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這種國家出口能力很弱,他是如何保證有足夠外儲的呢?


印度經濟《50至70年代》

印度在50年代初步構造了全面工業化的布局,無論是國營企業還是私營企業都在國家建設中扮演著積極的角色.印度在經濟建設里也摸索出印度獨特的混合經濟的雛形,並且在總結"一五"計劃的時候明確提出了自己的經濟藍圖.

並在"二五"計劃中對"一五"期間所倡導的混合經濟模式有所發展,以提高農業生產為起始加速國家工業化領域的投資尤其是重工化的投資.在複雜與困難的國際國內形勢中,印度在維護國家主權完整的前提下的全面提升社會與國力作出巨大努力.在避免國家分裂的同時,試圖快速改變以農業為主的經濟結構並提高經濟效益.可以這樣說,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對於印度的問題有著深刻的認識.

早在1938年,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就在國大黨黨團會議上明確提出了以經濟計劃為手段實現印度工業化消滅失業與貧困.為這個構想,印度在50年代在賈瓦哈拉爾.尼赫魯高超的政治與外交手腕下,不僅僅在國內取得了斐然的成績而且充分利用國際形勢縱橫俾闔,在美國和蘇聯之間左右逢源.來自美國和蘇聯的技術與經濟援助,大大加快了印度工業化尤其是重工業化的步伐.

因此尼赫的個人聲望在國內外都獲得交口讚譽不但是尼赫魯本人的榮譽,也是那時候印度在世界50時代的寫照,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在1947年豪邁的那句:印度要成為世界的一極,似乎已經觸手可及了.

印度國歌中吟頌道:。。。水源豐富,果實累累,莊稼茂盛,鬱鬱蔥蔥。。。土地承載的不僅僅是印度的大國夢,還有印度的全部希望。

在「一五」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印度在1952-1954年的風調雨順,但是隨著印度土地改革進展的緩慢加上政治與經濟改革帶來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讓原本就問題重重的印度的國內變的更加複雜了。

問題首先是來自大壟斷財團的資本高度集中化趨勢,印度在2個5年計劃中經濟實際增長了66%,但是壟斷工業資本與壟斷金融資本僅僅在註冊資本上就膨脹了三倍。當時在印度國民生產環節里有舉足輕重地位的鋼鐵與水泥生產上,排名印度大財團第一塔塔財團控制了印度水泥生產的50%,而排名第二的比哈爾財團控制了印度水泥生產的25%,直到1968年印度控制的國營鋼鐵產量只達到了印度當時鋼鐵總產量的33%。

第二問題來自社會貧富懸殊急劇擴大,早在印度"二五"經濟計劃結束後,尼赫魯就問:2個5年計劃國民人均收入提高了42%而工人的實際工資下降了10%而農民卻處於破產邊緣,這些增長的財富哪裡去了.

第三就是國內國際局勢動蕩,加之各種利益集團利用黨團政治反覆爭端利益並利用各種政治軍事手段轉嫁社會矛盾.其中在1962年爆發衝突中,印度軍費開支在政府開支中的比例從衝突爆發前的40%提高到了60%.

到1963年3月的時候,印度外債實際達到當年政府開支的300%是1951年時候的51倍.當時在尼赫魯執政時代末期的印度政府,利用軍事冒險失敗後的國內局勢動蕩實行全國緊急狀態才順利度過垮台危機.但是軍事的失敗同與之而來經濟危機的爆發,印度當時是一座等待爆發的火山.

由於軍事開支急劇增加,印度政府的"三五"經濟計劃實際已經破產.當時的印度糧食在50年代半心半意的土地改革失敗後一直不能實現自給,印度被國際社會譏笑為討飯籃子的很大原因就是因為印度作為農業大國卻一直需要支付原本已經少的可憐的有限外匯來購買糧食.

到印度1964年1965年由於自然災害而造成糧食急劇減產,當時印度的糧食饑荒已經到了來一船吃一船的地步,如果沒有美國以及蘇聯的糧食援助,印度面對的將不僅僅是人道主義災難.但是世界上沒有白吃的午餐,美國在中印衝突後2年里給予印度的援助儘管急劇增加到與印度建交後美國援助綜合的200%.但是美國人的附加條件是:今後印度的5年計劃必須由美國政府認可.面對獨立與生存的選擇,印度終於在1966年接受了赫魯曉夫的橄欖枝.

