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印度與中國的所謂龍象之爭,為什麼印度無法超越中國?


長期以來,印度就以中國為比較對象,國家發展方面,也巴望能夠有朝一日得以超越中國。可幾十年過去,不僅「超中」夢想沒有實現,印度與中國的距離反而越來越遠。

印度為何不能超越中國?,從某種程度來說,這折射出了印度三個「基因缺陷」:

一、相對封閉的地緣結構

南亞次大陸的地緣格局非常獨立,其東,有巴坎—若開山脈;北面是喜馬拉雅山脈和西藏高原;西邊,是俾路支高原和興都庫什山脈,南面則是一望無際的印度洋。這些高等級的地緣屏障,嚴重阻斷了地球上其他主要地緣板塊與南亞次大陸之間的交流溝通,換一個角度,也對印度文明的安全和獨立發展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地緣結構的相對獨立,意味著當印度文明實現對南亞地緣板塊的覆蓋後,很容易就喪失了繼續對外拓展影響力的動能。外來威脅的較小,讓印度文明不像古代的中國那樣,長期遭受漠北游牧勢力的威脅,故需要採用中央集權的政治形態,最大限度的集中國內資源加以應對

當然,印度倒也不是一點外患都沒有。興都庫什山脈對面的中亞游牧民族,就時不時翻山越嶺過來侵略——而這正好是印度農耕文明的天敵。

然則,儘管中亞游牧武裝會周期性的襲擾南亞,甚至取得政治優勢,可他們並未在在文明體系層面,實現對印度文明的顛覆與取代。

這又是為什麼?內因方面是因為印度文明有著龐大的體量,深厚的底蘊,剷除難度較高。而外因方面,也跟中亞自身地緣條件的缺陷有一定關係。

中亞地處亞歐大陸內陸腹心,是中國、蒙古、印度、波斯以及阿拉伯等自古以來的亞洲強勢地緣勢力的中樞交匯之地。犬牙交錯的地緣格局,再加上中亞本身相對較弱的地緣潛力,這內外因素決定了,這塊地方,不便於孕育出一個強大並且可以長久維繫的本土力量,在更多的時候,它都是周邊列強的逐鹿場,並為勝利者併入麾下。

不過,不管是東亞大陸、蒙古高原,抑或西亞的波斯高原、美索不達米亞,這些歷史悠久的亞洲強勢地緣板塊,它們的本部核心區,跟中亞的地緣關係都是十分之疏離的。這即意味著:哪怕有一個外部力量,一時將中亞征服佔領,其對該出之統治基礎也不可能強勁穩固。只要這個外部勢力的自身實力略有下降,其它勢力,乃至於中亞的土著都有可能趁虛而入,使該地統治易主。

中亞的動蕩與混亂,既大大削弱了它入侵南亞次大陸的勢能,也意味著——那些得進入印度的中亞入侵者,鑒於其背後缺乏一個穩固的大後方,故不便聚集出強大且穩定的力量,使得自家的原有文明,對印度文明顛覆和替代。甚至於,為了鞏固自家千辛萬苦才取得的印度統治權,這些外來戶倒是極有可能會根據次大陸的世紀情況,對自個兒做些改變。這種自我改變的後果,就是這些外來勢力在建立對南亞的統治後,文明屬性層面卻開始本土化,其最後之結局,就是自身漸漸融入印度文明。

既沒有可能繼續擴大文明邊界,也沒有被顛覆和替代的可能;這種高不成低不就的長期穩定,其後果就是內部矛盾就得以凸顯,折射到政治上,次大陸內部各地緣板塊之間的「窩裡斗」,就成為印度文明貫穿古今的一條發展脈絡。

二、地緣核心的肢解

政治上的大一統,一個最直接、最基本標準,就是中央集權。不過,謀私乃人之本能,南亞內部各次級地緣板塊的本土地緣勢力,也存在著博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天然衝動——而自然而然的會與中央集權產生衝突。尤其是那些相對邊緣的板塊,在中央集權體制下,它的本地區利益,或會因為中央之統籌規劃而受到限制乃至於損害——這不可避免的會招致這些邊緣板塊勢力的怨言、嫉恨乃至反對。這種情況下,要鞏固中央集權體制,一個必要前提就是——國家必須存在一個足夠強大的本部核心區。

