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醫療APP的發展弊端在哪裡?怎樣更長久?
目前很多移動醫療的崛起層出不窮,但也同時也有很多在低落,但是怎樣才能更長久,也把限有的醫療效率做到最大話呢?
移動醫療APP的三個挑戰
移動醫療App的發展越來越呈現出這樣的趨勢:靠自身獨立運營的難度加大。可穿戴設備等硬體在未來很難單獨盈利並成為真正的入口,移動醫療App未來的發展必然趨勢是成為某種服務的附屬和入口。
移動醫療App將面臨三個挑戰。首先,隨著App產品越來越多,功能越來越接近,市場也一直處於分散狀態,如果走配合服務的路線,未來App的銷售會不會變得更加像藥品一樣,爭搶醫生渠道,獲得醫生推薦,然後才能區別於同類產品,到達用戶手中?
這是有可能的。渠道而非產品對App越來越重要。研發和技術不再是投資者最關心的問題,因為這門檻並不高,可複製性也很強,關鍵是產品做出來之後怎麼去銷售?怎麼到達用戶手中並讓他們持續用下去。
美國的一個趨勢是醫生會推薦使用產品,比如經濟學人的一篇報道中就寫到醫生為高血壓患者推薦iHealth的無線血壓測試儀,醫生可以收到App上傳的數據,並針對病人的情況提供建議。
可見醫生的建議對病人選擇產品(包括硬體和軟體)都是很重要的。除了自身的功能要過關,產品拼醫生渠道也逐漸顯示出來。那麼問題就來了,美國市場相對規範,價值醫療將推動醫生更關心移動醫療App能不能提高療效,讓病人少看幾次病以節省成本。因此,只要產品有效,醫生推薦完全是有可能的,而且有針對性,屬於特定人群的精準銷售。
而中國卻不是這樣,目前缺乏控制醫生在利益上和產品聯繫的機制。因此如果要走醫生渠道,會不會演變成藥品那樣爭搶醫生資源會是一個大問題。而且,醫生如果出於利益的動機來推薦而非真正的為病人考慮,病人的接受度會更低。同時,葯企能夠這樣做是因為其豐厚的利潤,但App則不然,在支付方缺乏的前提下,App只能免費,無法平衡走醫生渠道的代價。
第二個問題,產品越來越多,簡直成了海洋,用戶怎麼選?小產品還有沒有機會?
比如說,根據IMS Health2014年初的數據,Google Play App商店中超過3萬個醫療健康類產品,前五名的市場份額佔總體的15%,其中有兩款是卡路里消耗跟蹤類產品。從份額和數量的比較來看,前五位產品的表現應該是不錯的。雖然大量的小App不斷冒出來,但營銷越來越難,要獲得穩定用戶也越來越難。
雖然相比美國中國的移動醫療市場落後很多,還沒有成熟的產品和模式,但未來很可能會和美國一樣,領頭產品在某一領域內和後面的產品差距越來越大,在中國的跟風效應可能更加明顯。在使用App這種效果不確定的事情上,領頭的影響力可能更大。因此未來在細分領域內有集中的趨勢,尤其是大品牌會逐漸增強和傳統服務談判的籌碼。雖然一開始用戶量無法套現,但長久之後卻可能成為合作的資本,把移動工具和傳統服務連起來。
最後一個問題是,收費還是免費?免費看起來是必然的,但這是基於App發展停留在和傳統服務割裂的條件下的,App本身不能收費,就連硬體可穿戴設備未來也有可能免費。可是當一些App證明真正對病人治療有效果,或者可以幫助到醫生,那麼未來這些App成為線下服務入口或者輔助的時候,就有可能成為服務打包收費的一部分。
雖然說美國有App成為處方的案例,比如WellDoc在臨床上的有效性讓其成為了FDA認可的糖尿病處方產品,可同類產品要在中國收費很難。一是因為中國缺乏臨床實驗和可以證明有效性的數據,也缺乏實驗條件,二是醫生渠道大環境不好,走這個渠道困難很大。因此未來這類真正有效的產品在中國可能的出現形式可能會有別於美國直接收費的模式,轉而和線下服務綁定,比如定期的專家門診,電話醫生,送葯,快速檢查等,移動醫療App會成為醫生參考,但作為打包收費的一部分存在,而很難獨立出來。
做移動醫療APP要考慮到政策紅線、醫療行業特點、把握行業、同時找到痛點。
站在普通人的角度,永遠只是想當然、想不到他們需要什麼。
中國的醫療行業自然有與美國不一樣的特點。而且我相信只有中國人才能在中國這片移動醫療的土壤上成長和壯大。
給提問者一點提示,不要考慮整體醫療,要專註在一個專科、一個病種、甚至一個點上。移動醫療目前比較集中在患者端,針對醫生的產品較少,真正能解決醫生需求的鳳毛菱角,談不上醫療效率最大化。現在看到移動醫療可以幫助患者更便捷的獲取醫療服務,通過市場的力量解放一部分醫生的價值,並將醫療服務重新進行分配。中產階級受益最明顯。
