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世界,是否只有中華民族能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這個題目有些硬傷,關鍵在於寫的倉促,居然自問自答了。問了「是否有」然後回答了「只有中華有。」 我的本意在於問「什麼只有中華民族可以一直保持階級上升的渠道。」 不過既然如此,就歡迎大家各抒己見吧。)

.........................................................

歐洲有貴族,印度有種性,日本有天皇,建國沒多少年的美國人也崇拜老錢。縱觀歷史,橫看世界,似乎只有中華民族沒有貴族,每個姓氏都是平等的,公元前陳勝吳廣就能振臂高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獨特之處,也是魅力所在。是什麼土壤孕育出我們這樣的民族魅力?

...........................................

補充:希望著重於中西歷史對比。

想到這個問題是因為讀哈代的《無名的裘德》。19世紀的英國,裘德窮其一生追求知識,卻被拒絕於知識的門外,只能做一個石匠。在中國,想通過知識升,有宗親辦的學堂,有科舉,總會有一條路給你走。紅樓夢裡奴隸後代(籟大家的後代,家生子,本應時代為奴)還能科舉成州官。裘德卻連一條路都沒有。

讀《了不起的蓋茨比》,家財萬貫的蓋茨比還是不被美國的上流社會接受,因為他的錢不夠老。這在中華民族,「新錢」、「老錢」,從來都不是問題。

這是中華民族能一直保持活力的原因之一吧。

..........................................

有提出宗教與中華民族的疏離關係,進而造成的影響,我覺得這個角度非常好。

.....................

常年生活在他國,觀察到西方的階級固化非常嚴重,反觀歷史最長的中國,自科舉以來就一直保持一個階級上升的通道,這非常可貴。應該找出原因並加以珍惜保護。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據我所知,英國也有一個人 John Ball 說出類似的話:

When Adam delved and Eve span, Who was then the gentleman?

Medieval drawing of John Ball giving hope to Wat Tylers rebels

1381年英格蘭發生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民眾暴動,史稱瓦特·泰勒農民起義或Peasants Revolt.

1348年到1350年爆發的黑死病大大減少了英格蘭的勞動力。由於勞工短缺,莊園釋放出更多的耕地和牧場給農民,而後者要求更高的報酬,但權貴們則希望儘快恢復到瘟疫前的狀況。1351年,愛德華三世召開議會,通過了《勞工法令》試圖對自由勞動力進行約束,從而激怒了農民。

後來,為籌集軍事行動經費,英格蘭國王理查二世在1381年第三次開徵人頭稅,這一次的稅率是前兩次的3倍。當時理查二世年僅14歲,政府由一群腐敗的權貴主導。1381年5月,在埃塞克斯農村的收稅官遭到當地人的抵制,民眾又對負責調查的法官動了粗。民間不滿情緒迅速蔓延,埃塞克斯和肯特的民眾揭竿而起,最終演變成進軍倫敦的大規模武裝起義。起義的一些領導者,如約翰·鮑爾(John Ball)、瓦特·泰勒、傑克斯·特勞在此次暴動中為人所知。

John Ball(priest)就宣稱:

When Adam delved and Eve span, Who was then the gentleman? From the beginning all men by nature were created alike, and our bondage or servitude came in by the unjust oppression of naughty men. For if God would have had any bondmen from the beginning, he would have appointed who should be bond, and who free. And therefore I exhort you to consider that now the time is come, appointed to us by God, in which ye may (if ye will) cast off the yoke of bondage, and recover liberty.

這次起義的參與者階層複雜,不僅有底層的農奴,也有城鎮自由民,甚至獲得了一些貴族的支持。 雖然起義者沒有達到他們的既定目標,但已向貴族階層證明了他們有能力動搖社會秩序。此後人頭稅再也沒有徵收過。


這你得問陳涉本人了,誰能想得到一個短工天天穿不暖、吃不飽,還胸懷大志說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窮的1p人人都能踩一腳的時候還不放棄希望,起兵的時候還能突然來這麼一句石破天荒的口號。


為高票答案 @Resistance 補充一下:

When Adam delved and Eve span, Who was then the gentleman?」廣泛傳播於歐洲的各民族語言中,15世紀記載的各種版本都與原句一樣富於韻律感,便於大眾傳頌。

日耳曼語言基本可以保留原來的節奏:

德語:

「Da Adam reütet und Eva span

Wer was die Zeit ein Edelman?」

荷蘭語:

「Wie was doe de edelman

Doe Adam graeff ende Eva span?」

瑞典語:

「Ho war tha een ?dela man

Tha Adam graff ok Eva span?」

在斯拉夫語言中這樣的句子倒是不容易見到,可能是因為轉換不太容易。

波蘭語:

「Gdy Adam z Ewa kopal

Kto komu na ów czas chlopal?」

所以說這種追求是世界各民族人民長久以來的共同願望,不是某一民族的專屬精神。

如果還有人說「歐洲沒有農民起義」,求求自己去wiki:

為什麼中國古代擁兵就可以自立?

再不濟請自己去看書,《偉大的德國農民戰爭》這本書可是連副導師也交口稱讚的。


說明你眼睛小。

這年頭就是多看兩本網路小說也該知道先秦貴族、漢晉世家、七宗五姓、關隴軍閥,三流小白文作者都會告訴你沒有出身別想爭天下,吹什麼一直沒貴族的牛逼呢?

