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知乎用戶Peter Tam?

自詡「國內首家專業咖啡培訓機構的創建者」「完整而有效的咖啡理論和技術的創建人」,一直掛在嘴邊八年從業經驗。


澄清一點:大家沒人說譚大師什麼都不懂,當然也沒人覺得他是權威。

譚大師不招人待見的原因就是他搞雙重標準,他可以說別人根本不懂,他可以質疑任何人,但別人不能質疑他,質疑他他就會胡攪蠻纏甚至罵髒話。

他質疑別人時他自己是鬥士,別人質疑他時對方只是土逼。

@巴松

---------------------------------------------

昨天忍不住說了幾句,譚大師就把我的評論和另外兩個人的評論刪了,今天評了又刪,至於為什麼刪,我想譚大師很清楚吧。

我從CoffeeGeek過來的,譚大師您對這個地方應該很熟悉吧?

可能知乎用戶不了解,譚大師在國內咖啡圈很有名氣,各論壇到處跟別人說自己是國內第一家專業培訓機構,咱們都不懂咱們都渣渣只有他最懂只有他權威,比他接觸時間短的肯定不如他專業,比他接觸時間長也的不如他專業,跟他接觸時間一樣長的還是不如他專業!

因為年輕時去過義大利,所以譚大師唾棄一切、傲視全宇宙。

但是現在不是十年前大家都不懂咖啡的時代了,那些個好年景里還可以靠信息不對稱能把人唬住,這都2017年了,合著就他自己去過義大利還是怎麼著?就他在CoffeeGeek上發過貼還是怎麼著了?

譚大師的問題在於一直想把自己樹立成國內權威,但他實在沒有做權威的實力和氣度。

在國內的專業論壇里,譚大師經常被人圍著懟,這事兒圈裡很多人都知道的。

我不是說他的理論都是錯的,但下結論太絕對、話說太滿、自尊心過強死不承認錯誤是他被人各種吊打的主要原因。

然後就是關於大尾巴狼的問題,既然是為了賺錢,所以把自己打扮成大師忽悠小白去培訓無可厚非,但總是反覆說自己幹了多少年、反覆提那個「譚氏法壓法」有意思么?個人口感都是屎就他那套東西是對的?在專業圈裡、在專業論壇里說這種言論不覺得很搞笑么?

別人說兩句不同意見就開始跟人家撕,撕不過就滿地打滾,真是看得人心寒。

這就是要把自己打扮成權威、大師的人乾的事兒。

譚老師不但在國內裝大尾巴狼,還跑到CoffeeGeek上現眼,沒了自己的員工幫襯,更是被老外圍起來360度花式吊打。

因為他自己的問題,譚老師在國內和國外的咖啡論壇都被懟的不輕,所以,他跑到知乎上想新支一攤開闢新田地,繼續用他那一套老辦法忽悠萌新。

我對譚大師的看法是,不是沒水平而是水平不夠高,活在自己的夢裡。

一個「物理在讀博士」看待事物的觀點武斷絕對、不嚴謹,我真的覺得他應該好好反省了。

另外,他跟別人辯論說不過時總用「我干這行多少年了」來壓人家,特別沒勁。

一把年紀混成這樣也算奇葩了。


在一個話題里跟譚老師懟過。

看過@Hominid @edop 被譚老師刪掉的評論後,我似乎明白了譚老師為什麼總被人懟。

譚老師的問題是自恃過高,他一直希望把自己裝扮成咖啡界權威,卻又沒有權威的氣量。

而且傳播的角度(我的本行)來看,譚老師做的也不高明。

1. 先說一下譚老師在知乎上推廣自己的方式:

譚老師提過三個問題,方法是自問自答自我推銷,比較無語(好歹用學生的號提問啊)。

問題1沒有做進一步的延展也沒人回答,不知是不是忘記填坑了。

我們看另外兩個問題:

(這個很明顯是廣告了,兩個答案中一個是譚老師自己,一個是譚老師的學生)

我們再看下面這個:

(問題中直接夾帶上自己的「喀法咖啡」也是醉了)

其實在譚老師最近在知乎的答案里還有更搞的:

(在別人推薦電影的話題下推薦自己的咖啡店,算是垃圾信息了)

商人希望推銷自己及產品無可厚非,但是譚老師這種生硬的方式只會起到反效果。

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譚老師在知乎答題比較活躍,但基本沒有跳出在答案中給自己做廣告的套路,這兩個答案是推銷他引以為豪的「譚氏法壓法」:

這個「譚氏法壓法」譚老師也在百度和部分文庫中做過推廣,但套路還是一目了然的(引導搜索後用結果反證自己的權威性)。

關於「譚氏法壓法」本人不予置評,相熟的咖啡店在用其自行設計(內部結構)的濾杯,萃取方法也針對該濾杯進行了改動,目前已在用這款濾杯參賽。

在濾杯量產之前,他們店裡用的是聰明杯(萃取方法改動),口感柔和出品穩定。

————這家店可沒到處嚷嚷自己的「X氏萃取法」。

咖啡師或咖啡店在形成自己的理解後對萃取工藝/工具進行有目的的改動是常見的現象,譚老師變動了一下器具的使用方法就四處宣揚以顯示自己的「專業」與「權威」,確實令我目瞪口呆。

————人家做結構改動的都沒說啥,他寫個Tips就在網路上沿街張貼,簡直無語。

我們仔細看一下譚老師在咖啡相關話題中的活動路徑,不難發現譚老師是在通過答題來增加自己及產品(培訓)的曝光度,同時,由於譚老師的許多論點非常有爭議性,他有意或無意、自覺或不自覺的在攪動爭論以增加曝光,將自己推到各知乎用戶面前。這也是許多大v在社交平台中常見的套路了。

然而,作為一個以賣貨為目的咖啡店老闆,這麼做並不是一個好主意。大v是聚集人氣後收割(商業化/廣告),而商業號在操作初期就有極強的目的性,且用攪動爭論的方式進行商業推廣是非常危險的,尤其是自己沒有絕對話語權的狀況下。

是的,譚老師一直在試圖在咖啡話題下樹立自己的權威形象,希望藉此佔據話語權。這也是他一直反覆強調自己「國內第一家專業咖啡培訓機構」、「完整而有效的咖啡理論和技術的創建人」、「專業咖啡培訓師」的原因。

然而,譚老師沒有成功,一方面是因為咖啡品鑒本身具有主觀性。另一方面,具備豐富咖啡知識的專業用戶不斷湧現,對譚老師的權威地位形成了一定的壓力。

譚老師沒有反思自己的問題,而是走上了一條「速成」之路:氣吞山河蔑視一切,以極端方式聚攏眼球。比如金杯不是給人喝的,比如評委都是辣雞,比如參賽是恥辱,比如美國學不到好的咖啡製作技術,比如他看一下粉碗就能知道重量且精確到0.1克

這種危言聳聽的方式可以迅速聚集人氣,但譚老師聚集起來的用戶卻是咖啡領域的專業人士,這不是找抽嗎?!就像我們看到的那樣,聳動的武斷觀點+沒有堅實論據的支撐,最終只會被業內人士圍懟吊打,弄巧成拙。

而且,譚老師的辯論技術實在不怎麼高明。

2. 下面來講一下譚老師與他人爭論的套路:

想做咖啡師賺錢嗎? - 咖啡 - 知乎

譚老師的論點:「美國是學不到好的咖啡製作技術的」

私貨:「如果題主想去美國學做咖啡,我也可以承諾等他回來之後,我可以免費給他培訓十天。讓他自己比較哪一個更好。」

譚老師在自己的答案里做了一個非常武斷且自絕後路的論點,即「整個美國都學不到好的咖啡製作技術」。同時,他又在這個論點下塞上了自己的私貨,即自己比全美國的培訓機構教的都好

在我提出質疑後,譚老師給出了論據:

1. 美國喝espresso的消費者少,美國咖啡館的純意式咖啡銷量不超過30%,原因就在於美國沒有好的製作技術; 2. espresso是義大利人發明的,義大利90%以上的人每天都喝espresso,所以美國沒有好的製作技術(思路神跳躍) 3. 星巴克爛是因為美國沒有好的咖啡製作技術。

注意一下這些論據,沒有一個能夠證明他的論點。並且他一直把話題導向espresso,話說即便是整個美國都如他所願沒有一家培訓機構會做espresso,那手沖算咖啡製作技術么?

然後,我不知道譚老師看過《教父》沒。。。您能去查一下美國的義大利裔群體數量么?您那麼推崇義大利咖啡手藝,怎麼不想想有沒有義大利裔在美國開的培訓機構呢?

在指出這些論據無法證明譚老師的論點後,譚老師開始暴走,提出新的論據:

4. 你不懂,你理解不了; 5. 義大利、法國人都不認可星巴克; 6. 你沒看懂,你好好看三遍我說的; 7. 我把那些商業的和技術的問題想的太簡單了,你這麼不專業的人理解不了; 8. 你到底去沒去過Vivace和Victrola?

