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菩薩畏因,凡人畏果。難道是因為恐懼才修行或者皈依的嗎?有沒有更高境界的原因或者佛理?

菩薩畏因,凡人畏果。難道是因為恐懼才修行或者皈依的嗎?有沒有更高境界的原因或者佛理?


唱高調,耍花腔,終是花拳繡腿,自欺欺人。

真不如一「怕」來的長久而實在。

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

可以讓自己精進修行而直到成佛的一個信念,就是無上的菩提心!

有一種功夫,叫八荒六合唯我獨尊功。名字聽著好霸氣,結果天山童姥走火入魔,不人不鬼。受盡了李秋水的奚落。

有一種功夫,叫打狗棒法。棒打雙犬不回頭、天下無狗。走遍江湖無有對手。

光名字好聽有Egg用?!


恐懼當然不是什麼境界,對一切沒有恐懼沒有貪沒有厭沒有恨,才是正道。

短暫的恐懼轉化為修行的動力,也很好。停留在恐懼上,則是最大的愚痴。

不說佛法了。常人中,本身自自然然沒興趣幹壞事才是好人,僅僅是因為害怕懲罰才不敢幹壞事,算什麼呢?!

修行的第一因,應該是,追求真相。


彌勒。菩薩摩訶薩有四種畢定誓。何等為四。

一者 畢定成佛 轉於法輪

二者 生死眾生 令得解脫

三者 令無量眾生 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四者 舍自身樂。令諸眾生得無漏樂

是名四種畢定之誓。


任何動機都可以是初學修佛的起因,沒有什麼高低的區別,實在說再高也還是凡夫的境界,始終繞不開滿足自我的內心動機。但話反過來說,如果真的是佛菩薩的話,又何必再來修佛。

不過菩薩畏因,凡人畏果。這句話不是為了說明修佛的起因,而是說明對於因果一事的理解,菩薩和凡人是正好相反的,凡人總是為結果而苦惱卻從不在當下的因上下功夫,而菩薩總是在當下的因下功夫,而從來不會為將來的事情煩惱。這裡的菩薩你可以理解為想開的人,凡人就是那些想不開的人。


你可以為廣度有情而修行


我現在最好奇的是「菩薩畏因、凡人畏果」這句話是從哪裡來的。求指點……


菩薩犯錯,基本上都是知道這是錯,而無意中犯了.

雖然,都是小錯.

但是,菩薩犯錯,果報很大,懲罰亦很大.

就像最高級領導人一樣,一步都不能錯.

一錯就是禍.

修行等級越高,越要在細節上下功夫.各種戒,都要小心.不要錯.

同樣的錯,等級高的,受罪大,等級低的,受罪小.

這也與智慧分不開的.因為智慧越高,如果犯錯,則明顯是明知故犯.故果報亦大.


題主不覺得這兩句話和「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很像嗎?


凡人畏果,這是普遍現象。幹了壞事絕大多數人都怕被別人知道,害怕受到懲罰,這是人類實實在在的大多數人的共性,也是事實,跟修行沒多大關係。

菩薩畏因,於我個人猜測,加上一點點粗淺的不能再粗淺的體驗來說,於修行中,起心動念(不善念,惡念等等)都是漏,都會成為煩惱可以鑽進來的空子,修行退轉,甚至造惡業的種子。這事真的挺要命的。

所以凡夫畏因,我的體會是害怕受到果報的懲罰。菩薩畏因,是因為極高的自我要求標準。而果報來了,不昧因果。

凡夫揣度,阿彌陀佛。


靜安寺平時供人進出的兩個門 一個題解脫 一個題般若 這才是學佛的目的 是最初的動力也是最終的目標 所謂畏因畏果 乃是具體修行中的表現 不是目的


更高境界的就是阿拉漢了,阿拉漢只有唯作心,無所畏懼,既不畏因,也不畏果。因為阿拉漢已經證悟最高果位,不受後有,脫離生死輪迴,擺脫一切煩惱。

我們的菩薩,也就是未成佛的釋迦牟尼,在苦行六年發現完全無用後,終於發願必要成就,於是當晚在菩提樹下證悟阿拉漢果位,也就是佛陀。

因為感到生死無常,無常故苦,所以皈依。皈依的緣起正確。

南無釋迦牟尼佛


推薦閱讀:

為什麼佛祖有頭髮而弟子要剃度?
為什麼境界不讓說,說了就壞境界?
如果對現在的生活充滿疑惑,厭倦,到底是應該用佛法平復心緒安貧樂道,還是應該需求改變?深度困惑迷茫。
如何理解佛法最終追求的無二元對立世界?
小時候每天堅持念經,生活得踏實快樂,能感受到智慧加持。為什麼現在就無法堅持禮佛、念經呢?整日煩躁不安

TAG: | 修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