中國貴族唯一聰明的地方是軍閥轉學閥,壟斷知識來壟斷話語權,你實話說哪朝哪代得天下不靠這些世家大族,沒有遼金蒙古輪著碾一遍,輪得到你朱重八當皇帝?

知乎上見到這種提問真雞兒噁心


我知道題主這個觀念出自知乎哪個回答,但是既然上了知乎,題主你就應該明白,盡信不如不信,更何況現在知乎的水平說參差不齊都是在表揚它。

然後,我想了想,一個狗屁不懂的人,只因為回答符合現在又紅又專的知乎價值觀,潛意識契合了人們虛假、毫無底氣、剛剛建立、是黨的宣傳方向的民族虛無自信心,所以就這麼被題主銘記在心。

題主肯定在和其他人聊天時候也會說起這個觀點,肯定又有人被忽悠,然後忽悠更多的人。

最後這個可笑的觀點也許就成為了一種既定的觀念事實。

我們的思想根本不是獨立的,是不同的宣傳體系來回洗腦轟炸的結果。

這是可悲的,同時也是社會的進步。

以前是逼你去按他們所想去想,現代社會是讓你以為你想的是你所想,結果是他們想你所想。

進步,進步罷。

畢竟老毛說過,思想陣地就在那裡,你不如佔領,別人也要去佔領。


因為中國很早就幅員遼闊。

管一個班級,一個班長差不多了。管一個村落一家大戶鄉賢也可以。

治理一個大國就不行了,任人唯親必然急速衰落,廣納賢士才可能長治久安。

比如戰國時期,各個國家都頒布自己的求賢令。

燕昭王修築黃金台,引進了魏國樂毅,齊國鄒衍,趙國劇辛。

秦孝公頒布求賢令,「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他重用衛國人商鞅,這才開始秦國的爭霸之路。

又比如以色列是典型的氏族國家。

以色列最偉大的君王所羅王門王,他所管轄的土地,約戰國時期燕國的八分之一,更別談秦楚了。

《聖經》自賣自誇,他的財富和智慧超過世上列王,普天下的王都求見所羅門,他是萬王之王。

哈哈,我也要仰天而笑曰:「子獨不聞夫埳井之蛙乎?(kǎn jǐng,廢井)」

由此可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是一種大國氣度。


中國曆來是世俗社會。宗教力量多次試圖登上中國的政治舞台,都失敗了。

而放眼全世界的其他地方,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宗教或類似的東西(如印度種姓)都曾在其政治上佔過長期主導地位!

而幾乎所有的宗教,都具有嚴格的等級制度。如基督教,紅衣主教、大主教、主教、教士、牧師,等等。

宗教主導政治後,類似的思想禁錮體系也會貫徹到政治和整個社會當中。如朝庭給的封號可以繼承。這樣,在人們的心裡,也就已經形成了天然的等級觀念。有的人生下來就是貴族、侯爵,有的人生下來就佃農、馬仔。世世代代如此。

所以也不會產生推翻現任君主、自己去當王的思想。因為這樣做,在他們自己的內心來看,不僅違反法理,同時也是違反上帝(或他們心中的神)的旨意的,將來死了是要受懲罰的(宗教的另一個特點就是人死後會有各種懲罰,只有信它、不違背它的那一套才能避免懲罰)。

而我們中國人算是比較獨特的。歷來國家的實際管理者仍然是讀書人,不是信各種宗教的人。這一點和其他國家是很不一樣的。

比如我們看英劇《都鐸王朝》,到16世紀工業革命前夕了英國的紅衣主教仍然能掌管國家的常務事務(相當於首相),新主登基必須要紅衣主教加冕,娶妻必須要得到羅馬教皇的同意。像亨利八世本人,多次休妻,得罪教庭,自己都受到了極大的精神壓力,認為自己會被詛咒,不會有男性的接班人,一生憂鬱。

中國古人完全沒有受到這種宗教的禁錮。自然而然會發生誰都有資格當王的想法。

正所謂:天下之大,有德者居之。

下圖為目前世界範圍內「一神教」分布圖。大的範圍內只有印度、東南半島、中國不是「一神教」。而印度是印度教,東南半島是佛教。

真正意義上的世俗國家,只剩中國一家(小國不討論)。


每個不滿的底層都對著王侯將相喊寧有種乎。

但當這些「底層」成為了王侯將相之後,他們立馬覺得自己有種了。

所以中國在很長一段歷史裡,都是一個皇帝換了另一個皇帝,農民造反之後也是皇帝。說好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但法是王法,王即是法。

在西方,儘管你可以說那裡貴族崇拜什麼的,但他們在不斷發展中確立了這樣一條原則:

有種大不過法律。

並由此產生了君主立憲,共和制度等現代政治。商業,科學,文明都產生了極大的進展。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當然有其否認血統論的先進性,但它的落後性在於沒有否認專制和獨裁的合法性。