辯論進入到這一層面,譚老師已經開始胡攪蠻纏了,試圖以偷換概念的方式將話題轉移至「理解能力」「星巴克好不好喝」「你不專業」「你是否去過vivace和victrola」。

這倒更加引發了我對這位大師、這位前輩、這位權威會如何面對不利局面的興趣。

我們來看看譚老師後面的說法:

9. 全美國的咖啡都很好,美國人笑了。因為他們從來沒有得到過那麼高的評價。(我的原話是:一個有SCAA的國家,不可能全國都「學不到好的咖啡製作技術」,哪裡看出來我給美國咖啡高度評價了?)

10. 你說Vivace沒落了?這倒是新聞,我很有興趣,希望你能多說一些你了解的情況,聽說的也可以。不知道,Victrola是否也屬於沒落的一族?(我的原話是:即便Vivace沒落了也不能證明美國沒有好的咖啡製作技術)

11. 你是外行,我沒興趣跟你說,跟外行而且不了解情況的人有什麼好爭的?(譚老師想用專業來壓我,難道咖啡票友不能跟他爭論動動腦子就能想出來的道理?)

12. 某些人只去過美國,沒有去過歐洲和其他國家。當然會覺得美國的咖啡都是好的。(再來一個武斷的定論,哪隻眼看到我沒去過歐洲的?且在沒有喝過歐洲咖啡的情況下不能評價美國有沒有好的咖啡製作技術?)

13. 我在做物理的時候xxxxxxxxx;(只有譚老師才可以在沒有去過某國的情況下依然可以評價該國物理方面的話題)

14. 你肯定不需要當面接觸全世界所有做你那方面工作的人,你也做不到。(又是一個武斷的定論)

————這已經不是轉移話題,而是在滿地打滾了。

期間,譚老師答案的評論區出現了兩個評論,兩位熟知譚老師底細的人提到了他在CoffeeGeek和他在其他咖啡論壇里不堪回首的往事(總因為裝大尾巴狼被人圍懟),譚老師迅速刪除了評論,之後答案中多了句這個:

這就是「中國咖啡專業培訓第一人」,能力強到蔑視公認咖啡準則、鄙視整個美國咖啡產業鏈的譚老師對待他人的行事方式。

我對譚老師的評價:不嚴謹、觀點狹隘、結論武斷、自詡過高、氣量太小、沒有風度。

咖啡這類產品要在社交網路有效傳播,比較有效的方式還是輸出有營養的內容,同時把自己打扮成一個對咖啡有成熟理解、樂於分享知識與交流討論的、友善包容的老大哥。用親和力與知識分享吸引用戶及同行關注,在交流溝通的同時賣產品、尋找行業間的合作機會,正是所謂的「和氣生財」。

而譚老師這種 「你不懂他不懂你們丫全不懂中國不行美國不行你們丫全不行只有我懂只有我行」 的鬼畜做法是吸引不來人的,只能把流量越做越小。

譚老師對網路的認知好像一直停留在BBS層面上,相對封閉的網路環境里扔一句聳動標題,喊上幾個馬仔,只要人多+胡攪蠻纏就可以壓制掉不同意見,在相當程度上佔據話語權。

然而網路傳播早就進入到Social時代了…………


我始終覺得,不管是誰,憑自己的一點能力和知識做輸出,盡量保證知識嚴謹,不撕逼,不營銷,不眾籌,都是好的。

我有一段時間總在首頁看見 @Peter Tam和另外一位老師的回答,雖然判斷比較絕對,也有些我不認同的地方,但大體也還算ok,回答知乎的一般消費者和愛好者提問也是足夠了。

我自己學習的時候,跟過很多位老師,也接觸過幾套完全不同的理論,例如部分用手還是用蓋子,布完粉要不要敲,上機要不要預浸,萃取是到流白還是流白前等等,有時候因為學得雜,不成體系,每每被新老師批評。

時間久了,也就習慣了。我開始知道這行有很多流派,開始知道老師傅的手法,開始有人告訴我怎麼做都可以,一切手法技術,合不合用,要怎麼用,還是看門店規定,機器設備和出品需求。

