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怎樣有效的對自閉症孩子進行行為干預?

他們言行基本都是固定的刻板的模仿而且很難理解事物和邏輯。那麼怎樣打破他們的習慣?怎樣讓他們集中注意力?在幾乎沒有恢復的前提下是教他們規則重要,還是刻板的叫他們一些」知識」?


先回答題主的問題,再說一些理論知識:

基於志願者經歷,目前見到的比較有效的方式:

(1)訓練內容:其實就是現在正常小朋友學習的內容,重要的訓練的方式和訓練者的耐心。

1)知識性的:數數字,認拼音、簡單漢字,跟著哼哼歌等等,(有見到可以自己簡單句子的,這些是根據兒童)

2)技能性的:串珠子,騎單車等等。

(2)訓練方式:

半個小時為一個訓練塊(由孤獨症兒童的注意力和身體狀況而定的一個普遍的時間段);

專業訓練老師和(或)照料者(care-giver)陪同:重點在於有專業的方法和知識,了解怎麼處理突發情況。

使用ABA行為療法:行為動作的最小化分解;提示或指導完成;適當的強化程序(在應用行為分析療法中強調這一過程的特異化——針對不同的孤獨症兒童,通過早期的關係建立,了解其不同時間、不同情況下對於特定強化程序的喜惡);提示減少,完成時同樣給予強化。

目前對於ASD干預方法主要是以心理治療為主,藥物治療為輔。Simpson(2005)根據干預的結果、負責干預者的訓練、干預的具體方法、干預治療所產生的副作用、干預的成本和干預效果的評估方法在內的6種指標將ASD的干預方法分為四級:

(1)基於科學研究的方法,如ABA行為療法,離散單元教學等;

(2)較有希望的方法,如感覺統合治療,TEACCH結構化教育,圖片療法等;

(3)有待實證驗證的方法,如:聽覺統合療法,藥物療法等;

(4)不應該推薦的方法:如緊抱療法等。

研究表明,對於孤獨症兒童進行早期密集型行為和認知干預是最為有效的,而在這些較為有效的方法中所具有的共同特徵是:(Dawson,
2008)

(1)綜合性干預——不強調對特定某一癥狀,而是對兒童的語言,行為,社交同時進行干預;

(2)對發展序列的敏感性;

(3)基於科學理論和研究的基礎上建立的教學方法(如:ABA);

(4) 減少干擾行為的行為策略;

(5) 社會支持者(Social-supporter)的參與;

(6)從家庭或學校小範圍的教育環境逐漸過渡到較大的社會環境;

(7)對干預者進行專業的訓練

(8)完善的管理機制;;

(9)密集的治療活動;

(10) 早期干預,開始於2~4 歲。

ABA行為療法的原理和專業程序:(劉惠軍,李亞莉,2007):

應用行為分析是行為干預的一種, 最基本的原理就是刺激, 反應,強化。治療者向患者提供一種或多種刺激,患者根據刺激做出一定的反應,治療者對患者的正確反應提供強化物加以鼓勵, 對其不當行為則不提供強化物, 用恰當行為以替代問題行為。

(1) 功能分析:

第一步客觀描述問題行為(確定要干預的行為是什麼);

第二步分析問題行為發生的前提和後果(可以通過觀察,或者設置情景來的得到);

第三步整理數據,問題行為的發生頻率,持續時間的規律和變化,了解問題行為的基線水平。

(2)制定干預方案:

第一步:確定替代行為:

第二步:提供選擇(正強化物和負強化物的選擇);

第三步:確定干預目標(多長時間完成什麼樣行為,由易到難制定)。

(3)實施干預方案:

第一步:調整前提條件(設置合適的環境,比如:兒童可能在陌生環境中哭鬧,尖叫,但剛開始先從熟悉的環境,讓兒童在這樣環境中情緒平靜之後,再嘗試陌生環境)

第二步:與兒童建立協議(告訴ta正強化物和負強化物,一般兒童不能理解,通常在兒童嘗試之後根據完成情況給予反饋,兒童能夠理解自己做得到做不到會怎麼樣)

第三步:恰當使用強化程序(一共有四種強化程序:固定比率強化;可變比率強化;固定間隔強化;可變間隔強化,其中可變比率和可變間隔的效果好於另外兩者)

可變比率強化,就是每次強化刺激之前所需的反應數量都可能圍繞一個平均值而有所不同。

可變間隔強化, 按指定平均值變化時間間隔予以強化, 即強化間隔長度在一個平均

值範圍變化。

第四步:結果選擇

第五步:行為泛化(讓兒童在不同情境、不同對象可以做出相應行為,比如,見到人之後,不論在教室、在操場、在家裡,不論男女老少都打招呼)

在時間要求上:該療法需要長時間高強度的訓練要求:每周20~40小時,每天1~3次,每次3小時(鄒小兵,2008)

這是分割線吧

呀,上次忘了貼上參考文獻:

Dawson, G. (2008).
Early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brain plasticity, and the prevention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20(3),
775.

Simpson, R. L.
(2005). Evidence-based practices and student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Focus on Autism and Other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20(3),
140-149.

劉惠軍, 李亞莉. (2007). 應用行為分析在自閉症兒童康復訓練中的應用. 中國特殊教育, (3), 33-37.

鄒小兵.
(2008). 孤獨症譜系障礙干預的現狀與發展 [J]. 中國兒童保健雜誌, 16(2), 126-128.


推薦閱讀:

孩子快三歲了,一直不講話是自閉嗎?
孩子三歲,輕度自閉症,一直在干預,但他極度的喜歡看風扇跟排氣扇,嚴重影響社交融合的效果,怎麼干預好?
為什麼現在自閉症的孩子越來越多?
自閉症兒童在學習過程中因難度崩潰大哭怎麼安撫?
自閉症的孩子下面哪種訓練機構合適?

TAG:自閉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