西方通過憲政否認了專制獨裁的合法性,這就是西方的先進性。


你說我愛我的民族,我的民族好,這算民族主義。

你要說我的民族最牛逼,天下第一,這就和納粹,舊日本帝國一個調調了。

假定某個民族顯著優越於世界上其他民族。

那麼,完全有理由推斷民族內部,一部分個體顯著優越於其他個體。

經過幾千年競爭,這部分人必然在民族內部處於統治地位,也就是說是貴族。

與初始命題矛盾。原命題不可能成立。


和中華民族有個毛線關係

這就是古代中國農民起義者的不平而鳴。歐洲農民起義者沒有嘛?被馬克思恩格斯歌頌的偉大的德國農民戰爭就沒有類似的格言嘛?法國大革命還把國王剁了呢。

隨手找了一條德國農民起義時候的料。

中國真正特殊的是農民起義的頻率和烈度,這是中國的土地制度和土地生產密切關係的,和中華民族的民族性屁關係沒有。


首先,講解一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我認為很多人並不真明白這句話。

這句話和人人平等沒有關係。這句話表達的是骨子裡的「大家都是人」,從而在逆境中帶來的反抗精神。

這種「大家都是人」還有一個更早的表達:

高祖常繇咸陽,縱觀,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當然,有個野心大點的:

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可見,彼此都是人的觀念,在更久之前(起碼2年吧)就存在了。

這種觀念,在看到更高存在時,就會轉化為動力,所謂「見賢思齊」。而在逆境中,在受到壓迫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會轉化為反抗的動力。

這是華夏傳統文化的一個樸素道理:你不是天選之子,我也不是註定的賤民,為何你高高在上主宰我的生死?

至於平等……

其實從「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就應該明白,這句話已經確認了「王侯將相」和普通人並不是平等的。只不過,這種不平等是社會地位、實力、能力帶來的,而不是血統,或者什麼勞什子神賜的。而是這個人,通過自己的努力,爭取來的。

一切,都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爭取來的。也只能自己爭取。

從盤古開天,到大禹治水,到陳勝吳廣,到新中國成立:中國人得到的一切,都是自己爭取來的。不是神賜的,不是天給的。

至於平等……

中國傳統文化,最重的就是等級觀念,天地君親師。但是,我們可以看到,除了天地這種代表自然和傳統的虛擬形象,父母這個客觀長輩,君和師在中國人的眼中即是至高無上,也是可「取而代之」的。

至於平等……

中國沒有那種貴族就是貴族,倒了八輩子霉,一文不名,走在街上,平民還要恭恭敬敬的血統貴族在中國是不存在的。別說一個拼搏半生成功的企業家不用理會這種貴族,就是沒有發跡,只是普通的平民也不會理會,甚至看在對方祖輩的貴族地位上,多啐兩口也是應有之意。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你有能力,或者你有貢獻,你就是王侯將相,你就高人一等,就是人上人。

你沒能力,你家底敗光,你就啥也不是,你的血統一文不值,就是癟三小垃圾。

至於平等……

真的要問一句:憑什麼?

平等,需要平等的人格,平等的實力,平等的貢獻……

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鼓舞中國人數千年,勵精圖治的中華兒女層出不窮。號召人人平等的口號喊了也有幾百年了,平等在哪裡?

因為只有喊出過「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中國人明白:平等是用行動爭取來的。

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人怎麼可能生而平等,當你聽信這句話的時候,就已經陷入了不平的陷阱。

而「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恰恰是打破這種陷阱的最強武器。

睜開眼,看清楚世界是不平等的。站起來,用你自己的努力,你自己的拼搏,去打造一個至少對你來說更平等的空間。

當然,在幾十年前,曾經有人希望把這種平等送給每一個人,現在看來失敗了。但至少,他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王侯將相,確實是普通人能做的。

達,則兼濟天下。


該說的 @雲寶寶 已經說了,我說點不該說的。

為什麼只有中華民族能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因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是漢語

只有中華民族才說漢語

所以:只有中華民族才能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在我看來這根本是簡單的邏輯問題。不是邏輯問題的話這個問題根本就不成立好么!


這種事情要辯證地看。

一方面,中國人從來不習慣被宗教或者貴族統治,這是很進步的,比很多西方國家都進步。這是中國人幾乎獨有的優勢,只有除了中國人基本上只有法國人把政教分離當基本國策。

另一方面,中國人幾千年從來都分不清「忠君」和「愛國」,時至今日絕大部分人都分不清黨,政府和國家有什麼區別。這個問題上又是十分愚昧的。看看美國人在獨立戰爭時候的思想:我們的內心只臣服於上帝的統治。如果一個俗世的君王的統治違反了上帝的統治,我必反之。而這個「上帝的統治」實踐上就是良心。出於良心可以反對帝王的統治,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來講比忠君愛國要進步的多。


「不要上當,以為他們祖先的古老血統會使他們比我們高貴;因為所有人類都出於同一祖先,都是同樣古老;而大自然也把所有的人都塑造成一個模樣。大家把衣服脫光了,就會看到人人都長得差不多······只是由於貧富不同,才使我們有了貴賤之分。 你們只要對人類的行為留神觀察,就會看到,所有那些獲得巨大權勢、取得大量財富的人,不是運用暴力就是運用欺騙的手法。而對於用暴力和欺騙得到的這一切,他們總是千方百計地用偽造的所謂正義的美名來掩藏他們取得這些東西時所用的那些可恥的伎倆。那些由於輕率任性或頭腦遲鈍而不願意這樣乾的人,總是限於受奴役和貧困的境地。因為忠實的奴僕總是當奴僕,誠實的人永遠受窮。除非既大膽又不忠實,否則永遠也擺脫不了奴役。」(佛羅倫薩紡織工人起義)


難道農民的兒子生來頸上帶著圈,而貴族的兒子生來在腿上帶著踢馬刺嗎?