或許大眾印象里,咖啡師都是外向開朗,話多,平易近人的,但我自己就是個平時不太喜歡說話的,大家也能接受,也覺得ok。

知乎的咖啡版塊比較冷清,還不如相聲版。這兩個板塊我都關注,始終還是覺得咖啡版塊好一點。相聲版已經變成了一個郭德綱版,其中無數綱黑,更有無數撕逼,嘩眾取寵,陰陽怪氣,好答案都被埋沒,也是劣幣驅逐良幣。咖啡版到現在都挺好,我關注了好幾位同行,也曾接受過他們的指點幫助,很少有為撕而撕的時候,偶爾爭論也是為著理論和技巧。我有位老師說過,爭論是好的,最好爭到臉紅脖子粗,爭到恨不得拖出去打一架,這樣碰撞思想,對大家都有好處。

就是我自己,印象裡面也在幾個問題之下跟Peter Tam和另外一位爭執過,只不過不是對撕,而是用回答反駁。

從業經驗也好,知識新舊也罷,歸根到底是大家脾氣不同,理念也有分歧,這是好的。真理越辯越明,最終也要靠著實踐檢驗真理。在知乎的咖啡版,我特別推崇孫老師和顧老師,以及最近很活躍的Ray老師。我覺得他們理念足夠,底蘊也深厚,對行業的熱愛與思考都是我所不能及的。但是我的推崇,並不代表要將持不同意見的人趕走,反而,我更喜歡看幾位老師大拿撕理論,撕技術,這樣我能向他們學習更多,也彌補自己再日常操作中出現的不足。

我實在覺得沒有必要把一個人掛出來討論,也沒什麼意思。

我真心希望這個板塊能一直這樣堅持下去,吸引更多的人來關注了解,更多的老師來做科普,出乾貨,大家共同討論,分享知識,而不是變成撕逼掛人現場,使某人成為眾矢之的。


j雖然沒有人邀請我。但是看到這樣的問題。我一定要來回答一下。首先強烈反對這種掛人行為。回答完我就會去舉報。

譚老師是一個對咖啡很有想法的人。稍微懂一些咖啡的人就能理解譚老師想表達的東西了。推薦去看一看譚老師發明的譚氏法壓法。

雖然我被譚老師掛起來訓了好幾次。無論對錯。首先我們彼此用自己對咖啡的理解來相互闡述一件事情我覺得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前期他的言辭確實非常過激。甚至還掛過我。甚至在他的朋友圈。我有他微信的。這一點讓我就非常尷尬了。但除了這次事件以後。基本上他每個回答都是按照自己的體系去理解回復。雖然有很多我也不認同。會有意站在他的對立面去再次闡釋。主要是譚老師說話有時候太絕對了。大家需要看到的其實也是各種人不同的理解。以及各自站在自己角度理解的碰撞。獲益的是大家。

我是覺得我們需要更多的人參與。討論。提出新的看法。而不是自己玩自己的。咖啡行業已經很艱難了。還不團結那就太悲哀了。

————


我記得參加烘焙課程的時候,安老師講解幾條常見的火力曲線原理。

事逼的我諮詢了安老師幾條市面上不常見的烘焙曲線,類似於一爆時關火,關閉風門,這類極端的烘焙方式。

老師解釋的很清楚,背後的原理,以及這樣做的目的性,適用的範圍等。

一款生豆究竟有多少種烘法?

這是個無解的問題,長至半小時一爐,短到6分鐘出鍋。這些細分的方式都有人在研究。

咖啡是一種積聚包容性的農作物,不同的品種,處理方法,烘焙方式,和製作手段都可以展現出不同的變化。

每每與著迷於此的朋友或前輩交流都有或多或少的收貨,但若交流途中出現一位對除自己以外的體系都嗤之以鼻的朋友或前輩的時候,聊天總會顯得格外的尷尬。

看到他講「風味可有可無」且宣稱自己專業的時候,忍不了的不會就我一個人,大多數是懶得說,不願講。

與其爭吵了上千字,卻也只發現這個人真的從事了很久,但完否定與自己不同的知識體系。且以好喝做為咖啡的唯一標準。然而好喝不好喝完全是個人喜好問題,和有沒有把一杯咖啡做好又有什麼樣的關係。

自學咖啡的時候,和不同流派的前輩請教,慢慢了解到一點,地區性口味偏好的不同成就了不同的咖啡流派。日式手沖的醇厚度高,烘焙較深。歐美則偏愛淡口,較淺烘焙。

就算是意式咖啡發源的義大利也有著南部和北部的口味區別。

四川人吃辣,廣東人吃甜。

放辣椒的能不能鄙視放糖的呢?還是放糖的瞧不起放辣椒的?

