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中國很少有百年品牌?如何才能做成百年品牌?中國品牌為何難以走出國門,獲得更多的人認可?
「品牌戰略」是市場經濟觀念,是一種知識產權認證。什麼原因使品牌不能持久?是經營技術問題,是觀念問題,還是產品的質量問題?
定位高端的品牌在初期該如何做,比如:LV、浪琴、寶璣、豪雅、瑞蚨祥、維氏Vivtorinox、巴克、CAT……歡迎私信交流、知乎賬號:信陽楊軍
百年品牌首先要有一個穩定的社會。
然後是持續不斷的對私有制的認同。比如偉大的大不列顛。
在革命狂潮席捲全世界的時候,居然發明了一個不倫不類的君主立憲制,居然花錢養著沒用的皇帝,居然沒有沒收皇家財產做成鉑金漢宮博物館,居然不把女王的痰盂做國寶展出。封建!迂腐!落後!中國人根本無法接受嘛,憑什麼白養這些曾經剝削過我們的封建殘餘代表!那都是我們的錢!且不論理論有多正確,我們看實際後果。每一個革命的國家,都承受了巨大的損失,死了無數的人,流了無數的血,結果呢?跑步是無法進入某個階段的,每個國家家庭甚至個人都是艱難的邁著小步子,從歷史中不斷學習,一點點一點點的進步才達到這個成就。革命其實是最不經濟的。英國這種立憲正式展現了經驗主義的精神,不顛覆,只改良,承認過去的成果,不論你理論家說它有多麼落後,經驗告訴我就得一點點的改。再來看所謂百年企業。中國三十年間成就了無數巨大的企業,有些企業的年回報率高達200%,從這個角度講,中國企業家是偉大的,百年企業恐怕做不到如此高的增長率。
有個文章說起中國企業百分之幾百的負債率,而香港企業只有百分之二十幾。這麼高的負債率,中國企業賭上自己的身家性命,一方面是賭徒心態,另外一方面是相信中國整個經濟壞境的高速增長貨幣貶值和不充分競爭導致的暴利。那麼不充分競爭的暴利是否可以持續百年。恐怕不好辦吧,那企業的技巧都花在建立這種不充分競爭的環境上了,例如房地產企業有大量的花費在公關上,小型企業甚至花大價錢買豪車給老闆購置行頭。有了行頭有了關係,就能有機會繼續維持不公平的競爭。如果利潤太低怎麼辦?換到下一個行業嘛,賺慣了快錢的人,怎麼會習慣賺慢錢。西方也是一樣的,從美國本土到投資亞洲四小龍到投資中國到投資印度和印度尼西亞。只是這些賺快錢的人早就成了沒有實體企業的資本家,搞投資嘛,高投資才能突破規模效應,賺取高額的利潤。百年企業當然也有,但是私有的百年企業,掌門人還是子孫不是外聘經理的,恐怕在美國也很少了。樓主你再想想... 同仁堂,瑞蚨祥,全聚德,狗不理,招商局等等,都是新企業(品牌)?
品牌要傳的久,首先商品要經久不衰,比如食品類,高檔手工藝品,像是柯達當年再吊現在也要跪。
其次客戶群要穩定,社會不能發生大面積洗牌。沒有什麼公私合營之類的爛糟事。
然後是繼承,比如日本人傳家,比起血統,更在乎名號和招牌能不能傳下去,所以除了嫡子什麼庶子,私生子,養子,上門女婿…只要不改弦易轍,能力夠了都有機會繼承家業,這就比中國傳統的思維要強(造就了日本一大堆幾百年老店)
當然,產品經得起考驗才是根本這個問題曾經有很多人討論過,在「吳曉波:中國為什麼難有百年企業?」里有些觀點我很贊同,提取引用來分享一下。
--------------------------------------------------------在中國歷史上,「家」這個概念非常重。古籍里其實很少提到「國家」這個概念,往往叫做天下,所謂「家天下」。即便提到家庭和國家的關係,也是說家國、家國情懷。到近現代以後這個名詞才倒過來,如林則徐有一句詩「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所以「家」這個概念,在中國人傳統意識中是至高無上的。族,就涉及到宗姓的概念。從春秋戰國到唐,政治控制了族的概念。