1966年1月19日,印度國大黨兩院中526名議院舉行秘密投票。

成千上萬的印度人在議會大廈外等待選舉結果。四小時後國大黨議員領袖辛哈出現在走廊。人們紛紛上前詢問:「是男的獲勝還是女的獲勝了?」辛哈宣布:「女的贏了」。繼承了父親巨大聲望與與治國策略的英迪拉.甘地以355票對169票(2張廢票)的絕對優勢擊敗了對手當選為國大黨議會黨團領袖,英迪拉的時代開始了。

英迪拉.甘地在執政早期是依靠由當時國大黨第一大派系的辛迪加集團支持下上台的.但是讓代表壟斷財團的辛迪加集團大跌眼睛的是,英迪拉.甘地不是他們眼中的洋娃娃和線控木偶.首先英迪拉.甘地在1966年5月宣布盧布貶值35%,為此印度得到了急需的300萬噸糧食和9億美圓的援助,沉重打擊了國內壟斷財團的勢力.

而且利用和美國的短暫親密關係,從墨西哥進口了糧食種子,從實際需要出發而不是尼赫魯時代的土地改革出發的開始了綠色革命.終於到1978年印度實現了糧食自給.隨後,印度政府在越南問題上的表態代表了印度在國家獨立自主上堅定的政治立場,同蘇聯的握手不僅獲得了大量政治經濟與軍事援助,而且在蘇聯的幫助下,印度政府在國有企業的經營與改造上獲得了強有力的支持.

印度政府以國家中央集權為手段,以國家經濟國有化為方向推進經濟計劃.終於在1967年5月宣布了為期10年的"經濟計劃10點建議",同年7月19日英迪拉.甘地宣布控制全國54%存款的14家印度銀行收歸國有,此舉受到印度人民的熱烈歡迎.受此鼓舞,在1969年12月,英迪拉.甘地頒布"壟斷和限制性貿易行為法"成立了"壟斷和限制性貿易行為委員會".

此後1970年2月頒布的加強工業許可證制度的法令與1971年把全國64家普遍保險公司受歸國有.就此印度混合制經濟體系框架完成,尼赫魯建國時的構想在他女兒手裡實現了.這些措施不僅有效打擊了印度國內壟斷財團的影響力與控制力,而且為印度國內局勢的穩定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如同巴西一樣,快速的工業化進程所需要的龐大人力物力與技術支持與印度本身家底使印度必須要在可以做長期經濟規劃的情況有步驟有計劃的一步步去實現.印度不是巴西,巴西的拉美奇蹟是以犧牲國家經濟自由的基礎上實現的,印度為了國家經濟主權既選擇了蘇聯的橄欖枝並與美國保持有限的合作關係.印度在國際經濟秩序中的位置要比同時期的巴西與中國要有利的多.

但是,印度恰恰不能作到的就是對經濟長期計劃作出有保證的規劃.印度政府與國內各種各樣的壟斷集團的利益鬥爭,印度政府在長期經濟計劃與短期經濟效益的選擇中不斷的在選民的利益趨勢下左右「,印度政府在遇到國內國際危機的時候往往通過國外軍事冒險來轉嫁選民的視線與國內即將爆發的危機來贏得大選.

但是自身實力的孱弱,往往在軍事冒險與干預後印度政府又陷入財政危機並進一步導致經濟危機.印度在60年代後形成的改革-危機-冒險-更深的危機-再改革的循環行為模式,終於讓80年代的印度總理感慨:印度已經失去了工業時代.

印度得到了民主與獨立卻失去了未來!

