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圈子不同,不必強融》這篇文章?

廢話不多說。

原文鏈接:

圈子不同,不必強融


匿名回答,這件事發生在上個月,某夜,無聊,刷知乎。

看到了一個話題,說的是你身邊有沒有特別勤奮的富二代。

這個回答很長,一開始我隨手翻了翻,可是看了一半,又回過頭重新讀起。故事說的是答主自己的故事,大概說了他家境很好,可是從小仗著自己家境很好,沒少讓自己的父母煩心,父母也有點恨鐵不成鋼的意味。然後答主被父親攆了出去,帶著自己的那份倔強和不服輸的心,小小的年紀就自己拚命奮鬥,拚命努力。過程確實就像問題那樣,富二代,勤奮。所以感覺很真實,但是答主是匿名回答,所以鮮少人知道,我順手就搶到了板凳。

然後我和匿名的答主有一搭沒一搭的聊了起來。隨後又加了微信。微信中,答主很謝謝我在匿名的答案中看到了他的答案,也能對這樣的答案有認同感。彷彿就是多年未曾見面的朋友,對你這些年的努力給予了極大的感慨和關心。一句話,就是,有人看見你的成功了,而且對你的成功很是羨慕與嫉妒,人生有了極大的成功感。

確實,在答主的答案中,可以看出他確實蠻厲害,至少在他的身邊的朋友中,他的賺錢能力蠻強的,而且很能吃苦。是個算上優秀的人。而答主也對我這樣的慕名者,沒有什麼特別的架子,反而開口就說,我是他的知己。感覺來的時候,你就是我的知己,是我的朋友,這輩子就交定你了。

反過來想,確實啊!我要是匿名寫了個東西,沒有幾贊,沒有評論,來個人,突然說很是認同你的觀點,為你這麼多年的努力感到驕傲。我也會隨口說出知己這樣的話。然後,我是那種,你和我來真誠,我和你對文藝的糙漢子。我就很認真的說了句。「是的,很高興認識你,知乎,就是,知己、在乎。」他也感動啊!隔天還在朋友圈裡發了個說說,還加了一句「知道,在乎」。這樣的感覺真棒有沒有啊!猿糞啊!一聊就是朋友啦,知己哇。

然後我和答主也有一搭沒一搭的聊了兩三天,也是因為我們之間真的不熟,而且,他也是邊讀書,邊做生意。本事我家裡也是經商,小本買賣,比不上他的公司和項目,但是我也知道,肯定很忙很累。所以也沒有過多的打擾。所以短暫的寒暄過後,就是下面的事情。

今天,我在閑來無聊。(無聊害死人啊!所以那句話說的好,多去看書,少刷知乎)翻了下他的知乎,看了他最新的答題,粉絲量也從原來的個位數,變成了現在的3k+,關注量也從原來的大幾十變成了,二十多個知乎大v,然後,我發現我不在他的關注裡面。然後我想,可能太久沒聊了。或者是什麼原因吧!

畢竟我在想,不關注就不關注唄。我又不是什麼大人物,也不想得到什麼。因為我是覺得,我和他一是同齡,二是他的吃苦精神蠻值得我去學習的,三是我感覺有個這樣的朋友也不錯。然後我跑到微信那裡,準備重拾當日,知己之情,然後我就逗逼的發了句,「大兄弟,最近蠻火的啊!吃了十一個香蕉。」然後,我就等待他逗逼的回復。沒有反應,想是應該在忙,下午對象發微信給我,拿起手機看了下,哎呦喂,這位還是沒回復,我再發一句,「最近生意不錯啊!」然後彈出來一個對方不是你的好友,需要驗證的系統對話框。哦,被拉黑了啊!就是說我上午還是他好友,然後,下午就被拉黑了。我們就從所謂的陌生人變成知己,又變成陌生人。其實我到現在還不覺得這是什麼。想是,可能他忘記我是誰,然後我再次申請驗證。加好友。直到現在我認為可能他在忙。沒時間玩手機唄。

題目叫做圈子不同何必強融。我真覺得,這句話,一方面是對的,一方面又是不對的。就像我這樣的情況,雖然身份懸殊,價值懸殊,但在一件事上,你們有了相同的觀點,那你們就在一個圈子裡,或者是說,他認可了你。但是如果你和他不在一個思想上,那他,就會用所謂的圈子給你施加一種你不是同路人的思想。要麼他離開你,要麼,你離開他。(地鐵上有個漂亮老外妹子,這話題跑的有點遠。可是真的很好看。)

確實,我在知乎這種年薪8位數才敢稱v,7位數年薪才敢答題的地方。我算貧窮,貧窮體現不僅是物質,更是思想。我有一種在知乎上,看了某位認同的答案,或者是哪個美女、大咖,想要去了解一番,若是有緣獲得回復則是更好的屌絲感,可是別人就是別人。他拿起手機是大V,年薪8位數,可是放下手機卻是滿臉的憂愁,股票跌啦,資金沒有收回啊!