要不你橫觀世界試試?

或者斜觀。

先斜個23°26′試試吧,注意保護器材,輕拿輕放,用完放回原位。


@白如冰 說:難道題主沒聽說過《共產黨宣言》么?


對於問題里前面的描述,我國實際上是有延續至今的古老高貴家族的,從漢元帝開始孔子後人就世代封侯受祿了,宋徽宗開始改稱衍聖公,到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改稱至聖奉祀官,這個符合最標準的貴族定義,除了孔子之外,從明代開始顏子孟子曾子等等儒家聖賢的後裔都領到了世襲官職,稱為五經博士,清代這個名單包括甚至周公、韓愈、朱熹後代,以及不屬於衍聖公體制下管理的關羽後代等等,說每個姓氏都是平等的,貌似不符合現實。這些是跟統治王朝本身沒有什麼關係的家族的世襲,我國各朝的世襲爵位那就更多了,其實不要說這麼遠,記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的司馬遷,自己就是個世襲太史令。

至於某個小說里石匠出生的平民沒法求學,這基本不是事實,康德父親是一個馬鞍匠,休謨和約翰洛克父親都是律師,我沒看過這本小說,猜測可能是為了情節而設置的吧,更何況到19世紀像喬治坎寧這樣的窮人都當上英國首相了。

而題目所描述的普通人也有機會考取功名,恐怕也至少需要你是某個地方大族的宗親,Robert M. Hartwell 1982年的論文中既發現宋代政府基本被幾個超大家族與幾十個大家族壟斷,很難說真是「總有一條路」。況且真要較真,西方也至少有軍功晉陞和經院系統這兩條路。

然後再說新錢--老錢,這個主要是因為我國曆來都不是一個貨幣市場經濟國家,在非市場經濟國家,和權力的關係距離才是最重要的,錢不過是從屬於權力的附屬品,而西方從中世紀末期開始權力就被法律限制住了,在新興的市場邏輯中錢就是錢,才沒有什麼新舊之分,新錢--舊錢的區分只是佩劍貴族(舊貴族)對穿袍貴族(這種貴族身份只要花錢就能買到)的嫉妒而已。


上面是懟題主的描述的,接下來說一下一些從錯誤的前提中得到錯誤的理論的各位。

有個回答聲稱小國家可以任人唯親,幅員遼闊的大國家必須任人唯賢,我國自古以來就幅員遼闊,因此自然任人唯賢,這種說法一方面混淆了我國的情況,一方面也混淆了西方的情況。我國的周朝初期分封諸侯基本靠的就是親戚關係的遠近,周國祚八百年,元是另一個任人唯親的朝代,打遍大半箇舊大陸。在幅員遼闊的情況下想要保障地方長官的忠誠是很難的,官僚制自帶離心力,通過異地就職克服了離心力,但是這種官僚沒有動機去發展就職的區域,大多時候反而不如靠一堆親戚實行間接統治。另一方面,小國家反而更容易誕生出人人平等,任人唯賢的體制,因為小國家中每個人的集體感更強,更痛恨特權階級,反抗也更容易成功,古希臘、羅馬和中世紀城邦已經證明了這點,實際上早期共和主義作家如盧梭乾脆認為共和制只可能在小國家實行。

另一個答案聲稱是因為我國沒有宗教,這個更是無稽之談,基督教是平等精神深入骨髓的宗教,教階如果能稱為等級制,那我國的科舉制度中秀才舉人進士之分,九品十八級的官制更應該被稱為等級制。把封建制下的爵位世襲歸咎於基督教則是自相矛盾,畢竟這個答案後面就說新主登基要重新加冕,這正好證明了基督教的態度,如果基督教暗含了世襲的正當性,那還何必多此一舉給每個新國王加冕,相反,中世紀經院哲學家即使為世襲制辯護,通常也不過表示這只是法律的規定,這意味著貴族不僅繼承了特權,同時也繼承了特殊的責任,當貴族不履行這個責任,民眾就有權推翻他們。


這到底是熱愛本民族的激情達到了無以復加,還是在捧殺啊?


然而喊出這句話的人都是為了做王侯,而不是要把王侯的權力分給眾人。

聽這句話的人以為自己是要成為王侯,但絕大多數只成為了一將功成的萬骨。

人民當家作主?從來沒有的事。


因為人家喊的是:Freedom!


說一下個人看法。

這裡不談,大禹領導治水vs諾亞方舟逃難,鑽木取火vs神仙偷火。

只談歷史。

所謂縱觀世界,其實就是歐亞非大陸。

看看西方的蘇美爾文明,埃及文明,希臘文明,羅馬文明,以及後來的伊斯蘭文明,再到後來的西方殖民,這些歷史變更交替過程,其實是,一個又一個種族對另外一個種族的征服史。

在不斷的種族征服中,種族的烙印已經被打下。這也是後來,西方種族歧視比較嚴重的一個原因。

在種族征服過程中,

被征服者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征服者會說,不好意思,好像王侯將相就是寧有種。你看,你不就被征服了嗎?

