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模式」如何解決改革中利益分配不均的問題?

在李光耀的照耀下成長

大部分評價李光耀,如何借鑒新加坡模式的文章都是中國人寫的。

這篇由新加坡人寫的文章,裡面有一個點我覺得很值得思考。摘取如下:

經濟騰飛的果實是全民共享的。當然,有些人享受到的果實比較大,有些人的比較小。未受過教育的勞工階級在這一輪輪的經濟轉型中當然不會享受最甜美的果實。

事實上,李光耀推行的改革整體上促進了新加坡的發展,但是在改革過程中還是會影響部分群體甚至是弱勢群體的利益。新加坡不同階層民眾是如何評價李光耀的。那麼在改革中,李光耀政府是否採取了措施來彌補分配不均的問題?


謝邀。先坦率的承認,我屬於認為「聖賢之李光耀」純屬神話的那一部分人。然而現當代歷史學家大多數人也都會同意:幾乎所有神話,在剝去一層層由誇張和異化的表皮之後,最後總會還剩下一個事實或接近事實的核心。李光耀神話的核心就是新加坡經濟在獨立後騰飛的事實。我對現代新加坡、以及李氏和他們的人民行黨的看法,基礎就建立在以上的觀點。

回到題主的問題上。我看到的問題是

「新加坡模式」如何解決改革中利益分配不均的問題?

大部分評價李光耀,如何借鑒新加坡模式的文章都是中國人寫的。

這篇由新加坡人寫的文章,裡面有一個點我覺得很值得思考。摘取如下:

經濟騰飛的果實是全民共享的。當然,有些人享受到的果實比較大,有些人的比較小。未受過教育的勞工階級在這一輪輪的經濟轉型中當然不會享受最甜美的果實。

事實上,李光耀推行的改革整體上促進了新加坡的發展,但是在改革過程中還是會影響部分群體甚至是弱勢群體的利益。新加坡不同階層民眾是如何評價李光耀的。那麼在改革中,李光耀政府是否採取了措施來彌補分配不均的問題?

首先,我把這個問題的時間背景限定到以1959年新加坡爭得「內部自治」地位,等同獨立為起點,以1992年末李光耀辭去人民行動黨秘書長職務,在名義上正式轉入幕後為截點,作為「李光耀時代」的上下期限。理由除了這段時期涵蓋了李光耀直接統治新加坡的整段時間以外,同時也因為其正好與新加坡經濟從第三世界到發達國家的開始起飛-實現發達期基本重合。

以個人對新加坡歷史的了解。絕大多數新加坡人,甚至包括大多數李光耀的堅定反對派,都承認在他領導時期新加坡實現了經濟起飛的奇蹟。由於在短短几十年里,新加坡一躍而為高收入國家,絕大多數或者可以幾乎全體新加坡人都在這一過程中或多或少的分享到了經濟發展的果實。因此,那位許振義先生認為「經濟騰飛的果實是全民共享的」,這個觀點嚴格按語意來說確實完全符合事實。但其也承認的,新加坡的經濟騰飛果實,在分配中「有些人得大,有些人得小」,這顯然是很客氣的。

李光耀自己從來就不諱言,他不認為人類之間存在,也不應該存在真正的平等。認為李光耀在其一生中,一直是一個赤裸裸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者,我認為這完全是一個本身不含褒貶用心的客觀評價,與主觀感情喜好絲毫無關。因為他執政時期堅持宣揚「個人為自己,也只是個人為自己負責」的原則,並以大量政策加以配套。新加坡主流觀念受其深刻影響,因此對收入分配不均,或者說社會經濟領域常見的強者愈強的馬太效應,除了一個方面之外(見第二部分結論解釋),基本不做有意的糾正。這可以說是對題主問題回答的第一部分結論。對此,最主要的表現或者說證據就是新加坡的稅制與社會保障制度。

新加坡的個人所得稅率經過幾次調整,但始終是世界上同類稅稅率最低的之一(07年前是3。5-20%),沒有資本利得稅,企業所得稅和遺產遺贈稅率也較低(後者在08年後完全取消)。企業僱工需要繳納的社會保障稅費也在各主要經濟體屬於最低之列。新加坡社會公共保障網基本只有中央公積金,不要與中國同名的公積金制度混淆。 雖然中國的公積金制度早期確實受新加坡很大的啟發和影響,但與之不同的是,中國的公積金用途始終是單一的「住房公積金」,而新加坡的公積金卻是類似於中國城鎮居民的住房公積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及生育保險的總和,還兼有美式子女教育儲蓄的作用。

功能如此之多,但新加坡的中央公積金繳納和使用方式卻與大多數國家類似社保費用籌集習慣不同,它主要是由個人自己承擔的。新加坡中央公積金歷史上費率變化過許多次,這裡當然不可能一一列舉,大致來說,新公積金是由強制扣除個人工薪的部分,和僱主繳納的部分組成。其中個人扣除部分佔工資的20%,除政府為公務員繳納20%以外,僱主繳納比例則只有12-15%。這種僱主出資比例比個人還低的籌資方式,除新加坡之外極為少見。並且除此之外政府對人民的養老、醫療等基本需求沒有任何財政義務,因此新加坡中央公積金制度在有的學者看來,並不能算是真正的社會保障網,而只能說是一種強制儲蓄計劃。所以在新加坡,較貧困階層老人延遲退休,甚至根本無法退休的情況很常見。而這在當代發達經濟體中又是極罕見的情況。

