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儒家很重視孝道,而基督教卻不那麼重視?
聖經小學渣來強答。
主說啦。唯一帶誡命的應許就是孝敬父母。所以常回家看看哈~說一點偏題的東西,可以給大家參考一下。大家都知道中國自古以來都很注重孝道,而我認為孝道能被延續和傳承下來的原因主要不是儒家思想的影響,而是被中國幾千年來的社會基本形態的所影響的,這個基本的社會形態就是鄉土社會。民國的一位學者說過孝道是人類在後天形成的,而在未來,孝道有可能是會消失的。下面放了一篇我的小文章,才疏學淺,懇請大v指教。
孝道在當代應有的轉變與新創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古往今來,孝道一直被中國人所推崇。私下認為,孝之所以能在中國幾千年被提倡和發揚,必然有較適合其存在的土壤,不然便早會喪失掉。古人不會這麼傻,被枷鎖鎖個幾千年也不拆掉。 今天,許多人又提倡孝道,希望其重新發揚。然而時代早已改變,如果將古時聖賢說的強加在人們身上,則可能會成為當今人的枷鎖(尤其是青年人,而最終的結果是阻滯整個社會發展。古人對比他們更古的聖賢說過的話也不可能全聽,他們把自己的想法寫進了注釋中)[1]。孝道在新的時代中,應該有新的轉變。此謂「順道」。 下面,我粗陋地談談我對「為什麼孝道(或無違)能在中國古代大部分的土壤中長期地存在?」這個問題。 要談這個問題,首先需要了解中國古代大部分地區的基層社會。眾所周知,中國自古一直是個農業大國,而在此農業大國中,最普遍、最基礎的社會就是鄉村[2]。 鄉村具有兩個性質以及其導致的結果:一,因為每家每戶種植的田地一年裡都需要照料,故不可像游牧人一樣四季遷徙,這導致了鄉村人口流動性小的特點。而且因為土地是世襲的,故每家每戶都是世代而居(爺爺去世後爸爸繼續在爺爺的地里勞動)。二,在古代,農民們害怕遭遇賊災從而大多集村而居(遭遇水災可以一起治理,遭遇賊盜可以共同防衛),這導致了一個結果——在中國古代的鄉村中大家彼此都很熟悉,沒有陌生人。 說完這些,我們便可以解釋剛才的問題了(為什麼孝道(確切地說是無違)能在中國古代大部分的土壤中長期地存在?)。 第一個原因是在鄉村中子女被無形地強制要求無違和孝順。上文中已說明鄉村中的人互相熟悉的特點。如果子女不孝順,常和父母爭吵,一旦被人傳出去,那麼他必然會受到輿論的壓力,受到鄉親們的指指點點,且會受到排擠。這強迫他們恭順父母,不敢違抗父母的旨意[3]。我們可以說這個原因對於兒女是被迫的。 第二個原因則是前人的經驗,這個原因致使子女在心理上主動地無違、恭順於父母或老人。我在上文中已經提到:在鄉村中,因為土地不能隨意變更,故每家每戶都是世代而居。這便會發生一個現象:子女只需要學習模仿前輩的經驗就可以安居下去(舉個例子:在一個村子中,有一棵大樹,大樹旁邊有個坑,父母原來都掉進坑裡過,他們會告訴子女們不要走近這棵樹,故子女只需要按父母的要求去做即可)[4]。當子女頻繁地證明前輩的教誨真的有用的時候,他們就會形成一種思維慣性:聽從父母的要求。 以上這兩點簡要地說明了孝道(無違)在古代基礎社會[5紳商]長期存在之原因。下面,我們談談在近代(及當代)時「無違」崩潰的原因。 一,社會流動性的普遍增大(亦可說是城市的擴張以及伴隨其的傳統農村的縮減),這致使我上文中的第二個因素(即前人的經驗)不成立(舉個例子:子女遠離故鄉工作,父母無法將自己的生活經驗傳授給他們,因為這不適用於兒女所處的環境,使子女行不成一個思維慣性)。 二,近代(當代)子女在一些時候懂的比父母多。在一個世代而居的鄉村,老輩一定是比後輩懂得多一些的的。而在近代(當代),知識的接受者和創造者大多是年輕人(因為年輕人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學習的速度也比老人快)。這也致使「前人的經驗」這個因素不成立了。 三,一個附加的理由,就是西方研究學術的精神傳入中國。