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誰能介紹一下緬北克欽獨立軍的來龍去脈?


背後是美國

轉一篇文章

緬甸內戰最近打得很激烈,很多戰友發來信息要解讀緬甸內戰。對於緬甸的內戰,其實幾十年來一直沒斷過,根本原因在於北方的少數民族自治區和中央政府利益上的不統一和互相的不妥協,而且這種仇恨疙瘩越結越深。但是,事實上,這種內戰往往不僅僅是一國之內的事,就像烏克蘭內戰不僅僅是烏克蘭自己一樣,這背後都有大國博弈的魅影。特別是緬甸這次內戰,背後則完全是美國和中國的較量。

我們要想搞清楚其中的邏輯關係,必須對緬甸的地緣政治地位和內部情況進行一些闡釋。

緬甸的地緣政治地位

緬甸,西南臨印度洋的安達曼海,西北與印度和孟加拉國接壤,東北靠中國,東南傍泰國與寮國。一方面,它是陸上從東南亞通往南亞、中東的必然通道,同時它又是中國通往印度洋的最近通道。作為中國通往印度洋的重要通道,中國和緬甸有了越來越多的合作,這些合作包括港口合作和油氣管道合作。對中國來說,緬甸是中國通往印度洋的重要通道,是中國避免被遏制的印度洋出海口。

一直以來,為了抑制中國,避免中國進入印度洋,緬甸都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試圖顛覆的對象。自美國2010年確立重返亞太戰略以來,美國遏制中國的決心更大,對緬甸也就更加重視。

緬甸內戰情況

緬甸內戰始於1960年,當時軍事強人奈溫奪取政權,建立軍事獨裁政府,否決少數民族的自決權,開始緬甸化同化政策。由此,緬甸陷入50多年的內戰。這場內戰,截止到現在仍未有停歇的意思。

在緬甸近6000萬人口中,緬族佔了2/3,撣族、克倫族、克欽族、孟族、佤族等是比較大的少數民族。緬甸現在有公開的25支民族武裝和10多支不常露面的民族武裝,僅撣邦就有10多支民族武裝經常活動。在這些武裝當中,有一些是當年國民黨遠征軍的遺老遺少,是中華民族遺落在他國的武裝;有些是由緬共演變出來的武裝。但是,這次和緬甸政府軍打得最激烈的卻不是和中國源源較深的那些武裝,而是和美國源源頗深、受美國支持較多的克欽獨立軍。而這次緬甸政府軍和克欽獨立軍的戰爭,美國在其間的作用不可忽視。

緬甸內戰背後的大國較量

在美國智庫(CSIS)最新提出的、針對中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2.0版的政策建議中,關於東南亞布局的內容提到的第一個國家就是緬甸。考慮到近幾年緬甸的政治改革、緬甸反對派昂山素季的出獄並恢複議員身份,以及美國政要頻繁訪問緬甸,可想而知緬甸已經成了美國在地院戰略上準備遏制中國的重要布局。

考慮到中國和緬甸現政府的關係,美國的目標一直是推動親西方的昂山素季在競選中上台,這一點從美國總統奧巴馬訪問緬甸,並與昂山素季密談可以窺斑見豹。但是,緬甸現政府顯然沒有給昂山素季和美國機會,昂山素季最終因憲法所限未能獲得競選總統的資格。這使得美國通過競選途徑贏得緬甸的可能性基本沒有了。於是,美國開始選擇內戰方式。

事實上,為了使得昂山素季獲得更多支持,美國一直在努力促使克欽獨立武裝在政治上支持昂山素季,從而使昂山在緬甸獲得軍事上的力量。要想搞清楚這一點,我們還得從緬甸克欽獨立武裝的歷史說起。

19世紀,英國殖民者先後發動3次侵緬戰爭,並於1886年正式在緬甸建立起殖民統治。

和在印度一樣,英國人在緬甸也採取了分而治之的政策,建立了「七邦七省」,並有意識地將一些軍政要職逐步讓給克倫、克欽和佤族等少數民族。隨著時間推移,各少數民族與緬族的關係不斷惡化,緬甸的民族分離主義越來越明顯。與此同時,受英國殖民者影響,克欽等緬甸少數民族中的大部分人也拋棄了傳統的拜物信仰,改信了基督教,與英國人合作對付緬族人。