印度也是這麼一個情況,征服者為了穩定統治,能夠弄出種姓制度,讓你相信王侯將相寧有種。

然後,再來看中國。中國從三皇五帝,到陳勝吳廣時期,華夏一族的歷史是連貫的。

陳勝吳廣之前是幾百年的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被稱為禮崩樂壞的時期,實乃大爭之世。大爭之世,唯以實力見長,能者上,庸者下。公元前356年秦國商鞅變法,推出軍功制,此後,白起從一個士兵做到將軍,李斯從一個小吏做到丞相,到其他諸侯國的滅亡。這些都是活生生的例子。雖然春秋戰國是大爭之世,是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的征服。但,這是華夏族內諸侯國之間的征服戰,沒有種族征服的烙印。所以,陳勝吳廣自身沒有種族壓迫的思想負擔,所以在起事時,能夠喊出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試想一下,如果陳勝吳廣是被異族壓迫征服的,那麼他們應該像後來朱元璋在《諭中原檄》一樣,喊口號,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


這個問題問的範圍很廣,只能簡略說一下自己的看法了,有錯誤的地方還請擔待。

首先,在辛亥革命之前,中國人並沒有什麼真正意義上的平等概念,陳勝吳廣以及後來的農民起義,都是沖著「統治階級」的權力而去的。比如陳勝吳廣說遲到按律當斬,但是根據睡虎地秦簡的記載,根本不是這麼回事,所以很有可能是陳勝吳廣為了拉攏民心而散布的謠言,那麼他為什麼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呢?個人認為這些口號本質上並不是宣揚平等概念,而是為了煽動民心為自己上位做的鋪墊,這從他們後續的動作也可以看得出來。

至於你說的中華民族沒有貴族,這是錯誤的。春秋戰國時期都是貴族的舞台,魏晉南北朝則是門閥家族的天下。一直到科舉制度的建立,平民才有了通往權力的道路。不過即使這樣,同樣不能說這是現代意義上的平等。平民能夠獲得權力和平民與統治階級平等是兩碼事。

再者,如果我們把中國古代的皇帝出身都列舉一下,像劉邦、朱元璋那樣的少之又少。瞧瞧趙匡胤,楊廣,李淵等都是什麼身份。

西方的話,古羅馬共和國時代皇帝本身權力就受到元老院的限制。由於有選舉制度,一般的自由民在政治上享有一定的權力,只有奴隸最有可能喊出類似的口號,實際上古羅馬的奴隸起義也有一堆堆,比如著名的斯巴達克斯起義。

到了羅馬帝國時代,皇帝換的也挺勤快的,很多皇帝的出身都不是那麼好,農民、奴隸出身的都有,比如戴克里先。到後面還有一堆蠻族皇帝,都不多說了。至於平民起義,更是數不勝數。

到了中世紀,基督教的全面統治使得教權往往凌駕於王權之上,或者跟王權之間展開激烈爭鬥(比如神羅的亨利四世和教皇格里高利七世)。這些跟平民百姓都沒有太大關係了,上帝賜給每個人平等進入天堂的權力,大家都忙著在教堂里禱告呢。再說,鐵匠的兒子希爾德布蘭德都可以做到教皇,誰還管什麼貴族。另外,歐洲的封建制度也使得國王的權力被大大限制,「我主人的主人並不是我的主人」,這種嚴格的上下層關係使得普通平民根本不可能一躍成為縱橫一方的國王。確實,歐洲中世紀上下層人才的流動是被阻滯的,平民幾乎不可能成為貴族,不過也不是完全不可能,比如美第奇家族這樣的少數也是存在的,英國的海盜頭子德雷克也被封過爵位。

印度的種姓問題其實也是宗教問題。印度長期以來宗教問題,種族問題的矛盾程度比階級矛盾來得大。當你也不能說人家印度人沒平等的想法,講究平等的佛教可就是出自印度,曾經還在印度大行其道過,只是後來被印度教排擠了。

日本的天皇其實沒啥權力,就是神權的一個象徵而已,大多數時間都是由幕府掌握軍政大權,各地都有分封的諸侯。日本戰國時代就經常出現「下克上」的情況,家臣篡位家主的情況時有發生。

宗教和政治制度固然是影響人心的因素,然而不表示下層民眾就沒有反抗意識,即使是以宗教立國的阿拉伯帝國也經常爆發下層民眾的起義。

所以,可能人家也喊過這樣的口號,只是我們不知道,或者淹沒在了其他人的怒吼中,又或者他在心裡喊的。然而最終這些口號都是虛的,並不能改變他們實際上的階級意識。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說明在這個社會中,君主只是遊民無產者中的幸運兒,可以通過赤裸暴力取得統治地位,而不需要法統依據;一旦離開赤裸暴力就會一無所有。貴族只是得寵官僚的榮譽稱號,沒有離開政權以後依然可以分庭抗禮的獨立階級力量。城市只是人口較多的鄉鎮,沒有自製組織和憲章。平民群眾更換身份就像更換衣服,因為沒有嚴密的階級組織可以保護並約束他。鬥爭不在有組織和法權的各階級之間展開,而在原子化的個人之間進行:不為權利,而為生物學層面上的(幸運兒)富貴或(不幸的)溫飽。這個社會最鮮明的特徵就是組織資源機器匱乏。

