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房猝死一般是什麼原因,哪些人需要特別注意?

健身房猝死的人有的煙酒不沾,飲食睡眠大多很規律,生活習慣很好,為什麼還會遇到這樣的事?

遺傳?先天性心臟病?血糖?健身房環境?

哪些人群需要特別注意?

這種情況發生在自己身上時有哪些徵兆?該如何處理?


謝邀。

·

我覺得可以把健身房猝死歸併或部分歸併到運動性猝死中來。

這個話題比較重要,我說細一點。

引起運動猝死的主要病因源頭是什麼?

在美國,運動猝死的主要原因90%以上是心血管疾病,如下表。

我國因為營養結構等原因,心血管疾病發病率沒有這麼高,但是整體趨勢正在向美國發病率接近。

而且我國對這方面的統計調查尚不健全,對2000-2007年間可確認死因的案例統計分析結果顯示,死於心血管意外者佔比為80.7%,死於腦血管意外的佔比為17%,死於其他意外的佔比為2.3%

·

從上面的數據,你也可以看出,運動猝死,絕大多數都是心臟和血管(腦血管意外也是血管)出問題,因而,如何保護心臟和血管,是我們預防運動猝死的重中之重。

·

運動為什麼會是猝死的誘因?

運動時,運動負荷(某一運動方式下的運動強度和持續時間)是誘發運動猝死的因素之一,猝死的危險隨運動的強度增加而增加。

運動時,體內兒茶酚胺增多,使心肌需氧量增加,心臟負荷加重,促使潛在的心臟疾病發作。

大量兒茶酚胺,對心肌起毒性作用,從而引起心肌應激性增高,增加心室顫動的應激性和激發冠狀動脈痙攣、心肌缺血,引起心律失常或心肌梗塞,甚至猝死。

機體需氧量增加,當冠狀動脈血管存在病變或其他原因使得急性供血不足,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表現為急性心肌梗死。

運動時,機體肢體血管大量擴張,心臟供血發生障礙引起心肌相對性局部缺血。

運動時,可出現血管內膜出血、間質出血或動脈粥樣硬化破裂,堵塞冠狀動脈,導致運動猝死。

運動時,植物神經平衡失調及心肌電介質鉀、鈉離子變化,可能會導致心肌傳導紊亂,也可以引起心肌代謝性壞死。

運動時,交感神經活動增加,血管收縮壓升高,從而容易造成原有動脈硬化、腦血管瘤或血管畸形破裂出血而致死亡。

運動時,血液遊離脂肪酸產生的速率加快,可使血液曾高凝狀態,血液變粘稠,流速減慢,導致心源性猝死和腦源性猝死。

運動時,由於積極主動的鍛煉體驗,會出現欣快感,使鍛煉者心情舒暢,興奮性增高。這種體驗會掩蓋超負荷下的身體疲勞。錯誤的感覺可能促使運動者增加運動量,以致超出身體限度引發猝死

·

運動猝死發病的項目?

如前所述,運動強度較大、參與率高的項目出現猝死的幾率較高,對2000-2007年間運動猝死的案例調查顯示,在運動猝死人群中,跑步佔33.98%,足球10.68%,籃球約8.74%

運動猝死發生的時間?

運動猝死的時間分布可能跟參與運動的習慣時間有關,但早上運動發生猝死的比例明顯偏高,這可能與早上人體從睡眠到醒覺,機體的適應需要時間有關。提示我們選擇鍛煉時間時,也盡量考慮這一因素,且早上鍛煉時,選擇緩和的鍛煉方式。

·

如何預防運動猝死?

1,重視運動中猝死前兆:胸悶、氣促、心慌、心痛、噁心、心跳突然加速、極度疲勞等情況,有發現相關癥狀後,應及時降低運動量,採取適當的應對措施(深呼吸、呼救、電話呼叫好基友送醫等等)。

2,增強預防意識,定期體檢,定期做心電圖和超聲心動圖。超聲心動圖檢查能鑒別心動性心臟病和病理性心臟病,及時發現潛在的先天性心臟病。(如果價格便宜就好了)

3,對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或全身其他地方感染要警惕,有相關病症時,不參與運動量較大的全身性運動;這樣可以有效避開病毒性心肌炎所致的猝死。

4,了解自己的安全運動心率,中年人因為肥胖等原因,決定重新開始鍛煉時,要警惕開始的運動量,不要按自己青少年時的運動慣性使用運動量。

從小運動量做起,循序漸進。

5,對常見的心血管疾病癥狀有所了解,對應對處理的自救策略有所思考和準備。當然自救一般猝死癥狀只能在前兆出現時進行,急性發作時,一般已無法自救。

對他人出現猝死,急救措施包括心肺復甦(當然,這個需要考慮法律風險),急電120等。

6、有心血管疾病者,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運動,並且最好是醫療監督。

·

運動會猝死,那不運動了?

美國每年因運動猝死的人數約100人,每天猝死人數約1200人,運動猝死佔總猝死人群的比例為萬分之2.3。

因此,不運動可能得心血管疾病,在其他狀況下,也不知道是什麼時候就送了命;運動呢,如果你選擇合理的運動方式和運動量,可以降低風險。

So,看你咯,要是我,肯定做好防備,開開心心去健身……

·

看在我可能救了你一命的份上,來個讚唄。


健身房猝死有幾種原因都可能導致,我們健身教練不是醫生,沒法詳細解釋,但是我們能教你們如何避免。

1.運動前要保證上一餐已經消化得差不多了,不能剛吃得很飽就去運動,無論是無氧訓練還是有氧運動,只要腸胃還沒消化完畢,都會讓你產生噁心反胃的癥狀。一定要在餐後至少一小時才能開始訓練,體能基礎好的視情況而定,我們這些每天訓練的人,代謝快,平時也不會吃的太飽,有可能吃完半小時就能投入訓練,但是一般的會員千萬不能這樣。