圈子,難融,這是肯定。人生來平等,只是難度係數不同罷了。但是想要融入圈子,不是靠別人對你的憐憫,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得到別人的認同。

人為什麼要融入圈子,不過是提高自身的逼格,或者獲得某種利益。你會從小圈,努力到大圈,從青銅圈,進步到鑽石圈。都是靠你自己的努力啊!

一個圈子融不了了。就要審視下自身,是自己太弱,還是比他們都強。適當的巴結可以省些力氣,但過度的降卑只會讓你變得越來越差。馬雲不會和菜市場的農夫討論IPO。你也不會和習大大討論什麼時候收復釣魚島。

這個社會的圈子就像坐交通工具。到你的地鐵站了。你就該下車,然後選擇是該換飛機,高鐵,還是繼續擠公交車。

我嘮嘮叨叨寫這麼多,也是因為我無聊。對象罵我,有時間去做套雅思題虐虐,別憂傷來憂傷去。不過呢,謝謝你們抽出時間看我的答案,文筆不好,還需進步。謝謝你們!

當然這位朋友又加了我。


朋友圈轉的人太多,我也看了。

就我自己的感受,覺得寫文的人,就跟那些微信群發消息看有沒有被人拉黑的一樣,幼稚,以及,閑的蛋疼。

我看到的優秀而自信的人(好吧,比如我自己),不用低聲下氣、不用高冷、也沒有玻璃心。身邊的人也沒有文中寫的那樣尖刻那樣low,一般不會去關注自己有沒被排斥,也不會去排斥誰。


之所以選擇匿名回答這個問題,大概是因為我要講的一段故事。

我認為這個道理是對的,如果這個道理不對,那麼也不會有人去認同。當然很多人會說這是雞湯文,雞精文,那都無所謂,原因在於它是否起到一個警示人生的作用。事實上大部分的雞湯只是看過的幾秒有些感觸,剩下的時候就剩下乾巴巴的硬道理罷了,這篇文也是一樣,我看過很多人說作者寫的都是廢話,那麼我也寫一篇文章來講講我的故事,告訴你們什麼叫做圈子不同。

大概初中高中的時候,我並沒有像出國留學那段日子一樣孤獨,我身邊總是有很多好朋友,大概也是因為當時比較年輕,沒什麼心機,所以談不上什麼互相陷害。而我自己也很少寫這些東西去控訴,如果知乎沒有匿名這個選項,我大概也不會寫。

在我剛剛去美國的時候,認識一個在國內大家都互相聯繫的姐姐,她為人看起來很不錯,待人接物都挺暖心的,經常會問你東西準備的怎麼樣,或者告訴你一些年紀大一些的女孩子應該注意的事兒。我當時認為這將是我在美國最好的朋友。後來她又找了另外兩個女孩一起合租,分攤房租、水費、電費那些瑣碎的費用。唯一一點不太好的是,她家裡條件一般。你會問家裡條件一般的人怎麼會去美國留學,據說學費和生活費都是她男朋友家裡出的,她男朋友算是個有錢人。而她自己家裡則相對拮据一些。不出去的人大概不知道,其實很有錢,有錢,中等家庭的孩子都可以出國。她那個時候問我一些問題,大概就是家裡條件如何,是不是可以一起生活之類的。

老實說我的家庭條件比她好很多,起初大家一起購置傢具,買菜做飯,分攤房租那些費用的時候,我並沒有很在意。你會說所有東西乘以6之後都變得貴了很多,但是要在那個地方生活,也沒有辦法。她買東西的時候都會問我要不要一起買,對我很關心,大家也會一起包郵買化妝品和傢具。當時我能看出我們兩個條件的差異,但是我覺得應該加入那個圈子裡,所以我說我的條件也很一般,和你差不多。

