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的有丐幫嗎?

為什麼金庸和古龍的小說中都提到丐幫是第一大幫派?


一般來說,武俠小說中中原大派,在明面上的首推少林,所謂天下武功出少林嘛,但是暗中運作規模龐大的恐怕首推丐幫了,少林是名門正派,甚至國家都承認的,這個正史中多有記載,而丐幫則是秘密結社,國家不但不承認,恐怕找到機會還要打壓,自然不會記載在正史中,但是搜尋稗官野史,還是可以找到些端倪。

話吧 廢話不多說,各位看官請看故事

話說故宋紹興年間,臨安雖然是個建都之地,富庶之鄉,其中乞丐的依然不少。那丐戶中有個為頭的名曰「團頭」,管著眾丐。眾丐叫化得東西來時,團頭要收他日頭錢。若是雨雪時,沒處叫化,團頭卻熬些稀粥,養活這伙丐戶,破衣破襖,也是團頭照管。所以這伙丐戶,小心低氣服著團頭,如奴一般,不敢觸犯。那團頭見成收些常例錢,一般在眾丐戶中放債盤利。若不嫖不賭,依然做起大家事來。他靠此為生,一時也不想改業。只是一件,「團頭」的名兒不好。隨你掙得有田有地,幾代發跡,終是個叫化頭兒,比不得平等百姓人家。出外沒人恭敬,只好閉著門,自屋裡做大。雖然如此,若數著「良賤」二字,只說娼、優、隸、卒四般為賤流,到數不著那乞丐。看來乞丐只是沒錢,身上卻無疤瘢。假如春秋時伍子胥逃難,也曾吹簫於吳市中乞食;唐時鄭元和做歌郎,唱蓮花落,後來富貴發達,一床錦被遮蓋,這都是叫化中出色的。可見此輩雖然被人輕賤,到不比娼、優、隸、卒。

閑話休題。如今且說杭州城中一個團頭,姓金,名老大,祖上到他做了七代團頭了。掙得個完完全全的家事,住的有好房子,種的有好田園,穿的有好衣,吃的有好食;真箇廒多積粟,囊有餘錢,放債使婢;雖不是頂富,也是數得著的富家了。那金老大有志氣,把這團頭讓與族人金癩子做了,自己見成受用,不與這伙丐戶歪纏。然雖如此,里中口順,還只叫他是團頭家,其名不改。金老大年五十餘,喪妻無子,止存一女名喚玉奴。那玉奴生得十分美貌,怎見得?有詩為證:

無瑕堪比玉,有態欲羞花。

只少宮狀扮,分明張麗華。

金老大愛此女如同珍寶,從小教他讀書識字。到十五六歲時,詩賦俱通,一寫一作,信手而成。更兼女工精巧,亦能調箏弄管,事事伶俐。金老大倚著女兒才貌,立心要將他嫁個士人。論來就名門舊族中,急切要這一個女子,亦不易得;可恨生於團頭之家,沒人相求。若是平常經紀人家,沒前程的,金老大又不肯扳他了。因此高低不就,把女兒直捱到一十八歲,尚未許人。偶然有個鄰翁來說:「太平橋下有個書生姓莫名稽,年二十歲,一表人才,讀書飽學。只為父母雙亡,家貧未娶,近日考中,補上太學生,情願入贅人家。此人正與今愛相宜,何不招之為婿?」金老大道:「就煩老翁作伐,何如?」鄰翁領命,徑到太平橋下,尋那莫秀才,對他說了:「實不相瞞,祖宗曾做個團頭的,如今久不做了。只貪他好個女兒,又且家道富足,秀才若不棄嫌,老漢即當玉成其事。」莫稽口雖不語,心下想道:「我今衣食不周,無力婚娶,何不俯就他家,一舉兩得?也顧不得恥笑。」乃對鄰翁說道:「大伯所言雖妙,但我家貧乏聘,如何是好?」鄰翁道:「秀才但是允從,紙也不費一張,都在老漢身上。」鄰翁回覆了金老大。擇個吉日,金家到送一套新衣穿著,莫秀才過門成親。

莫稽見玉奴才貌,喜出望外,不費一錢,白白的得了個美妻;又且豐衣足食,事事稱懷。就是朋友輩中,曉得莫稽貧苦,無不相諒,到也沒人去笑他。到了滿月,金老大備下盛席,教女婿請他同學會友飲酒,榮耀自家門戶。一連吃了六七日酒,何期惱了族人金癩子。那癩子也是一班正理。他道:「你也是團頭,我也是團頭,只你多做了幾代,掙得錢鈔在手。論起祖宗一脈,彼此無二。侄女玉奴招婿,也該請我吃杯喜酒。如今請人做滿月,開宴六七日,並無三寸長、一寸闊的請帖兒到我。你女婿做秀才,難道就做尚書、宰相?我就不是親叔公?坐不起凳頭?直恁不覷人在眼裡!我且去蒿惱他一場,教他大家沒趣!」叫起五六十個丐戶,一齊奔到金老大家裡來。但見:

開花帽子,打結衫兒,舊席片對著破氈條,短竹根配著缺糙碗。叫爹叫娘叫財主,門前只見喧嘩;弄蛇弄狗弄猢猻,日內各呈伎倆。敲板唱楊花,惡聲聒耳;打磚搽粉臉,醜態逼人。一班潑鬼聚成群,便是鍾馗收不得。

