝術區別於繪畫藝術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它的實在性,它通過純粹的光學原理將攝影者眼前的事物記錄下來,所見即所得,而不像以繪畫手段來記錄事物,不可避免地會存在畫師的主觀表達。所以攝影是否應該建立在後期處理的基礎上,還是應該最大限度再現攝影者所看到的客觀實在,希望得到網友們的觀點。
我就說了,這問題一周能問五遍。看看我之前的回答。
不後期?所有數碼照片就會是這樣的。01010000010101110101000000001010111111100101000001010111010100000000101011111110010100000101011101010000000010101111111001010000010101110101000000001010111111100101000001010111010100000000101011111110010100000101011101010000000010101111111001010000010101110101000000001010111111100101000001010111010100000000101011111110小清新的膠捲負片就會這樣。這次是我拍的膠捲了。再補充:
照片拍風景,記錄的不是風景本身,也不可能記錄風景本身,我們要記錄的是我們自己看到風景時候的感覺,用照片把感覺傳遞出去。所以我們就需要一些方法來表達我們的感受。這就是為什麼都要後期處理的原因,我們每個人的感覺是不同的,不能讓相機傻瓜的去自動記錄。相機不能思考,人才能思考,每個人的個性在這個時候會展開。這些問題畫家早就遇到過,很久以前肯定有人指責印象派野獸派抽象派的畫家怎麼畫得不像?藝術沒有必要為真實負責,只為自己的心負責就好了。再再補充:有這麼一套書9本,《柯達攝影叢書》,不會後期,少了右邊的兩本書就少掙了2/9的錢呢----配合郭德綱口氣。我本來不想回答的,可是看有人在@雪白的狐狸認真的回答下面亂噴,就忍不住了。創建於 2016-10-05著作權歸作者所有50年前,一位攝影大師把膠捲遞給助手,讓他洗出來
洗出來以後,拿著放大鏡挑選需要翻成照片的底片
這個過程由大師親自動手
在放大出第一張照片後,大師覺得雲彩太黑,人臉太白
於是重新操作了一遍,在底片上增加放大機燈光照射雲彩的時間,減少照射人臉的時間
於是白雲白了,人臉也有細節和質感了
100年前,攝影作品就是要經過後期處理的,越是名家大師,後期處理越精細複雜,愛好者們天天跪舔的理查德阿威頓,安塞爾亞當斯,羅伯特卡帕,卡蒂埃布列松,哪怕中國藝術攝影史上第一大師郎靜山,他們的作品都是由自己或助手來做後期處理的
看不起後期,覺得後期太多就不是攝影,這觀點大概是中國特色?現在交通那麼發達,攝影那麼簡單,人人拿個手機都能照,人人都有眼睛,想看真實的自己用眼睛去看。
攝影在他的遠古時代就和後期密不可分,現在了還在天天追求攝影的真實,我覺得這就是不會後期的,吃不了葡萄說葡萄酸。那些說喜歡追求真實的人讓我想起一句話「每天在街上被各種高清retina圖像和震撼環繞立體聲包圍著,大家應該很幸福才對」。
不過說實話題主說的那些網上的攝影有明顯後期痕迹的,的確很醜,不過那不應該怪後期,ps只是個工具,矛盾出在你們的審美不在同一水平,要麼你低要麼他低。沒圖也不好說的。最後跟我一起念:攝影不後期,就是大傻逼!
(づ ●─● )づ煩不煩?學攝影沒專業老師教,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你得有尋找答案的能力。再不濟,再不會搜索,只要關注攝影版超過兩個月,保准你能看到這類問題出現在時間線上。還來問,還來問,你連關注攝影版兩個月都不一定有,問個鳥!
攝影有個分支門類叫紀實。
你想要「實在的」「所見即所得」的照片,可是即使在拍攝前期,那些拍攝的時候在相機上的操作——比如選用不同的感光度、不同的光圈焦距、不同的白平衡、是否選用HDR、是否為長時間曝光等等——都對最終的成片有巨大的影響,那麼你覺得哪些參數設定下拍的照片才是所謂的「實在的」「所見即所得」的那張照片呢?
當然,我的意思不是說攝影從前期開始就已經是一個造假的藝術了,所以後期再造造假就是可容忍的了。
於我所見,相機拍出的那張好幾十mb的RAW格式的照片只是一串儲存的原始素材的二進位代碼,就像它的名字一樣:「raw:adj.生的」,它並不完全、正好、恰恰就是你所見的景的真實反映。感光元件/膠捲==眼睛+大腦的圖像處理?你覺得該等式成立嗎。這張照片僅僅只是裡面儲存了大量的信息,掩蓋在了它平凡普通的外表下。而都說從前期開始,攝影師就要考慮他想要通過照片表達什麼,來調整照片的拍攝,那麼後期難道就不用考慮嗎?相反後期正是這樣一個把你想要表達的重點突出出來過程,即使是新聞紀實的圖片,後期至少也是要調調對比度等等的。
如果沒有後期加工,攝影反而成為不了一門藝術。就像寫作,如果人人都是平鋪直敘,世間也就不需要那麼多形容詞副詞了,也就沒有了文學藝術。而後期就是這些美麗的形容詞副詞,且並不影響攝影從其內核來說它的真實性。為啥要後期呢,那要從你直接看風景的時候說起,你看風景的時候,自己腦補成的畫面跟你眼前的畫面其實是有差別的,後期的作用就是把照片修成你腦補後的那種畫面,加深對比突出色彩,去掉干擾等等什麼的,這就是後期的作用。
後期是必須的,哪怕是直出,不過是相機本身在幫你後期罷了。後期也是攝影的一部分,不應該排斥後期。你的意思應該是不應該過度後期吧。
人像不後期,就是耍流氓。
題主自己體會一下。好歹文學有分藝術加工和紀實性質的。攝影也要分類吧。
推薦閱讀:
※吳哥談文房(第六篇):北京的一大特產——京派毛筆(上)
※不會畫畫的人畫的畫能丑到什麼程度?
※丹尼爾·加伯(Daniel Garber)| 藝術家的手繪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