從美國1965年開始全面卷進越南泥潭後,世界各國經濟突飛猛進的快速發展,美國獨霸的地位越來越被削弱,終於在持續8年畸形的繁榮後,美國終於開始吃不消了。

1971年,由於越南戰爭,美國面臨巨額貿易赤字,美元面臨巨大的貶值壓力。相反,日本與聯邦德國經濟快速發展,競爭力增強,經常賬戶大量盈餘。1971年8月5日,由於美元的持續貶值壓力,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松被迫宣布中止美元與黃金的固定兌換比率,並加征10%進口稅率。這被稱為「尼克松衝擊」,從此世界各個國家開始進入「牙買加」貨幣體系,匯率象脫韁野馬一樣競相貶值。

終於1972年,美國終於低下了驕傲的頭,不再謀求絕對戰略優勢和蘇聯簽署的《反導條約》。儘管在80年代美國人面對狂歡的日餌曼洲和叫囂買要下美國的日本武士是那麼的無可奈何。美國就要衰落了么?我無從而知,但是奠定美國今天新霸權的一系列大舉措悄悄拉開了帷幕。

一直以來作為戰後國際貿易金融與投資監管三大支柱關貿總協定(GATT)、國際復興開發銀行(IBRD)與國際貨幣基金(IMF),在這個時候都開始發生了大轉變。1973年關貿總協定第七輪談判:東京回合在正式來開了鑼,也正式在這一回合終究成就了1995年的WTO。IMF在尼克松召開的20國會議上開始了世界貨幣改革計劃,其目的就是要國際金融關係脫離國家與中央銀行的控制,它有一個漂亮的名字:自由化。

而從尼克松的時代開始,國際復興開發銀行(IBRD)的職能悄悄的向更自由的市場傾斜,也許就是這個時候全球化的帷幕正式拉開了。但是,這些在今天看來雄心勃勃的遠征都不能掩飾此時美國跌跌撞撞的腳步。隨尼克松衝擊起舞的是石油危機,是蘇聯遍布全球的出擊,70年代來了。

1970年12月27日,英迪拉.甘地抓住自己國內聲望不斷上升的機會,宣布解散人民院,提前於1971年2月舉行印度第五屆大選。1971年3月大選結果揭曉,英迪拉.甘地獲得了壓倒勝利,終於英迪拉.甘地建立了自己所能完全控制的政府。

在此時,印度的鄰國巴基斯坦在1970年底的大選中主張充分自治與全面獨立的人民聯盟在東巴大獲全勝,隨即人民聯盟領導人在1971年的3月宣布東巴獨立。當時的巴基斯坦總統下令軍事鎮壓,軍事鎮壓的結果導致大批東巴難民逃往印度。

1971年11月21,英迪拉.甘地在一系列穿梭外交努力下獲得了蘇聯的軍事援助並在當時西方大國保證不軍事干預的前提下,宣布印度軍隊越過邊界「自衛」。12.17日第三次印巴戰爭勝利?.甘地在印度的聲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輿論盛讚英迪拉.甘地的膽識與魄力已經超過了尼赫魯,而民意調查中93%的公眾站在了英迪拉的一邊。

當1972年1月26日印度國慶日那天英迪在印度公眾的形象就是杜爾加,就是美麗的10臂女戰神。

但是歷史老人總在不經意中,給得意的忘乎所以的人開上一點點玩笑:饑荒又不期而至。

1972年印度遭遇了嚴重的災荒,1.8億人口面對饑荒的威脅,而令人諷刺的是由印度一手導演的戰爭讓滯留在印度的難民每個月就消耗掉印度2億美圓,這更使印度政府的財政雪上加霜.由於需要進口大宗糧食與原油,加上石油危機的爆發與國際金融因尼克松危機衝擊而劇烈動蕩.由此導致的外匯短缺終於使才平穩不久物價飛速上升.而由此引起的投資不足又使工業增長下降了近50%,經濟實質遭遇了衰退.

同年孟買就爆發了1.2萬罷工,民眾的不滿情緒終於在反對黨的鼓動下爆發了.僅僅在反對黨領袖所在的古吉拉特幫的騷亂中遭遇警察射殺的人數就達到233人,與之同步的印度鐵路大罷工讓當時的印度經濟實際陷入了癱瘓.最後在當警察也開始暴動並與前來鎮壓的軍隊交火的時候,騷亂與不安到達了頂點.而甘地夫人此時藉助一位律師從憲法中發現的漏洞,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來挽救即將倒台的政府.

雖然隨後地年不僅風調雨順而且經濟維持在比較高的增長水平,過高估計自己的甘地政府解除了緊急狀態,但是隨後的大選國大黨一敗塗地,代表印度教原教旨主義的人民黨上台了.