金老大聽得鬧吵,開門看時,那金癩子領著眾丐戶,一擁而入,嚷做一堂,癩子徑奔席上,揀好酒好食只顧吃,口裡叫道:「快教侄婿夫妻來拜見叔公!」唬得眾秀才站腳不住,都逃席去了;連莫稽也隨著眾朋友躲避。金老大無可奈何,只得再三央告道:「今日是我女婿請客,不干我事!改日專治一杯,與你陪話。」又將許多錢鈔分賞眾丐戶,又抬出兩瓮好酒和些活雞、活鵝之類,教眾丐戶送去癩子家,當個折席。直亂到黑夜,方才散去。玉奴在房中氣得兩淚交流。這一夜,莫稽在朋友家借宿,次早方回。金老大見了女婿,自覺出醜,滿面含羞。莫稽心中未免也有三分不樂,只是大家不說出來。正是:

啞子嘗黃柏,苦味自家知。

卻說金玉奴只怕自己門風不好,要掙個出頭,乃勸丈夫刻苦讀書,凡古今書籍,不惜價錢,買來與丈夫看。又不吝供給之費,請人會文會講。又出資財,教丈夫結交延譽。莫稽由此才學日進,名譽日起。二十三歲發解,連科及第。這日,瓊林宴罷,烏帽宮袍,馬上迎歸。將到丈人家裡,只見街坊上一群小兒爭先來看,指道:「金團頭家女婿做了官也。」莫稽在馬上聽得此言,又不好攬事,只得忍耐。見了丈人,雖然外面盡禮,卻包著一肚子忿氣,想道:「早知有今日富貴,怕沒王侯貴戚招贅成婚?卻拜個團頭做岳丈,可不是終身之玷!養齣兒女來,還是團頭的外孫,被人傳作話柄。如今事已如此,妻又賢慧,不犯七出之條,不好決絕得。正是事不三思,終有後悔。」為此心中怏怏,只是不樂。玉奴幾遍問而不答,正不知甚麼意故。好笑那莫稽,只想著今日富貴,卻忘了貧賤的時節,把老婆資助成名一段功勞,化為春水,這是他心術不端處。

不一日,莫稽謁選,得授無為軍司戶。丈人治酒送行,此時眾丐戶,料也不敢登門鬧吵了。喜得臨安到無為軍是一水之地。莫稽領了妻子,登舟起任。行了數日,到了採石江邊,維舟北岸。其夜月明如晝,莫稽睡不能寐,穿衣而起,坐於船頭玩月。四顧無人,又想起團頭之事,悶悶不悅。忽然動一個惡念:「除非此婦身死,另娶一人,方免得終身之恥。」心生一計,走進船艙,哄玉奴起來看月華。玉奴已睡了,莫稽再三逼他起身,玉奴難逆丈夫之意,只得披衣,走出艙門口,舒頭望月。被莫稽出其不意,牽出船頭,推墮江中。悄悄喚起舟人,分付:「快開船前去,重重有賞!不可遲慢。」舟子不知明白,慌忙撐篙盪槳,移舟於十里之外。住泊停當,方才說:「適間奶奶因玩月墮水,撈救不及了。」卻將三兩銀子賞與舟人為酒錢。舟人會意,誰敢開口?船中雖跟得有幾個蠢婢子,只道主母真箇墮水,悲泣了一場,丟開了手。不在話下,有詩為證:

只為團頭號不香,忍因得意棄糟糠。

天緣結髮終難解,贏得人呼薄倖郎。

你說事有湊巧!莫稽移船去後,剛剛有個淮西轉運使許德厚,也是新上任的,泊舟於採石北岸,正是莫稽先前推妻墜水處。許德厚和夫人推窗著月,開懷飲酒,尚未曾睡。忽聞岸上啼哭,乃是婦人聲音,其聲哀怨,好生不忍。忙呼水手打看,果然是個單身婦人坐於江岸,便教喚上船來,審其來歷。原來此婦正是無為軍司戶之妻金玉奴。初墜水時,魂飛魄盪,已拚著必死。忽覺水中有物,托起兩足,隨波而行,近於江岸。玉奴掙紮上岸,舉目看時,江水茫茫,已不見了司戶之船,才悟道丈夫貴而忘賤,故意欲溺死故妻,別圖良配。如今雖得了性命,無處依棲,轉思苦楚,以此痛哭。見許公盤問,不免從頭至尾細說一遍。說罷,哭之不已,連許公夫婦都感傷墮淚,勸道:「汝休得悲啼,肯為我義女,再作道理。」玉奴拜謝。許公分付夫人取乾衣替他通身換了,安排他後艙獨宿。教手下男女都稱他小姐,又分付舟人,不許泄漏其事。不一日,到淮西上任。那無為軍正是他所屬地方,許公是莫司戶的上司,未免隨班參謁。許公見了莫司戶,心中想道:「可惜一表人才,干恁般薄倖之事。」約過數月,許公對僚屬說道:「下官有一女,頗有才貌,年已及笄,欲擇一佳婿贅之。諸君意中,有其人否?」眾僚屬都聞得莫司戶青年喪偶,齊聲薦他才品非凡,堪作東床之選。許公道:「此子吾亦屬意久矣,但少年登第,心高望厚,未必肯贅吾家。」眾僚屬道:「彼出身寒門,得公收拔,如蒹葭倚玉樹,何幸如之!豈以入贅為嫌乎?」許公道:「諸君既酌量可行,可與莫司戶言之。但云出自諸君之意,以探其情。莫說下官,恐有妨礙。」眾人領命,遂與莫稽說知此事,要替他做媒。莫稽正要攀高,況且聯姻上司,求之不得,便欣然應道:「此事全仗玉成,當效銜結之報。」眾人道:「當得,當得。」隨即將言回復許公。許公道:「雖承司戶不棄,但下官夫婦鍾愛此女,嬌養成性,所以不捨得出嫁。只怕司戶少年氣概,不相饒讓。或致小有嫌隙,有傷下官夫婦之心。須得預先講過,凡事容耐些,方敢贅入。」眾人領命,又到司戶處傳話;司戶無不依允。此時司戶不比做秀才時節,一般用金花彩幣為納聘之儀。選了吉期,皮鬆骨癢,整備做轉運使的女婿。