一個強大的本部核心區,能夠為中樞提供強有力的支撐,讓它擁有壓制邊緣的能力。借這種強大的本部勢力,來樹立中樞的最高權威,進而確保中央集權可以維繫。而換句話,中央集權制度下,各邊緣地區的資源會加速向本部彙集,位本部的強勢提供源源不斷的支撐。

中國即是這種政治架構的經典代表。中國傳統意義上的本部核心區——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綜合地緣實力算得上是世界一流,而從區位來看,也大致處在東亞大陸高開發價值區域(即中國東中部)的中央,這意味著以此為依託的中原王朝,其之地緣擴張能夠得到強有力的支撐,並隨著這種政治和地緣影響力的擴散,完成對東亞大陸大多數次級地緣板塊的征服和吸納。

而與中國相似,古印度文明的本部核心區,也是依託兩條河流而成——即恆河流域跟印度河流域。當然,恆河、印度河的檔次,比長江、黃河那還是差遠了。但考慮到南亞次大陸本身的規模也不能與東亞大陸相提並論,這樣來看,以這個南亞版兩河流域為依託,一統南亞也差差夠用了。

只是,儘管本部的地緣實力足夠,不過印度卻並沒有因此,打造出跟中國一樣的中央集權。相反,貴為次大陸兩大核心板塊之一,古印度文明發源地的印度河流域,在之後的歲月中,甚至從印度文明體系中剝離,皈依了伊斯蘭文明。現在的印度河流域,已經是巴基斯坦國的核心板塊。

印度文明為何連發家之地都保不住?

一個非常關鍵的地緣因素是,在印度河流域跟次大陸主體板塊之間,出現了一個總面積六十萬平方千米的塔爾沙漠。

之所以用「出現」這個辭彙,是因為最初此地並非沙漠。只是氣候環境的變遷,以及人類活動導致當地植被慘遭破壞,致使這塊土地後來慢慢的荒漠化。而這種自然環境的改變,也深深影響到了南亞次大陸的地緣政治格局。

首先,塔爾沙漠的出現,嚴重妨礙了印度河流域與次大陸其他部分——尤其是恆河流域之間的交流與聯繫。這種物理層面的強勢阻斷,大致二者不僅無法跟中國的長江、黃河流域一般,隨著文明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逐漸整合為一個有機整體,反而漸漸走向分離乃至對抗。

而中亞勢力的滲透,更使得這種剝離得以加劇。印度河流域正好處在南亞次大陸的西北端,是中亞進入南亞的首站,也是必經之地。這種地緣關係,意味著印度河流域不可避免的受到中亞的深度輻射。再加上中亞游牧武裝的強勁軍事實力,這種種因素,導致雖然印度河流域本身的地緣潛力遜於次大陸另一個核心板塊——恆河流域,但卻依然而已自成一派,跟恆河流域分庭抗禮。

而隨著伊斯蘭文明的崛起,中亞土著勢力陸續皈依,在他們的強勢影響下,印度河流域的人文特質也逐漸出現變化。

雖說伊斯蘭無法再整體上將南亞的原生印度文明替換。不過至少在跟中亞關聯密切的印度河流域,伊斯蘭仍然取得了優勢地位。再加上塔爾沙漠的存在,大幅削弱了印度河流域和以恆河流域為代表的南亞主體板塊之間的交流與聯繫,久而久之,印度河流域最終從印度文明體系中剝離出來,成為伊斯蘭文明的一部分。

印度河流域的伊斯蘭化,大大削弱印度文明的整體實力。而印度河流域與次大陸主體部分,尤其是恆河流域的地緣與文明衝突,更對後者形成了強力牽制,讓它不能積蓄出足夠的力量,來鞏固對孟加拉、德干高原等次大陸其它邊緣板塊的絕對壓制。這樣一來,中央集權也就不可能實現。

