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我們不會再見到那些歷史人物了,為什麼歷史書上要有那些人的照片?


一群不懂教育的人就別瞎掰了。

誰不知道照片的篇幅足夠加好幾塊知識點?

學習編排最忌諱的就是「從概念到概念」,懂嗎?

1928年,韋伯在《圖象在教育中的價值》一文中闡述了視覺教學的重要性:"視覺感官在教育過程中起重要作用,教育中僅僅使用語言會使同學的興趣減弱;易導致言語主義;照相技術的改進使學習者的教材環境得以擴充;實驗教育已證明:視覺教具使得課程形象化,從而在學習過程中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美國視聽教育家戴爾提出的經驗之塔可以形象的描述。

如圖所示,"經驗之塔"所表現的學習經驗可分為三大類:

⑴"做"的學習經驗,包括有目的的、直接的經驗,設計的經驗和演劇的經驗。

⑵"觀察"的學習經驗,包括演示,校外學習旅行,展覽,電視電影,廣播,錄音 ,靜畫。

⑶"使用符號"的學習經驗,包括視覺符號和詞語符號。

也就是說,教學應從具體經驗入手,逐步抽象,防止"言語主義"--從概念到概念的做法。 學習間接經驗應儘可能以直接經驗作為充實的基礎。同時,也要適時引導學生向抽象思維發展。

歷史課本加以配套的歷史圖片,作為一種視覺刺激來講,便於學生代入歷史情境,使學生的印象比一般的文字材料深刻的多,比如大家可能記不太清中國回歸聯合國的時間概念。卻對這幅著名的《喬的笑》記憶猶新。


「【政治方面】:主要是平反冤假錯案;破除對斯大林的個人迷信,強調集體領導原則。

【經濟方面】:改革重點放在農業領域:取消農產品義務交售制,實行收購制,提高收購價,增加農民收入;鼓勵家庭副業,擴大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的自主權;鼓勵墾荒提高糧食產量,提倡種植玉米。

【工業方面】:放棄部門管理體制,將中央企業的管理權下放給地方;給企業部分權利;一定程度上承認企業和個人的物質利益,調動生產者積極性。」

哪個讓人印象深刻?多年以後,大家可能不記得赫魯曉夫改革的其他內容,但是拜這張圖所賜,「玉米帝」的綽號已經深入人心。


有些歷史書上的人你還能見得到的,比如說地圖頭。


戈爾巴喬夫還活著,基辛格還活著,女王也還活著,


怕你死了以後見到他們不認得,被嘲笑沒見識。


可是他還在啊


有圖有真相


這問題有毒吧。。。。

你都見不到了還不趕緊留個相片?


知乎上只有文字不帶圖的回答我都不看的 更何況教科書


你在生活中也見不到正圓和正三角形,那你別學幾何了


讓你閑著沒事給他們畫個女裝


如果哪天爆出一條新聞《秦始皇陵發現秦始皇本人陶俑,面目逼真栩栩如生》,你是不是很想點開來看秦始皇到底長啥樣?


據說掛人物畫像這個傳統,是在沙俄時代才有的,因為曾經有篡位者冒充沙皇,意圖謀反,所以沙俄皇室才想到辦法,大量印刷畫像,分發給百姓,以便認清楚沙皇的本來面目,不至於被別有用心的人欺騙。

憑心而論,這個辦法真是個好辦法。因為目前的中國,好像真的有人會搞錯啊


其實最重要的是,告訴你那個年代有照片……

順便告訴你他長什麼樣,免得你哪天看歷史題材的電影都不認得誰是誰

多虧了歷史書上的照片,才有了粘個小鬍子演希特勒,粘個大鬍子演斯大林

如果歷史書上沒有照片,估計大多數中國觀眾自認得粘個痣演毛澤東

順便還有當時的服裝和髮型之類的,也可以勉強看出一個人的種族

都說李斯特超級自戀的,那就讓你看看李斯特當年真的有多帥

總比沒有照片,身高到底算是高挑還是小矮子都沒人搞得清的拿破崙好太多了吧


讀讀新聞就可以解答題主的疑惑。。。

國父孫中山仍然在世,他已經138歲,他要解凍『民間資產!

——聽到這些話,有4人掏盡積蓄資助「國父」。   

這是一場騙局。假「國父」在北京的三個月內騙取了55萬多元。昨天,冒充孫中山先生和其秘書騙錢的陝西無業人員朱永成和山西老嫗王玉英在北京市朝陽區法院受審。   「我本來想冒充蔣介石的,但他是『人民公敵』,不行。冒充毛澤東吧,他是國家領袖,發現了會被槍斃的,所以我只好冒充偉人孫中山……」62歲的朱永成在法庭上這樣交代了他假扮孫中山進行詐騙錢財的原因。朱永成說,為行騙所需,他通讀了很多關於孫中山生平的書籍,將孫中山的生平簡歷等細節背得滾瓜爛熟,並私刻了「孫逸仙」的蓋章。   

朱永成身高1.6米左右,滿頭白髮、略有禿頂,狹長臉形、深眼窩。

法庭上幾位旁聽人員小聲嘀咕著:「這哪兒像孫中山啊?」

「差遠了」。

法院將擇日宣判此案。

如果你歷史書上沒孫中山照片沒準你還信了呢


謝邀,為了增強事件的真實性,獨特性。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