很長時間裡,中國官員的提拔是推舉制,被推舉的人基本上是親戚、子弟、門生,由此形成望族門閥。直到隋唐,一般草根人士可以通過科舉進入到社會的上層,漸漸地,族之間的公平競爭就出現了。到了明以後,民間被允許修撰家譜,家族的概念變得強盛起來。更重要的是,自明朝始,人口從城市向鄉鎮農村大規模下沉。這裡有一個數據很有意思:北宋中期,中國人口有一個億,居住在城市裡面的人口佔22%;明以後,人口開始向鄉村下泄,到了1820年左右,全國只有6%的人口在城市裡面,大量的人口聚集在鄉村、集鎮。帝制時期,政府最低層的治理機關是縣(現在我們是到鄉鎮),縣以下的三萬多個集鎮是誰來管理的呢?是族來管理。男女關係不好,或者侵犯人家水田,縣衙基本不管,而是到宗祠裡面交由族長管理。所以明以後,族變得很強大。家族及家族觀念,變成了中國社會的基本計算單位和基本價值觀,人們跟國家幾乎沒有什麼關係,大量的人際關係在族裡。中國古代當官,如果你「立志」要做貪官,一定要到五百里以外,因為碰不到什麼家裡人了。八年十年以後回到家鄉,用貪來的錢去修橋、鋪路、買義田、修義學、修宗祠、修族譜,便成了「大善人」,死後牌位輝煌地樹在宗祠裡面,而這是最重要的,與你以前是不是貪官一毛錢關係都沒有。中國就變成了宗族社會。經濟上,則出現了商幫經濟。中國出現「商幫」的概念也是在明朝以後,首先是山西晉商,然後是安徽徽商,廣州則出現了十三行商人,幾個種姓控制了重要經濟命脈。具體來看,這些商幫曾經在一段時間裡出現了某幾支非常富有的家族,擁有的財富相當於國家一年財政收入的總和。中國現在一年的公共財政收入約13萬億,如果當今中國首富馬雲或是王健林擁有12萬億或者是13萬億,那還得了?有1萬億已經不得了了。所以,當時的財富都聚集在民間的一些家族手裡,他們極其富裕。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當時十三行有一個商人叫伍秉鑒,號稱是世界首富,《南京條約》中1/4的賠償款是他們家族出的。但是,無論是晉商、徽商還是十三行商人,在中國的史書上都沒有出現過他們的名字。為什麼?因為他們所獲得的財富都是政府給予他們的。比如晉商賺錢依靠的是鹽,政府控制了鹽,然後向民間一些家族頒發承包責任書,當年叫窩本,窩本可以世襲,國家授予權力,可以經營鹽業,幾年之後就會成為中國首富。但是只要國家把窩本收回,首富之家就不見了。同樣的,亦是因為明代中期後淮鹽大盛,徽商興起。十三行則依靠外貿起家,中國人要跟外國人做外貿,清政府規定只能在廣州一口通商,並且劃定專門的區域,獲得特許進入這個區域經商的家族就成為全中國最富的人。
商幫依靠政府特權起家所以,雖然商幫經濟造成了中國一些顯赫家族長達百年甚至百年以上的富足,但是它在歷史上一點都不重要,甚至敗壞了長期以來的中國商業文明。在歷史上,我們看到了這樣的一些景象:第一,「以商致富,以宦貴之」。做了商人並不覺得有尊嚴,也不覺得是多麼值得高興的得事,但如果家裡出了一個進士或者是狀元,那就很高興;如果有足夠多的錢能捐一個頂戴回來,那才厲害。當年杭州的中國杭州首富胡雪岩,他曾經捐了巨額錢款當了一個二品道台,到北京見慈禧太后,慈禧賜他一件黃馬褂,說是唯一一個被賜予了黃馬褂的商人,人們直到今天還津津樂道。第二,「以末聚財,以本守之」。本是什麼呢?本是土地。各位今天到婺源、平遙、太谷、祁縣等地,可以看到很多大的房子,然而歷史上是這都是些很貧瘠的地方。在徽南和太原等地,商人們的總部基本上都在北京、南京、杭州經商,賺了很多的錢,就回到家鄉修房子、買土地。所以大量的財富從工商業溢出進入土地,因而土地在中國就有了一種「類貨幣」的性質,至今還是一樣。由此可見,中國的土地問題、不動產問題,跟美國、英國完全不一樣,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即中國歷史上的觀念就是認為土地最可靠,而且這個觀念已經有兩千多年了。