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氏物語》體現了怎樣的美學觀?

瀉藥

大一看的動漫,沒看書。

對日本乃至美學並不了解,說說對男主的一些感受。

光源氏,十足風流的男人,親生父親是天皇,人生得俊美無比,而且聰明。詩書,舞技,武藝,騎馬,他通曉的東西太多了。

但是他卻落得一個悲慘下場,因為女人。

哪個男人不好色呢,但他偏偏還戀母。

無論他有如何如何的成就,他始終是一個要靠女人慰藉的孩子,這是一切悲劇的源頭。

他是靠女人活著的,極度極端的人,容易走向自毀,這樣的人還有兩個,松子和大庭葉藏,這兩個人就不詳細說了,題主可以對比一下。

但凡依賴某一樣東西到無可救藥,那個人就會毀滅,感覺這是日本人的宿命式結局。


《源氏物語》裡面,主人公死了以後故事又進行了十章,有點像日本的建築,隨山就勢,修到哪是哪。裡面有寫源氏的妻子死,大段篇幅,濃墨重彩。然後源氏就死了。寫源氏之死的那一章,大片空白,除了題目什麼都沒有。下一章的開頭就是源氏死了之後了。

蕭紅應該是沒有看過《源氏物語》,因為那個年代豐子愷還沒有把源氏物語翻譯成中文。但她憑藉自己的藝術直覺,在《生死場》的第十、第十一節做了類似的、跨越性的轉換。在日本軍來了之後,農人開始想為什麼生,為什麼死:之前農人是為死而生,之後是為生而死。

我是先讀的生死場,後讀的源氏物語。讀的時候不知道源氏物語的作者是誰,但直覺覺得應該是個女人,因為女人對美的感受與需求,更強烈,更執著。從小說的結構上看,她並沒有按照常規,先立意、命題,然後再去破題、起承轉合。寫法意象並置,畫面感極強,還有很多隱喻交錯其中。


謝邀。好感動竟然有人邀我……先佔坑,寫完paper回來再加入討論

-----------------

鏘鏘!回來啦!!正好前幾天才寫了一篇含有分析《源氏物語》的小論文,趁著記憶新鮮安利一下源氏究竟好在哪。

一般說到《源氏物語》的美學,「物哀」一詞常會被人提及。 @噙影@明石中宮 說到的內容都基本全面,物の哀れ一詞源自於江戶晚期,由國學者本居宣長提出,並自此成為分析平安時期文學作品的基礎,而《源氏物語》更是作為物哀的範本被後世學者評鑒賞析。但是就像 @噙影說的那樣,不能因為看見一個「哀」字就把物哀的情感用「悲傷」一杆子打死。哀れ(あわれ?あはれ)羅馬音a wa re,在平安時期是作為一個語氣詞使用的,相當於我們平時會說的「啊」「哇」這樣的嘆詞,書面語可能會與「嗚呼」相近。因此這裡的「哀」對應的是所有可能的情感,憂傷喜悅感動驚訝,而不是單一的悲哀。

因此,「物哀」的重點便不僅僅是對某一種情緒的敏銳捕捉,而是一種對身邊所有事物的多樣的情感、氣氛、以及美的敏感性。與紫式部同時代的清少納言所著《枕草子》開篇(春は曙...)描述的四季之美之所以享有如此高的評價,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清少納言對這些轉瞬即逝的美的細膩捕捉。

用比喻的話,「物哀「所表達的情景就像是一汪碧水,不論細微到人路過時的腳步聲,還是激烈到用力砸進水中的石子,水面都會回應著捕捉到的震動泛起漣漪。花瓣、秋葉、還有明月清風,這些都會落在水中,在池裡留下痕迹。人心就像是這一潭水,而發出震動引起漣漪的則是圍繞在人身邊所有的「物」もの。和中國古代一樣,日本古代並沒有對物理界(實際存在有實體的東西)和精神界(精神上感受到或者幻想出的無實體的東西)的明確劃分。因此這個「物」橫貫春花秋月夢境現實,不僅包含美人美景,也同樣囊括精靈鬼怪(比如在《源氏》里屢次登場的六條妃子的生靈死靈)。所以,書中對六條充滿同情的描寫本身也可以看作是「物哀」的一種體現。

