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博士(世界經濟專業國際金融方向)該有怎樣的理論水平和計量技能?


經濟學博士該有怎樣的理論水平和計量技能?

這個取決於你是做哪一個領域的。

我不認為存在一個很具體的標準。

非要把三高教材里的每一個公式都倒推如流嗎?

沒這個必要,根據你的研究計劃來爬技能樹就好了。

如果一定要講一個標準,那就是你所在院系 qualifying 的標準吧。

不過,我發現一個趨勢是,未來上市的 PhD candidate 會越來越厲害。

就算你定出一個標準來,總有人能遠遠超過它。

幾年前 Stata 玩得溜就有人追著你喊大神,現在,會 R 和 Python 的,會爬數據、懂機器學習的,都不算稀奇事。

沒辦法,誰叫 job market 上競爭這麼激烈呢。一方面經濟學博士的工具箱在加重,一方面讀博的時間也在拉長。

現在,在北美讀一個經濟學博士平均要六年了。


更新一點:先聲明我答非所問了。看到這個問題時不由想起自己的境況,然後剛剛才發現這回答文不對題

下面是原回答。

一年級的時候野心勃勃,想著要把理論和計量都學到精通。後來發現,對知識的學習和對社會理解完全是兩碼事,而博士自身素養應該是這兩者的裂昂剃膚函數。我書本知識學得頭頭是道,閉眼都知道什麼樣的IV是valid的。然而真正實戰中花了兩年依然不能很好的去argue一個IV的合理性,因為這背後需要太多對社會的認知。

以前總看不起reduced form,一心想做structural model。現在才知道一個好的reduced form很大程度源於對社會深刻的理解。但願畢業前在這方面能多裝備自己。

切忌把研究方法當成black box。


某些經濟學博士為什麼需要計量技能(手動滑稽

相對應地,另外的某些經濟學博士為什麼需要理論水平(滑稽*2


經濟學博士要熟悉所研究領域的文獻,精通基本的經濟學知識,這麼說是比較籠統的,也很難衡量。如果要提一個明確標準,那麼,我認為,應該能看得懂大多數AER(美國經濟評論)上的文章,理論和方法完全清楚,能夠把論文中的公式推導一遍,才叫看懂。要達到這樣的水平,我認為,應該能夠看懂MWG《微觀經濟理論》、羅默的《高級宏觀經濟學》,還是那句話,應該可以把書中的數理公式自己推導出來。

在計量方面,應該精通格林的《計量經濟分析》、陳強的《高級計量經濟學及stata應用》、卡梅隆的《微觀計量經濟學》及其姊妹篇《用stata做微觀計量經濟學》。

其實,博士階段學到的知識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這種專業化訓練所帶來的思維方式的訓練,還有博士期間對意志力的鍛煉。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強大意志力讓人受益終生。當今社會,知識很快就會更新,思維方式和意志力很難更新。


首先得看是哪裡的博士……


既然題主已經點明是國際金融方向博士了,或許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吧

1,滿足資格考對三高的基本要求:

微觀MWG或Kreps,可以用平新喬十八講和尼科爾森作為降階輔助;

計量理論推薦Woodridge和Hamilton,計量實操推薦mostly harmless和陳強高級計量(第二版);

宏觀體系比較雜,綜合教材推薦Romer(4ed),建議將書中的模型用更為標準的套路(DP)再推導一遍,增長部分自然是Acemoglu,波動部分推薦ABCs of RBC,新凱和政策部分推薦Walsh,Gali,Woodfood,而Sargent可以作為參考字典,這些書互相之間多有交叉重複,要根據自己學校的要求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另外,自行補充matlab或dynare,畢竟模型求解也很關鍵。

2,第二年的專業方向課

以Uribe 2017的open economy macro為主幹,Uribe主頁上還有codes,業界良心。另外可以配合OR的foudations of international macro,畢竟經典。書不在多,學精就好了。

這個階段肯定還會讀大量經典和前沿文獻,比較tough。經典文獻可以主要參考以下幾個來源: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中關於international finance的內容,可以挑選自己感興趣或者課堂要求的話題,建議優先讀最新出版的,似乎是vol3?