大概這就是說謊的代價,慢慢大家生活起來,她就和另外兩個女孩熟絡起來,慢慢疏遠我。起初我們兩個一個房間,另外兩個女生一個房間,但是她覺得我晚上睡得太晚(11點……考試會熬夜複習),自己搬到那兩個女生房間去了。好在房間夠大,她們三個人也住得下。我當時很傻,沒有想過房租分攤的問題,因為當時我們的房租是1600刀一個月,我們每個人400,兩兩女生一個房間,平攤剛好。

但是她搬去那個房間之後,並沒有和我說過房租的事兒,而我們一個月的費用大概還有水費飯費其他各種費用堆在一起,考試的時候也很忙,我又很SB的認為這些都沒什麼,對,我是個SB。如果當時我早點和她們三個說房租的事兒,也就沒什麼了。而事實上她們卻認為我一直占著小便宜。

事實上的確是,三個人平均一個房間,雖然她們那間的確大了一些,但是也不應該我還是四分之一的房租,但是那個姐姐始終沒有和我講過房租的事兒。

大概過了兩個月,我發覺身邊的那些朋友都開始不和我講話。包括同住的另外兩個女生。然後才知道她把我的事兒添油加醋的和班裡所有的人說了一遍,因為一開始我們都玩在一起,圈子也早就固定,所以其他圈子你想要融進去,也很難。我突然發覺自己在這個異國他鄉是孤獨的一個人。我經常在街道上漫無目的走,一直走兩個小時,但是沒有終點。我承認的確是我的SB導致今天的結局,但是我沒想到因為100刀的費用,或者150刀的費用,就要和我拚命。因為我覺得平時大家一起吃飯一起買東西的時候,我都會付錢給她們墊付,她們有時候也不記得給我,我都覺得沒什麼,算一算那個費用,也比每個月150刀的差距多很多。我想,大家一起住不要計較太多,大概是她們三個的家庭條件比較接近,更好走近一些,而我們原來四個人在一個房間徹夜的聊天也都變成最諷刺的回憶。後來的生活里,我聽到其他人說起那段時間,其實那個姐姐和班裡每個人都說了我的好多缺點,而班裡的那些人不論是否和我接觸過,都選擇相信她說的。

在這裡你可能覺得我說話有點胡扯,150刀怎麼說都1000多塊錢呢,可以買好多東西。你怎麼能不記得給1000塊錢,分明就是想佔便宜。而事實上其實在美國吃一頓麥當勞正常的套餐就要20多刀,人民幣一百多,而在外面吃中餐或者西餐比快餐貴很多,還都要給15%以上的小費,其實,150刀在生活里根本不算什麼。

其實我很慶幸認識了A和B兩個人,尤其是A。A和我一開始就屬於兩個不同的圈子,後來因為一次集體旅行,剛好7座的位子缺了一個人,算上我攤車費,也就剛剛好。那一次旅行我玩的很開心,我和A徹夜聊天,聊了5個小時依舊還是有話題,她其實在很多人眼中也算不上什麼脾氣非常好的人,但是我們就是很有默契。進入A和B的圈子,我突然發現很多事不一樣了,大概是大家條件比較相似,比如這頓飯我們吃了300刀,我來付一頓,下一頓150刀,她來付一頓,我們都沒有因此尷尬。我最感動的是在我生日那天,A送給我一個超過300刀的禮物,我當時一下哭了出來。然後A告訴我其實相處下來覺得我是個不錯的人,和那個姐姐說的完全不一樣。但是除了A和B,沒有人願意真的相信我很好。

其實強融的代價很大,因為選擇不慎會造成的結果是很長一段時間你都會沒有朋友,每晚都會哭著把被子浸濕,但是起床後你發現沒有人過來安慰你,你要擦乾眼淚繼續一個人去上課看著其他同學談笑風生。

但是人依舊是很勢力的動物,在他們發覺你是個有錢人,你未來可能有利用價值的時候,他們又會蜂擁而至。

我剛去美國的時候,摘掉我身上所有的飾物,我想大家應該都不喜歡高調的女生。而越來越往後你發現,每天穿運動服背COACH包都會被嘲笑,你就會發現這個想法很SB,是的,我很SB。

如果這條回答被人看到的話,我想他們會罵我是個SB,那麼我就先對自己說了。認識A後,我發現A和B每天都用奢侈品,而且大家依舊還是喜歡和他們玩。有一些是希望巴結著,很少有人能真心對她們。其實她們都知道這些。但是A說,她看到我應該是和她們一起玩的,因為我和A與B都有能力消費奢侈品,我們自己也有相當可觀的收入支撐我們來消費。我開始扔掉我從超市買來的快要爛掉的衣服,和A與B一樣享受生活。