高喊自由與麵包口號上台的人民黨政府代表的其實是壟斷資本與地主階層的利益,人民黨政府一上台就提早一年結束了當時執行順利的"五五"計劃,匆匆提交了"六五"計劃.人民黨政府不僅缺乏執政能力,更缺少對自己所指定計劃的控制里,在把甘地夫人好不容易積累下來的1500萬噸糧食消耗怠盡.在把僅有的30億美圓儲備揮霍一空,在執政不到3年的時間,人民黨政府倒塌了.

而此時雖然兩次石油危機給發達國家帶來的巨大衝擊,但是新技術革命的翩然而來,而且以美國為首的資本注意國家迅速轉變自己的經濟結構與能源結構,不斷的向第三世界國家轉移生產工序實現國際再分工.使各自的經濟逐年提升,並最終形成了以四小龍與東南新興工業化地帶的崛起.而印度,則在迷茫中痛苦的失去了工業化的機遇.

歷史還能再給印度一次機遇么?有一次巴西外長焦急的在辦公室外等了幾小時後終於見到了基星格,這位外長不無抱怨的說巴西是一個大國而基星格不應該為一個亞洲小「國」而拖巴西人的時間。基星格聽完勃然大怒,他以教訓的學生的口吻對巴西大使說:巴西有歷史么?

印度因為在經濟上特有的混合性質,在30年經濟增長始終在國有化和私人壟斷資本之間通過反覆發作的農業生產問題反覆爭奪與博弈,而勢均力敵的長期鬥爭終於使印度在外部條件遠優於中國的情況下終於錯過了一次又一次世界經濟分工與轉型

用拉.吉夫的話說就是:印度失去了工業化時代...獲得了獨立與自由的印度在憂鬱與懷疑中,錯失抓住歷史的一次又一次機遇.


印度工業能力不強,但它是個地大物博的國家啊,每年大量出口糧食,棉花,牛肉,礦石等原材料;大量IT,客服等服務業出口,海外僑匯;外商對印度投資就要用外幣換成盧比,又可以積累外匯。這兩年印度每年接受幾百億美金投資,已經全球第一了。


足夠的外儲?怎麼說呢?印度外呼匯儲備不夠,什麼叫外匯儲備足夠,就是能夠應對危機嘛,外匯主要來幹嘛的嘛,就是進口嘛,還有就是還外債嘛,目前印度外匯儲備是3000多億美元,但是外部債務是4000多億美元,還不了,印度的外貿情況,自2008年金融危機一來,常年處於逆差狀態,外匯儲備一直是消耗的。

印度是一個金融比較開放的國家,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資本流入比較快 壞處是資本流出比較快,也是說,市場不穩定,盧比也難以穩定。

2013年,印度就遭遇了盧比貶值,當時羅傑斯很囂張的說,印度不懂經濟。

對於一個人金融市場比較開放的國家,印度那點外匯是遠遠不夠,只要西方,比如評級機構,稍微發點聲 ,印度的金融市場就要悲劇。

所以為認為,印度沒有足夠的外匯。也就沒有題主所說的問題。


三哥外匯很多?


謝邀親先……

對於印度經濟模式不是很了解,但是中學地理還是歷史中簡要的說過一句,印度計算機產業發達……另外,印度南方的地理位置相當不錯了,不論你是從開普敦方向來的還是從紅海(蘇伊士運河)方向來的,又或者從神秘的東方和太平洋另一邊過來,都可以在這裡坐一坐,賣賣貨,這是啥?小錢錢啊……


每年穩定600億刀僑匯,不定的幾百億刀外資流入。


依靠印僑的外匯啊,美英澳新(Singapore or New Zealand)的印僑可是大頭


推薦閱讀:

印度第一個P2P協會成立,健康食品受資本追捧|印度創投周報
廢鈔令宣告失敗,但莫迪反而更受愛戴了 | 毛克疾
互聯網女皇、畢馬威報告均「劍指」印度;支付領域好不熱鬧;12家公司共獲投1億美金|印度創投周報
都說印度市場空間大,看完這9點看你還要不要去?

TAG:經濟 | 印度 | 出口貿易 | 國際政治 | 外匯儲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