handbook of macroeconomics中關於open economy的章節,最新出版的是vol2 2017

以前在圖書館看到一本open macroecomics的文獻彙編,將這支文獻分成了三代模型,按照時間順序,把每代模型的代表性文獻彙編到了一起,文獻普遍較老,但都是經典。

金融學文獻通論(宏觀金融卷),陳雨露編。文獻內容偏老,但作為專題整理,還不錯。

前沿文獻的話,需要自己用心搜集,推薦如下幾個來源:

比較建議優先去JEP和JEL上有沒有感興趣的專題,可以短平快地了解某個方向的進展和前沿。

另外就是NBER,top journal和top field journal的最新目錄和forth coming,幾個大牛的個人主頁和google scholar alerts,IDEAs郵件訂閱也不錯,但裡面有不少比較水的,需要自行辨認。

3,研究方向和選題

研究方向上,沒啥高低之分,不管是ecxhange rate,還是CA,還是capital flow,還是sovereign debt,還是intl biz cycle,還是policy,自己有初步興趣就好,反正不管選啥,到最後都會感到噁心的。

一個小tips是,學了這麼久這麼多看起來高大上的model,很容易跟reality和intuition脫節,這時候再回頭翻翻中級的國際金融教材,有時候會能激發一些靈感。Uribe也寫了本科教材,Krugman的也挺好。IMF staff paper和VoxEU是一個不錯的研究和新聞結合比較緊密的資料來源,推薦。

剩下的就是懟論文了,至於選什麼題目,是做理論還是做實證,中文還是英文,瞄準什麼level的期刊,視導師資源和自己能力而定。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過程中個人興趣沒那麼重要,初期再沒興趣的題目,只要被逼的做的深入,也能找到興趣點;前期激情萬分的題目,做到最後也都是像吃蒼蠅般噁心。

祝題主學術之路好運。


反正我學的稀鬆,估計也沒什麼可以給的建議。

如果做到自己覺得不丟人就好,這東西就是自己心安的事。


作為一個中途跑路的准phd,我來說說我的體會。

理論不止是一些定理和公式符號。現在的經濟學真的是有點路子歪了,論文過於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對現實經濟機制的理解。很多國內期刊,乃至是頂級期刊,相當一部分論文對現實並沒有卵作用,邏輯牽強,討論議題在現實世界也沒有價值。

至於計量,已經發展成為H1,H2服務的工具了,仍然漂亮但沒卵用。

通過實踐和接觸越來多的校外人士,我覺得對經濟理解深的還真是出自政府部門的官員,他們可能不會dsge,GMM什麼的,但對經濟政策的理解絕對超越大多數學者。後者擅長建立空中樓閣,然後美化一翻。


通識性的要求,就是過QE的感覺… MWG的微觀(Kreps寫完的話可能能換成他的);Sargent的遞歸宏觀;Greene的計量(或者換成大伍德)… 需要用到裡面的東西的時候能像字典一樣一翻就懂...

其他的看小方向(其他包括數學、統計、CS等)… 比如我這種做時間序列的最近就在搗鼓L_p空間…因為某個過程X如果是pth-moment存在,就能看成L_p里的元素,然後考慮一些性質;做Game那邊的學長第一年上完了數系那邊master level的代數/拓撲,這學期在上微分幾何和stochastic Calculus,說是打算做跨期博弈的最優;causal inference那邊,去年Stanford的Professor Susan Athey來講過一次她用machine learning做causal inference的東西…

嘛,總結就是...想做啥學啥,過了QE就沒一般性的標準和要求的


謝邀

不過這個問題我還真回答不了。因為我才是一個高一學生。


計量技能看你研究什麼方向, 這時候一本格林就不夠了,得上專門的書


推薦閱讀:

共同知識
惡性循環與幸運戒指——談談歐洲黑死病的影響
你該為別人支付學費
規制高頻交易
為什麼我們必須尋求正確的經濟學?

TAG:金融學 | 經濟學 | 計量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