第三個,「奢侈鬥富,不過三代」。假設我每年能賺五百萬兩白銀,但是無法投入鹽業的科技進步,因為只拿到一個承包經營責任書,而每年開採鹽的總量又是被控制的。既然工商業沒有很大的機會,那怎麼辦呢?要麼買土地,要麼鬥雞,養一個戲班子,在中國歷史上這樣的事情很多,奢侈、鬥富,大量的資金耗費在奢侈行業裡面。第四,「權錢勾結,官商橫行」。中國的商業一直以來不被民間所尊重,古代有幾個成語,「無商不奸」、「為富不仁」、「殺富濟貧」,好像只要是商人就是奸惡的,殺了富就可以濟貧。中國商人之所以惶惶不可終日,很大的原因就是在歷史上必須通過跟官家勾結,或者是讓自己的孩子變成官家,才能保證財產安全,這當然是令人痛恨的。我們中學時讀歷史,會遇到一個爭論:在明末清初的時候,中國到底有沒有出現資本主義。根據很多學者的計算,說中國那時候的棉紡織能力,從產量到生產技術都超過了同時期的英國。英國的棉紡織業,推動了機器製造業和採煤業的進步,最終成為了工業革命的驅動力。但是為什麼中國棉紡織業的產量、技術都比英國好,卻沒有產生資本主義?費正清解釋過這個問題,在他看來,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國商人階層的財富獲取不是通過科技進步來完成的,而是通過跟政府的勾結和交易來完成的。所以中國沒有辦法出現獨立的商人階層和企業家階層,所有的財富沒有辦法在工商業里通過科技創新的方式獲得發展。另外一個美國漢學家魏斐德也在他的書里講過一句很可悲的話,「中國商人最大的成就,是讓他的孩子不再是商人」。這真是中國歷史上可悲的現象。我們現在常常會問一個問題,中國為什麼沒有百年企業?其實這是一個偽命題,如果沒有中途政策的影響,中國一定會有成千上萬的百年企業,因為很多行業,比如做錢莊、做布鞋、做藥店、做打鐵鋪,只要在一個地區穩定發展,就能做成百年企業。日本就有很多的五百年以上企業,比如鞋店、豆腐店,甚至還有一家千年企業——金剛組,是修寺廟的。如果沒有這場運動,中國百年企業肯定滿街都是。中國有個詞叫傳統。傳是傳承,統是道統,是說我們這撥人是怎麼過來的,要繼承怎麼樣的價值觀。而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的企業家階層最大的兩個問題是:既沒有傳承的人,也沒有道統。過去三十年,各位的父輩們只忙著賺錢了。所以重新建立中國民營企業的道統關係,是我們面臨的大問題。1978年中國的私營企業重新回來的時候,我們的知識起點、價值起點,都比前輩要低很多很多。私營企業回到中國大地上的第一個出名的人物是誰呢?是傻子瓜子,年廣久,他是個文盲。當時,這條街上很多人炒瓜子,而當他賣給你給你買一斤瓜子的時候,會多抓一把瓜子給你,所以人家說他是個傻子,一斤瓜子多給一把幹什麼呢?可就因為這一把使得他成為整個蕪湖最會賣瓜子的人。瓜子賣得越來越多,他就請人來幫他炒瓜子。僱工請到八個人的時候,這個消息傳到了北京。因為馬克思說「七上八下」,僱傭在七人以下叫合夥經濟,七人以上產生剩餘價值,產生了剝削。安徽蕪湖一個傻子做瓜子,竟然在搞剝削,要把他抓起來。後來鄧小平說:他不就是個傻子嗎?不就賣瓜子嗎?抓他幹嘛嗎呢!於是才沒有抓他。所以我們私營企業的起點非常低,文盲就可以。在座的各位父輩可能沒有受過完整的教育,但是他們是中國過去三十年經濟發展的最大的貢獻者。