三、種姓制度的束縛

上古時,中亞的雅利安人翻越興都庫什山脈,遷往南亞次大陸定局,並戰勝南亞土著,成為這個板塊的統治者。只不過,相較於南亞土著(達羅毗荼人),雅利安人總體規模較小。雅利安人為了在這種不利格局下,使自己族群的統治地位長期維繫,就鼓搗出了一套種姓制度,將包括自己在內的所有印度人,劃分成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大種姓,甚至連列入種姓的資格都沒有的賤民。這裡面,雅利安人基本上都被劃入婆羅門、剎帝利這兩大高等種姓,經過時光洗禮,慢慢的發展成後來的印度斯坦人;而達羅毗荼土著則統統的劃入吠舍、首陀羅這兩個低賤種姓,乃至於賤民。鑒於雅利安人,還有之後歲月中陸續由中亞遷入南亞,並在當地確立統治權的中西亞族群,這部分人的膚色都普遍較達羅毗荼人更白,所以這種階級劃分,也沾染上了十分明顯的種族歧視色彩。

這種劃分法,自然會招致低種姓達羅毗荼人的憤慨。為了避免這幫土著反抗作亂,危及自身統治,印度斯坦人旋開創出印度教,通過宣揚「今生受苦、來世就可以得享幸福」的印度教教義,給低賤種族洗腦,讓他們接受今生受苦受難,可以換得來世福報的觀念,借用此法,消滅低種姓的反抗意識,從精神層面把他們徹底奴化。

當然,從效果看,這套印度教義也確實達到了創建者的目的。印度文明在長達數千年的歲月中,一直基本保持穩定,像農民起義之類的階級革命幾乎很少發生,印度教中讓被統治者安貧樂道的教義可謂「居功至偉」。(相應的,同樣誕生於印度的佛教,卻由於提倡眾生平等,不利於印度種姓階級社會的穩定,反倒在當地逐漸消亡)

只是,凡事有利必有弊。

鑒於今生註定受苦受難;首陀羅、吠舍以及賤民們,對高高在上,又統治階級把持的國家和政權,自然不會有任何認同感;而且,印度教的太過強勢,還嚴重削弱了世俗權力的含金量,治權在相當程度上被教權壓制(在種姓制度框架下,作為印度教祭司的婆羅門處在第一等級,而由國王、官吏等世俗官吏組成的剎帝利,只能名列第二等級)。

世俗權威的受限,其帶來的一個嚴重後果就是:中樞政府派駐各地的職業官僚,很難依託朝廷威儀,對地方予以有效管制——這根中國普通百姓對皇權、官府的敬畏形成強烈對比。

只有在當地經營多年,直接控制低種姓人民的土邦貴族,和那些從精神層面鉗制民眾思想的婆羅門,才能夠贏得百姓的認同與畏懼。

流官制是中央集權的得以推行的基礎。既然流官無法有效駕馭地方,而只能假手當地的祭司和地主,那來自中央的權力,就不可避免的被地方實權派瓦解。

種姓制度是印度社會維持穩定的基石,但卻也是瓦解中央集權的俄利劍。既然種姓制度無法去除,印度的文明內部整合、以及政治上的權集中樞,當然也就成了鏡花歲月。

相對獨立的地緣結構、二元地緣核心的分崩瓦解、以及種姓制度的限制,這三種因素,共同鑄就了印度內部的分裂基因。而內部的撕裂,又對印度打造國內統一市場的努力構成了嚴重的掣肘。甚至連國家認同感和民眾凝聚力都因此大受影響,國家崛起之路也因此波折重重,這種情況下,印度在跟中國的競爭中,也不可避免的被越拉越遠。

當然,對此,印度是頗為不甘的。早在20世紀90年代,印度便開啟了自己的經濟改革,希望從經濟切入,逐步擺脫這種困境,讓印度能夠傲立於現代文明之林。不過近30年過去,這場印度版的改革開放,遠遠未達到預期,期間印度施行的一系列改革政策,都遭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讓效果大打折扣。

那麼,這次印度的現代化改革,到底遭遇了哪些困難?為何中國的改革能夠一路凱歌,印度卻束手束腳,成效不彰呢?