世界突然就變了,當時我甚至聽說有一些人覺得我大概是中彩票了,問A和B到底怎麼回事兒,A很是理直氣壯,其實XX她本來就很有錢。

於是我漸漸發現好多原來沒有交集的同學開始給我的微信圈點贊,或者主動和我打招呼。但是我已經沒有在乎了。除了A和B,我也不必強融什麼圈子。我們有時候會去LA的蛋糕店吃蛋糕,會去逛街逛到腿斷,會去工作加班忙到凌晨。比起當時那段不堪回首的陰影,我只是覺得這文章說的太對。

不過,多數人還停留在SUNNY那一層,因為你覺得身邊有一群人就是有朋友,因為你還沒懂,還沒到SUNNY的後期。

另外,最後留一句話,我並不在乎你們怎麼看我,因為我覺得古力娜扎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她在節目里痛哭自己受了委屈,而不是因為她是個小三。眼淚要留給自己的被子。

可以拍。


最近看完《被人嫌棄的松子一生》感受只有一個:人要自尊自愛,千萬不要自賤,凡事不要太刻意,也不要把每個人都當成你最後的救命稻草,因為只有你自己可以救自己,與其說上帝即使愛,還不說我即是上帝。


我的理解是,圈子是按行業專業領域的不同劃分,而不是人對人的傲慢與偏見。博士和碩士不是兩個圈子,醫學和電氣才是。

通過排斥他人來獲得自我肯定和優越感,其實內心是很虛弱的。

有新人來公司,女性,胖,不好看,被排斥。作為焦點人員,人氣中心,我主動帶她進圈子,給予足夠尊重與重視,化解她的尷尬,自然大家目光轉向她,很快就融入了進來。

之後並不需要深交啊?!正常同事交往就可以。只是在勢弱的一方給予多一些幫助,幫她快速度過過渡期,使她進入一個正常的平台。這樣我的魅力才有了意義,哼哼~

嗯,我是陽光暖男中央空調,不過我有節操。

對於文章的看法:

取這樣的標題,利用概念轉換的偽邏輯來引入生活引起共鳴。

作者要麼境界不夠,要麼心眼不好!


看到朋友圈有人轉,不過轉者寥寥。一開始是長輩發的,不得不讀⊙?⊙後來有朋友轉。剛開始感覺和讀所有那些反覆說要自己強大才能擁有強大的人脈擁有資源的那些文章類似,其實本質上還是說不同人不同圈子。透明天花板不僅僅存在於職場,同樣存在於日常,或許和清風俱來,水波不興相似,先做好自己再考慮環境。

其實文中所說的圈子,更多代表的是一種個人所渴望又暫時得不到的(也許是略高層次的環境),所以很多人渴望去融入,渴望去籍此得到周圍人的認可,渴望籍此提升自己,這無可厚非。只是在此同時,不應該是盲目地用力過猛,而應該是理性思考,我真的需要去融入嗎?我想要從中獲得哪些收穫?我需要做哪些事情才能與他們靠近,這些是否違背了我的本心?思考之後,再根據自己的答案做出決定,再決定要如何做。

總之,個人覺得,是否融入,它總體的衡量標準應該是是自己從中是否會覺得愉悅,自己是否能從中得到不斷的成長(`?ω?′)


其實我覺得不管故事講的怎麼樣,文中那個一開始拚命想要融入的女孩,的確似曾相識。而且我見到的那樣的女孩,的確很不受大家待見。

我很怕在職場上碰到那種極其熱情的人,沒來由的過度友好,只會讓我想要逃離。我雖然不會針對這樣的人,但是也會長時間的敬而遠之。在我眼中,大家能否相融,是一種緣分,而非一種可被努力而達成的結果。


這就叫圈子不同


好道理。我來談談我覺得還不錯的方法論。

圈子不同,萬一大家一起共事,要按照基本的禮節來。大家玩不到一起去,不代表要打壓你,不睬你,也不是得過且過忍讓你,是大家按規矩來做事,理性討論達成共識,一起把事做好。因事而聚,事畢人散。事情重要,看的是事。