今天,中國已有1068萬家私營企業,4600萬個體工商戶,加在一起,中國的有產階級已經有五千萬人,基本上相當於兩個台灣的人口和西班牙的全國人口。中國擁有的私營企業的數量也是歷史上最多的。於是所以我們重新面臨著中國的私營企業如何發展,以及我們家族企業如何傳承的問題。到今天,第一代企業家基本上到了退休年齡,比如說今年到明年,柳傳志、任正非、魯冠球、宗慶後等都到70歲了。未來的十年,是中國民營企業第一代,要集體地從生理上和知識層面上退出的時期。新一代要在治理上、在財富上、在產業上開始接班。中國企業界確實面臨到了非常重要的換代之年,這也是近70年來第一次有產階級的傳承。我們對白手起家的企業家很尊重,但是對傳承者卻不以為然,「富二代」這個名詞本身就帶有一定的歧視性。大家說,你看我什麼都沒有,在農村出來的,在北大讀書,為了省十塊錢,我得多跑幾個市場。結果你坐著寶馬車來上學,你有很多的錢可花,這個是不公平的。其實世界本來就不是公平的,十塊錢在不同的家族不同的人眼裡是不一樣的,貨幣跟人是不對等的,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我們是不尊重財富的,有時候仰視財富,有時候鄙視財富,很少有人能平等地對待財富。-------------------------------------------------------政治(或者說權貴)經濟,土地宗族觀念,「富不過三代」後財富轉移,當然還有社會局勢變化…這些決定了目前中國還很難出現全球化的百年企業。馬上想到王老吉,近兩百年歷史了吧?廣葯旗下百年老牌子還有不少,陳李記潘高壽等等…
首先,你不能碰到革命。。。
從古到今,中國的一切都屬於國家,私有財產隨時都會被剝奪。這個是百年品牌成立的前提。等到了最近,顯然還沒有這個一百年。
1,別的國家,百年品牌也不多,
2, 花盆養不岀參天大樹,百年品牌與市場環境有關
3, 中國在改開前的市場環境一直不算正常4, 改開後中國品牌的成長速度比很多國外的百年品牌快很多5, 如果沒有碰上滅絕級別的市場破壞行為,下一個百年,應該有很多中國百年品牌排前。百年老字號_百度百科
說實話市場經濟本身就不需要百年企業的存在,市場經濟無形的手的作用就是把資源分配到最優配置。想知道如何讓一個企業永遠不死,一直存在,看看日本吧,終身聘用制把日本經濟搞死了。日本在過去的二十年使用了目前人類已知經濟學的所有刺激經濟方法,但都沒有把經濟弄好,從經濟學的角度這是個迷,也是個無解的問題。村上隆說:「日本什麼都有,唯獨沒有希望」。因為日本的社會形態太穩定了,太成熟了,成熟到政府為了穩定每個人的工作不希望企業死。啥叫有限責任公司?要尋這個出處要追溯到大航海時代,有限責任就是抵禦未來倒閉破產的風險,日本為了完全消除未來的風險就不允許企業死。所以回答題主的問題,市場經濟這隻無形的手很難讓百年企業存在。如果要存在那麼就得違抗市場經濟的規律,違背規律必會受到「懲罰」。你問為什麼?在一個穩定的社會,沒有大企業死的社會是沒有創新動力的。這也是日本為什麼會錯過90年代的IT革命。美國為什麼IT革命能成功,因為死了無數的企業,無數的企業從不同的方向去試錯,就向探路者一樣,探尋到正確的方向,就成功了。
大企業為什麼不會去試錯?因為大企業要對股東負責啊,怎麼可能用股東的利益不斷去試錯呢?你以為微軟不知道所有商業軟體免費開源是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嗎?要讓微軟放棄一年幾百億的收入這怎麼可能?換做你是股東你也不會願意的。
在09年左右曾經有個人向王建宙(前移動公司董事長)提出,免費所有通話,通過推出增值服務來收費,這是典型的互聯網運營方式,王建宙說:「我知道這條路是正確的,但我不能用股東的利益來冒險。」也就是說大企業包括現在的日本社會,由於存量的原因是不可能去冒險的。這也是為什麼大企業被創業公司追上並斬殺,市場經濟需要這種周而復始的活力。「老而不死是為賊」——《論語》天下為公是啥意思?天下都是公家的,你也是公家的
中國還沒有足夠穩定的100年!歷史是循環往複的!人類的進程是大同小異的!別人只是比我們早了一段時間提前達到這個程度而已!
有個品牌叫「堅持XX路線不動搖」
三反五反大躍進文革之後怎麼能維持下去?