1948年緬甸獨立,那時候少數民族分離主義已經很明顯。到了1962年後的奈溫軍政府時期,矛盾開始激化。克欽獨立軍就是成立於1961年2月5日,是緬甸克欽族分裂運動克欽獨立組織(KIO)的武裝力量。克欽獨立武裝是緬甸最大的地方民族武裝之一,也是緬北勢力最大的反政府武裝,數十年來與緬甸中央政府的國防軍打打停停,戰爭不斷。

事實上,克欽獨立軍與美國淵源頗深。早在上世紀緬甸獨立前,可親民族的拼音文字都是由美國傳教士奧拉·漢森幫忙編製的,並把第一本用克欽文翻譯成的《聖經》交給克欽民族,克欽族就是在那時候開始改變了信仰。目前,克欽邦超過90%的人都信仰基督教。

二戰爆發後,日本軍隊佔領了全緬甸,由於初期盟軍還處於劣勢,所以希望能在緬甸動員更多本土力量對抗日本侵略軍,於是美國就與克欽族合作成立了擅長山地作戰的「克欽101突擊隊」(Force 101 Ranger)。這一突擊隊參與了不少美軍對日軍的作戰,扮演了諸如偵察、突襲和炸毀日軍彈藥庫等任務。克欽101突擊隊發展迅速,到1945年初由原來2000人發展為2萬多人,成了抗日英雄部隊,部分甚至還參與了美國在太平洋的對日作戰,得到了美國總統和國防部的嘉獎。戰後,美軍撤離緬甸,但在美軍中一直保留了101突擊隊的番號和101部隊基金會。

緬甸獨立後,101克欽突擊隊以五個營兵力轉入了新成立的緬甸聯邦國防軍。當時,緬族軍隊僅有三個營。由於昂山繼任者沒有兌現「彬龍協議」中關於尊重少數民族自治意願的條款,緬甸政府與少數民族的矛盾衝突加劇惡化。1949年,實力強勁的克欽部隊應時任總理吳努的要求,南下攻打正在圍攻仰光的克倫族軍隊,擊敗克倫族軍隊後可親部隊又在勃固山區打垮了緬共力量。但是,隨後克欽部隊發生分裂,一部分軍隊進入克倫族軍中,並於1961年2月5日建立了以早丹等三兄弟為首的克欽獨立軍,次年回到克欽邦,成了反政府軍武裝。

緬甸獨立後即和美國建交,與美國關係的惡化則始於軍隊接管政權後。在奈溫建立軍政府後,美國即將駐緬使館降為代辦級,停止對緬甸提供經濟援助和進度援助,撤消了對緬甸的貿易普惠政策,對面實施了武器禁運,並對緬甸實施了金融制裁,組織國際機構對緬提供援助。事實上,自那時開始緬甸被美國封鎖了。

美國和緬甸關係的改善是從2009年9月開始,奧巴馬政府公布對緬新政策,在維持現有制裁同時,恢復與緬直接接觸並有條件擴大對緬人道援助,目的是換取親西方政治人物昂山素季的自由。2009年11月,奧巴馬在新加坡與包括緬總理吳登盛在內的東盟國家領導人舉行會晤。2009年11月和2010年5月,美國務院助理國務卿坎貝爾兩次訪緬。作為和西方改善關係並實施內部改革的一部分,2010年11月13日,昂山素季被緬甸政府釋放。

昂山素季被釋放後,美國政客即開始頻繁訪問緬甸。2010年12月,美國務院助卿幫辦約瑟夫·雲訪緬。2011年5月,約瑟夫·雲再次訪緬。2011年6月美共和党參議員麥凱恩訪緬。2011年8月,美參議院批准關於米德偉(Derek Mitchell)擔任美國緬甸事務特使,米德偉先後於9月和10月訪問緬甸。9月29日,美助理國務卿坎貝爾、助理國務卿波斯納和緬甸問題特使米德偉分別在華盛頓會見緬外長吳溫納貌倫。11月30日,美國務卿希拉里對緬甸進行歷史性訪問,成為50多年來第一位到訪緬甸的美國國務卿,此後兩國關係開始改善。2012年1月11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減輕對緬甸制裁,准許美國公司在緬甸投資。2012年11月19日,美國總統奧巴馬訪問緬甸。奧巴馬此行使其成為首位在位期間訪緬的美國總統。2013年5月,緬甸總統吳登盛訪美,成為47年來首位訪問美國的緬甸國家元首。

