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對個體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這些影響是怎樣形成的?

本題來自知乎圓桌 ? 以家的名義更多家庭相關的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謝邀。

問題是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原生家庭對個體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第二:這些影響是怎樣形成的?

先回答第一部分:原生家庭對個體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利益申報:我是一名心理動力學取向的諮詢師,所以比較重視成長經歷的影響。我的答案是:影響應該是方方面面的。從你小時候乖不乖,進入學校如何學習,跟老師關係如何,能不能跟朋友好好相處,如何度過你的青春期,之後怎麼跟別人談戀愛(或者不談戀愛),喜歡什麼樣的工作,跟領導、同事關係處得好不好,生不生孩子,生了孩子之後怎麼教養,再長遠一點,根據同樣的原理,你教養出來的孩子會不會出現問題……是的,我不是在開玩笑,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就是這麼大。我在廣州的愛靈心理諮詢中心工作(好吧,我就是賣廣告),每周一我們會進行一次新接案例的分享會議,為了幫助接個案的諮詢師更好地理解來訪者和提供更好的幫助。每一次的會議,我們都會聽到各種帶著心靈痛苦前來求助的故事,而他們無一例外是帶著各自的原生家庭故事走進諮詢室。

在這裡向各位看官抱歉,上面的每一個影響都需要用無數的文字來講清楚,所以我乾脆就不展開來講了。

再來聊聊第二部分:這些影響是怎樣形成的?如果要簡單的回答,那就是在父母撫養你、教育你的過程中形成的,在他們跟你在一起的分分秒秒,甚至不跟你在一起的分分秒秒中形成的。

這個答案可能是不能讓人滿意的。我嘗試給出一個稍微具體一些些的答案。

首先,每個個體的心理發展需要照料者(caregiver)給予足夠的營養,比如在嬰兒時期及時滿足嬰兒的需求(吃喝拉撒什麼的);長大一些的時候,給予足夠的自由,讓孩子去探索世界;維持一段良好的夫妻關係,這為孩子提供安全感以及第一手的親密關係教材。還有很多,就不一一說了。這些是每個個體成長需要吸收的心理營養,如果你吃不夠營養不良的話,想想那些在非洲吃不飽飯的孩子,他們瘦弱的身軀,還有他們對於食物的強列渴望(過度補償),你就可以稍微理解那些心理不健康的人,稍微對他們產生一些慈悲。

其次,我們都有一個自我。這個自我並不是一出生就有的。我們出生時就像一張白紙,什麼都不懂。知識,包括我們怎麼看待我們自己、怎麼看待別人、怎麼看待事情、怎麼看待世界等等都是從外界學習而來的。學校、網路當然會學到一些,但最早的,進修時間最長的永遠是我們的原生家庭。另外,原生家庭給了我們第一套世界觀的雛形後,我們就會傾向在這套雛形上發展後面的部分,畢竟,誰沒事會把基礎敲爛了重新建一個呢?打個比方說,當我們在家庭中接收到一個信念:我是個愛打架的壞孩子時,我就會依據這個去跟外界互動(打架),然後從外部世界接收到反饋(我們打架了),進一步加固我們的信念,最後這個部分固話下來。而當很多很多不同的部分固化下來,他們堆砌到一起,就是我們的自我了,或者更直接地說,那就是我們了。

寫道這裡好像有點灰暗,其實上天還是給我們留了一條生路的,這條路叫做反思。我們的確是非常受我們的原生家庭影響,也會受我們的生物本能、先天氣質、社會環境、傳統文化等等的影響,但是,當我們願意靜下來進行反思的時候,我們就有了自由的機會,邁出了自由的步伐。


簡言之,原生家庭和社會作為外部條件與人自身的悟性共同塑造了現在的你。原生家庭產生的影響可以是方方面面,當然這個影響是有好有壞的,就像家教有對有錯一樣。我認為家庭教育可以分為顯性的和隱性的,前者是父母有意識的行為,或者是其自認為對的行為,而有些行為雖然對孩子產生影響,但雙方都意識不到。所以說家教並不僅僅是父母督促讀書,而是言行舉止的潛移默化,影響是方方面面的,比如如何對待配偶和家人,如何結交朋友,如何看待社會,如何理財,有哪些生活常識等。 當孩子成年,面對更大的世界,所習得的情感,觀念都會受到檢驗。有些人會在檢驗中自我修正,有些人則不能。如果是曾經的經歷導致的思維邏輯,情感生髮出現偏差,而自己又一直沒有發現,那就去反思,現在的自己是什麼情況,是為什麼,應該如何跳出來,這是有益的。這是促進對自我的了解,一般人們知道來龍去脈後更能釋懷,促進關係,而不是讓其對過去生怨恨,相反是接納和開悟。關於原生家庭的書和案例很多,讀了一些,結合自身和身邊的一些體會,還是很受益的。 以前在學校上班,一個平時陽光外向的學生幹部,和我說到自己的家庭情況時就忍不住流淚,父母離異,父系家庭包括父親對其都不太接納,她做事處處爭先,又比較隱忍,雖然得獎很多,也常常顯得大方樂觀,但看得出並不是底氣十足的快樂。可惜那時我剛上班,雖然知道她受原生家庭影響大,有心結,心中很疼惜她,但還不太懂得接納和共情,也不太敢直面自己脆弱的情緒,沒有給她太多幫助。