這個社會早已越過自己的封建時期和絕對自由主義時期,進入文明的暮年。吏治國家產生目的本來是仲裁各階級的衝突,但他越來越強大,超過了所有階級力量的總和。吏治國家早已折斷了各階級的骨骼,吞噬了他們的血肉,把殘骸化為原子化的個人,因為任何組織資源都可能是它的潛在危險。在外部觀察者的眼中,這個龐然大物沒有骨骼,沒有組織器官的分化,由面目雷同的阿米巴直接聚集而成。

吏治國家是最後的組織資源,一旦解體,社會就會瓦解為阿米巴狀態。吏治國家是社會最大的詛咒,也是唯一的救星:吏治國家是最後一道符咒,將無政府狀態禁錮在膽瓶中。吏治國家是社會喪失自我治理能力後,賴以延續殘年的外部起搏器。有人幻想有了先進,精密的起搏器心臟就會強大,這是一個嚴重的錯誤。另一類人幻想打倒起搏器心臟就會強大,這是一個更加嚴重的錯誤。如果你在和平時期都離不開起搏器,儘可能維持現狀是最好的選擇。

這個社會享有一種奴役的平等,平等程度往往超過享有法權的階級社會,在沒有法統的地方,命運有最大限度的不可預測性。末路王孫青衣行酒,里巷小兒干祿公卿,皆為司空見慣,不會受到階級或任何組織規則的限制和保護。沒有規則就是最大的規則。這種平等的代價之一,就是王候將相無種,大位人人可欲。因此,帝國必須把全民視為假想敵,提前發明了20世紀獨裁者自以為應該享受權利的許多鎮壓技術。


因為這話是中文啦

否則別人也會問為什麼「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是英國人說的(眼神死)


才解放幾年就忘了皇帝老兒地主爺了?還憶苦思甜呢,笑死我了


這就是中國性,是近代以來,在西方文明衝擊下被喚醒的中國性;也是網路時代,人們自發構建的中國性。

最近在讀王人博教授的一本小文集,叫《法的中國性》。剛看了一個開頭,我就已經愛不釋手了。他在這本書中提出了一個非常深刻的命題,叫尋找中國性。他的方式,是以一個近代法專家的身份,考證一些我們早已熟知的、但並不真正了解的名詞,比如「民主」。這對於緩解互聯網上連邏輯同一性都不遵守(名詞含義都不統一)的網路撕逼,具有很大的幫助。

王教授在序言里說,自己這些陸陸續續寫成的文章,現在看來,都是圍繞著「尋找中國性」這個中心的。這讓我意識到,08年以來,我們自干五的所有工作,其實也都是圍繞著這個中心。而如今,很多成果已經通過知乎高票答案的方式展現了出來,比如:

1、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兼愛非攻,人人平等

2、中國的大水被人治了——神化祖先、祖先崇拜或者說祖師爺崇拜

3、詳細記載歷史的傳統

4、多神和無神、多元信仰和宗教自由

5、婦女能頂半邊天

6、舌尖上的中國

7、對於種菜和熱水的痴迷

……

李敖說過,自由是需要列舉的,中國性亦是如此,它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系列具體的存在。

當以上鋪墊完成,我們今天要討論的問題就來了:拿喝熱水舉例,這到底是自古以來的中國性?還是共產主義革命成功後,大搞愛國衛生運動的結果呢?很多人會拿出古人喝熱水的文獻來支持前者;而我們和長輩的切身記憶則支持後者。

其實不光熱水,我在上面所列舉的所有中國性,都要面臨類似的拷問。

那麼他們到底是中國性,還是共產性呢?

他們到底是自古以來,還是網路時代的人為建構呢?

我的回答是,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是如此的實用,能夠幫助我們抵禦來自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意識形態衝擊,能夠填補不再崇洋媚外的我們,內心中的空白。保證這些白左留下的真空,不被白右基督徒和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者趁虛而入。

所有意識形態,都不是天然的,而是一種社會構建。這並不丟人,也不必苛責。社會就像一台電腦,有了工業等硬體基礎,還要搭建系統等軟體。使用電腦的時候,我們不可能總是從頭把計算機原理熟悉一遍。

以我們這些普通人的水平,著實沒有能力去解答,到底是新中國歷史教科書的革命敘事,將「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構建為了中國性,還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中國性,使得共產主義革命能夠,或者說更容易的在中國成功。

我們能夠做的只是,盡情的使用這些社會建構,並且在關鍵時刻不要忽視其經濟基礎。

畢竟,如果我們真的單純把「婦女能頂半邊天」當成中國的優越性,而忽視了中國現如今的經濟發展水平,恰好是女性就業率最高的時期這一經濟基礎;或者我們單純將「種菜」作為種族天賦,而忽視西方自動化農業,無法在需要大量人工勞動的蔬菜種植領域發揮優勢。那麼,我們要面臨的不僅僅是打臉,而且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失去這些美好的東西。