美國和緬甸改善關係,目的是為了緬甸政府釋放昂山素季,並推動緬甸改革,從而試圖在後面的選舉中贏得緬甸選舉,從而完成對緬甸的政權演變。對緬甸政府來說,以釋放反對派領袖昂山素季來換取美國對緬甸的制裁解禁,目的是為了進行改革,並擴大緬甸與外部的經濟合作與聯繫。

兩國的蜜月期在2013年5月奧巴馬訪問緬甸達到頂點,之後開始回落。奧巴馬在訪問緬甸時,與昂山素季進行了會見並有密談。在會面後不久的6月份,昂山素季即宣布參選總統。這一變化顯然突破了緬甸政府的底線,經過一年多時間的拉鋸,最終緬甸聯邦議會議長吳瑞曼在2014年11月18日,在內比都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表示,下屆政府時期方可修改現行憲法,明年底大選依然依據現行憲法舉行。這也意味著昂山素季將不可能擁有總統競選資格,美國針對緬甸的5年布局也就此宣布落空。

為了推動改革,緬甸新政府自2011年3月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重啟與少數民族獨立武裝的談判,但緬軍和政府之間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和誤解,所以彼此仍是打打停停,並未真的停止,只是到2012年1月後衝突次數減少。到了2012年年底和2013年年初,衝突再次加劇。由於政府已經與多個少數民族簽署了停火協議,所以這之後的衝突雙方主要在克欽獨立武裝與政府軍之間展開。

2014年4月,緬甸政府雋星新一輪人口普查,這遭到了部分少數民族武裝控制區域的抵制。由於政府軍簽署停火協議的主要條件就是要緬甸境內的獨立武裝解散軍隊,緬甸只能允許「一國一軍」的存在。連續3年的戰爭使得克欽獨立武裝壓力過大,經濟也面臨崩潰局面。在這種情況下,克欽獨立武裝也在不斷尋求外援。

考慮到中國和緬甸之間的關係,克欽獨立武裝能夠尋求最大的幫助就只能是美國。2014年4月中下旬,緬甸克欽獨立軍副總司令桑魯甘茂對美國進行了為期11天的訪問。在美國,桑魯甘茂會見了包括主管民主、人權與勞工事務的助理國務卿湯姆.馬林諾夫斯基、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薩曼莎.鮑爾、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國際開發署及國防部的一些官員。另外,甘茂還會見了聯合國秘書長緬甸特使南威哲、旅美克欽民族國際組織、其他克欽組織等代表。

而早在這之前,在奧巴馬執政後不久,克欽邦的「101突擊隊」的老兵就曾聯名向白宮寫信,希望美國能對克欽予以幫助。

奧巴馬政府認為,美國有必要幫助克欽,表面上理由是克欽曾幫助美國軍隊打過日本軍隊,事實上則是因為在美國對緬新政策下克欽獨立武裝對美國有了新的利用價值和意義。不過,那時候美國還需要和緬甸官方進一步緩和關係,所以只是態度上表示支持,並未提供實質性援助。

雖然沒有實質性的支持,美國還是給了克欽獨立武裝一個建議,即發展和緬甸民主派即昂山素季方面的關係,通過與昂山素季領導的民盟合作來獲得美國的幫助。這實際上是美國在給昂山素季策劃軍事支持力量。當然,由於這個選擇牽扯到大國利益,克欽獨立武裝不敢得罪中國。因為,一旦得罪中國則意味著自己的滅亡,中國如果配合緬甸政府打擊克欽,克欽獨立武裝必滅。所以,克欽獨立武裝並沒有很快敢下決定,雙方並未達成利益一致。