2.也不能空腹運動,運動是個消耗能量的過程,有人知道減肥要求消耗大於攝入這並沒有錯,但是我想告訴大家,碳水化合物也能幫助脂肪代謝,如果你體內糖元缺少,頭暈眼花是很有可能發生的事。如果一個人意志非常頑強,一定要空腹運動,而且可以撐下來很久,那麼,他得不償失,由於體內碳水化合物已經耗盡,那麼脂肪消耗會變得很少,肌肉消耗會變得很多。這樣有氧運動,最後會減少你的骨骼肌含量,降低你的基礎代謝,你看是不是得不償失。

3.關注自己的心率,大家可以自己上百度學學卡式公式,計算出自己的運動心率區間。運動時,心率太低肯定是沒有效果的,但是心率超過了卡式公式計算出的最大值,你的心臟就會超負荷,很有可能出現暈厥或者猝死的情況。

那麼針對上面,給大家三點建議。第一,訓練前早一點把正餐吃完,每一餐飯八成飽就夠了,減脂的要吃得更少,至於說少吃多餐,那已經被證明沒用了,直接給我飲食減半。

第二,去健身房的時候帶著兩根香蕉,訓練前吃一根,這東西就是簡單糖,很好消化,不會撐著你肚子。訓練完再吃一根,保證你回家路上可以有精神和體力,不會有太累了而昏迷的危險。這不是危言聳聽,施瓦辛格年輕時就有從健身房回家的路上暈倒的經歷。

第三,自己學習卡式公式,早上起來總心率帶測試好自己的靜態辛苦,平時運動訓練一直關注自己的辛苦,相信我,在不請私教的情況下,這就是你最保險的方法。心率帶上淘寶迪卡龍,好像是這個名字,買一個自己用,150塊左右的東西有時候也能救你的命。

健身房會員猝死只是極少的個例,現代健身房不僅是帶大家增肌減脂,還有各種體態糾正,運動損傷康復。每年還是有大量的人從健身房獲得了健康,希望大家還是要對健身房抱有信心,勇敢地走進健身房。只要大家做到以上三點,就可以規避大部分的風險,其他還有任何問題都可以隨時問我。

謝謝大家耐心看完我的回答。


我前天去健身房時

私教帶我做了幾個動作

先靜坐 我真的咬牙堅持了一分鐘 真的是太累

然後讓我做了一個動作

雙手撐地 一個腳朝前 一個朝後 反覆換 用最快的速度 50個

做完後我就覺得我身體被掏空了

站起來後 我就覺得很不舒服 又噁心又難受頭暈 他媽的居然在那種情況下還想拉粑粑

我意識到了我不舒服 我就站了會 我想坐下

教練說不能坐 會變大屁股 然後我堅持了一會 不行了大屁股就大屁股吧 然後坐下來緩了好長時間

這種感覺只有我在洗澡快暈池的時候出現過兩次 真的巨難受

坐下 深呼吸 幾分鐘後就差不多了 (可能回答的牛頭不對馬嘴)


我不是學醫的,不過謝謝邀請,目前我在從事急救普及的公益,所以比一般人知道的多些,回答下我看到的一些例子簡單來說,因素很多,所有年齡段都應注意,愛運動的話可以考慮買個心率帶隨時跟蹤監測有沒有一些問題。另外,心臟驟停發生前一兩分鐘有的是有徵兆的額,這個是醫學界在研究的問題,很多時候外人都能發現這個人的不太正常(包括他自己),但是並不會意識到接下來發生的事情。。

我們的組織 第一反應 長期進行賽事里的急救公益保障,志願者們已經在馬拉松賽事里累計已經挽救10例突發心臟驟停,避免了猝死,有觀眾,也有選手,很多也不是年紀大的,是青壯年。

所以,從我們觀察的案例來看,無論平時身體怎樣,都有概率發生心臟驟停,並不是老弱的專利。有的人平時沒問題只是有天熬了夜第二天早起就突然發生這種情況,有的人是運動員,但是最近運動強度有點猛,比賽的時候也突然就那啥了。。。。

前兩天正好看了一個短視頻,裡面那個老大媽上一秒還在侃侃而談做演講,下一秒就倒地了。可以看到事發前一分鐘,她就開始有點晃動,不斷搓手,這個可能是她自己感覺到一些供血不足的情況吧(歡迎醫生大大來解釋)。


我說的通俗一點吧:

空腹,高燒,缺氧,熬夜,憋氣,硬撐;


學醫的來答一發。

本身有疾病的肯定要注意健身時訓練強度,作為健身教練在開始健身前一定要詳細了解,尤其心臟方面有問題的,最好不要隨意加進來,這是對他人健康負責,也是為自己負責。

另外看過幾個報道的年輕人猝死案例,都是之前沒有心臟疾病,突然發生,但都有共同點-要麼最近熬夜,身體很疲累,要麼正在感冒,同時也比較勞累,這類人一定勸他們回去休息,換個狀態好的時候來。這種狀態下風險是什麼?爆發性心肌炎。通常不大會有病毒性心肌炎,一般都是身體抵抗力實在不佳,比較弱的人容易得。如果熬夜非常疲累,也是抵抗力比較弱的時候。感冒了體內本身有大量感冒病毒,健身高強度再累一次,很容易爆發心肌炎,發生心源性猝死就一點都不奇怪了。

這些常識還挺有必要了解,既是對學員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


推薦閱讀:

如何從四樓逃生?
日本的急救車為什麼是歸消防廳管?
你需要知道的意外傷急救?

TAG:健康 | 健身 | 醫療 | 急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