卻說許公先教夫人與玉奴說:「老相公憐你寡居,欲重贅一少年進士,你不可推阻。」玉奴答道:「奴家雖出寒門,頗知禮數。既與莫郎結髮,從一而終。雖然莫郎嫌貧棄賤,忍心害理,奴家各盡其道,豈肯改嫁,以傷婦節?」言畢,淚如雨下。夫人察他志誠,乃實說道:「老相公所說少年進土就是莫郎。老相公恨其薄倖,務要你夫妻再合。只說有個親生女兒要招贅一婿,卻教眾僚屬與莫郎議親,莫郎欣然聽命,只今晚入贅吾家。等他進房之時,須是如此如此,與你出這口嘔氣。」玉奴方才收淚,重勻粉面,再整新妝,打點結親之事。

到晚,莫司戶冠帶齊整,帽插金花,身披紅錦,跨著雕鞍駿馬,兩班鼓樂前導,眾僚屬都來送親。一路行來,誰不喝采!正是:

鼓樂喧闐白馬來,風流佳婿實奇哉!

團頭喜換高門眷,採石江邊未足哀。

是夜,轉運司鋪氈結綵,大吹大擂,等候新女婿上門。莫司戶到門下馬,許公冠帶出迎,眾官僚都別去。莫司戶直入私宅,新人用紅帕覆首,兩個養娘扶將出來。掌禮人在檻外喝禮,雙雙拜了天地,又拜了丈人、丈母,然後交拜。禮畢,送歸洞房,做花燭筵席。莫司戶此時心中如登九霄雲里,歡喜不可形容。仰著臉,昂然而入。才跨進房門,忽然兩邊門側里走出七八個老嫗、丫環,一個個手執籬竹細棒劈頭劈腦打將下來。把紗帽都打脫了,肩背上棒如雨下,打得叫喊不迭,正沒想一頭處。莫司戶被打,慌做一堆蹭倒,只得叫聲:「丈人,丈母,救命!」只聽房中嬌聲宛轉,分付道:「休打殺薄情郎,且喚來相見。」眾人方才住手。七八個老嫗、丫環,扯耳朵,拽胳膊,好似六賊戲彌陀一般,腳不點地,擁到新人面前。司戶口中還說道:「下官何罪?」開眼看時,畫燭輝煌,照見上邊端端正正坐著個新人,不是別人,正是故妻金玉奴。莫稽此時魂不附體,亂嚷道:「有鬼,有鬼!」眾人都笑起來。只見許公自外而入,叫道:「賢婿休疑。此乃吾採石江頭所認之義女,非鬼也。」莫稽心頭方才住了跳,慌忙跪下,拱手道:「我莫稽知罪了,望大人包容之。」許公道:「此事與下官無干,只吾女沒說話就罷了。」玉奴唾其面,罵道:「薄倖賊!你不記宋弘有言: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當初你空手贅入吾門,虧得我家資財,讀書延譽,以致成名,僥倖今日。奴家亦望夫榮妻貴。何期你忘恩負本,就不念結髮之情,恩將仇報,將奴推墮江心。幸然天可憐見,得遇恩爹提救,收為義女,倘然葬江魚之腹,你別娶新人,於心何忍?今日有何顏面,再與你完聚?」說罷,放聲而哭,千薄倖,萬薄倖,罵不住口。莫稽滿面羞慚,閉口無言,只顧磕頭求恕。許公見罵得勾了,方才把莫稽扶起,勸玉奴道:「我兒息怒,如今賢婿悔罪,料然不敢輕慢你了。你兩個雖然舊日夫妻,在我家只算新婚花燭。凡事看我之面,閑言閑語一筆都勾罷。」又對莫稽說道:「賢婿,你自家不是,休怪別人。今宵只索忍耐,我教你丈母來解勸。」說罷,出房去。少刻夫人來到,又調停了許多說話,兩個方才和睦。

次日,許公設宴,管待新女婿,將前日所下金花彩幣依舊送還,道:「一女不受二聘。賢婿前番在金家已費過了,今番下官不敢重疊收受。」莫稽低頭無語。許公又道:「賢婿常恨令岳翁卑賤,以致夫婦失愛,幾乎不終。今下官備員如何?只怕爵位不高,尚未滿賢婿之意。」莫稽漲得麵皮紅紫,只是離席謝罪。有詩為證:

痴心指望締高姻,誰料新入是舊人?