有感而發,想說一下所謂家庭陰影,童年創傷的話題。如果題主有想法在過往經歷中找出合理化現在行為的原因,不妨換個思路。

前些日子看了一本書,叫「被討厭的勇氣」,主要介紹阿德勒德心理學。

不同於佛洛依德,阿德勒否認精神創傷,認為過去的事情對現在是沒有影響的,你只活在當下,活在你做的每一個選擇中。他認為一切試圖在「過去」找原因來解釋「現在」的行為都是在找借口。比如所謂心理創傷並不存在,人們是為了眼前的需求而創造了心理創傷。

一個小例子,有的人性格孤僻,拒絕建立親密關係,認為原因是父母常年吵架冷戰,自己對惡劣的關係耳濡目染。但其實問題的根源是他缺乏自信,害怕被拒絕後帶來的尷尬和傷心,為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他反覆在心中強化自己的經歷,併合理化封閉自己的行為。實際上,在這裡創傷被當作了盔甲,使自己不用走出心理上的舒適區域。

傳統的心理治療都是在「過去」上下手,試圖用過往經歷來解釋行為根源。但本人很贊同阿德勒的心理學,與其找理由,不如找出你想找理由的動機,並鼓起勇氣開始行動。家庭和過往並不能決定你,只有你才能塑造你自己。


越長大越發現家庭 對孩子性格的塑造影響很大。教育,世界,社會等都會影響你的思維方式、三觀、眼界等,但是性格與行為方式方面卻無法擺脫從小以來父母對你留下的烙印。不恰當地說,「本性難移」。如果計劃生小孩,就一定要對她/他負責,該愛時狠狠愛,該放手時讓他放心向前走,人生中,最大的幸福與喜悅應該就是來自於家庭~


所謂「三歲看大 七歲看老」 童年收到的各方面的影響主要來自原生家庭,大約佔比64%

【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三觀:價值觀 人生觀 世界觀

2.原生家庭的貧富程度導致個體的金錢觀

3.心理素質的高低

4.道德觀

5.氣質

6.性格

【影響原因和因素主要包括】

1.共同生活的親人的言行舉止

2.家庭條件和社會地位

3.與生俱來

4.個人的修復力

————————————

————————————

幸運的個體自然會有一個幸福的家庭

如果你沒有這麼幸運 童年沒有這麼幸福

只要你的修復力足夠強 心理素質夠好

只要你想強大 你就能逃

然後飛


我向來都認為家庭對個人的教育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這種影響是在方方面面的。我想挑一點來說——那就是家庭教育好的人,眼界會更加開闊

我有個北京的朋友在外交學院里讀過書——她從小就跟著身為律師的父親四處認識不同的人,聽各行各業的人說話,了解他們的思維特點。所以她從小就很懂得人情世故——懂得如何結識比自己厲害得多的人,如何通過人脈實現自己的需求,如何等價互換。這些人際交往的眼界,確實是家庭教育出來的。

一個南京的朋友,出身於二本學院,由於家人給他很好的工作規劃思路,理清楚社會發展的格局,讓他很好地定位自己,後來參加了斯坦福大學的項目,並走向了創業的道路。

一個武漢的朋友,家產過億,於是一出來自主創業,獲得家庭的資助就是幾萬幾萬的。再加上有一些開闊的項目資源與商業思維,賺錢的思路跟其他人就很不一樣。

與上面三個例子相反的人特別多。

有的人人際交往圈子狹小,只懂得讀書的同學以及工作的同事,想不到自己邁出去多認識一些厲害的人。

有的人職業規劃路線單一,父母從小灌輸好好學習上好大學找好工作的籠統概念。除了走獨木橋,就沒有其他人生髮展思路了。一旦從獨木橋上摔下來就怨天尤人,覺得這輩子就完蛋了。

有的人金錢觀吝嗇小氣,只會鑽牛角尖賺灰色收入的小錢,從來不考慮社會責任,能站在家庭角度考慮問題已經是謝天謝地了。

歸根結底,原生家庭對個人成長中眼界的影響很大。


原生家庭對人的價值觀、生活習慣有影響


上個月看了本書:

魔鬼經濟學,裡面有大量的樣本統計,關於家庭各個方面的因素對孩子成長和智力發育的影響……統計結果令人大失所望…父母的行為對孩子心理人格的塑造作用微乎其微,相對來說孩子們更容易受到身邊同齡人的影響……而父母的影響基本只停留在基因上……但畢竟人們只相信他們願意相信的東西…有興趣可以詳細閱讀


推薦閱讀:

從小被親生父母遺棄,中間只見過一次,工作後和他們相處一年矛盾重重現在想離開,該以什麼樣的方式離開呢?
人的一生中,難免路過一些假太陽
覺得自己不愛父母,只是覺得自己對他們有責任而已,這樣對嗎?

TAG:心理學 | 原生家庭 | 親密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