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以後國民思想的啟蒙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有沒有標誌性的事件、事物或人?或者還未開始?

像是文藝復興對人本、人權思想的啟蒙,或者資本主義萌芽時期對自由市場、自由精神思想的啟蒙,總體而言可以說是人們思想的解放,意思自治公民的大量產生並對社會產生髮展巨大的變革或推動作用的人們思想變動的過程。


第一次應該是1971年發生的913林彪墜機事件,曾經偉大的林副統帥就這麼殞落不知道顛覆了多少人的信仰;第二次應該是1978年5月光明日報發表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破除了「兩個凡是」,極大的解放了廣大幹部和人民群眾的思想;第三次則是改革開放後國人發現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等待自己「解救」的西方國家民眾生活水平卻遠比自己高的多;第四次則是1992年鄧公南巡,高度評價了改革開放的意義並發表了著名的南巡講話,其中包括「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只有堅持這條路線,人民才會相信你,擁護你,誰要改變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老百姓不答應,誰就會被打倒」「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中國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第五次也是對民間影響最大的一次則應該是互聯網對民眾思想的啟蒙了。


某些人最怕民眾會思考,還啟蒙?


感覺開國以來最大的啟蒙是改革開放,還有互聯網,說到真正的思想解放還沒有開始,只能寄託於第四,五代吧,畢竟中國的禮俗文化需要思辨,去其糟糠取其精華,什麼尊敬老人愛護幼小,為人誠信熱愛祖國肯定值得提倡的,可是么什麼重男輕女,一男N女,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之類的肯定是不要的

最多的思想抨擊應該是在清末民國時期,什麼話都敢說,什麼人都敢披露報道的時候。

然而現在大概現在的時代每一天都是一個啟蒙的開始了,沒有發現現在的孩子,青年都更加會去思考人和人的生活是否有合理性了么?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反思為什麼了。落後三百年的思辨可能需要四五代的人的努力阿~

不要嘲笑喜歡西方的人,所謂的啟蒙他是一個反思社會,反思個人讓生活更好的過程,請不要給他貼上西方的標籤,這應該是全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共有的特質!也不要嘲笑喜歡中國的人,不是因為愛國又怎麼會守護呢。


看看知乎這麼多自豪的偽 美分,你就知道啟蒙的程度了。

可是地匿了


以自己年齡段回答:應該是()開放帶來的思考(),在一個就是現在的互聯網(),再後也應是開放/融合(),一個字,就是這都太快了,人會抓狂的,哈,各種聚變,一個普遍心態,焦慮,無適,任意,哈哈,啟蒙嘛,還真沒有,哈


所謂啟蒙,應該是要讓民眾開化思想,可能是一個過程。

所以改革開放算一次吧,讓大家都重新認識了一遍社會主義,慢慢重建市場經濟。


我贊同最後四個字。


問題有點模糊,但是我只想指出,現有回答都沒答到點子上,國民思想啟蒙的起點是什麼啊?是文革!而且是文革最開始的那幾年!因為那幾年是最接近無政府狀態的,全國年輕人紅衛兵保皇派造反派轟轟烈烈沸騰起來,各種半地下出版物漫天飛,幾個人就能辦一份刊物,大串聯搞起來更是不得了,人活動起來,碰撞起來,出版通信密集起來,很多雖然幼稚但是別開生面的思想苗頭都出現了,對權威、對官僚系統、對革命教化的種種質疑,引起來很大的反響,最著名的比如遇羅克的《出身論》,比如楊曦光(文革後改名楊小凱,成為全世界最知名的華人經濟學家)寫的《中國向何處去》,都是思想啟蒙的火種啊。到了上山下鄉開展起來之後,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沒有文化生活,怎麼辦呢?城裡帶下去的書,看書唄,農民文化少,不像城裡人,不管這些知識青年看什麼寫什麼,一些思想原因被禁的書他們也看,而知青相互通信已經開始討論影響深遠的政治、文藝、學術問題,很多八十年代著名的思想家、藝術家,比如金觀濤劉青峰夫婦,他們這些人八十年代一炮走紅的思想,都是文革插隊時候閱讀、思考、討論形成的。北大印紅標老師有一本專著就講的文革時期知識青年的文化網路,具體書名我忘記了,香港出版的,感興趣可以試著找找看。


民國之前


思想啟蒙,這個詞太大,我個人認為,國內還沒有這樣的一批啟蒙思想家出現


推薦閱讀:

世界上最優質的思想可能是免費的嗎?
經濟危機來了,怎麼辦?
思想者的孤獨與勇氣——評傳記電影《漢娜·阿倫特》
帕斯卡爾:我們終將孤獨地死去
誰讓你搞思想,活該發不了財--我讀經典系列之《君主論》

TAG:思想 | 思想啟蒙 | 啟蒙 | 啟蒙運動 | 思想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