打罵一場羞滿面,問他何取岳翁新?

自此莫稽與玉奴夫婦和好,比前加倍。許公共夫人待玉奴如真女,待莫稽如真婿;玉奴待許公夫婦,亦與真爹娘無異。連莫稽都感動了,迎接團頭金老大在任所,奉養送終。後來許公夫婦之死,金玉奴皆制重服,以報其恩。莫氏與許氏世世為通家兄弟,往來不絕。詩云:

宋弘守義稱高節,黃允休妻罵薄情;

試看莫生婚再合,姻緣前定枉勞爭。

故事為馮夢龍所寫(多謝張公子提醒),這裡自明代抱瓮老人所編《今古奇觀》,個人覺得這本小說對當時「丐幫」的組織、日常活動、社會地位什麼的都非常有參考價值。


當然有。推薦今年新書《叫街者:中國乞丐文化史》,作者:盧漢超。

也許沒有全國性的網路,但區域性的乞丐,是有幫派和等級的。韓少功的這篇文章,講的就是土改前的丐幫傳奇人物——九袋爺。

 戴世清是從平江來的,成了這些叫花子的頭。叫花子分等級,有一袋、三袋、五袋、七袋、九袋。他是九袋,屬最高級別,就有了「九袋爺」的尊稱,鎮上無人不曉。他的討米棍上總是掛著個鳥籠,裡面一隻八哥總是叫著「九袋爺到九袋爺到」。八哥叫到哪一家門前,他不用敲門,也不用說話,沒有哪一家不笑臉相迎的。對付一般的叫花子,人們給一勺米就夠了。對九袋爺,人們必須給足一筒,有時還賄以重禮,往他衣袋裡塞錢,或者臘雞爪———他最愛吃的東西。

……

鞭炮剛響過,突然來了一群破破爛爛的叫花子,黑壓壓的發出莫名的酸臊味,圍著鹽鋪喊喊叫叫。給了他們饅頭,他們說是餿的,一個個甩回來。給他們一桶飯,他們又說飯裡面有沙子,把飯吐得滿地滿街。路人沒法下腳,來吃酒席的客人也連連招架濺上鼻子或額頭的飯粒。最後,四個叫花子敲一面破鼓,竄到席間要唱花鼓賀喜,但身上全抹著豬糞狗糞,嚇得客人一個個捂住鼻子四散而逃。他們便趁機朝桌上的佳肴一一吐口水。

  客人跑了一大半,鹽商這才知道九袋爺的厲害,才知道自己嬲了大禍。他托街坊去向九袋爺求情。九袋爺在河碼頭邊一棵大樹下睡覺,根本不理睬。鹽商無奈,只好備了兩個臘豬頭兩壇老酒,親自去謝罪,還通過街坊拿錢買通了一個七袋,也就是級別僅次於九袋爺的丐頭,從旁撮合。戴世清這才微微睜開眼皮,恨恨地說天氣好熱。

  鹽商趕快上前給他打扇。

  戴世清一個哈欠噴出來,揮揮手,說我曉得了。

  他意思很含糊。但鹽商討得這句話已經不易,回到家,竟然發現叫花子們已經散去,只剩下四個自稱是五袋的小丐頭,圍一桌酒肉海吃,也算是留有餘地,不過分。

  鹽商笑著說吃吧吃吧,親自為他們斟酒。

  流丐進退有序令行禁止,戴世清做到這一點當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據說原來的九袋是一個江西跛子,勇武過人,一根鐵拐棍在丐幫里無可匹敵。但此人心黑,收取的袋金太重,劃定丐田的時候好田盡歸他侄兒,也就是說,油水足的地段從不公平分派。當時位居七袋的戴世清忍無可忍,終於在一個黑夜,率領兩個弟兄將其亂磚砸死。他當了九袋之後主事比前朝公道,重劃丐田,肥瘦搭配,定期輪換,讓每個人都不吃虧,都有機會到大戶「涮碗」。他還規定幫內人凡有病痛,不能下田的時候,可以吃公田,到他那裡支取一定袋金,這更使幫內人無不感激。

……

九袋爺有了道台送的匾,還在長樂街買了一處四廂三進的青磚豪宅,放貸收息,收了四房老婆。他當然不用天天去討飯了,只是每個月的初一和十五才親躬,在街上走一輪,算是身體力行與手下打成一片。他這樣做似乎有點多餘,但知情人知道,他不討還不行,據說十天半月不討一討飯,就腳腫,而且只要有三五天不打赤腳,腳上就發出一種紅斑,癢得他日夜抓搔,皮破血流。

  他最重視大年三十討飯。在每年的這一天,他拒絕一切宴請,也不準家裡生火,強令四個老婆都脫下綾羅絲棉,一律穿上破破爛爛的衣衫,每人一個袋子或一個碗,分頭出去討。討回來什麼就只能吃什麼。女兒鐵香還只有三歲的時候,也在他打罵之下,哭哭泣泣地隨他出門,在刺骨的風雪裡學討飯,敲開一家一家的門,見了人先叩頭。

  他說,娃崽不懂得苦中苦,以後還想成人?