某種程度上,這是印度這個國家的宿命。而具體點說,又跟印度的一些現實性結構缺陷密切相關!關於這一點,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下一節中,雲石君為您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之第115節:印度之第3章。喜歡地緣政治與國際關係的朋友,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雲石地緣政治系列全部文章。


現代國家,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經歷過革命。

英國,光榮革命。

法國,大革命。

德國,普魯士的統一。

美國,建國即南北戰爭。

日本,明治維新。

俄羅斯,十月革命。

中國,辛亥革命、土地革命、文化大革命!

……

革命溫和也罷,流血也罷,且不論。但是,革命有一個巨大的成果——破舊!舊的思想,舊的體制,舊的關係……爾後,就會爆發出強勁的生機!

印度,缺乏革命的經歷。就如同一隻蝴蝶沒有親自破繭,雖然活下來了,終究體制羸弱。

種姓制度,絕對是歷史毒瘤。這與現代平等自由精神相悖,不利於人民的解放。

還有,就是民族問題。長久以來,民族融合是趨勢。而印度,這方面顯然不咋地。

還有,宗教問題。現代國家,宗教與政權是分離的。個人可以信仰,但政治不參合宗教。意識形態的鬥爭,不再是宗教的。

這些問題就是印度頭上的三座大山。為什麼,中國印度建國時候中國不如印度,而幾十年後中國遠超印度,印度的國際環境一直比中國要好!這三座大山,就是重要原因。

龍象之爭,至少現在未止,抬舉印度了。

印度,還不是一個現代國家,還不是一個工業國家。

歷史,似乎也是有主角的。21世紀的舞台,一個中國足矣。


現在中國的成功是老一輩人選對了方向,迎合了潮流,並且頑強奮鬥努力拚搏拼回來的,而不是躺在床上夸夸其談從天上掉下來的。

為什麼印度無法超越中國???

30年前印度以及英法德日大概也是這麼看中國的吧,臉疼不??

印度能不能超越中國,關鍵點不在於什麼地理位置,民族性格,國際環境,這些只是擺在面前的一些障礙。而在於我們這代人是否比印度人更聰明更努力更拼搏,我們的下一代人同理。

跑一半就停下來歇著的兔子最終是怎麼被烏龜超過去的,好像幼兒園小朋友都清楚的吧。


只是覺得某人自問自答,實在無趣極了,特來此一懟。其觀點雖有頗多值得商榷處,但勇於發聲,仍屬可貴,為此乎千萬讀了就跑之用戶所不能。


因為之前沒有莫迪啊

莫迪老仙,法力無邊

因為有莫迪,5年內趕超中國,10年稱霸藍星,15年進軍銀河系,20年後與燃燒軍團會師於艾爾

天不生莫迪,身毒如長夜

未來是印度的,過去是韓國的,一切盡在綠毛龜政論節目中


這種民族主義容易極端化的文章大家要理性閱讀,別把中國搞成二戰之前的日德。狂黑印度有什麼意思。和三十年前日本人說中國無法超過日本有何區別。


不要輕視印度,從人口,國土面積,發展速度,精英人才各方面,印度都很有發展潛力,我們目標是美國,他們目標是我們,有一天我們第一了,也要重視印度,


不長篇大論 簡單的說說

1種姓及印度教文化和制度,一個國家要想有所發展那麼必定要刺激國民的慾望有了慾望才有動力賺錢 賺錢了才會給社會製造更多的財富,印度人雖然窮 但是安於現狀 樂觀!和每一個中國人拼死拼活賺錢滿足自己慾壑難填的慾望完全不一樣!再有根深蒂固的種姓文化讓底層人們沒有上升階梯,他們是用今世的修行來換得來世的投胎!

