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證得佛教上的「空性」?

即使是偶然證得了,沒有足夠的信根也不會相信這就是空性,那麼怎樣培養信力?空性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持五戒十善,尤其守住妄語這一戒,然後把止觀培養養成習慣,證得空性是很容易的事情,難的不是證得空性,而是悟後起修。


用神通證。沒神通不能成就智慧,這就是佛教的和尚需要打坐的原因,因為神通是從禪定產生的。

首先學大乘的很多人有個誤區,就是講到空性的時候忽略了緣起,不知道中觀的空性實際上是緣起思想的另外一個角度,其實,證悟空性就是在證明緣起思想的正確性,比如三世如何緣起,輪迴如何緣起,如果證明一切事物都是緣起而產生,這就是所謂的諸法無我,也就是空性,那麼如何證緣起,這在小乘佛教有明確的記載,就是佛陀啟用宿命智,觀察12緣起,而明白苦集滅道,實際上就是大乘不斷強調的空性。


如來明證下四法故。何謂為四。

一曰 一切萬物皆歸無常

二曰 一切諸有悉為苦毒

三曰 一切諸法皆無有我

四曰 一切有形悉至於空無。為泥洹寂。


空性如何修?

答:煩惱即菩提!別在妄想中樹立對空性的渴求,在內心的貪慾中,尋找對自我之維護;宇宙緣起性空,無非自心現量,而心靈,是由妄念攀緣習氣,相續所現的迷幻,在一切體驗中,必定有能體驗的自我,自我維護體驗就是輪迴,在覺受中寬恕自我,無我之心則無恐懼,凝定安詳,心無所得,生死無掛 。


不問的時候。


護法居士 1 人贊同了該回答

緣起性空,不代表空,空亦是有,不是無?

緣起性空,不是有,也不是無,【空】代表真如法界是沒有任何障礙而存在,【空】是表達萬法的無邊無際無量,【空】表達萬法無所不能、無所不在,【空】表達萬法人類是無法感知、無法表達。

爵士貓 (作者) 回復釋演勝47 分鐘前

空性不是堅實存在的實體 不是空無所有或虛空 絕大多數人認為空性是什麼都沒有 佛學空性是【什麼都有可能】

爵士貓 (作者) 回復釋演勝35 分鐘前

永嘉大師的《證道歌》說:

  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

  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

  有所用心就有所牽繫,有所執著,有所對待;無所用心,心才能擴大。無心則不為一切萬法所系縛,而無處不在,無處不自在。

在唐朝時,四川有一位叫德山禪師,對《金剛經》有極深的造詣,當時南方禪宗正流行「即心即佛」,德山認為這是外道魔說,便發憤著了一部《金剛經青龍疏鈔》準備到南方破邪說。路過灃州時,見到一間賣油糕的小店,德山剛好肚子也餓了,便走入小店對賣油糕的老婆喊道:「老婆子,弄一些點心來!」老婆婆心中想:這位師父居然這麼無禮,指著德山的擔子說:「師父,你這裡面是什麼東西?」德山說:「說了你也不懂,這是我注釋的金剛經疏鈔,到南方來弘揚金剛經。」於是,老婆婆說:「我有一個金剛經上的問題要問你,你如果回答出來,我就供養你油糕;如果答不出來,就不用弘揚金剛經!」德山心想:一部《金剛經》我已經滾瓜爛熟,還有什麼答不上來。於是,德山哈哈大笑說:「你問吧!」於是,老婆婆問道:「金剛經上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知師父要點心,究竟要點哪個心呢?」德山沒有辦法回答。

  過去心已過去,未來心尚未來,而現在心念念不停,生滅相續。如果能以無心對治世間假有、虛有的妄執,便能享受隨緣放曠、任運不系的逍遙。

1查看對話推薦摺疊刪除

爵士貓 (作者) 回復釋演勝23 分鐘前

因為一念具足染凈善惡一切諸法,所以智者大師提出「一念三千」,這三千是什麼呢?就是十界互具,百界千如,三千法界。

智者大師認為,我們平常的當下一念,就具足三千法,具足現象界的全體,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我們眾生心在迷時,亦具足三千法;心在悟時,亦具足三千法。心有迷悟,而法不動。只是心在迷時,對三千法執著不舍;心在悟時,視三千法為方便、性德,不起執著。這叫「一念三千」。

