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歷年來 H&M 和大牌的合作?

像今年的HM x Balmain,褒貶不一,但是賣的還是很火。這樣的合作款從價格以及設計上來講值得購買嗎?


我認為聯名系列總體上是形式大過內容本身,就幾個關鍵詞抓住了消費者的心理。

1.設計師與品牌

首先羅列一下歷年聯名目錄:

2004:Karl Lakgerfeld

2005:Stella McCartney、Pucci

2006:ViktorRolf

2007:Roberto Cavalli

2008:Comme des Garcons

2009:Matthew Wiliamson、Jimmy Choo、Sonia Rykiel

2010:Sonia Rykiel、Lanvin

2011:Versace

2012:Versace、Marni、Masion Margiela

2013:Isabel Marant

2014:Alexander Wang

2015:Balmain

根據此目錄,可以看出HM聯名系列的合作對象大多為設計師品牌,老牌時裝屋的數量較少(Karl是以自己品牌的名義而非Chanel或者Fendi)。設計師品牌一向是高冷的存在,加上開店數量少,風格自成一派,相對而言他們是"小眾"的,他們也更願意講自己的品牌進行這樣的推廣,擴大自己的消費者認知程度。而聯名系列大多是該品牌的經典款的再版(Alexander Wang是獨立的一個系列),消費者也能夠以高街服裝的價格購買到高級時裝的設計,關鍵還限量。

2.名人效應

除了設計師與品牌的聯名系列,HM聯名系列也有與名人合作的例子:

2006:Madonna

2007:Kylie Minogue

2012:Anna Dello Russio

2013:Beyonce

2012-2015:David Beckham

這些名人都是公眾家喻戶曉的時尚偶像,他們的衣品自然也是好的。現在某寶上"xx同款"的搜索數量足以證明名人們對於消費者的影響。加之聯名系列宣傳首先是各名流首穿,又不像品牌的主線正品,價格高昂,他們的號召力太強,消費者隨著從眾心理會追隨他們的步伐,自己也體驗一把。

3.市場與社交造勢

04年首發的Karl聯名系列因為HM本身市場並沒有像如今一樣大規模擴張,而且互聯網的發展並沒有現在如此聲勢浩大。像中國這樣新興的市場擴展了對品牌的渴望和社交媒體的廣泛普及,很多設計師本身和模特本身也社交明星化。如Balmain的Oliver Rousting自己在Ins上與各明星各超模的頻繁互動,以#BalmainArmy等標籤大肆的宣傳(本次系列為#HMBALMAINNATION),炸子雞Kendell Jenner、Gigi Hadid就與他交好,並參與廣告拍攝。現在微博上關於Balmian的搜索結果已經有3138692條。此外,每次的發布會幾乎在紐約舉行,邀請炙手可熱的模特走秀和各種明星進行表演,將其辦成一場派對;每個地區還會相應舉行該地區的系列首發酒會,各大雜誌和門店也會大規模地投放廣告和進行軟宣。

值不值得購買這一問題。上個月的LemaireUniqlo,為何如此轟動,因為全程宣傳都是以Hermes總監之名進行宣傳,消費者認為自己可以在1299以內買到Hermes的同款,若換成Lemaire本身也許達不到這樣的效果。

說白了,其實噱頭比衣服本身更重要,你想感受高級時裝的設計卻沒有足夠的錢購買其正牌產品,這樣的聯名也是一個好的選擇,如果你僅僅是為穿得舒適,同等的價位的其他品牌也許面料方面比聯名系列更好,都是各花入各眼的東西。

僅僅是針對Balmain而言的話,其實Balmain本身的設計就不是偏大眾化設計方向,他的顏色面料工藝方面都不是平常人容易駕馭的風格,針對HM的實際情況質量更不會太好,有些款式連模特穿起來都不好看何況我們自己,也只會顯得俗氣和廉價。

很多時候這樣的話題也是人們的心理作怪,到底追求的是label而已。而對於這樣的品牌合作,在商業上至少是成功的。最後附幾張往年的聯名系列宣傳圖。


不值得


其實值得買的,你去ssense上看看,balmain主線衣服是有多貴,一件普通皮夾克3000多美金


推薦閱讀:

Hm質量可以嗎 價位大概是什麼樣子的?
快時尚全面唱衰ZARA卻過得很好,全靠這一個字!
Hastings-Metropolis演算法(離散型)
相斤斤計較?

TAG:時尚 | 奢侈品 | 快速消費品 | 設計品牌 | H&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