2境內分裂勢力,近現代印度的統一不是印度人自己統一的 而是英國人強行給他們糅合到一起的 強行就會有不適應 文化 習俗宗教觀念的衝突。 幾十年前巴基斯坦分裂出去了 現在內部依然是非政府武裝規模很龐大,白天一個魔笛老仙政府晚上一個地下政府。

3周圍強敵環繞 巴基斯坦 在東亞和中東某大國的幫助下長期消耗印度國力。

總之一句話 印度的統一就是因為沒有流血 沒有打破陳舊的制度 更沒有建立一個適合發展的新制度 憑什麼他可以成為世界上一流的國家? 西班牙強大前流了自己的血 法國也留了自己的血 美國也一樣 蘇聯也一樣 日本也一樣 中國也一樣 幾千年前的大秦帝國也一樣!

沒流血死人 就想稱霸 逗我玩呢?


印度連溫飽問題都沒解決呢


你們都漏了一點,熱帶蚊蟲


印度有志氣,好高騖遠,志大才疏。

中國有志氣,低調務實,才德兼備。


蘭德公司預測未來三強為中印美;能不能超越中國不知道,但是足夠中國睡覺不踏實了。個人覺得,印度超越中國長期看幾乎是必然的。不是我對自己的民族沒自信,實在是在過去的三十年作的太過,把潛力都消耗完了。


一個國家怎麼樣主要看統治集團,尤其是統治集團如何分配勞動剩餘,能否將勞動剩餘轉化為現代工業社會所需要的資本。

印度的一個特殊問題是它的統治集團並沒有足夠的權力自由處置勞動剩餘的分配。印度內部各個以種姓職業為基礎的集團在幾千年的鬥爭妥協中已經形成了分配的均衡狀態,光是僕役階層的人數就以千萬計。印度文化非常反對自由解僱,因為這會打破利益分配的均衡引發社會動蕩。(中國也有同樣的問題,但是沒有那麼嚴重,因為中國的職業階層地區之間有相當的流動性)

印度的第二個大問題是資本投資以利潤為導向。到現在為止成功的後發資本主義國家在工業化建設的初期沒有一個是以利潤為導向的,都是以工業建設尤其是與軍工相關的重工業建設本身為目的。俄國日本中國都是走的這條路,就是以重工業作為救亡圖存的手段。

以利潤(利息)為目的來分配勞動剩餘的使用會極大限制資本形成的速度。最典型的就是中國鐵路網的建設,如果以利潤為目的,根本不可能有今天這樣的規模。

這是兩個大問題,小問題也是多如牛毛。比如資金和人才的外流,炎熱的氣候,殖民地文化殘留,內部宗教種族矛盾等等。

但這些問題在資本積累問題面前都是小問題。印度統治集團既不能打破內部利益分配的平衡,也沒有救亡圖存的危機感,在可預見的未來不可能快速積累出工業化社會所必須的資產,也就不可能超過中國的成就。


因為印度一言不合就強姦,再不高興就輪姦,管他什麼地點,樹林,廁所,公交車都可以。管她是美國人,日本人,英國人,一律強姦強姦。

因為印度人便便用手扣,不用紙。

因為印度不用建設公廁,因為建設好了也沒人去,還是喜歡在人群注視的花叢樹林里解決。

因為印度人吃飯不用刀叉或者筷子,而用手抓著往嘴裡塞,至於是不是扣過菊花的那隻手就不知道了。


推薦閱讀:

為何印度起步更早,發展卻遠不如中國?
為什麼印度這麼討厭中國?
為什麼部分中國網民看不起印度?
巴基斯坦為什麼如此之亂?中國能不能幫巴基斯坦擺脫長期動蕩不安的政治魔咒?
在文學藝術、風俗人情方面,伊斯蘭文明和印度文明是如何交匯融合的?有哪些成果?

TAG:印度 | 南亞 | 中印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