從戰後各國的經驗看,要求增加社會保障和福利,是大勢潮流。新加坡之所以能長期抵制這種潮流,堅持所謂「自食其力」原則,李光耀靠得主要是軟硬兩手。

硬的方面:不給大多數新加坡人可以其它政黨或團體替代人民行動黨的實際選擇餘地。筆者之所以不屑李光耀神話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這個神話的核心中包括如下內容」李光耀本質上還是一個民主政治家,因為他是靠每五年一次的多黨選舉保持住自己的執政地位「。任何人理智正常的人都能理解,一場把對手綁起來後進行的拳擊比賽,或是給其他人都戴上腳鐐的百米競跑,勝利者毫無光榮可言。李光耀的早期政治史中並不是沒有強大的對手,但他通過把有實力的對手統統關進監獄,在1968年的關鍵大選中,在沒有任何實際對手的情況下大獲全勝。之後多年他仍然大量使用著名的內安法,以及後來發明的誹謗罪起訴加超巨額罰款的辦法,使得新加坡除人民行動黨之外,長期不存在有實際組織體系的其它政黨,和有普遍威望的反對派人物。

軟的方面:需要知道的是,李光耀實際根本不是如他聲稱的「從來不向人民希冀福利的意願讓步」,實際上,在他權力還未完全鞏固的新加坡獨立早期,也就是新加坡經濟開始起飛及之後的一段關鍵時期內,他採取了重大的福利性措施以討好民眾。這就是對新加坡經濟和社會影響極為深遠的「組屋政策」。

組屋是什麼,網上有很多介紹和分析了,這裡不再累述。只說結論,新加坡組屋確實是世界上執行的最好的,由政府主持的經濟適用房及廉租房政策之一。而住房,兼有生活必需品和投資商品的雙重作用,而且對於普通人來說,在這兩方面都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消費品之一。通過組屋政策,李光耀的人民行動黨政府在相當程度上安撫了多數位於中下層的新加坡人在經濟成果分享上的失落感。

然而,在無數的讚揚背後,卻極少見到(至少筆者在中文媒體和網路上極少見到)指出,新加坡組屋政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功,最重要的關鍵支持因素,是因為新加坡的征地法律與制度,按其所屬的冷戰時期標準,極度的「社會主義化」,甚至可以說幾乎近於「共黨化」。其核心就是,政府以「公眾利益」為理由,既可以很低的土地未開發前的原始評價價格(所謂「不多給也不少給」政策)強制收購土地,累計擁有了90%以上新加坡的土地。這項政策的核心,等於是以原地主的損失來補貼土地的新使用者(包括居民住戶和工商業用戶),它與二戰後東亞各國的土改,原則實質是完全相通的。因此題主問題的第二部分回答結論是,在李光耀時期,新加坡最主要的彌補收入分配不均的措施,就是有新加坡特色的實質「土改」——組屋政策。

另外,對於題主問題中「新加坡不同階層民眾是如何評價李光耀」的部分。補充說一點看法。熱愛李光耀的人群不用多說,在新加坡民眾中對李光耀比較不滿,或者說評價比較低的那部分,不喜歡他的理由並不完全是本身階級階層,在經濟騰飛中得益較少,甚至很少。由於新加坡獨立後的政治角力,中老年人中一部分是因為李光耀象印尼蘇哈托一樣,徹底剷除了華文教育在新加坡數百年的存在,並持續數十年的打壓華校生在社會上的地位,讓除英語以外的其它語言在新加坡完全邊緣化,因而仇視他。而年青人里,有更多的是受歐美影響,反感李和人民行動黨對人民生活無所不管的強硬作風,同時對人民行動黨政府近年加快大規模接納新移民感到不滿。


新加坡成功解決了改革中利益分配不均的問題?那啥,引用維基百科的一段話:

目前全球基尼係數最高的地方是非洲的納米比亞,亞洲地區中國的基尼係數超過0.4,美國基尼係數達0.42。[3]2001年以後香港達到0.525,2006年高達0.533,2012年更高達0.537[7],香港成為已發達國家中貧富懸殊最嚴重的地區;即使把發展中國家包括在內,香港和新加坡的貧富懸殊也十分嚴重,僅次於薩爾瓦多、哥倫比亞、智利、瓜地馬拉、巴西、南非以及一系列非洲國家而排名倒數18位[2],台灣2010年官方的基尼係數為0.342[8]2013年學者計算為0.36[3];日本、韓國、西歐等國家的收入尼基係數也低於0.4。


我想請教下各位,是什麼引起社會收益分配不均的呢?所謂的收益分配是以什麼形式實現的呢?哪些因素決定了收入分配的方式呢?或者什麼樣的分配方式才是合理的呢?


推薦閱讀:

新加坡,真名其實是「李家坡」
李光耀是不是相對更無私、廉潔?
新加坡是否正在從精英政治走向民粹主義?
如何評價李光耀著作《李光耀觀天下》?
李光耀對中國到底是什麼態度?

TAG:李光耀 | 新加坡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