  佛常講「眾生心不可思議」,所以不可輕視我們平常的一念,於是祖師常常開示我們要「照顧自己的念頭」。迷與悟,就在我們一念之間,天台宗說的「一念三千」,就是要我們重視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念頭,有的人一生的清白往往毀於一念的無明,而造下終身的遺憾。

1查看對話推薦摺疊刪除

爵士貓 (作者) 回復釋演勝15 分鐘前

每一種心識的生起都是有它的原因,但是我們總是將我們的心與外界分開,認為心是心,事物是事物,產生了二元對待,於是產生了種種執著。

宋代佛印禪師有一首禪詩說:

  一樹春風有兩般,南枝向暖北枝寒;

  現前一段西來意,一片西飛一片東。

  這首禪詩的起源是,有一天,蘇東坡和秦少游在一起吃飯,兩個人因為才華都很高,往往為了談學論道,互不相讓。這天吃飯的時候,剛好看到一個人走過,由於很多天沒有洗澡,身上爬滿了虱子,蘇東坡說:「那個人真臟,身上的污垢都生出虱子來了。」秦少游堅持異議說:「才不是呢!虱子是從棉絮中長出來的!」兩人各執己見,爭執不下,便決定去請佛印禪師作個公道,評判誰輸誰贏,並且互相商議輸的人要請一桌酒席。蘇東坡求勝心切,私下跑到佛印禪師那裡,請他務必要幫自己的忙;過後,秦少游也去請禪師幫忙,佛印禪師都答應了他們。兩個人都以為穩操勝券,放心的等待評判的日子來臨,揭曉的日子終於到了,禪師於是正色地下評斷說:「虱子的頭部是從污垢中生出來,而虱子的腳部卻是從棉絮中長出來,所以你們兩個人都輸了,應該請我吃宴席。」禪師有感而發,寫了這道詩。

  在我們的觀念中,物是物,我是我,物我之間的關係是對立的,有時甚至是不能相融的。如認為虱子的產生不是因為污垢,就是因為棉絮,而佛印禪師的話就是為了破除執著。通常我們認為心識的產生是因為外界的作用,認識的產生是因為物質的作用。從佛法的立場來看,心的產生是因為各種條件的匯合,所以心是緣起的。

贊查看對話推薦摺疊刪除

爵士貓 (作者) 回復釋演勝11 分鐘前

佛學中的「空性」,說它什麼都沒有,是諸佛菩薩的出生之地。不是一般人接受不了,而是讓人糊塗。如果用心理學來理解,「空性」就是沒有任何情緒的狀態,現代話叫:情緒歸零。這是一種平靜理智的狀態,只有這種狀態,智慧才能產生,這就可以理解諸佛菩薩誕生這句話的意思了。 索達吉堪布說:「很多人認為空性是什麼都沒有,但實際上恰恰相反,空性是什麼都「有」。

贊查看對話推薦摺疊刪除

爵士貓 (作者) 回復釋演勝9 分鐘前

另外一個了解「空性」的方法,就是要明白具足空性見地的意思是:避免「二元對立」的一切極端——避免「二元對立」的極端本身就是「空性」。一個自我本位的人永遠都會掉到某個極端中,因為他一看到任何事物,就會自動形成例如美醜、好壞等的判斷;他相信這些性質天生就存在於那件事物之中,並自認了知那件事物的一些真相。如果不用例如好壞等概念肢解事物,只看事物本來的面目,就非常近似於空性的體驗。你可能會認為,只要抑制對事物的判斷,對它們漠不關心,就成就了某種空性——這種冷漠只不過是一種愚痴,同樣沒有看到事物的本來面目。有時,某些事物既不吸引也不讓人排拒,我們完全忽略了它們——這種空白茫然是因為忽視,所以也是愚痴。

真正的空性覺知一切事物,因為它不受貪、嗔、痴等自我的觀點所遮蔽。見到空性並不意味著達成「見到某種東西」的佛教目標。見到空性表示「見到一切事物」,因為空性不排斥任何事物,包括了一切事物。見到某件特別的事物,必然表示你沒有見到某些其他的事物,所以你沒看到的就被排除在外而沒有感受到。空性去除了那些「沒看到」,因此每件事物都在其中;空性去除了一切事物的「不存在」,包括不存在的不存在。諷刺的是,見到一件東西是「二元對立」,而見到一切事物卻非「二元對立」。