  他又說,世人只知山珍海味,不曉得討來的東西最有味。可惜,實在可惜。

  他後來被共產黨定為「乞丐富農」,是因為他既有僱工剝削(剝削七袋以下的叫花子),又是貨真價實的乞丐(哪怕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只好這樣不倫不類算了。他一方面擁有煙磚豪宅四個老婆,另一方面還是經常穿破衫打赤腳,人們得承認這個事實。

  他對此很不服氣。他說共產黨過河拆橋,剛來時還把他當過依靠力量。那時候清匪反霸,一些散匪四處逃躲。戴世清配合工作隊,派出叫花子當眼線,留意街上來往的可疑分子,還到一家家去「數碗」,也就是借口討飯其實暗中注意各家洗碗之多少,從而判斷這一家是否增加了食客,是否暗藏著可疑人員。不過這當然只是一個短暫的時期。戴世清完全沒有料到,革命最終也革叫花子的命,竟把他當作長樂街的一霸,一索子捆起來,押往四鄉游斗。

  他最終病死在牢中。據他的難友們回憶,他臨死前說:「大丈夫就是這樣,行時的時候,千人推我也推不倒;背運的時候,萬人抬我也抬不起來。」

摘自《馬橋詞典 · 九袋》


真的有。

丐幫是真實存在的,只不過各地有各地的幫,並無統一的上級。《蘇乞兒》和金庸小說里對丐幫的描述也有不少契合史實之處,不是空穴來風。

比如丐幫幫主的象徵打狗棒,就有對應的物品。根據《北平風俗類征》的記載,清朝的丐幫頭目有一根一尺長,一頭黑、一頭紅的杆子作為權力象徵,新任的丐頭要祭祀祖師和杆子標誌受權,新入幫的乞丐也要拜杆子,表示服從管轄。要是有乞丐犯了幫規,丐頭就用此杆子加以懲治,「雖打死,無怨言」。丐幫幾袋長老,也是有來源的,丐幫中一般從丐頭開始,往下排老二老三老四……新人入幫,也要拜師、分門派,排輩分,今後在外遇到道上朋友,必須要報自己的師門。

新人入幫,師傅確實會教本事,只不過教的不是武功,而是討飯的名堂。清末民初京城一代要飯的分叫街和坐乞,叫街的有一整套說辭,什麼「烏龜上門來,老闆大發財」、「太太給我兩個錢,太太長壽萬萬年」之類的祝福詞和「不給我錢,怎過今年」、「不給財,我不來,省下了錢買棺材」之類的詛咒詞;坐地的要會呼喊大哭或者唱小曲,總之都需要一番功夫。

不過,丐幫真正從事的事業是和影視劇里是有區別的,絕沒那麼浪漫溫和。清代京師的丐幫,有黃杆子和藍杆子之分,黃杆子是高級丐幫,基本都是些落魄宗室,平時不出來乞討,只在端午、中秋或春節等時令去各店鋪討錢,「二人或四人,以一人唱曲,一人敲板和之。唱時以手背向上,持鼓板使平,即為索錢之暗號」。按照規矩,在他們唱完五句之前,店夥計必須出來把5枚大錢先高舉過頭,然後放在鼓板上,如果有哪家不懂規矩,幫派就要出頭了——第二天起,會有成倍的人來,再次日再加倍……從開市到閉市,圍聚在店門前,令店鋪沒法做生意,幾天後,店主就得託人說和,這時候要給的錢就不止5個了,凡來了的,都得打點到,當然更要給幫主「意思」。

藍杆子是普通乞丐的幫派。如果說黃杆子的乞討方式是敲詐,藍杆子就屬於收保護費了。逢年過節,或哪家辦紅白喜事,店家和喜主都要事先給藍杆子幫主一份賞錢,這種做法到民國時已經成為通例,稱為「收捐」。幫主得錢後,就會在大門上貼張紙條,上寫「貴府喜事,眾兄弟不得騷擾,各乞丐看了此紙就會繞行。要是有喜事不肯給錢,那辦事當天就會有大批乞丐到場攪局,花樣百出,讓你尷尬萬分。店鋪也得定期給丐頭錢,討一張「罩門」掛在門上,群丐見了罩門就不會騷擾。丐頭得到的錢,會分給手下諸乞丐,遇到乞丐得病死亡,丐頭也有義務買葯撫恤。

各「杆子幫」都有自己的勢力範圍,也就是說想當乞丐也不是隨便當的,在人家地頭,必須要專貼拜訪,稱為「花子拜桿兒」,否則休想在街頭混下去。拜了桿就要服從桿頭的管理,不服的幫里有的是嚴厲的幫規家法進行處置。那些以為主流社會混不下去了可以沿路行乞自由自在的,可以從此斷了這念想了,江湖是無處不在的。

鏈接:江湖第一大組織是…… - 魔幻現實歷史學 - 知乎專欄

了解更多歷史八卦,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時拾史事」(historytalking)


要知道武俠小說中的所謂幫派其實是一個混合的概念,裡面既有真實的基於宗教或技藝的師承派別,又有純粹的社會閑散人員的幫會組織,比如金庸小說中的武當、少林等既基於真實的宗教門戶而演繹,又有虛構的海沙幫、巨鯨幫等黑社會組織,丐幫應當是屬於後者

樓上@王建雄 所舉的例子並不能說明丐幫的真實存在,因為這個所謂的丐幫只是初具了黑社會組織形式的團伙而言,其是地域性的組織,並不具備天下乞丐一體化的組織架構,充其量就是在本地基於乞丐群體而形成的團伙組織罷了——這和金庸筆下的丐幫可相去甚遠了