優越感從何而來,並不明了。

我想,做好咖啡的還是要清楚,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口味偏好吧。

千人千味的世界裡,只認同自己的標準,是個很扯的事情。

咖啡發源地的埃塞在目前仍有著上千未開發的品種,等著被發掘。豆子的處理方式也越來越多,烘焙也更加的個性化。

仔細想想,這些不同總是給自己帶來或大或小的驚喜。

前兩天看到田口護書里講的蒸羅豆烘焙,實操了一次,仍然是帶給自己驚喜。

我思考,假如自己有一天也幹了16年。

我能不能也有這種「他們都是渣渣,我這個才是對的」這種氣勢?

我想還是做不到,只期望,16年後沒破產就好了。哪裡還有什麼優越感。

以上。

對了,邀請我的那個人,這是在搞事情。。。


我這種從來只是看的人都為了這個帖註冊了,你要說Peter Tam固執我不會說什麼,但是隨便就對某人進行人身攻擊就是你的不對了。如果你這麼說譚老頭兒,別人以同樣的方式說你怎麼辦?再以更惡毒的語言罵回去?那不成咖啡師圈子都是素質低下的人了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論和經驗,而口味這個東西本來就是個眾口難調的感覺。我們做咖啡無論給自己或是客人最終目的如果不是為了喝而是裝下逼然後倒掉,那麼各種爭論也沒有任何意義了,所以要我說最終顧客的滿意度才是最終評判的結果(當然現在消費者的心態也不好抓有的就為喝逼格,有的多年的培養覺得不苦不叫咖啡);而各種標準也同樣無法去評定一種看不見摸不著每個人有不同理解的東西——口味,只不過按照某種工業化的標準能讓你的失誤率低一點罷了,這就像西方快餐麥當勞哪個地方口味都一樣因為他們是標準化只要按照做就好而中國餐飲就算店名相同只要不是同一位廚師做的口味也可能差很多;大家多討論理論多用能看得到的數據來說話,人身攻擊少一點,咱不說凈化哪哪哪(我覺得能在這個圈裡的素質都挺高)至少在這個本就摻雜了過多商業化的東西里多一些科學性的乾貨。


譚大師的核心只有三個字:

我牛逼

我覺得譚大師把簽名改成「你們全是屎」更合適

(某評論區截圖,侵刪)

笑到肚痛2333


和老譚扯了n久,就一個感覺,咖壇孔乙己、不願意看別人好的一面,就想到別人不好的一面。

關鍵融會貫通,啥都能自圓其說也就罷了,可是啥都是半吊子,卻又一味地否定別人,我這種一天到晚找sca問題,說精品咖啡有問題的人,也不能恭維他的觀點。和他就事論事爭論的話,實在有點吃蒼蠅的感覺,就如此喜歡活在自己世界裡,自己任何細節據不透露,自己佔據言論最高點,自說自話、

一副老學究打扮,看著就覺得迂腐。呵呵


額,知乎咖啡專題,最早認識孫泊川和張鴻遠兩位老司機,後來遇見Ray,這三位是我比較佩服的,而且一直在咖啡專題為廣大知友輸出優質的內容,感謝。

我是新司機,就湊個熱鬧,只懂一點點單品咖啡的東西。感謝三位老司機的貢獻,我自己是不知道如何去寫專欄或者說是懶~(哈哈哈,最近半年太折騰忙死了)

每個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都有自己的角度。遇到問題還是不要語氣太激烈,一個問答社區,沒必要麼。確實咖啡圈子裡撕逼的多,杭州的圈子、武漢的圈子、青島的圈子等等,不同的咖啡傳承或者基於地域的咖啡理解,總會有不一樣。

知乎不會因為誰的離開,而變得如何,大家都懂世界不會圍著誰轉。選擇離開究竟是平台的問題,還是自己的問題。至少孫泊川、Ray等老司機們在知乎贏得我的敬意。其實,能否反思自己挺重要的,畢竟咱們誰都不虧欠誰。


咦?開始手撕彼得譚?不知道為了什麼 看到彼得老師反覆提及的「譚式法壓法」就會自動帶入「拔罐兒」或者「刮痧」23333


不請自來……仔仔細細看了譚大師的一些回答和辯論!給我的感覺就像是……雷雷大師害怕動用內力打死了徐xiao冬,所以熟了比賽。因為輸了一場比賽是小事。人命關天,雷公是救了xiao東徐一命…