但是,2014年4月甘茂訪美,希望美國政府能夠作為見證者參加緬甸政府和各民族武裝組織之間的停火協議簽訂儀式。這實際上是克欽獨立武裝試圖將美國拉入到緬甸內戰調停當中,將克欽問題國際化的一次努力。努力的目的是,迫使緬甸政府讓步,實施聯邦制,並允許克欽等少數民族保留獨立武裝。2014年4月29日,甘茂又對緬甸《伊洛瓦底江新聞雜誌》表示,緬甸內戰已經打了60年,這個問題已不是雙方能夠處理的;中國是強大的鄰居,同時美國是一個認真開展對緬交流的超級大國,只有中美兩個大國參與進來,克欽民族的和平才能實現。

克欽獨立武裝的這種行為,在大國角力的情況下實際上是順著美國的利益在走,而一旦緬甸問題國際化,那麼就將影響中國的絲綢之路戰略,中印緬孟經濟走廊的戰略實施就將受到影響。所以,對中國來說,並不希望美國插入進來,特別是在中國越來越需要打通從緬甸到印度洋的陸路通道的時候。客觀上,中國反對克欽的想法。

然而,由於緬甸政府確定了昂山素季不能參加本屆總統選舉,美國試圖借昂山素季勝選或敗選後發動對緬甸的和平演變的計劃破滅了。在這種情況下,美國需要搞亂緬甸。與此同時,作為緬甸政府,為了繼續贏得美國的信任,從而試圖得到美國的諒解,也在盡最大努力改革以符合美國的胃口。

於是,美國以此為借口要求考察緬甸人權。2015年1月11日到15日,美國國務院人權特使訪問緬甸,與緬方舉行人權對話。美方代表團中還包括太平洋司令部副司令等數名軍方高官,他們低調訪問了緬北克欽邦首府密支那,「考察人權」的同時,了解緬北武裝衝突現狀。據《環球時報》記者從緬北可靠消息渠道了解到,人權對話前,克拉奇菲爾德等美軍高級將領9日低調前往緬北克欽邦首府密支那,與緬甸武裝部隊總參謀部人員、密支那軍區指揮員及旅級前線軍官會晤。

除了探討緬甸軍隊建設和改革前景,美軍將領還專門聽取了緬北武裝衝突現狀、緬北各支「民地武」當前的情況,以及首批受訓緬軍回前線後的表現,並商討第二批緬軍少壯派軍官赴美受訓的事。美國國防部副助理部長托馬斯·哈維是負責戰略構建的。有知情人士透露,美軍高層此次訪問緬北前線和內比都目標明確,那就是爭取緬甸軍人集團、昂山素季民主派和「民地武」三方面力量。說白了,美國一方面試圖在緬軍中扶植親美勢力,同時還向將昂山素季和緬北的武裝力量糅合在一起,並最終挑起緬甸的大規模內戰。


緬北的克欽族與雲南省的景頗族屬於同一個族群。然而同族不同國的現象,許多人並不了解,民族國家的概念也往往是混淆不清的。緬甸戰火升級,了解了解這方面的問題。

緬甸,這個因為昂山素季和政治改革備受世界關注的東南亞國家,再次因為誤射到鄰國中國的幾發炮彈而吸引了媒體的目光。在中國邊境爆發的戰火,暴露了這個一心推動改革、希望發展經濟走向世界的國家的多年頑疾——少數民族地區離心趨勢和武裝問題。記者連線居住在戰火發生地及鄰近的雲南省盈江縣居民,講述他們經歷的緬甸邊境戰事。

  「每天都聽到緬甸那邊打仗的聲音」

  雲南盈江縣那邦鎮,距離中緬邊境的國門只有100米左右。趟過一條河,就到了緬甸境內的拉咱。正在與緬甸政府軍作戰的地方武裝克欽獨立軍總部就在那裡。連日的槍炮聲,打破了這個邊陲小鎮的寧靜。

  國境兩頭 同一民族不同境遇

  「每天都能聽到炮聲。我們盡量少出門。」雲南盈江縣那邦鎮邊陲賓館工作人員、來自緬甸克欽邦的董麗艷對新京報記者說,這個賓館由10名緬甸人負責運營,老闆是中國人,但並不在這裡。