如果非要給出一個普通人容易理解的明確答案,我作為普通人的代表,也可以嘗試一下:帶有共產主義色彩的中國性,既不是什麼西來邪教,也不是什麼自古以來。他是近代以來,中華文明在受到西方衝擊的時候,所喚醒的民族記憶。因為中國人記載歷史的習慣,所以這種喚醒比其他文明更加容易。這些東西在歷史上確實存在的,但未必是主流。當中國文化從貴族普及到平民的時候,老一輩革命家們,選擇了符合現代工業化社會的那部分,普及給我們。所以我們既能夠看到,古代中國貴族喝熱水的文獻記載,也有解放後大搞愛國衛生運動的記憶。這兩者其實並不矛盾。

文章最後,讓我們回到文章開頭的那本書。這本書告訴我,在探討中國性的時候,有兩種有缺陷的方法論,一種是西方中心論,一種是中國中心論。前一種以殖民為中心,將中國作為被殖民地區的一員,探討中國在遭遇殖民時,做出的反應。而後一種同樣也有缺陷,而且出現較晚,沒有前一種完善。

基辛格的《論中國》用的也是前一種方法論。老人家雖然是一個溫和的右翼,但終究是右翼。他的字裡行間,依舊透漏著近代科學技術是西方文化一部分的觀念。而經歷了九年義務教育的我們,都知道中國的數理化教科書是怎麼處理這一問題的——中國將近代科學技術視為全人類的財富,而西方只是「近水樓台先得月」地最先享受了這筆財富。

這樣的態度,就保證了我們在虛心學習的同時,又不盲目崇洋媚外。

現如今,中國有很多人崇拜牛頓、萊布尼茨、伽羅瓦和阿貝爾,但並不是因為他們是外國人才崇拜,而將其視為全人類的英雄。這實際上,就是將西方的科學巨匠們,納入了中國的「祖師爺崇拜」的體系中,令其成為了中國性的一部分。這讓我想到了佛教的命運——他在其發源地消失了,卻在經過改造後,被中國發揚光大。大概,共產主義也會面臨同樣的命運吧。

最後,請允許我引用《法的中國性》序言中的這段話,作為結尾:

「本土化」這個詞在別的地方意味著要倍加努力,而在中國卻是稀鬆平常。這塊土地既不是「大染缸」,也不是漂白劑,事實的真相只有一個:它有13億人,要想一個東西能讓這麼多烏拉拉的人都接受完全不可能;即便接受,也要經過他們的七嘴八舌、唧唧歪歪,最後他們會驕傲地說,「那東西原本就是我們自己的」。


這是我現在看到的問題

首先我覺得並不是只有中華民族喊出這個口號。

其次,中華民族並不是沒有貴族,在歷史的長河中,沒有貴族的階段一般是朝代更替的時候,舊貴族被打倒而新貴族還沒建立,所以是很短暫的,其他時間都是階級固化的時間,只有科舉等幾個零星的上升通道。

目前中國的「新貴族」有部分已經成長起來了,題主可能還在讀書沒感受到,或者題主想釣魚。

歡迎探討。


我看題主更新了,講到了《紅樓夢》,那麼《紅樓夢》里的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算貴族嗎,如果不算,那麼我們對貴族的理解有偏差。早期抱有理想主義的共產黨人曾經幻想打破這階級的枷鎖。

原來很多人看回答只是為了對比中西歷史獲取優越感,本文只是討論人類社會的某些共通點。

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但是題主這麼吹我還是會害臊的,畢竟我不是韓國人。


因為,中華民族說的是漢語。

其他民族沒有「王」「侯」「將」「相」這些「字」

麻煩題主先搞清楚什麼叫「縱觀世界」

不是想當然,而是要仔細看。


不知道「活著要進XX海,死了要入八寶山」算不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近似。

活著要進中南海死了要入八寶山的野心家都有誰_新聞頻道_中華網news.china.com圖標蔣潔敏當副省長後豪言:生進中南海 死入八寶山news.sina.com.cn圖標


話雖然如此。

但是面對權力資本還是跪得結結實實。

倒不如說是造反之前給自己壯膽用的吧。


這和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是漢族有很大的關係

漢族的稱謂來自於漢朝,而漢朝的開國皇帝和功臣集團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這句話

如果你說這句話不對,那麼後代的領導就不能是他爹生的,因為劉邦唯一可以不用這句話的可能就是他是她媽和龍野合生的,就算劉邦能不用,其他的漢初名臣怎麼辦?

蕭何是會計之神和他媽生的?

樊噲是狗肉之神和他媽生的?

然後以後歷代的武將和丞相都拜狗肉和算盤?

