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麼沒搞出四輪車?

或者說沒有轉向裝置的四輪車呢?


因為沒必要,《出警入蹕圖》之類畫的車輛,要麼虛構,要麼嚴重失真(如果前輪是像煤礦上的礦車那樣的小輪子,還有可能,但我可以不信中國畫家的會忽視那麼重要的細節),要麼會散架,搞出那樣的四輪車出來幹嘛?

相對論咱沒學好,確實不懂,但是我也想不到為啥中國的史學家這麼牛逼,發明了寶船級航母---------鄭和的船有多大? - 回答作者: 溫體仁 http://zhihu.com/question/20114831/answer/105771532,

@溫體仁

史學家又發明了安車牌汽車,能一再顛覆經典力學跟材料學理論?

我尊敬古人,我知道 古人作事無巨細,寂寞豪華皆有意;書生輕議冢中人,冢中笑爾書生氣

但是,物理規律,沒有重大理論突破的情況,是不能輕易顛覆的

當然不做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太難,火車什麼時候用轉向架的?汽車用羊角就更晚了。看看世界上第一輛汽車(1馬力的戴姆勒的四輪汽車)

再看看第一輛實用汽車-賓士1號

再看看19世紀馬車的照片(留意導向輪、轉向架及其導向桿,馬拉的可不是車子,而是導向桿)

再看看歐洲古代的馬車(留意兩馬之間的導向桿),這玩意跟板車、獨輪車車夫拉的把子一樣,是不可或缺的。

如果《出警入蹕圖》中輪子半徑為0.8米,小輪盤(下圖紅圈的位置)的厚度為0.1米,軸粗0.1米,單輪負載為200公斤,摩擦係數為0.3,利用槓桿定律可以算出,則當車子轉彎的時候,軸閂(紅色框框住的東西)要承受660公斤的力量

所以,槓桿定律告訴我們,當材料不過關的時候,輪子要小,要小,例如下面的(圖片隨手從網上百度的。。。可惜全是廣告

PS

古人是很聰明的, 車軸上釘有鐵塊,輪軸內有兩個鐵環,靠裡面那個小些,和軸上的鐵塊接觸面很小。靠外面的鐵環稍大,車子直行時與軸並不接觸,只有當車輪橫向受力(如轉彎時)時才接觸車軸,以減少不必要的摩擦,同時又保證車輪不亂晃。兩個鐵環都盡量做得窄些,以減少摩擦面積。在車軸和車輪之間,因為有鐵塊和鐵環存在,所以有很大空隙,可以注入大量油脂起潤滑作用。在晚些時候還有在鐵環和車軸間再加的鐵環的結構,這就接近現代的滾柱軸承了 ,在雙輪並且有車轅(相當於導向桿了)的情況下,側向受力是很小的(在雙輪的情況下,跟轉向架是等效的,按照槓桿定律,車轅越長越省力)。

。特么你跟我整個4輪,這是打算「硬拉」哦,但是,你居然還整個那麼大的輪子。。。。

阿基米德的棺材板我快按不住了。。。。

@李夢陽

對一個產品來說,細節決定可行性,請不要忽視了這點。不是沒有轉向機構的四輪就不能轉向,而是那畫中那種四輪,如果是木質材料就不能轉向。誠然,挂車的後橋(你帖子中表達不清,很正常 ,但不影響理解,你不是這個專業的,正如很多歷史專業東西我也表達不清一樣,希望彼此諒解),有些本身沒有轉向功能。但是,你需要知道它要輪軸結構上是完全不同的,挂車的輪對有多寬,你知道么?我再反覆強調槓桿定律就沒意義了。畫中輪子的問題不僅僅是沒有轉向機構,而是沒有轉向機構,並且很窄,很大,並且材料是木質的,同時符合以上幾個條件是有致命問題的。

另外,要注意,挂車的後橋,僅僅是有些本身沒有轉向機構(注意,僅僅是本身),挂車的前橋,就承擔了整個挂車轉向機構的功能。挂車的前橋是可以轉向的。如下圖紅圈圈住的地方

另外,關於後橋,有個詞我說一下-隨動橋,也是能轉向的,只是轉向角度你未必覺察出來了

不過,這個圖裡面的車是可以轉向是沒有問題的,因為它具備兩個特點,軸距短(你看看挂車後橋的軸距是多少?),受力能力強。注意紅框框住的地方,這條梁,承受側向力的能力很強

@李夢陽 看到你自己也開車,你把車停在平路上,不拉手剎,前後方向推,一隻手也推得動(要真水平,有輕微的坡度都推不動)。但是要側著推,就是童車也推不動啊,所以冰箱、洗衣機下面才會有萬向輪啊。


中國古代四輪車

凡四輪大車量可載五十石,騾馬多者或十二掛或十掛,少亦八掛。執鞭掌御者居箱之中,立足高處。

3噸多載重的合掛大車

更新一下吧,晚上馬路上開車突然有所悟。

其實這裡有個邏輯誤區,四個輪子沒有轉向裝置就不能轉向嗎?顯然是錯的,四個輪子沒有轉向裝置也能轉向。例如大卡車後面的掛斗…輪子很多一樣沒轉向,靠得是車頭的驅動輪的動力和轉向輪拉著後面好幾個輪子轉…哈,晚上看見了一堆貨車,後面的掛斗輪子可不少。

清代民國的太平車,4個輪,真的是靠拉著轉向,所謂的生拉硬拽。

這樣的做法確實不夠靈活,車速也不快,所以明清四輪車多數用於平坦路段的運輸,速度慢點就慢吧,畢竟四個輪子負重比2輪多,還平穩


推薦閱讀:

柴油車,還沒到來就已宣判死刑?
這些車有望成為未來的爆品?即將上市自主精品SUV大搜索
咖喱國的汽車後市場正在風口,誰能成為那隻飛起的豬?
用於汽車美容的出名美容產品有哪些?
北京現代為何失寵於中國-產品維度深度分析

TAG:科技史 | 汽車 | 汽車行業 | 汽車設計 | 汽車維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