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生活中遇到過哪些有趣的商業現象?
01-29
能夠引發思考的案例、或者創新點都行。。
在商業眼光上有個現象,我叫做是長遠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奇點。
但很多人不明白,無論長遠利益,還是短期利益,在一個更長的時間軸上來看,利益一定是一樣的,更關鍵的是看你更需要一個短期利益,還是長遠的利益。
例如:
租賃過程中,A、B品牌競爭。
A,好品牌,租金低B,較一般,租金高租期五年。
以5年作為一個節點,第一個節點的5年,簽約了A,就是長遠利益,簽約B就是短期利益。
在第兒歌5年節點的時候,你簽約A,租金會漲幅較高,簽約B,漲幅較低。這時候你拉長一個10年時間軸,你發現,在第一個10年時間軸,無論你先簽約什麼品牌,都是一樣的收益。
(註:B不是差勁的品牌,只是較A稍微差點)定論就是:人們其實不明白,時間才是制衡一切的法則,我們明白我們的期望值,卻不明白我們對時間的期望值。
案例分析一方面得看書,學會剖析的思維,比如《藍海戰略》里分析的黃尾葡萄酒,太陽馬戲團等等這些案例,還有各種商業雜誌財經周刊上面比較新的商業評論和案例分析都很有用啊,學會這種思維之後自己多思考才能變成是自己的東西,遇到身邊的東西也多去分析,才是鞏固
烤麵筋,炸串串,在一個城市裡不同的城區不同的價。類似的地段,類似的租金成本都是路邊扎個小車,類似的原料設備成本,同樣的人工,西區普遍賣1塊一個,東區普遍賣一塊五。西區五毛一串,東區一塊一串。 感覺是消費水平決定了商品的定價。但是為什麼黃燜雞城鄉都一個價,同屬於一種低價商品定價策略千變萬化。。。以此類推其實每種商品的定價策略都千差萬別。。。不禁感慨根本就是學渣啊。。背後全面的規律還是不能整套的解釋出來。
乞討算嗎
1. 商場打折,「滿300送300電子券」比「滿300省300現金"能帶來的營業收入會更好,但另一方面消費者也許會因為買不到合適的索性不消費。
2. 假設,讀三年全日制研究生的學費3W,讀在職MBA一年20W,看似在職的貴很多。但是,如果你年薪20W,那麼在職研究生是你一年的收入,可是讀三年全日制的研究生你可能放棄的是三年的收入。
看財經郎眼
經常在馬路上遇到一些英語培訓學校宣傳發傳單的,我當時接過傳單並用英語問他會英語嗎,他直接來句中文不知道說英語,更有的是我去到他們的學校發現很多工作人員都不會英語~~~~我覺得一個好的英語培訓學校應該是學生,老師,工作人員都能說一口漂亮的英語
我在微商界遇到最不可思議的現象就是,發起人,招高級別的代理,送幾個不等的低級別的代理,如果,高級代理加盟費是20000,那麼一個低一級代理是7000,三個低級相當於一個高級,送還有什麼意義?再者說,低級拿貨價高,盈利空間應該更大,究竟是什麼取捨?
推薦閱讀:
※swell bottle為什麼那麼火?
※iPhone不同容量的差異定價是一種價格歧視嗎?
※如何看待2014年12月SNH48的公演直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