不懂咖啡的專業知識,所以不提對錯。但從品行看應該是個妄想症候群里的自大狂。

Ps:怕挨罵,匿了。


補充:

竟然有十幾個回答了,說明了譚老師真的知名度很高,我還是保持匿名好了

畢竟大家都說把人掛起來說不好,但我覺得這裡也沒有提到隱私的信息,還好啦,可能我的度比較寬一點。

縱觀了譚老師很多答案,確實有這樣的過感覺:我做咖啡很多年,我很厲害,我做了十幾年我什麼不知道?我見證了咖啡行業的發展,我有權說話。

再說回來,所謂第一家咖啡培訓機構,很抱歉我沒聽過,我也不記得世界上第一家咖啡館的名字, 也不記得中國第一家咖啡館的名字,但我怎麼記得國內第一家星巴克在北京。

接下來談談咖啡,正經的辯論:

1、金杯不是人喝的,我擦,不是人喝的是狗喝的嗎,世界人民喝了那麼多金杯,信不信這樣說出去要被人打的。

金杯,人家好歹也是歸納總結分析總結出來的一個大眾喜好的萃取率與濃度區間

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大數據,如果真的用大數據再來定這個金杯準則,數字可能會更加準確

哪怕它起源在美國,一開始是美國人的數據,但那會兒我們中國人也沒多少人喝咖啡啊

隨著時代的改變,金杯也有作出過調整,也是與時俱進的,反應了咖啡發展的歷史的,是歷史的一部分,是不可磨滅的,你要說它安全沒用我就不高興了

再說金杯在我們身邊的應用,它是一個標準,和q-grader差不多,我們可以通過出題考核,讓作出的咖啡蹦進這個區間,沒有這個的話用什麼標準呢?沒有q-grader的杯測標準我們用什麼的?

如果真的沒這兩個,相信還是會出現一些別的組織來做這件事,可能是義大利啊啥的,那個時候依然是要有人跳出來說這是不對的。

曾經做過一個實驗,每個人按照自己的喜好習慣來隨意沖咖啡,進行喜好的選擇,並測試萃取率和濃度,實驗結果是,我們幾個中國人最喜歡的萃取率實際上是在17-18%左右,當然這是個小規模的抽樣調查,結果放大肯定是不準確的,但又了金杯我們才有對照,有了這些框架我們才能更快的發展。

2、關於比賽

呃,突然不想寫了,不然顯得太較真

就總結一下吧

在譚老師的眼裡我等屁民各種理論皆為「民科」 無依據,無道理

國外的機構都是商業機構,黑心的賺錢的騙人的,提出的理論也是沒用的

懇請譚老師出一本系統咖啡學,真正用大數據,實驗結果來征服大家,屆時我一定拎著禮物登門拜訪,相信這樣的事情也會給咖啡屆帶來很大的進步。

以下為原答案:

看了回答才知道原來peter tam和很多人都有觀點的爭執,我就放寬心了

當我們的觀點和很多人都不一樣的時候,可能是先驅也可能是落後,這個說不準

但是如果用一種很溫和的態度交流相信大家也不會有那麼多質疑

交流是好事,望大家懷著謙卑之心,畢竟科技發展那麼快,今天的真理明天就變成了爛黃瓜

希望各位前輩繼續多多分享

最後 ,譚老師自問自答我也是覺得挺有趣的


仔細看了他的一些回復,似曾相識的語氣,就彷彿之前的一個應聘者跟我說,我在上島做咖啡做了5年,我什麼咖啡都會做。結果要他做一杯,拿著我pullman的鎚子敲手柄。。。我只想說,科學在進步,社會在進步,大家都在進步,這種不努力提升自己反倒到處胡說八道去污染魚塘的真是行業毒瘤。。。畢竟,現在魚塘太小,還需要太多太多的發展已經正確的引導消費者。。。


譚老師是物理學博士,宇宙咖啡第一人,藐視所有評委和參賽咖啡師並認為咖啡比賽拿到冠軍是恥辱!還有譚老師是達人咖啡師,用眼神判斷咖啡量並且誤差控制在0.2克之內,同時也不建議大家用電子秤,建議大家用眼神!

請看我和譚老師的對話,他告訴我,沒本事的去當評委,有自信的去比賽..... 然後我不知道 胡元正老師怎麼看 ,因為他是國際評委。最後我期待譚老師用他新書的知識和本事還有自信贏得中國冠軍,代表中國拿到世界冠軍,帶著咖啡圈的朋友們贏取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


有嚴師的底子,沒大師的風範。

挺好的。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