但是,雖然說了這麼多關於「物哀」的分析,不管是認同「物哀」角度的理解還是對其抱有懷疑態度,「物哀」這一概念的誕生時間遠晚於《源氏物語》的創作時期這一點是不能被忽略的。紫式部創作《源氏》的時間大約在1000年左右(日本好像把時間定在1008年),而本居宣長在1796年的作品《源氏物語玉の小櫛》中才將「物哀」作為一種美學概念提出,之間相隔了近800年。誠然「物哀」作為一種日本平安時代美學觀之一廣為流傳,但是對於《源氏物語》來說,這只是後世總結加諸於其上的一種理解而已。雖然紫式部的創作很可能在很多方面符合「物哀」的價值,但她本人並沒有在她的作品中主動遵守或者宣傳「物哀」的美學意識。

-------我是先去睡覺的分割線----------

從老家回來啦,接著補充吧~

也有很多人提到了「無常」,就像 @若紫對「物哀」的評價一樣,無常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是一種美學意識。很多人也都說到了,「無常」植根於佛教思想,著重的是現世中一切榮華富貴皆是虛妄,所以盛開的花朵年輕的美貌也都會轉瞬消失。正是因為世間「無常」才是唯一的永恆,所以美麗的事物在引起人們讚歎的同時更讓人為其必將逝去這一事實而惋惜,由此引申到人生際遇,不僅為美人容顏易老,人心易變感慨嘆息,更因為人本就是如蜉蝣一般,朝生暮死,所以更感人生無常,唏噓不已。

這樣一種對美的短暫性的認知更是使得當前的美景更加珍貴。其實對美麗事物的欣賞本身與佛教「無常」的精神相悖:因為世間之物皆轉瞬即逝,所以不應對其生執,而對這些必然消逝的事物的喜愛與欣賞也因此是一種對現世的執念和留戀。然而就像朱雀院對三公主的愛護也同樣是妨礙他拋棄現世的羈絆那樣,儘管明白以出家棄世之身不應該被父母子女的俗世身份所束縛,朱雀院仍然為三公主操心,仍然會不惜辛苦地下山來到女兒的身邊。對美景的喜愛在源氏和各種貴族男女身上也是同樣的矛盾,儘管明白這些「色」的本質都只是「空」,但是對於美景感性的體會仍然會讓她們動容,讓她們內心充滿感慨。(這樣有感而髮油然而生的感情也就是之前說到的あわれ?あはれ)

整理了一些大家提到的比較多的概念的一般性的定義,不過雖然我的專業是日本文學,但因為沒有接觸過國內學術界對日本文學的分析和討論,接受的訓練和辭彙可能在轉成中文時會有所偏差,中間還為了說(畫)明(蛇)清(添)楚(足)加了一些我自己理解時用到的比喻,大家湊合著看吧 :P

:3其實剛才說到的嚴格意義上都是哲學、文學、美學混在一起的概念,如果想要理解《源氏物語》中的美學必然需要對平安日本貴族生活的社會環境有所了解。為了感興趣的同學我去整理一下有用的相關資料~

-------我是去整理資料的分界線----------


我也來不自量力得說幾句吧。

我看源氏物語那會是沖著文字去看的,一開始聽到的是日本的國寶,類似紅樓夢的感覺。

翻開一看,嚇壞了,講的就是一個出身皇族的男人如何出生 結婚,和他那不同尋常的感情經歷。老實說,一個從小失去母親的人,在父親的愛護下長大,總有點問題。果然,和自己有點冷的表妹結婚之後,就開始講他有情人了。

那麼他是寶二爺嗎?寶二爺沒他那麼大膽,遊走於宮廷和民間,最愛的是誰?一開始是自己的繼母,其實那種禁忌之戀,還真的影響了日本的文化。搞笑的是,報應不爽,他和自己的繼母有了孩子,老爹沒臉面還樂呵呵,不得不說,段位,還真的沒有老爸厲害,以至於最後他也遇到這種尷尬。