  從12月底開始,連日的炮聲,令原本閑適的邊陲小鎮,變得不再平靜。12月30日,隨著緬甸克欽獨立軍與緬甸政府軍的戰事吃緊,3發緬方炮彈落入那邦鎮,損毀了一座房屋,幸好沒有人員傷亡。

  「這些天每天都聽到緬甸那邊打仗的聲音,每五六分鐘就能聽到炮聲。聲音很大,像打雷一樣。晚上天天都在打,睡不著覺,炮聲一響,就起來看一看。」那邦鎮居民楊正文向記者講起這幾天的經歷,也很無奈,「我認為不會打到中國來,現在對生活影響也不大,但是生意不好做了。」

  「前幾天有一顆炮彈打到僳僳族的村子裡面,他們還以為是地震,全都往外跑。」楊正文的老婆說,「還是挺恐怖的,以前從來沒有這種情況。我們沒什麼防護措施,也不知道怎麼防。」

  盈江縣一家賓館的工作人員管小姐對本報記者表示,雖然她們的住處不在國界線附近,也沒有聽到槍炮聲,但是大家都在議論這事兒,非常擔心炮火燒到中國來。「這個可說不定,但還沒有想到預防這麼遠。」管小姐稱,安檢比較嚴,剛剛接到通知,只要外國人來住宿,就要通知邊防人員。「街上的警察也比以前多了,這段時間查得嚴,可能就是因為那邊打仗的關係。」

  緬甸的克欽族與中國雲南景頗族是同一民族,只是名稱不同而已。楊正文對記者透露說,10日那天,那邦鎮上來了很多中國景頗族人,要求緬甸雙方停火。如果不停火,他們就要去幫緬甸那邊的克欽族。

  中緬邊境 拒絕妥協的「獨立軍」

  克欽邦的地方武裝在抗擊英國殖民統治時期便已存在。1947年,緬北撣邦、克欽邦等少數民族武裝與「緬甸國父」昂山政權簽訂了《彬龍協議》,重點是各個少數民族地區享有充分自治,可以擁有自己的武裝。1947年通過的《緬甸聯邦憲法》,《彬龍協議》的原則也有體現。這成為緬地方武裝長期存在的重要歷史淵源。當然,有了槍,也就為緬甸少數民族地方與中央的長期對抗埋下了伏筆。

  克欽獨立軍1961年成立,與緬甸中央政府軍在當地的武裝衝突持續了33年。克欽獨立軍是緬北最有勢力的民族武裝之一,最高政治訴求是獨立。1994年,克欽獨立軍與緬甸政府軍簽署停火協議,此後十多年來,雙方基本相安無事。

  2008年,緬甸通過新憲法,遭致一些少數民族的反對,認為新憲法沒有賦予其充足自治權。2009年4月,緬甸軍政府擬定了全緬民族武裝的整編計劃,同樣遭到絕大部分民族武裝的拒絕。其中就包括克欽獨立軍。

  2011年6月9日,由於整編談判破裂,緬甸政府軍和克欽獨立軍打破了多年的停火協定,戰火再燃。直到衝突激化,把戰火燒到中國境內。

  糾結的緬甸民族認同

  「民族本不存在,他只是想像的共同體」,在史學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眼中,上世紀風起雲湧的民族獨立運動是政治家們創造出來的一個又一個神話,因為歷史證明,人類對於身份認同的感情是非常強烈的。像其他殖民地國家一樣,緬甸的精英們也創造了自己的「民族國家」概念,一個是兼顧少數民族的「Burma」,一個是大緬族主義的「Myanmar」,過去60多年來,這兩種概念的碰撞留下了緬甸至今難以解決的民族衝突。 國名背後的民族衝突

  「Burma」還是「Myanmar」,這是緬甸至今仍未停止的國名之爭,民盟領袖昂山素季一直堅持使用代表多元緬甸意味的「Burma」。緬甸國內有135個民族,主體民族是緬族,佔全國人口2/3,其他主要少數民族為撣族、克欽族、孟族、佤族等。在緬甸獨立前,這些少數民族原則上在英國殖民統治下民族自治。