「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西方看中真理更甚於老師(這裡也可以把老師換成前輩)。不同意的觀點,不管是誰說的,都可以隨時Si Bi。這種精神傳入中國,使得前輩與後輩的碰撞愈加激烈。 我們已經說完為何孝道(無違)能在古代大部分地區存在以及其在近代(當代)崩潰的理由。下面我來談談在當代新的孝道。 私下裡把孝道中的「道」字粗陋地當做在特定的時代、特定的地區的社會。而順應此道的行為便是「德」,德被特定的時代和地域所推崇(比如說,資本主義的道就是財富和利益)。聖人說的話多少也有些局限性,不能全部硬套。我也已經在注釋[1]中說明了無違的弊端。那麼,什麼才是今日之孝道呢? 兒女要與父母盡量以真情實感溝通交流,盡量不口是心非,盡量縮小與父母間的隔閡[5]。這會致使家庭充滿真情與溫情。對於父母的要求,不同意的地方要耐心地與父母說明理由。可能有時候子女說的在理,但因為代溝的存在父母並不同意,這時候子女便可以口是心非了,可以偷偷去做自己認為對的事。但如果效果不理想,需要立刻停止,尋找問題所在。 家庭的和諧並不是由子女一方便可以造就,和諧還要基於父母的開明與慈愛。但無論如何,子女還是要秉承孝道,而孝道在當今絕對已不是「無違」。 孝道的轉變只是我們從傳統中國轉變到現代中國的一個縮影。因為有些傳統的文化和觀念不適用於當今的時代(道),故其過程必定激烈而痛苦,但它必須要轉變,只有如此,才可以造就一現代「中國」,倘若全部扔掉而全盤模仿他人,則最多也只能成為一現代西洋國。任重而道遠。 時 16年五月二十一日[1]子女和晚輩之間必定有代溝,而如果晚輩又要求子女嚴格遵循「無違」的話,子女定是口是心非。子女不給父母說明內心真正的想法,而表面上裝著一層面具以表現自己是「無違」的。長此以往,子女和父母之間便產生了隔閡和疏離感。私下認為這是比較悲哀的。[2]僅僅是在中國如此。中國人多地少。北美洲人少地多,大多是農場主。歐洲等大概更複雜,未曾研究過。[3]疏離感,[1]中已說明,此不再贅述。[4]詳見《鄉土中國》中華書局p59~p60:「人有學習的能力……好古是最好的生活保障了。」這個因素是有條件的,在此不多講。[5]都用「盡量」是不清楚兒女具體所處的環境和自身的條件。中國父母的權力已經夠大了,現在又開始宣傳這個。
基督教不重視孝敬父母嗎?話說聖經上有十條誡命,簡稱十誡,前面四條是屬靈意義的誡命,後面六條則是教導如何處事為人。後六條中,第一條就是:當孝敬父母。
謝謝邀請.
基督教更重視孝道. 孝敬父母是蒙福的誡命, 舊約新約都是一致的.
十誡其中一條. 另外,在申命記二十一章有如下一段.
對待逆子的條例
18 「如果人有忤逆倔強的兒子,不聽從父母的話;父母管教他以後,他還是不聽從; 19 他的父母就要捉住他,把他帶到當地的城門,去見本城的長老, 20 對本城的長老說:『我們這個兒子忤逆倔強,不聽從我們的話,是個貪食好酒的人。』 21 全城的人就要用石頭打死他;這樣,你就把那惡從你們中間除掉。以色列眾人聽見了,就都懼怕。如果你我身邊的自稱基督徒的人, 不體諒父母,不照顧父母所需,甚至以服事上帝為借口逃避為人兒女的責任,這樣的人可咒可詛.人孝敬父母不是應該獎賞的事情, 人孝敬父母是本應如此. 本來就應該有的正常狀態, 沒有強調不強調, 重視不重視的道理.謝邀!問題:為什麼基督教極不重視孝道?這說明對《聖經》的不熟悉,也不了解基督教關於孝道的教導。
舊約中「十誡」中第五條就是要愛父母。(前四條是愛神,後六條愛人,愛父母是愛人誡命中的第一條)經文:「當尊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 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出埃及記20:12
新約中耶穌也提到要孝敬父母:神說:『當孝敬父母』,又說:『咒罵父母的,必治死他。』馬太福音15章
新舊約的教導沒變,所以說」基督教極不重視孝道「是不成立的,聖經中這樣的經文還有很多,不再一一列舉。
問題:而儒家非常重視?
