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新聞的學生怎樣可以約到名人進行人物專訪?

我現在大二,每個月要辦一份報紙,雖說學校注重實踐,但同學們採訪的都是同學或者老師,很容易約到,而且尤其是學生,和我們年齡差不多,事實證明沒多少故事或者啟示可言。以前不是有一個學生在微博上@了姚晨,讓朋友們幫忙轉了600多條最後成功約到姚晨採訪嗎,但是這種感覺第一個人用就聰明,後面的人學就不好了。那大家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還有就是有什麼要注意的?例如是不是不應該約離自己遠的?電話採訪來進行人物專訪是不是不好?如果沒有辦法,那可不可以給些建議,我們平時練習做人物專訪可以找哪些人會比較好?既能鍛煉到自己,採訪對象又不是遙不可及的。


儘可能給出官方或非官方的大背景

儘可能逃開金錢價值改打社會價值牌

儘可能運用心裡上的博弈,吊胃口

儘可能做好節目的大主題和大影響

儘可能真誠

另,如果要持續做下去,前期是要巨大投入的,做出效果和口碑,再約明星的朋友就好很多,所以前期約到的要儘可能做好,然後保持好關係,再約明星的朋友(這個做起來好像比較難)

如果持續比較難,那就該做好一個普通新聞學生該有的職責,屁股在哪兒臉往哪兒看(話糙理不糙),做做優秀學長學姐、學校風雲事件主角、學校跟學生的隔閡的辯解等,一個學校的新聞學生對於這個學校恰似央視名嘴對於這個國家一樣,都有該盡的責任。

祝好。


我也是一名新聞專業大二學生,今天剛剛去採訪一位殘疾書法家,也算是採訪了一位名人。

在此跟題主分享一下我的經驗吧。

經驗就是:
平時出門的時候多帶一雙會發現的眼睛!!

在採訪他之前,我們小組4個女生沒有一人是認識他而且也沒聽過他的名字(但人家確實是名人!)

我們是怎麼發現在我們身邊有這一位著名書法家呢?我們在一次實踐課外出找新聞的時候走在路上就發現了一間書齋,叫:和志剛書齋。

然後在店門口看到一張照片,是和志剛先生咬著一支毛筆寫書法,我們小組就笑道,下次有人物專訪的作業就找他了。後來做作業的時候,我們跟老師說我們小組要去採訪和志剛老師,老師很贊成同時也提醒我們可能約不上他做採訪。

我們又是怎麼成功採訪到和老師的呢?我們因為時間不是很寬裕,所以只提前了兩天去找和老師預約時間。在去之前我們在網上查到了許多相關資料,了解到他除了被邀請外出,其餘時間幾乎都在本地工作。因為知道地址,我們就直接去了店裡。去之前比較擔心和老師不在本地,那樣我們只能跟店裡的工作人員留預約採訪信。結果和老師剛好在店裡練字,然而我們先是跟店內的工作人員表明了來意,再由工作人員跟老師說明。隨後和老師就直接與我們交流,約定採訪時間了。

PS:預約採訪時,一定要將自己身份和採訪目的說清楚,態度要謙卑,而大多數不是特別大牌的名人一般是不會拒絕學生採訪的。實在覺得困難可以跟老師詢問一下如何解決。PPS:其實身邊的人比如超級學霸,老師,校領導,教職工,朋友等都可以做人物專訪的練習。(比如我寫到朋友的時候就想到我有一位徒步愛好者的朋友,他比我知道許多麗江不知名的美景,如果我要採訪他我就會跟著他去徒步一次。)


謝邀。不太清楚樓主的學校情況,也不太了解樓主辦的報紙,如果只是想做人物專訪,倒是有以下建議供樓主參考:

1、身邊的學生典型。在大學裡,身邊總是有那麼些學生大牛,他們在某一領域是個傳說、或是在學生中有很強的影響力,如果遇到,不要放過,把他們作為人物專訪的基本練習,去揣摩如何寫好他們的故事。

2、深受學生歡迎的老師。同上,也是基礎性練習。

3、來學校做報告的名人。設法從這類的活動中抓住採訪機會,可以通過學校官方渠道,這是最便捷的方法。不過名人時間緊張,所以採訪問題要精鍊,抓住要點,在最短時間內完成採訪。建議做好採訪準備,一定要做紮實。

名人採訪的目的是什麼?如果是為了博眼球,那完全沒必要。如果只是想做好人物專訪,那就放下浮躁的心,從身邊做起,做自己能做的。


怎麼約我就不說了,技巧不少,樓上說的那些你可以試試,不過任何方式都不要抱百分百希望。

名人接不接受,其實絕大多數情況下要看其公關團隊的策略。私以為,那種瞧不起公關,凡事都想直接和名人聯絡的想法做法,是對於行業流程的無知輕蔑。

他們傾向於接受影響力大的媒體,比如黨報,官媒,四大門戶,知名自媒體等。學生們見識短淺,問題幼稚,傳播效力極度低下,自然不好約到。

ps.能當面的一定要當面聊,出來的東西不是電話能夠比擬的。

不匿名了


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一下子採訪到名人的,並不一定從名人採訪做起。可以先拿身邊的人,例如老師、學霸、教職工人員來練練手,等到採訪經驗積累充足了再對名人進行採訪,這樣會達到事半功倍。

現在大學生剛開始沒什麼經驗,一般名人也會有時間要求限制的,比起剛入門的新手,人家大多比較願意接受知名記者的採訪以此來提升人氣。

所以,我感覺還是儘可能先提升自己再試著去約名人吧。

(感覺答非所問,抱歉)


從大體上來說,就是多動腦子,腿勤嘴勤有心也能藉助部分媒體背景。


推薦閱讀:

本周有一隻怪獸得了奧斯卡,另一隻離開了我們|一周新聞
面對餓到抓狂的熊,戰鬥民族的科學家也認慫,「一噸的大魚我們送你了!」
為什麼會流行「不是蠢,就是壞」這種評判結論?
記者節:真君子利人利己,大丈夫多友多敵
西部輟學潮

TAG:新聞 | 記者 | 傳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