贊查看對話推薦摺疊刪除

爵士貓 (作者) 回復釋演勝7 分鐘前

談到「無二」時,我們總是這樣說:「佛陀做了這樣的事。」有時候,我們誤解了真正要傳達的訊息,而以為我們可以在相對的層次上看到這樣的事情——就好像魔術表演一樣。

二元對立表示我們只見到事物的一面,也就是我們這一面。我們習慣性地改編實相,以便能看到自我的版本。由於自他分別以及拚命地執著「自我」,所以我們除了自己的見解外,什麼也看不見。二元對立使我們和其他的人、事、物分開,嚴重限制了生活中的可能性,因為沒有其他的想法或建議可以不經改編地進入我們心中。這種和萬物分離的感覺,常被解釋成孤獨和無聊,結果我們不斷去找尋和執著一些能娛樂自己、捕捉我們注意力的東西,來忘記孤立的感覺。

為了補償不可能得到的真正快樂,我們製造了成見所形成的替代性虛假的實相和激烈情緒,藉以安慰自己,讓自己全神貫注——把生活變成誇張的連續劇,而自己則是主角,很愚痴地幻想著痛苦的來源會帶來快樂。

就好比去看一場強烈而又有力的電影,因為太專註於情節,忘了那是一場電影,把它當成自己的生活一般;有時候你陷得太深,甚至於看完電影的幾個小時之後,還為電影的結局哭泣和憂慮。由於二元對立的成見,把自己和他人划出界線,我們在「真實」生活中就是這樣;忽略了,這是我們的作為,不一定是事物本來的面目。

贊查看對話推薦摺疊刪除

爵士貓 (作者) 回復釋演勝3 分鐘前

依照佛法,我們從來沒有真正看到任何事物的真相,只看到了自己的成見——我們誤把所收集的一大堆照片當成了實物。在我們把事物分類、標示之前,可能在一剎那間真正覺察到它;但在這之後,我們就落入自己對它的成見中,不再覺知事物的真正面目。這樣的造作不僅出現在例如美醜等粗劣的層次上,而且也在例如主體、客體或天堂、人間等極微細的概念層次上運作著。

沒有圖像、標籤等成見而能夠見到真相的人,就不會被「小永遠是小」和「大永遠是大」的概念束縛。超越自我觀點的人,不僅不會僵化地認為他就是他的自我(與充滿實存的東西的世界分離的一個實存主體),而且因為沒有二元對立,所以他也了解到主體、客體都沒有真實存在的本性,因此,他不受顏色、大小、形狀、年紀、性別、地點等任何固定性質的拘束。有時,在夢中,我們能瞥見沒有成見的自由。夢中可能有一千頭大象舒適地在我們的卧房中起舞,而房間和大象卻都沒有改變它們平常的大小;或者解放對於時間、空間的成見,瞬間在一個地方,下個剎那就到了一千里外。

不在二元對立陷阱中的人,就不會黏著某個特定的大小。杯子並不是究竟的小,只是和桌子相比顯得小而已;和調羹相比,杯子又顯得大了,原來「杯子是小」的概念被消滅掉了,現在杯子大了;而調羹和一滴茶水相比又顯得大了,於是原來所認為的小就消失了;和原子相比,一滴茶水又顯得大了,而「一滴茶水是小」的概念又消失了;就連原子和原子內的粒子相比也顯得大——這樣的步驟可以一直進行下去。像這樣的比較可以讓你知道,沒有任何物體是絕對的小或絕對的大,因為小和大是相對的,是互相依存的(這又好比最先和最後的數字一樣,每個數字之前和之後都還有另一個數字,因此永遠找不

就連日常生活中,成人也無法看見小孩們奇想的天地;因為成人缺乏赤子之心,無法超越他們所謂的可能和不可能的堅固信仰。佛陀是無二之心或究竟真理的展現;至於你如何看他們,決定於你自己的悟境層次。