這個問題沒有過多研究,當然從小都知道弟子規中,對這些的教導很多。
兩者的差別可能是文化上的差別,就像西方人會對父母說,我愛你,會合適的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愛,而中國人比較含蓄,不懂如何表達。西方人是家裡的丈夫與岳母關係不好,而中國是婆媳關係問題多多等等,所以,沒有什麼可比較性,更不能說基督教極不重視孝道。再有類似問題,我的建議還是先了解一下情況再有此類的提問,才會比較好。
看了一下題主和各位答主的討論,順手貼一個相關的鏈接。
駁斥方舟子的「錯誤百出的聖經」。想跟題主多嘴一句,批判聖經的事情不是你一個人在做,也不是現在才開始。大多數的問題已經有了很好的解釋,但是再好的解釋對於內心剛硬的人,是毫無用處的。
都說上善若水,皆因以謙為心。願你得到好的回答。能夠理解詆毀基督教「愛神過於愛人」的。因為他們不認識神,不知道神是什麼。我是過來人,呵呵,從『不信』中過來到『信』的,知道神就是』愛『,不愛神的人,是沒有完全的愛的。可能你會不服,但你看到聖經對』愛『的註解,就明白了:【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哥林多前書13章)試問,誰人對父母會有這樣的愛?但是,愛神的人,這些特點就會逐漸融入他的生命,成為他(她)生命的特質(當然是逐漸的)。也就是說,不愛神的人,根本達不到這種境界,可能會愛不足(無法愛人如己)而不孝敬,如不能滿足父母正當的心裡期盼或情勢所迫的時候不能始終如一。還可能會愛過度(』把有罪的人當神『或』降低自己作為人當有的尊嚴『)而愚孝,如盲從無理的父母不能與相愛的人共度一生。這中間的分歧在於,不信的人不知道』神是愛,能給人愛的生命『』。他們把神當成了與人爭愛的。你們知道神有多麼愛人類嗎?【他讓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他讓基督徒【要愛仇敵,為逼迫的人禱告】,耶穌被恨他入骨的人釘在十字架上,流血捨命,在最後一刻為他們祈禱天父【父啊,赦免他們,他們所做的他們不知道】,親愛的們,你們知道你們拚命反對的是什麼嗎?願我們靜下心來,虛下心來,仔細查考一下,證據多的不可勝數啊。我願意天堂爆滿,地獄清空。
儒家思想起源於祖先崇拜,死去多少年的都要年年祭拜,活著的更要好好孝敬了,強調孝是理所當然的。
基督教是一神信仰,只能拜上帝,任何偶像崇拜都是邪惡的,人死了也就死了,就過去了,祭拜先人是違背上帝信仰的,而且入了教的人都是兄弟姐妹,在上帝面前每個靈魂都是平等的,當然就不可能形成強調孝的文化。河殤派說,梁祝彼此相愛只因家族阻撓卻無法廝守,反應了傳統儒家孝道的腐朽;羅密歐朱麗葉突破家族恩怨、墜入愛河,象徵了西方對個人自由的尊崇。。。。嗯。。。好像哪裡不對?
孝道和基督教都是奴化教育啊~只是一個順從父母,一個順從主。說白了,都是教你做奴才。
謝邀。一可能是在基督教里,父母子女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沒有太大的尊卑之分;而尊卑秩序是儒家的基本理念之一,孝父母才能孝上級,孝君主,建綱常,立秩序。二可能是開創基督教的歐美民族的民族性比較強悍,老年人對子女孝順、扶助的需求相對較低(當然過去的人壽命也不長),而東亞民族比較弱,老年人比較需要子女的扶助、照顧、服從。
上帝的旨意是基督徒與主內的一位異性伴侶合一而不是強調和父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當然供養孝敬父母也是一種正常紀律,且在摩西律前端 。
儒家:你是父母生的父母養的,所以父母老了你得養父母。
基督:你是天父生的天父養的,你有罪,你全家都有罪。你們趕緊過來孝順天父。西方社會比較強調人格的獨立,父母到孩子成人了就不會再管,讓孩子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宿命。這和基督教的活出神的命定可能也有關係。孩子作為獨立的特別的人,要去完成追逐自己的天命,或許是影響改變這個社會,或許是成為社會的螺絲釘,或許是遨遊四海。