其實一開始吸引我的,倒不是故事情節,而是那種清淡細膩的文字,雖然我看的不是豐子愷的譯本,但是翻譯的人文筆也相仿,頗有民國那種淡淡的文風,尤其是字裡行間的哀傷和風雅,頗具可讀性。後來讀了同時期的《枕草子》,是和紫式部同時代,又和她同處宮廷的清少納言的作品,周作人的作品,讀來,才明白平安時代的假名文學,真的是很燦爛。順便說一句 紫式部是當時天皇的中宮彰子的女官,清少納言則是當時比彰子早入宮的定子皇后的女官,當時也有文名。兩人是對立的關係,流傳下來的紫式部日記對此有記載。而定子和彰子同出一脈,一個祖父所生,只是後來彰子得寵,定子則落敗,最後的贏家是彰子。而紫式部就是彰子父親藤原道長幫助女兒得寵的一個手段:用你的才學教養我的女兒 我成為天皇的外公,攝關政治正是在此得到了登峰造極。

說到其中女人,其實,也就是其中各自不同的女人,淡雅,或是獨特,讓源氏念念不忘的,是紫姬,但是紫姬很可憐:源氏一手造就了她,她反抗不得,只能走入自己的悲劇。源氏的真愛,是紫姬,不然也不會那麼難過。說到描寫,詩歌,紫式部的段位真的很高,也深深影響了後代的作家。以至於 ,看完了,就再也看不進瓊瑤狗血了,那段時間也完全對瓊瑤免疫,因為狗血里的狗血,都寫到了。六條妃子的嫉妒和失去理智,對情敵的恨,那都是實實在在的。

總之 無論是物之哀,還是對於風雅的追求 現在的日本還是如此。老實說 對於人性的揭露 紫式部的揭露很到位 連渡邊淳一都說 厲害(好像是,我記不得了)。

現實真的有源氏嗎?其實真的有,只是現在不允許他這樣一心多用,也養不起這麼多女人。狗血,其實中外文學都差不多,四角戀愛 到處有,但是如這部作品一般把多角戀愛,如三公主和柏木那段,源氏之子夕霧對落葉公主的追求,雲居雁和他的曲折,那種心理 現代人也是類似 不得不說是文字的厲害。而且關係錯綜複雜,真正的華麗家族,必有聯繫。人生如夢 一晃眼 舊人不在,那種悲哀 一直延續到了川端康成 ,不得不說 影響太深了。

所以,那種風雅 在大河劇里也有表現 可見國寶的地位了。

獻醜了 不足之處 見諒。


很多人把源氏物語看進去了,不把它當成小說,卻當成人生去讀,我覺得並不是作者的本意。

我理解其實它類似於十日談,可以理解為一本正經的反諷。

它的美學觀是比較樸素和勢利的。高貴是美,卑賤是丑。年輕是美,衰老是丑。蘿莉就是美,人妻就是丑。美人老了就會變醜。高貴的人變低賤就會變醜,低賤的人高貴起來就變美。


只說一句,建議看無圖版的,因為根據歷史記載上面的圖肯定是假的後世亂畫的…… 歷史記載女的要 塗黑齒、剃眉毛,還有真和服是有好幾層的,還要纏腰,平才是正常的…… 反正古代lolicon多……

上面的圖看得我多無語就不說了…… 懂得越多越挑剔真沒錯……


完全女性化,細膩瑣碎,脆弱敏感。


看過toma的電影版,聽說改了很多,書估計就只有慢慢來。

電影是覺得,美學沒體會到,人俗了,就覺得,看得挺壓抑。


謝邀 看書的時候剛好 玫瑰花的葬禮 火到大街小巷 所以可以說看書就單曲循環這首歌了 莫名覺得應景 病態心理作祟的美 不贊同 不評價


看了好多年都讓人忘不掉那種哀傷。至於美,看toma的顏就夠我美一天了,小說里的愛情更多的是失去之後的追憶吧~


謝邀~

僅讀了一遍,實在是不夠資格回答這個問題,但是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惆悵和哀怨吧,哀怨的美


愛情無罪,亂倫有理


謝邀。

真可怕,源氏物語正在刷,占坑以後來答w


謝邀。

我說一句源氏物語裡面的詩句:

秋蟲縱然伴人泣,長宵以盡淚仍滴。

人情冷暖中,全篇摻雜著若有若無哀傷。

淡似蘭花的哀傷是基調,這大概是我體會最深的。

倘若要論勾心鬥角,源氏物語自是沒有紅樓那般描寫的露骨。

然而同樣世俗。

只是敘事時像煙霧籠罩下的一股溪流,緩緩流淌——你始終明白自己是一個旁觀者,欣賞著裡面人物的愛惡欲。


謝邀。

其實回答這個問題的話,我還不夠格。何況我還是個粗人,哪懂得那麼多美學觀。

以下的看法都是我個人片面主觀的看法,各位看客全當笑笑、

即「人事無常,方是人生常態」。

源氏無論相貌,抑或才華都是上上之選。卻一生追尋母親的影子,遊離於百花中間,不知終始。

料想應該是天上的神仙下凡,需歷經九九百十一難。

面對親人離世,滄海桑田,每每痛哭流涕,直想從此再也了無牽掛。遁入空門,可放下哪是如此簡單。捨不得蚊子血與硃砂痣。捨不得種種。

往後的故事也是這般,人慌慌忙忙,太過匆匆,疲於追趕。

待到花落時,你才注意到,它飄落的有多美。

有點不知所云,有空等柏涵回來,讓他改,我還太嫩了、


對日本文學不是特別了解,簡單的說說我知道的,拋磚引玉吧。

《源氏物語》在日本文學史上的地位很高,也有格式的文學評論對其進行點評。最主要的,就是源氏物語是集合了日本人對美的所有定義和幻想。

主要美學特徵就是大家常說的物哀和幽玄。那種落花流水,紅顏易老生命短哀的情感,充斥整個小說。然而在哀傷和中的美好,也有一種風雅之間的瞭然與釋懷。就不舉栗子了,因為這兩個大的美學特點,流淌在小說的字裡行間,小說的人物性格人物行為,大框架套小框架的結構,小說如隔煙雨的主題,無一不是美學觀影響下的產物。

大的美學方向,會影響寫作的細節,所以我個人認為,還有些細枝末節,或者說整體美學特徵下的分支,值得注意。比如人與物的「通」,手機上鏈接不方便,但可以看到之前有人提問過以花喻人的帖子,裡面答案都不錯。但是,源氏物語不是比喻,而是將花和人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寄住作者情感的。這與比喻這種二元中心的假設有本質的區別。花和人在平等的地位上,相互聯通,彼此呼應。這樣不好理解,舉個栗子,比如若紫和紫草的關係不是林黛玉和瀟湘竹的關係而是林黛玉與晴雯的關係。這樣說不甚嚴謹,但是憑藉意會,大致可以表達。另外,武士道的忠誠,為忠誠誓死不渝的精神,也幻化成了一種殘忍淡淡溢著血腥味的美。這種美和物哀被動的美區別的主要之處,就是其主動性的殘忍。不舉例子了,先這樣。等回去文本在手邊的時候,再補充。


我個人認為是一種對非正常社會情感現象的美化罷了。


非常之女性化,細微化,所以台灣林文月先生的版本遠遠優於大陸豐子愷先生的版本,只有女性才能深入契合於原作者紫式部的女性視角,豐子愷先生的版本固然高妙但卻顯然有些不屑一顧的粗俗,男性視角固然難免。源氏物語這一作品可謂對大和民族的女性化心理描述精到入微,閱讀這一作品,就如少年時品讀紅樓夢,雖心知其妙,卻毫無耐心一氣讀完,實在繁瑣細微,很難使男性有酣暢淋漓的感覺。所以源氏物語讀罷多少就明白樂日本人矯揉造作,心口不一,敏感自卑的民族性了


推薦閱讀:

名畫故事 | 楓丹白露畫派,曇花一現的法式魅惑
到底是消費升級還是審美升級?論審美與商業關係(一)
視覺形象,如何打造品牌「美感」

TAG:日本文化 | 美學 | 日本文學 | 文學作品 | 源氏物語書籍 |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