兩篇關於丐幫的相關文章可以作為參考:

維基百科上對於丐幫的定義是金庸筆下虛擬的幫派組織,且根據武俠小說推出了丐幫歷代幫助的序譜,很是有趣: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90%E5%B9%AB

而soso問答上的這個解答與樓上類似,從稗官野史、小說話本中的確可尋見這種類型的團伙組織存在的依據,但這都未曾在正史中見,亦未曾間丐幫作為一個幫派組織有何傳承

http://wenwen.soso.com/z/q200201699.htm?w=%D8%A4%B0%EFspi=1sr=2w8=%E4%B8%90%E5%B8%AEqf=20rn=15qs=4


當然有啊,我興沖沖的跑進來準備說《金玉奴棒打薄情郎》的團頭就是丐幫,結果發現上面已經 有人說了,囧。。

說收其他的吧,首先回答有。

中國歷史上最有出息的乞丐就是朱元璋了,所以有不少丐幫是拜朱元璋做祖師爺的(范丹也不少),鳳陽花鼓大家都知道吧。但是從丐幫的模式上來講,他們只能是區域性的,都是四處流竄、各自為政,從沒能發展成跨省的大幫會,洪七公這種規模是不可能的。話雖如此,他們卻非常講究師承關係,好吧,其實過去中國所有的行業都非常講究這個了。。。

清代的時候乞丐頭子叫「丐頭」用杆子作為權利標誌,新乞丐入伙要拜杆子,丐幫種人自稱是「桿上的」,乞丐頭可以用杠子處罰不聽話的下屬,金庸小說的打狗棒出處應該就是這個。

丐幫和丐幫之間也不一樣。清代北京城的丐頭分黃杆子和藍杆子,黃杆子是八旗里的無賴閑漢,他們並不是職業乞討,一般只在逢年過節才去店鋪敲詐勒索,藍杆子則是普通漢人。同類的乞丐和乞丐之間也是等級森嚴。

清末民初有個社會調查報告叫《上海七百個乞丐的社會調查》

裡面寫了乞丐頭是知縣委派、分區管理,新來的乞丐必須去找丐頭報道,一般是規定每天上繳多少,或者是直接挨頓狠打,能忍受下來也可以有乞討的資格。

然後看《清稗類鈔》上面也有類似的記載

順便說一下,這個史料很翔實很好看,覆蓋了方方面面的冷知識,很推薦大家下載。

清稗類鈔?徐珂

新入行之丐,必以三日所入,悉數獻之於丐頭,名曰獻果。獻果愈多者,光彩愈甚,恆盡心竭力,以自顧門面,如官家之考成焉。

  四大寇,廣州有之,丐也。丐而以寇名,喻其兇惡也。初由四人倡之,故曰四大寇。若輩非粵產,皆外江老,宦粵官吏之子孫,窮無所歸,流落於羊城,以行乞為事者也。然其行乞有異於常人,必擇巨室之有慶弔事者乃往。若為需次人員之私寓,不論其為何省人,輒認為同鄉。既至,則呈遞手版,向索賞錢。手版書姓名、籍貫,上冠以先代之官秩名號,例如原任南海縣某某字某某之子某處某某是也。其來也,率衣長衫,趿破履,而結黨多者,至數十人,非銀幣數十圓,不去也。其中固多故吏子孫,然亦有假託者,且間有能操官話之粵人羼入其中。

上面說的都是民辦丐幫,這裡再提一個官辦的奇葩。

我是清光緒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年)生於雙城府。由清朝末葉經民國和偽滿十四年,我知道都有乞丐處,直到東北解放才被解散。現僅就我耳聞目睹的事實,把乞丐處的內幕寫在下面。

雙城府乞丐處座落於雙城府西南隅的富翼長鬍同里,傘屏紅大門上懸掛著「雙城乞丐處」的金字立牌匾。院內中間有二門,裡邊有海青草正房五間,東西配房各二間,畫棟雕梁,極為美觀。外院有東西草廂房各五間,矮桅紙窗,一明兩暗,對面火炕,這裡是乞丐食宿的屋子。屋裡乞丐滿堂,穢垢瀰漫,氣味難聞,同於乞丐的衣衫襤褸,污穢不堪,人們都把乞丐處稱為「花子房」。

乞丐處主腦人叫張祥,是旗籍人,他善於阿諛逢迎,所以雙城府這個花子頭兒(也稱團頭)就給他當上了。張祥住在院內的上房。由於他年歲高邁,資格又老,當地人不肯呼他為團頭,都稱為「占爺」,間或有人開玩笑地叫他「處長」。

乞丐的團頭兒有無上的權柄,凡歸他統管的乞丐,都要遵守他的清規戒律:(1)權威:團頭有行使「桿兒」(長二尺的木杆,上旱黑下紅,下邊縛有半尺長的皮鞭子)的權威。他用這個「桿兒」管教所有的乞丐。這個「桿兒」就等於印把子,掌有印把子,就有了無上的權威。(2)義務:團頭兒有收養乞丐的義務,還負有對縣府監獄犯人死屍掩埋、收殮野屍和被處決犯人屍體埋葬之責。每次收屍掩埋,都由商會照例發給棺材和埋葬費。(3)籌措經費:凡鄉民進城賣柴草,乞丐處從每車抽份一捆。雙城府的四個城門,都有乞丐把守,持長鉤向車上勾取柴草。每屆秋、冬季節,最多能收取柴草千餘捆。此外,乞丐處每月編造乞丐花名冊,到商會領取秫米,每人每月一斗。乞丐的吃燒仰仗農商兩界供應。乞丐的衣帽鞋襪等,每年從軍警繳銷的舊衣帽中拔用。其實,這些物資並不是-完全用於乞丐的衣食住上,而被團頭兒從中撈取很多。