現在互聯網醫療正是大熱之時,也才發展了一點時間。所以我說不上來弊端在哪裡,至少說我自己還不了解吧。我對移動醫療還是比較關注的,畢竟作為醫務人員,要了解行業前沿的東西才不至於落後別人。關於移動醫療的出路,個人覺得有以下幾點吧。
- 更好地進行醫療研究、更聰明地應用用戶數據:數據在醫學研究領域的地位越來越突出,而初創公司也在基因檢測、個性化醫學研究和更有效的臨床試驗中充分利用了數據的威力。可以利用這些數據更好地洞察到個體的健康或疾病,或利用這些數據來提高護理質量、做出臨床決策。
- 尋找醫生或者得到診斷:獲得醫療保健服務的第一步往往是尋找一個可以提供諮詢、診斷和治療的醫生。
- 提高治療和康復水平:各種各樣的高科技工具和軟體都旨在提高患者的治療和康復水平。
- 管理健康和慢性病症或疾病:作出診斷的醫生及決定要改善自身健康狀況的患者都可以利用應用或工具進行健康管理,或更有效的進行慢性疾病管理。這些應用或者工具有的可以讓醫生與患者保持聯繫,有的可以幫助醫生更好地做出治療決策,追蹤患者的健康和健身狀況,或及時得知他們的疾病癥狀。
從我日常的觀察和使用中,我發現有具備上述4點的應用或者工具還是比較少,一般來說都只具備了1~2點。倒是覺得一個應用還行的,叫叮叮醫生,只是還是初步在使用,以後持續更新這個應用的優劣處吧。說說目前的感受~
這個應用是我用來管理我的病人的,還可以用來跟我的病人交流,平時病人就診的時候,要等很久,其實我也是知道的,但是一天的時間有限,也沒有太多時間跟病人聊太多,我也知道現在好多人都抱怨說去醫院看病比上天還要難,所以好多醫患的矛盾。我用這個APP跟病人聯繫還是可以有點改善的,病人治療後或者用完葯之後,我可以發調查問卷,收集病人的情況,然後針對性地給他做一些治療計劃。那些調查問卷的數據,據說後期可以下載,目前還沒有這個功能的,如果可以下載下來,那對我做科研也是挺有幫助,。大家都知道醫生是一個苦逼的職業,不僅要忙著救死扶傷,還要承受被病人家屬誤解的危險啊,還要不斷地發表科研論文,不斷地評職稱升職等等。問題問的就有毛病啊,移動醫療APP的覆蓋區間太大了,甚至不可以說它有什麼弊端。 不能一個詞涵蓋這麼多品類。
首先【活動盒子】一款精準、高效、點對點的活動運營工具小編覺得一個需要過硬的網路運營推廣知識與技巧;其次還要有好的運營心態,所謂決定你人生的是你個人的心態;最後還要從實踐中下手,做好實踐是最好的理論操作。
說一說我的理解,關於移動互聯網怎麼樣才能更長久。
互聯網+醫療的模式被炒的很熱,我認為目前的移動醫療未來的發展潛力在於,移動視頻在移動醫療問診模式下的應用。簡而言之,就是視頻問診的應用。
細想一下,正如支付寶靠用戶補貼來改變用戶的消費習慣一下,移動醫療要如何去改變幾百年來患者去醫院就診的習慣呢。我能想到的切入口是視頻問診技術,讓患者能在線上體驗到如同線下一樣的就診體驗。
在國外,視頻問診的起步比較早,技術也比較成熟。Health Tap是一家2010年成立的醫療網站,在2014年其推出在線視頻諮詢服務,用戶交付99元的月費,就能和醫生進行遠程視頻對話。類似的Doctor On Deman也是款移動醫療App,連接醫生和患者。用戶可以通過視頻提問,並獲得醫生的專業幫助。
國內的移動醫療發展較晚,但近幾年也取得不錯的成績。眾多的app提供視頻問診服務,包括春雨醫生,幸福醫生,微問診等。無論是免費或者是有償收費,相信通過視頻來問診,加強同步溝通,都是改變患者習慣的重要一步。未來移動醫療的方向需要準確把握
如果要深度往這方面發展,建議研究下視頻通訊技術,就是如何實現視頻問診。目前也有很多公司提供sdk(軟體開發工具包),據我所知的公司有JusTalk Cloud雲通訊,可以幫助嵌入視頻通訊技術,減少app開發難度。我相信視頻問診將會是下一個移動醫療的爆發點,也更能為患者提供便利,提高用戶滿意度。
不能自己動手術?
電量跟不上我生命的長度?推薦閱讀:
※移動醫療「熟人醫患」模式出現的問題有哪些?
※惡性腫瘤(移動醫療)方面的APP怎麼樣獲取患者以及構築強關係?
※阿里健康和滴滴打車聯手推出專車送醫生上門大家怎麼看?
※有誰用過生物谷公司的移動醫療APP?他們網站Medsci看上去還挺專業的
※有誰研究過醫瘤助手這個軟體?
TAG:移動醫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