爵士貓 (作者) 回復釋演勝1 分鐘前

「空性」不是某種堅實存在的物體,也不是空無所有或虛空,例如把一切現象消失掉所遺留的空間當成是空性。消失表示先有個東西在,然後才能「消失」;這就像認為「自我」是不存在的問題一樣:「自我」先存在,後來才不存在——但從來就沒有的東西根本談不上什麼存在或不存在。

我們標示每一種客體。「空性」的意思是,事物並不是依照你所標示的樣子存在。佛法告訴我們:凡夫所見的一切,都是透過情緒、習性和二元對立等自我的濾光鏡,就像前面琥珀色太陽眼鏡的例子一樣,使我們看不清楚事物完整的顯現,也看不清楚事物真實的本性。首先,你看不見事物的真實本性;其次,雖然你看到了顯現,卻不明白這種顯現可能只對你而言是這樣,並不通用於其他眾生。我們自然傾向認為自己的見解最正確,別人見到的顯現是錯的,然後經常變得很生氣,並且浪費時間去做一些無益的爭論,試圖說服別人——接受所謂「正確的看法」,而這種正確的看法其實是我們的看法。

如果你能明白,你所看到的顯現是由於你所戴的有色眼鏡,別人所看到的顯現是由於別人所戴的有色眼鏡,大家都沒有看到事物的真正面目,那麼你的生活就會更和諧了。不幸的是,大部分的眾生都不明白每個人都戴著有色眼鏡,因此他們對自己所看到的都很認真,其結果是,大家卷進了包括戰爭在內的各種衝突之中。

「無二」或「無分別」是說明空性的另一種方法。強烈的習性限制了像我們這種以我執為導向的人。我們和我們所處的世界,都被一些固定的特徵,例如顏色、大小、方向等限制住了。對我們而言,「小」的特質代表有個小的現象真實存在,而「大」就表示有個大的現象真實存在。在我們二元對立的世界中,只要某件事物被定上了固定的性質,它就永遠被困在那些性質的框框中。

我們僵化地生活在認為現象實存的自設牢獄中,這些成見是我們根本的問題所在。如果我們認為某人很壞,這種見解就蒙蔽了我們的雙眼,即使他真的做了些好事,我們也會說他在做壞事;相反的,如果我們愛上了某人,那麼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美妙的,連他的糞便也可以忍受,他就算殺了人也是被殺的人不對。

贊查看對話推薦摺疊刪除

==================================================================

大般若經 三摩地品

第二分三摩地品第十六之一

  爾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菩薩摩訶薩大乘相?齊何當知菩薩摩訶薩發趣大乘?如是大乘從何處出?至何處住?如是大乘為何所住?誰復乘是大乘而出?」

 佛告善現:「汝初所問『何等是菩薩摩訶薩大乘相?』者,善現,六波羅蜜多是菩薩摩訶薩大乘相。云何為六?謂布施波羅蜜多、凈戒波羅蜜多、安忍波羅蜜多、精進波羅蜜多、靜慮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

「善現,云何般若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自如實觀察一切法性,於諸法性無取無著,亦勸他如實觀察一切法性,於諸法性無取無著,持此善根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一切智智。善現,是為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多。善現當知,是為菩薩摩訶薩大乘相。

複次,善現,菩薩摩訶薩大乘相者,謂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無散空、本性空、自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

  「云何內空?內謂內法,即是眼、耳、鼻、舌、身、意。當知此中眼由眼空非常非壞,乃至意由意空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善現,是為內空。

  「云何外空?外謂外法,即是色、聲、香、味、觸、法。當知此中色由色空非常非壞,乃至法由法空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善現,是為外空。

  「云何內外空?內外謂內外法,即內六處及外六處。當知此中內法由外法空非常非壞,外法由內法空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善現,是為內外空。

  「云何空空?空謂一切法空,此空復由空空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善現,是為空空。

  「云何大空?大謂十方,即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當知此中東方由東方空非常非壞,乃至下方由下方空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善現,是為大空。

  「云何勝義空?勝義謂涅槃。當知此中涅槃由涅槃空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善現,是為勝義空。

  「云何有為空?有為謂欲界、色界、無色界。當知此中欲界由欲界空非常非壞,色、無色界由色、無色界空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善現,是為有為空。