(轉自《黑龍江省文史資料》第三輯)

這些都是歷史上描述丐幫活動的記載。


當然存在過啦

算了,換張明顯的


某本書記不清名字了,有斷人手腳強迫乞討的記載。

金庸小說里為國為民的丐幫?亂世他們不跟著造反就不錯了。

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窮苦到一定程度的人,道德完全圍繞生存。


古龍在 歡樂英雄 里提到:丐幫以前又叫窮家幫,據說第一任幫主姓「查」。


應該有吧,丐幫就是有共同目標、願景的乞討組織,和平時期,規模較小,還不能稱幫稱派,特殊的動蕩時機可能就出現丐幫了。


在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里,丐幫和其他的幫派相比,不僅有著別具一格的穿衣 style,還個個武功蓋世,行俠仗義,一不小心就攪動了整個武林,甚至朝廷。

小說自然是有誇張、演繹的成分,但歷史上,「丐幫」的確是真實存在的。

真實的丐幫並非一個全國性的龐大組織,可有一個老大帶領的乞丐隊伍卻是明清和民國的中國城市普遍的特點。丐幫的傳奇性也絕對擔當得起「天下第一大幫」這個名號。

1、丐幫的組織結構

在金庸的武俠世界中,作者為丐幫構建了一套極為嚴密的等級制度:

這其中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丐幫組織的鮮明標籤——九袋長老(包括:傳功長老、執法長老、掌棒龍頭、掌缽龍頭、四大護法、八袋舵主、五方護法和使者)。所謂「袋」,其指的是丐幫劃分三六九等的方法。袋數越多,等級就越高,其中「九袋」封頂。

  • 傳功長老,丐幫組織的外交官,主要職責是跟別的幫派談判、協調糾紛,同時也要適時的幫助幫內同胞提高業務水平。

  • 執法長老,丐幫中的警務人員,主要負責執行丐幫大家庭的家法。

  • 掌棒龍頭,後勤部主任,同時還兼任副幫主的軍師。工作職責包括,幫派日常事務管理,為副幫主出出主意,做個小智囊。

  • 掌缽龍頭,後勤部副主任,工作內容主要是協助主任。

  • 四大護法,武保處工作人員,共四位。幫主和副幫主的安全,全權由這幾位負責。

  • 八袋舵主和五方護法:同屬於武保處工作人員。

  • 使者,兼職人員。其職位本身並不是丐幫中的正式職位。

雖然按此類方法對丐幫人員進行分級,是金庸先生的「獨家」,且多少帶有點「虛構」色彩,但這樣的劃分至少讓我們看到了:乞丐和乞丐,也是不一樣的。

有意思的是,不論是在金庸的小說里,還是在真實的歷史長河中,丐幫的准入門檻是非常高的,其基本條件是:三年及以上的工作經驗如果你討飯還沒討滿三年,對不起,丐幫不歡迎你

如果你還想當丐幫的老大,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曾有國內外學者對中國乞丐史進行研究,TA 們發現:丐幫是中國最早實行民主選舉的組織,不過選舉的門檻特別高,首先是你要有縣長及以上官員的提名,其次還要有當地士紳階層的舉薦信,所以不僅要有群眾基礎,朝廷還要有人。

2、丐幫的「明星」成員

一個幫派、一個行業要想名揚天下,怎麼能夠沒有兩個明星成員呢?實際上,除了金庸先生在小說當中虛構出來的諸如洪七公、喬峰、黃蓉這類「大神」外,丐幫這個群體,著實供奉了不少了不起的人物。就像其他行業會有自己的祖師爺一樣,丐幫同樣有,而且特別多,隨便拿出一個都是重量級的大豪傑。

(1)儒釋道三聖——有文化的丐幫人:

  • 孔子當年在陳蔡兩國餓了一個星期,基本成為了乞丐,然後孔夫子在飢餓中,幫助丐幫的朋友把「貧窮」高尚化,說這叫「安貧樂道」,所以乞丐們都願意認下這位祖師爺。

  • 釋迦摩尼在流浪了7年之後,大徹大悟,佛經記載了他邊思考人生,邊去托缽化緣的故事。丐幫小夥伴一想,不考慮宗教使命,化緣也可以算是沿街乞討,由此,釋迦摩尼便被丐幫奉為始祖。

  • 老子因為出函谷關去流浪的故事,也被拉進來成了討飯祖宗。

  • △《孔子》劇照

(2)一國之君——有權利的丐幫人

  • 朱元璋:朱老大所在的安徽鳳陽歷史上是有名的乞丐村,因為生態環境破壞,黃河改道,淮河邊的鳳陽首當其衝,一般冬天農閑的時候,鳳陽人就會去江南富裕的城市裡乞討,遇上大災便是全年流浪,TA 們乞討時會唱的花鼓調,都已成為是乞討文化的標誌了。朱元璋便是當時乞討大軍的一員,受盡苦難的乞丐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屌絲逆襲的傳奇自然成了乞丐勵志的典型。