圈子相同,大家一起做事,也要有禮有節。不是說大家客客氣氣,表面配合。而是相互配合,幫忙在實質上。這叫因人而聚,事散人聚。人重要,看的是人,當然事情也要做好。


看完了,卻不知道該從何評價。

「圈子不同,不必強融」本身就代表文中王爺一類人群的價值觀,有些人不認同,只是因為跟你不屬於那類人群罷了。


有沒有發覺讀完那之後,再看評論,突然發現白讀了,有沒有


故事敘述略詭異,但是道理並不覺得不對


第一次看到把排擠別人說得這麼清新脫俗的。

當你和你的同事在一個組的時候,不管你願不願意,工作上你們都是同一個圈子的人。Sunny並不是想和王爺他們成為私生活中的好友,只是想讓同事之間的關係變得更融洽,在公司,Sunny不是圈外人。

在日常生活中,Sunny這樣的女生我見過不少,都不像文中所形容的那樣不受歡迎。

我們公司今年春天來了一位實習的女生,她來了之後不久,就買了水果請大家吃,平時大家想喝下午茶,她也會主動拿出APP幫大家統計點單,回一趟家鄉,就給大家帶來了美味的特產。

她的所作所為和Sunny從本質上並沒有什麼不同,而且她讓我們感受到了她想要融入這個集體,我們並不反感,領導私下說起她的時候,也會誇讚她。

我覺得你非要融入到一個和你三觀不合、興趣愛好不合的群里,確實是很勉強,還不如自己單飛。

道理是對的,但是文中的事例我覺得是有問題的。


到了一個新公司,想融入新公司里的圈子,Sunny的想法不是人之常情嗎?

首先是Sunny剛來時候的表現:

初來乍到,第一天就帶了雙份的零食,休息時遞給王爺,分給周圍的人。中午吃飯的時候,Sunny問組內其他人要去哪裡吃,大家投票說吃烏冬面吧,她就主動拿出手機來,說:「我來團購好了!幾個人?」下午大家偶爾偷懶聊天,說起上周末的聚會,Sunny也忍不住來搭話說:「那裡很不錯的呀,我經常去的!」

還有後面一段的:

Sunny把組內每個人的微信都加了一遍,只要有誰朋友圈髮狀態,她都第一個點贊,然後說一堆讓人開心的話。

我感覺,Sunny的行為並沒有錯,初看這兩段文字,Sunny給我的第一印象是:熱情、開朗、好交際。

我覺得不喜歡交際,不想強融新公司的圈子,又或者喜歡交際,想要強融新公司的圈子,這都是個人選擇,談不上哪邊對哪邊錯,真沒有必要把其中一種選擇定義為政治正確。

再看看辦公室同事對於Sunny搭話的反應:

然而這種情況下,Sunny往往換來的是熱臉貼了冷屁股。大家不但會因此中斷話題,甚至參與者都不知道為什麼會插進來莫名其妙的傢伙。

首先Sunny搭話的目的,並不是成為同事們聊天時的焦點,更不是讓大家中斷話題,她只是想參與進來。

一個到新公司的員工,想要融入集體,參與同組同事聊天的話題,這有錯嗎?怎麼好像被作者這麼一表達,搞得像Sunny做了多惹同事不開心的事情似的。

後面,旅遊的事件,當Sunny的同事不樂意和Sunny睡一個酒店房間的時候,Sunny是怎麼做的呢:

Sunny自己跑到總務去,說當天有事,可能不能參加了。

至少就這個行為看,我感覺Sunny或多或少表現出了她善良體貼的一面吧?

後面,那位王爺是怎麼評價Sunny的呢:

可憐嗎?她是把社交友誼看得太廉價了,哪能吃吃喝喝、隨便搭搭話就和別人成為朋友呢?雖然說感情的事,要付出才有回應,但是付出之前如果連對象也不看,那就是自討苦吃了。認識那些與自己價值觀完全不同的人有必要嗎?在他們每天談論婚喪嫁娶的時候,我覺得和他們多待一秒鐘都是在浪費時間。有些人可以被歸類為朋友,但有些人僅能止步於同事——除了工作關係,我們沒有別的交集。

看上去很有道理是不是?

槽點滿滿好不好

「她是把社交友誼看得太廉價了,哪能吃吃喝喝、隨便搭搭話就和別人成為朋友呢?」

——人家只不過是到了一個新公司,對新同事日常友善罷了,給你們分零食、幫你們點外賣、參與你們的聊天話題、給你們的朋友圈評價和點贊,這些都是日常友善,人家真沒想著一開始就跟你們成為推心置腹的好朋友,你會不會戲太多?