西方父母培養孩子獨立是為了當父母不在的情況下,他們也能具備很好的生存生活能力。成為有影響力的人,真正有能力的人。就像動物世界母親教給孩子狩獵的技能就放他去獨立。所以孩子成年之前就已經具備了獨立生存能力。這才是自然的法則。所以他們父母和孩子之間就是彼此尊重的獨立關係。比如西方孩子對於老太太戀愛結婚也是充滿祝福和鼓勵的。而中國孩子就會管老人。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管,孩子長大了管父母。我比較認同西方的這種方式,因為我結婚了以後居然發現自己才要真正開始學習獨立生活能力,困難重重。天吶,我已經成人了,還要讓媽媽叮囑照顧,我發現自己都結婚了居然心智上還是個孩子。我發現這個時候其實我是特別想要獨立生活,只是母親還沒斷奶,所以她以前根本就一點不重視培養我獨立生活的能力。她還是要事無巨細的管理我的生活。這就是中國父母與孩子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看起來比較親密,其實只是和西方的方式不同。說西方父母子女關係冷淡,只不過是看到他們聯繫沒有中國這麼頻繁,卻沒看到中國父母孩子成年之後還保持密切的實質還是,父母幫你帶孩子,父母在家當保姆,這就是所謂的更孝順?他們沒有繁瑣的禮節但逢年過年還是會彼此祝福彼此照應。免得答非所問,先把我看到的題目截圖發一下。
題主的問題中有這麼一段話,
為什麼虔誠信奉基督教的西方白人基督徒不懂得如何孝敬父母?而一貫信仰儒家的中國人卻能做到終生敬祖孝順熱愛父母呢?
雖然題目更改過,但是這個題目依舊不符合事實,有明顯的偏見。
西方白人不懂得孝敬父母是怎麼得出的結論?而中國人卻能做到終生敬祖孝順熱愛父母又是怎麼得出的結論?
別的不說,就很簡單在知乎上搜索一下有關父母和子女關係的問題也能感受到中國的親子關係絕對不是想像中那麼融洽的。很多子女對於父母的很多做法是非常不滿的,說中國人因為儒家文化的影響而孝順熱愛父母簡直就是無稽之談,尤其是熱愛一詞,很不妥當。
中國傳統文化的確有「孝道」一說,但是在實際傳播過程中過分強調子女對父母的順服,已然偏離了孝的核心要義。要說無條件服從父母屬於孝的重要體現,那麼基督教的確是反對的。
作為孝道的一部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也算是非常重要的教導了。但是,中國的婆媳關係(暫且忽略國外的情況)眾所周知是比較緊張的,根本沒有體現題主所言的熱愛父母所應有的表現。
至於說基督教對於「孝」的看法,我們以聖經為標準來說的話,首先來說是非常重視的。十誡裡面,關於人際關係的第一條就是「孝敬父母」。耶穌在世也責備偽善的法利賽人以「愛上帝」的名義忽視對父母的贍養義務。聖經的確有教導「愛父母」不能高於「愛上帝」。這句話很簡單,並不是說我們應該克制自己的情感,不要愛自己的父母,而把愛父母的心留給上帝。恰好相反,愛父母正是愛上帝的重要表現。聖經說,你不愛看得見的弟兄又怎麼會愛看不見的上帝呢?又說,你把這事行在弟兄中最小的一個身上就是做在耶穌身上了。可見,愛人不會與愛上帝衝突,反而是愛上帝的真實寫照。在這個前提下,愛人是不可能與愛上帝衝突的。愛人不可以高過於愛上帝,必然意味著「愛人」和「愛上帝」之間有一個出現了問題。假如有人以「愛人」不可以高過於「愛上帝」為名,傷害他人,那麼就是他對「愛上帝」的理解是錯誤的。如果有人以「愛人」的名義得罪上帝,那麼這個人對「愛人」的理解是錯的。前一句話,大家都能理解,後一句話有些人可能會反對。很簡單,就是當所愛的人在犯錯的時候,我們不應該縱容作惡,因為作惡就是與上帝為敵。真正的愛是應該阻止他們作惡,而不是說「愛」他們,包容他們的罪行。事實上,中國傳統文化中,也有相似的思想。
聖經很重視孝道,但是不強調孝順。如果把孝順理解成孝道,那麼基督徒的確是不那麼孝順的。因為基督徒強調的是孝敬,是出自內心的尊敬和熱愛,而不是盲目追隨,無條件服從。
拉丁文裡面根本就沒有孝順這個詞,把聖經里的話翻譯成孝順的腦子裡有屎。孝順是中國孔孟之教下的為統治階級服務的特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