  • 唐明皇:傳說唐明皇在被奸臣迫害之後,曾離宮並淪為乞丐,並和諸多同道中人結交成為了朋友,還榮耀地潛伏在丐幫夥伴當中,當上了叫花頭。當他的皇帝身份被眾人知曉之後,唐明皇為了向眾人保證,他日絕不忘記故友,故用皮條編織了一根圓桶龍形的黑皮鞭,起名為「龍鞭」。由此,唐明皇被奉為丐幫始祖,「龍鞭」即成為了新一代的「幫主」神器。

△朱元璋像 左邊是宮廷畫師給朱元璋畫的像,但出生貧寒,做過乞丐,生過天花的朱元璋真實面貌可能與民間流傳的畫像(右圖)更相似

(3)風流浪子——有個性的丐幫人

  • 蘇燦:「廣東十虎」之一,清末時期人士。蘇燦本是富家子弟,但他生性不羈,沉迷武學,並和當地黑幫結下了梁子。在經歷了黑幫挑釁、洋人買辦陰謀、戀人離去等傷心往事之後,他終於幹上了「乞丐」這份很有前途的職業。在成為乞丐之後,蘇燦受到了朋友、親戚、摯友和丐幫同事等人的大力幫助,並開始鋤強扶弱、匡扶正義,最終成為當時最有名的專職乞丐。

△《武狀元蘇乞兒》劇照

3、丐幫的「獨門秘籍」

在武俠小說當中,丐幫能夠屹立武林而不倒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丐幫特色的蓋世武功。武林知名度最高的「降龍十八掌」和「打狗棒法」便是兩大頂級丐幫絕學。那麼,真實世界中的丐幫,是否真的也有些不外傳的絕學呢?

再牛逼的丐幫成員依然生活在社會的底層,為了不受他人的欺負,丐幫成員多多少少是得會學點功夫。另外,為了生計,他們也會以功夫為賣點來進行有償服務(如收保護費),或者有償表演(如胸口碎大石)。隨著時間的發展,丐幫的功夫獨立成家,並獨樹一幟。其中,「阿摩搪牆掌」和「打狗杖法」便是丐幫真正的「鎮幫之寶」:

(1)阿摩搪牆掌

有人說這是一套模仿盲人築牆的掌法,其實不然,從字義和招式上看,這是一個典型以弱勝強的掌法。乞丐每天飢餓一頓飽一頓,體能自然不好,所以丐幫和人動手,一般不會拼蠻力,而會拼巧勁兒,講究借力打力,一招制敵。

(2)打狗杖法

武林功夫中的一朵奇葩。「打狗」是乞丐生活的日常,以此演變過來的招式共三十六式,上十八路以守為攻,下十八路以攻為守。和「阿摩搪牆掌」一樣,「打狗杖法」身形、步法無一定的規律,對手的上中下路都可以成為攻擊目標。總的來說,能攻擊、能防禦,且變幻莫測是打狗杖法的特色所在。與小說中「打狗棒法」為幫主專用類似,據說「打狗杖法」每代只傳十人,因此,通曉此種功夫之人十分稀少。

當然除了以上兩種功夫之外,丐幫還有很多的「絕學」,例如五形健身法、猴拳等。有學者就認為,《射鵰英雄傳》中黃蓉學的「逍遙遊」拳法,就是五形健身法和猴拳的結合體。

最後,總結一下丐幫功夫的特點:源於生活,沒有套路,變化多端,以巧勝拙。若對手沒有當過乞丐,對這些招式很難摸著頭腦,看來號稱天下第一大幫的丐幫,還真是「有點功夫」!

參考文獻:

盧漢超:《叫街者:中國乞丐文化史》

徐光興、申荷永:《功夫魂:中國武術的精神世界》

-----------------------------------------

更多內容請關注我的公眾號:有點功夫了么


丐幫總壇在河南信陽。


有的,《巴黎聖母院》里就有哦,而且那裡的丐幫差點把一國之主都給剁了


乞丐大多屬於丐幫,也就是俗稱的窮家幫,他們用的短杖,通常都叫做打狗棒,這名字據說是昔日一位姓查的幫主起的--《歡樂英雄》

接樓上那位鳴人頭像答案


丐幫的"丐"泛指五家可歸,盲流之類的,並不是真正只靠坐地上討吃的乞丐.


在《馬橋詞典》中有記載


看過李幺傻的,中國式騙局,再結合自己遇到過的那些乞討者。。嘖嘖 完全顛覆我看電視劇看小說以為丐幫是正面形象!

簡直可以說先崩後問!沒有冤假錯案了!!

(我說的是組織者,真正被丐幫弄殘疾的低層人員不算)


我聽別人說過,現在還有丐幫,不過是現代化、有較嚴密組織結構的組織。

招手零散乞丐,也買小孩行乞。有會計、洗錢、打手、後勤...聽者挺恐怖的。

不過是道聽途說的,有待考證。


推薦閱讀:

黃藥師的名字是怎麼來的?
金庸筆下最飄逸、最浪漫的愛情,莫過於這一對
金庸小說里居然還有這些隱藏劇情?!
金庸小說是否被過譽了?

TAG:中國歷史 | 武俠 | 金庸 | 冷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