1949
請你列舉文化大GM期間一些知名品牌? 我再答你這個問題~
先問是不是 再問為什麼 隨便說個招商局就完爆你說的那些牌子了。
健力寶,小護士,活力28,南孚電池,太子奶……有些,曾經是有希望做強做大走出國門的。
作者:阿毛
鏈接:作為服裝大國,中國為何缺乏世界級品牌? - 阿毛的回答來源:知乎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先說答案,不是沒有,是時間還沒到。一個品牌賣的是附加價值,需要消費者有附加價值的需求,並且消費者買得起附加價值。國外的市場開放的比較早,可以追溯到百年前,無論是設計還是渠道資源競爭比較充分,在市場充分競爭的前提下,各個廠商才有建立品牌,在設計中融入歷史文化,這些都是區分品牌定位,獲取粉絲的營銷手段。反觀國內市場,80年代前計劃經濟,市場一片空白,私人買賣可能被判做投機倒把。80年代末期才出現第一批私有公司,直到90年代初,很多地方還不允許直接註冊私有公司,90年代中期私有公司才初具規模,各地下游產業國企也開始解散或者進行各種形式的私有化,這個時候,私有公司之間的對抗才剛剛開始起跑。這是的市場剛剛從計劃經濟中蘇醒,服裝類物資選擇餘地還很少,最好的賺錢方式就是開廠生產,開發渠道,這是一個只要能把貨鋪到店面上,生產什麼都可以賣出去的階段。同時當年勞動力成本低,靠生產代工做外銷利潤還很高。簡單的說90-05年之間,中國的服裝品牌主要還是處在開發渠道,搶佔空白市場的階段。這時無論消費者還是廠商對於品牌的認識還是停留在羊羊羊式的復讀機宣傳層面。然而此品牌非彼品牌,復讀機式品牌本質還是工廠代工貨,和我們認識的有粉絲有附加價值的國際品牌根本不是一個物種。05年之後,國內空白市場,渠道已經開發充分,同時淘寶開始發展,服裝類或者說大部分產品競爭逐漸加劇,在沒有更多空白市場可以佔領的前提下,在已有市場開始激烈競爭,打價格戰。由於淘寶的存在,便宜的代工快消品在淘寶橫行,之前建立的線下渠道優勢不在,在實體店賣貨的傳統復讀機式品牌銷量大大下滑,有很多風光一時的品牌像羊羊羊,美特斯邦威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可以說,05年左右,設計一個真正的品牌,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中區分出自己的粉絲,用品牌的附加值作為賣點吸引消費者買單,這個需求才剛剛形成,但是大部分消費者並不一定會為品牌價值買單。當然國際奢侈品牌從這時開始到12年反腐前一直是爆髮式增長,說明這個階段人們已經開始有品牌意識,但只有部分先富起來的人才買得起。05到16年是飛速發展的11年,到今年,2016年,中產階級這個詞出現的次數越來越多。這意味著中國的消費結構開始轉型,也就是我們現在一直說的經濟轉型。從現在開始,中產階級成為了消費的主體,是那些70,80,90後,受過完整教育消費者,新的消費主體並不滿足於傳統沒有設計的工廠貨,也沒有能力像上一代土豪一樣無腦購買奢侈品。這個時候,對於消費者對品牌的需求,和為品牌附加價值買單的能力才初步形成,同時市場在淘寶的帶領下競爭充分,真正意義上的品牌才開始走入人們的生活。代表人物是小米手機,雖然不是服裝產品,但是對於品牌的含義執行的最徹底。服裝類一直是百花齊放的狀態,近5年在整體傳統服裝廠家低迷的大趨勢下,也湧現出了很多在逆境中快速上升的國產品牌,但由於服裝產業選擇多樣的特性,不像科技產品品牌一樣出名,一家獨大,這裡我就不為那些具體品牌做廣告了。最後總結一下,中國的品牌,這裡指真正意義上有附加價值有粉絲的品牌,包括服裝品牌,真正擁有生存環境,到發展壯大,其實剛剛經歷了不到短短10年時間。一個品牌的孕育需要時間的沉澱,一個世界品牌的建立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去學習內功,運營,國際市場的推廣等。中國暫時沒有世界品牌並不是因為一些答主說的不堅持,缺少創意,跟風等表面現象,而是因為時間還沒到。國際品牌們正在孕育,請大家拭目以待。更多關於品牌,設計內容,關注微信號: yibaituansheji http://weixin.qq.com/r/Q0gLE7fEsurNrfNw9x1R (二維碼自動識別)
WG時代已被批 倒 批 臭 ~~~~~~
推薦閱讀:
※一價定律與價格歧視的關係是怎樣的?
※有哪些外國發生過的經濟社會現象,中國也可能發生?
※注意力經濟與激勵性廣告(上)
※如何評價余承東指責AT&T臨時取消合作?
※《社會構建金字塔》 (童哲特訓班講稿連載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