「雖然說感情的事,要付出才有回應,但是付出之前如果連對象也不看,那就是自討苦吃了。」

——這我就懵逼了,你們是和她一組的同事,她對你們表達她的友善不是很正常嗎?什麼叫連對象都不看?這話的意思是人家Sunny到了新公司不應該一開始就對你們友善,一定要一開始對你們冷若冰霜觀察你們一段時間然後再開始對你們表達友善才行?

「認識那些與自己價值觀完全不同的人有必要嗎?在他們每天談論婚喪嫁娶的時候,我覺得和他們多待一秒鐘都是在浪費時間。」

——是,你是可以有自己的交友標準,可是人家Sunny一開始剛來的時候,有跟你談論婚喪嫁娶嗎?說得好像你自己很高大上一樣,給你們分分零食,幫你們點點外賣倒成了她價值觀有問題了,你也就剛認識人家就完全知道人家的價值觀是什麼?

「有些人可以被歸類為朋友,但有些人僅能止步於同事——除了工作關係,我們沒有別的交集。」

——我也就搞不懂了,對同事友善一點就等於要和同事建立工作之餘的深厚友誼?朋友圈給同事點個贊評個論就等於要和同事變成好朋友?人家只是想讓同事之間的關係變得好一點而已啊,怎麼就說得好像Sunny厚著臉皮非要在工作之外和你們成為多好的朋友似的?

我真不反對在公司就專心工作,不要去多想那些有的沒的,但是我不認為Sunny的做法有錯。在現實中,普通人里,往往像Sunny那樣的人更加受歡迎,而像文中王爺那樣的,除非是在公司達到一定職位了才可以這麼做,職場新人還是學習Sunny一開始對同事的態度比較好。通常而言,領導也會更喜歡Sunny這樣的新人,像王爺這種性格的,除非你自認特別有能力,否則不要盲目去學習王爺。


需要雞湯還是得找知乎,畢業後剛剛工作,大學是在大四才重新獲得一幫兄弟,工作後在基層工區呆了三個月可以說是剛和周圍領導同事混熟就回了機關總部,現在工作什麼的都不錯,因為我的科室需要和各個部門打交道,所以和他們接觸都比較多,沒有我這邊的支持服務,他們的工作條件會受限制,所以同事之間相處還可以,但是我感覺就是沒朋友,因為國企你們懂的,很多年不進新人,一次進十來個,所以和我接觸的都是30多歲佔少數,40多歲占多數的人,很多時候會感覺沒朋友,於是我就想怎麼尋找過去的圈子,我畢業後回到家鄉,過去很多同學朋友在這裡,因為初中換班,高中在市裡讀的關係,我初高中基本沒朋友,可聯繫的也大多在外地,所以回來後就開始聯繫過去的小學同學,恩,這就是了,想融入人家經營了十幾年的圈子,真tm費勁。我和他們其實每年都有聚會的,年前聯繫過幾次,感覺一般,很困難。剛才一個朋友打電話,我感覺今晚他們可能有活動,這個朋友和我關係很好,聽到我晚上不出去可能知道了什麼就什麼都沒說,我是因為他什麼都沒說感覺有問題,突然感覺很孤單。二十多年了,到現在回到家鄉居然變成了沒朋友的人。其實還是好失落的。看了你們的文章,感覺挺有幫助的,一直都明白但是沒有努力是我最大的缺陷吧,確實應該好好經營一下自己。多謝,說了一堆廢話。


這樣說吧,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朋友圈裡面轉這篇文章的都是特別愛好社交並且喜歡呼朋喚友發起社交活動的人,而基本上不強融圈子,也不愛主動發起社交活動的人基本都沒有轉,挺有趣的。

有人反應剛開始看到別人轉的時候挺高興的,覺得他們不會再老叫自己去社交了,結果他們發了這個朋友圈之後依然不厭其煩的想拖他出去玩。


道理,需要自己體會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微博公共賬號@思想聚焦?
如何解讀「小和尚賣石頭,喚醒植物人」的雞湯?
你和你的「沈佳宜」,現在各自過得怎麼樣了
「給年輕人的一句忠告」?
什麼樣的雞湯叫做毒雞湯?

TAG:生活 | 心理 | 朋友 | 人際交往 | 心靈雞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