  「云何無為空?無為謂無生、無滅、無住、無異。當知此中無為由無為空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善現,是為無為空。

  「云何畢竟空?畢竟謂若法究竟不可得。當知此中畢竟由畢竟空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善現,是為畢竟空。

  「云何無際空?無際謂無初、後際可得。當知此中無際由無際空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善現,是為無際空。

  「云何散無散空?散謂有放、有棄、有舍可得,無散謂無放、無棄、無舍可得。當知此中散無散由散無散空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善現,是為散無散空。

  「云何本性空?本性謂若有為法性、若無為法性,如是一切皆非聲聞、獨覺、菩薩、如來所作,亦非余所作故名本性。當知此中本性由本性空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善現,是為本性空。

  「云何自共相空?自相謂一切法自相,如變礙是色自相,領納是受自相,取像是想自相,造作是行自相,了別是識自相,如是等若有為法自相、若無為法自相,是為自相。共相謂一切法共相,如苦是有漏法共相,無常是有為法共相,空、無我是一切法共相,如是等有無量共相。當知此中自共相由自共相空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善現,是為自共相空。

  「云何一切法空?一切法謂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有色無色,有見無見,有對無對,有漏無漏,有為無為,是為一切法。當知此中一切法由一切法空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善現,是為一切法空。

  「云何不可得空?不可得謂此中求諸法不可得。當知此中不可得由不可得空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善現,是為不可得空。

  「云何無性空?無性謂此中無少性可得。當知此中無性由無性空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善現,是為無性空。

  「云何自性空?自性謂諸法能和合自性。當知此中自性由自性空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善現,是為自性空。

  「云何無性自性空?無性自性謂諸法無能和合者性、有所和合自性。當知此中無性自性由無性自性空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善現,是為無性自性空。

  「複次,善現,有性由有性空,無性由無性空,自性由自性空,他性由他性空。

  「云何有性由有性空?有性謂有為法,此有性由有性空。

  「云何無性由無性空?無性謂無為法,此無性由無性空。

  「云何自性由自性空?謂一切法皆自性空,此空非智所作,非見所作,亦非余所作,是謂自性由自性空。

  「云何他性由他性空?謂一切法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住、法定、法性、法界、法平等性、法離生性、真如、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實際,皆由他性故空,是謂他性由他性故空。

  「善現當知,是為菩薩摩訶薩大乘相。


即使是偶然證得了 ?你知道證得空性是什麼意思嗎?空性就是佛性,證得空性就是成就佛果。你認為成佛是一個偶然性嗎?儘是想當然。

證得佛教上的「空性」,就要學佛,每部佛經都是讓眾生成佛的,都是成佛的教材。到寺廟裡請出家師指導你修行就行了。至於什麼時候得證,要看你善根福德因緣了。


看住這個起心動念的到底是誰?到底是不是我呢,我到底存不存在呢?

不要刻意去尋找證實,因為本自空性,一旦有心去尋找,這又落入執著了。

我的經驗的就是看住念頭,不帶任何思索的看住。比如說跑步跑很累的時候,什麼都不要管,看看這個累的半死一大堆抱怨的念頭到底是不是我呢?


問:怎樣才能證得佛教上的「空性」?即使是偶然證得了,沒有足夠的信根也不會相信這就是空性,那麼怎樣培養信力?空性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答:佛教,最高的【中觀應成派的空性教理「性空緣起」】,最最最粗淺的證悟【比量理解此理論】,都是高不可測。因為,我們凡夫,無始劫來的【執實有】的習氣,太重太重。佛菩薩都無可奈何。唉,唉,唉。不說了,哭了。


個人建議,親自讀幾遍&<金剛經&>,其中不可言喻的奧妙真義,我覺得有緣還是能層層漸進的有領會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感覺這屬於藏傳佛教的問題。他們特別喜歡談論「空性」。

但是感覺和馬教一樣,喜歡說車軲轆話。不知道糊弄誰呢


推薦閱讀:

怎樣看待這份「偽宗教、偽大師及其它靈性贗品清單」?
為什麼打坐後後精神煥然一新?
佛教裡面的咒,這麼晦澀,有什麼作用?
請用科學的、現代的語言解釋下「空性」?

TAG:佛教 | 空性 | 止觀禪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