  二戰結束後,緬甸開始了民族獨立進程,為了打破英國殖民者「分而治之」的圖謀,國父昂山將軍身穿克欽族服裝來到克欽邦首府,勸說克欽一起建立聯合國家。其他各少數民族紛紛響應,並於1947年簽署了《彬龍協議》,決定在聯邦國家體制下實行民族自治,各族平等,並依此協議形成了《緬甸聯邦憲法》,其中規定了撣邦和克倫尼邦在十年之後有權決定是否繼續留在聯邦內。

  《彬龍協議》對緬甸民族政策產生了深遠影響,直至今日很多少數民族仍表示要在這個協議框架內與緬甸政府談判。

  然而,5個月之後,緬甸聯邦的締造者昂山將軍被暗殺了,繼任者沒有沿著昂山的路繼續走下去,他們修改了昂山國父制定的憲法,對於這種根本的轉變,負責修憲的緬甸法學家吳強吞說,「我們國家,理論上是聯邦制國家,實際上是單一制國家。」

  單一民族還是多元緬甸?

  在宗教政策上,繼任政府也背離了昂山國父的意願。緬甸有句諺語,成為緬族人就是成為佛教徒,但其他少數民族有不同的宗教信仰。1961年,緬甸將佛教定為國教,1962年,軍政府執掌緬甸後,國家概念變成了——在一個種族(緬族)、一種語言(緬語)、一個宗教(佛教)的理念下,通過民族建構實現民族同化。

  這一舉動的直接後果就是促使少數民族選擇武裝起義抵制中央政府,其中最大的起義運動就是由克欽獨立軍發動的。克欽族多信仰基督教,他們認為佛教成為國教是沙文民族主義的體現,因此開始了長達數十年與政府對抗的歷史。《緬甸:起義與種族政治》一書作者馬丁·史密斯認為,在今後的許多年中,像克欽族一樣,起義成為緬甸少數民族的生活方式。

  緬甸現有公開的25支民族武裝和10多支隱秘的民族武裝,多年衝突沒有讓民族武裝,也沒有讓政府軍取得勝利。緬甸民族研究中心主任沙空認為,60餘年的民族武裝衝突證明,在「一個宗教、一種語言、一個種族」的理念下,通過民族建構而實施的同化政策,不適合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的緬甸。

  隨著緬甸宣布改革,迎來了新契機,緬甸政府已經同多個少數民族簽署停火協議。但簽訂停火協議遠非長遠之計,動亂衝突仍時有發生,雲南省社科院緬甸問題專家熊麗英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只要不公平的民族政策存在,衝突就不可能真正平息。緬甸現有政策無法讓少數民族相信能夠得到平等的權利。如果不從國策上改變,就很難徹底解決衝突問題。」


克欽獨立軍的實權領導人:副主席恩版臘、總參謀長甘雙。克欽軍總部在拉咱,有六個旅,接近一萬五的兵力,在四家聯軍之中是最強的 。四聯是克欽、果敢同盟軍、德昂、若開。


景頗民族軍隊—克欽軍前世今生

自2011年緬軍入侵緬北克欽,克欽戰事又起。克欽軍也越來越引起大家的關注。

克欽軍起源:二戰時,緬人勾結日本倭寇入侵緬北之時,中美英盟軍扶持當地克欽邦景頗族抗擊日本倭寇緬偽軍,尤其是美國人將由景頗族人組成101克欽突擊隊作為美軍的編制,大量的景頗族人在抗日緬過程中得到了當時美軍現代化的作戰經驗,大量掌握現代化軍事作戰的景頗族人為後來克欽抗緬獨立運動克欽軍KIA的誕生奠定了人才基礎。現在的KIA雖建於1961年,但KIA喜歡將建軍史追溯至101克欽突擊隊,就是因為抗擊日寇緬偽軍時,中英美盟軍的訓練和締造。

二戰結束末期,中蘇等國介入緬甸事務,對KIA的成軍起了推動作用。當時,克欽邦景頗族人進入中國尋求中國共產黨支持建立景頗共產黨,克欽景頗族羅先(又譯羅相,克欽邦景頗族,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率先在克欽邦成立克欽共產黨組織及克共朋楊民族自衛同盟軍PNDF,下轄兩個團。羅先及其朋楊軍後來遭遇緬軍圍剿,羅先和朋楊軍退至中緬邊境瑞麗附近。一團二團分道揚鑣。羅先和二團退入中國,尋求中國支持。朋楊軍一團將士選擇留守繼續與緬軍周旋戰鬥。50年代,中國共產黨選擇支持緬共,要克欽景頗族加入緬甸共產黨,克欽景頗族不願與緬人共事,隨即克欽景頗族人支持「早丹」三兄弟在緬北建立克欽解放組織KIO和克欽解放軍KIA響應緬甸民族解放事業。

克欽軍成立初期將士都是克共景頗族羅先留守緬北的朋楊民族自衛同盟PNDF余部一團將士。克欽解放組織KIO及克欽軍KIA其主要領袖和幹部都是原朋楊軍成員,如主席早相,是當年一團一營副營長,軍隊司令員早邁,以及總書記也都是羅先當年的部下、親戚和老友(克欽獨立軍這個稱謂是翻譯錯誤,景頗族稱KIA為解放軍,而不是獨立軍,克欽軍政方面屢次更正聲明KIA為克欽解放軍,而非克欽獨立軍,奈何克欽獨立軍叫法實在是已經深入人心,叫克欽解放軍反而應者寥寥)。

克欽解放組織KIO、克欽軍KIA脈絡:克欽101突擊隊—克共羅先及朋楊軍---克欽解放組織KIO及克欽解放軍KIA「早丹」三兄弟(與緬共人民軍是同盟,與中國關係好)----早丹三兄弟之後布朗森被推為主席(布朗森與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毛主席、周恩來關係很好,受到過毛周的親自接見,周還送了布朗森500支衝鋒槍)---繼布朗森病故之後是主席早邁(早邁與中國關係較好,早邁後來執行與緬妥協政策,引起了克欽軍中不滿,克欽軍人們於2001年2月發動政變,軟禁了早邁)--------推選都宰為主席(與中國關係好)----都宰後為宗卡至今(與中國關係較好,但傳言有歐美民主傾向,希望取得歐美的支持)。

克欽軍受到緬北景頗族、傣族、漢族、德昂族等各族人民支持,克欽軍與德昂民族解放軍、果敢民族民族同盟軍、北撣邦軍等協同作戰抗擊緬軍。克欽聯軍是緬北抗緬事業的中流砥柱。

(資料來自克欽中文網)


克欽獨立軍,北撣軍 若開軍 德昂軍 這些抵抗軍 期實是各邦政府軍 緬甸是本來就互相平等的7省7邦合夥從殖民地獨立組成的聯邦國家,各邦自治,並擁有軍隊,立國時也說好合得來就合,合不來就分 。結果沒多久緬軍頭髮動正變成功,廢除聯邦政府,企圖建立一個民族一個政府一個軍隊集權制的國家,對少數民族根本就不認他們是緬甸國藉身份證都不辦或只給辦低等級的證,所以對少數民族實行要地不要人的種族壓迫與民族清洗,為了侵佔少數民族地盤,耍了所有花招,哄騙 對於不配合,不主動滾的殺 為此緬軍不惜動用了重炮軍機毒氣彈.克欽獨立軍與其它地放軍一樣為保衛聯邦保衛家園 艱苦卓絕地抗侵略者,現在只剩下幾支大一點的了。其它小的光了。最近緬軍又到來了羅興亞村落燒村 羅興亞人為活命有的跳海有的滾到孟加拉國有幾十萬人吧。昂山素姬說不知道他們要逃,還順便譴責有當地恐怖分子沙了緬警。接下來緬軍人又發現很多無主地盤正好遷緬人安家。


軍政府只能接受自己是國家唯一的武裝力量。但是獨立軍不接受軍政府這個條件,目前的情況就是誰也打不死誰,只能局部的打打停停。要麼軍政府把獨立軍打散了。有可能全國和平。獨立軍目前還沒有實際推翻軍政府


推薦閱讀:

第一站:夏威夷[war]
讓我們好好學學,別人家的「抗日神劇」
十字軍的矛與盾:醫院騎士團沉浮記
生物武器和化學武器哪個殺傷力大?
解放軍三軍儀仗隊的戰鬥力相較普通步兵如何?

TAG:戰爭 | 克欽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