別鬧了,這個世界無論什麼地方都是事實勝於雄辯的,所謂的血統論無非就是告訴下面人不要胡思亂想,你生下來就不會有機會造反成功而已

很可惜在中國什麼血統的人都有造反上位的,這些人造反前每一個信血統論的,造反成功後又開始宣傳血統論,歷代都是

最搞的是大萌

他們的血統出身最低,硬拉來朱熹做祖宗,我想創業之神朱八八自己都不信,所以宣傳的也比較低調

到了他兒子還是老一套

硬拉馬皇后做自己親娘,不過反正他也是馬皇后帶大的,我想到了另外一個世界的時候,馬皇后也不會跟他計較

自大萌開始,在中國越聊血統論越顯得low,到了近代群雄並起,誰扯血統論誰先挨揍,張勳,袁世凱都是從扯血統論開始被群毆的

到了委員長的時候,了不起了扯個畢業院校,再多不敢扯了

中國的特點啊,就是各朝建國穩定後的初期都會有人嘗試扯血統論,但是扯不了多久就不扯了,因為實在扯不圓,往上一數,數不了三代,幹什麼的都有

而其他國家和地區往上數三十代都可能會幹的事差不多,這就造成了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氛圍,在中華文化圈裡,可以聊祖宗,但是你要是聊我祖宗是幹什麼的,我也得幹什麼,那就可能挨揍了

因為往上一扯,光隴西李氏就幾百萬,這還不打個頭破血流啊……


因為他們喊的是

「凡人生而平等,秉造物者之賜,擁諸無可轉讓之權利,包含生命權、自由權、與追尋幸福之權(原意為:擁有私人資產之權)。茲確保如此權力,立政府於人民之間,經受統治者之同意取得應有之權力;特此,無論何種政體於何時壞此標的,則人民有權改組或棄絕之,並另立新政府,本此原則,以成此型式之政權,因其影響人民之安全幸福至巨。深思熟慮後,當得此論,即建立長久之政府,不應以無足輕重之理由改組,而基於已知之過往,世人寧可容忍積重難返之邪僻。然當連串之濫權者與篡奪者執迷不悟,迫人民屈伏於絕對專制下時,推翻此政府,是其權利,是其義務,並為未來之安穩提供新保障。」

他們喊的是

「人生來就是而且始終是自由的,在權利方面一律平等。社會差別只能建立在公益基礎之上」

他們想的是自由,想的是平等

而不是「難道皇帝和貴族就是天生的嗎?我也要當皇帝!我也要當貴族。」


民族儘管有差異,但在一些本能問題跟前都是一樣的。

比如說吃。

吃不飽的時候,從愛爾蘭到契丹,從中國的佃戶,歐洲的農奴再到非洲的黑叔叔,都會起來造反。具體形式有細微的不同,但訴求是一樣的——吃飽飯。

歐洲不是不造反,在羅馬時代,史書有載的大規模起義除了大家很熟悉的斯巴達克斯,還有:

西西里奴隸起義(還不止一次)

巴高達運動(起義領袖馬特努斯的口號:讓奴隸主變成奴隸。甚至計劃翻越阿爾卑斯山幹掉羅馬皇帝。你說歐洲人奴性?)

阿非利加行省奴隸和隸農起義,三十僭主時期北非隸農起義

奧勒良時代的造幣廠工人起義等等等等。

中世紀早期,加洛林文藝復興之前,即所謂的黑暗時代,因為歐洲這個階段人口增長停滯,農業生產效率極其低下,加上分封采邑制的逐漸確立,人口流動性下降,所以沒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到了中世紀盛期,歐洲的人地矛盾又突出了起來,至少,從教皇烏爾班二世的演講可以看出,當時歐洲的情況很不樂觀,就是一定時炸彈:

我們這裡到處都是貧困、飢餓和憂愁,連續七年的荒年,到處都是凄慘的景象,老人幾乎死光了,木匠們不停地釘著棺材,母親們悲痛欲絕地抱著孩子的屍體。東方是那麼的富有,金子、香料、胡椒俯身可拾,我們為什麼還要在這裡坐以待斃呢?

所以,趕緊通過十字軍,讓這些破產農民死外邊去。

十字軍東征失敗後,又有黑死病暫時減少了人口,不過之後隨著黑死病極大打擊了教會權威,以及人地矛盾進一步激化,波濤洶湧的武♂德自然就是對內傾瀉了。所以15,16世紀,英國法國德國的農民起義層出不窮,而且這個階段的農民起義和手工業者、市民往往結合在一起:

以德國為例,德意志農民戰爭前比較大的農民起義就有:

1492年阿爾戈伊農民起義

1493年阿爾薩斯農民起義

1502年施派爾農民起義

1513年布賴施高農民起義

1514年符騰堡農民起義

1517年黑森林農民起義

而且德國的農民運動,在勝利的地方往往還建立了農民自治機構,不是非得迎個老爺回來的。

所以,和咱們看待農民起義的態度不太一樣,一些德國史學家還認為,德國農民戰爭如果勝利了,德國沒準會比法國大革命更早實現民主……

正因如此,這些農民運動都遭到了殘酷的鎮壓。弗蘭肯豪森戰役那可是成千上萬的屠殺起義軍,一個活口都不留。

成功的也有一個,瑞士刁民不屈不撓打了一百多年,終於擺脫大下巴堡的統治獨立了。獨立後也沒要死要活非得給自己找個國王。

再說中國,你要說當皇帝的政治訴求,中國的農民起義,99%是沒有的。起義領袖一般一開始的確會給自己封個王、大將軍什麼的,也有個別想不通稱帝的。但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只是想吃飽飯,所以在朝廷開出一個差不多的價碼後,自然就歸降了。

我們所耳熟能詳的那1%,比如朱八八、李自成,那都是規模相當大之後,覺得自己天命所歸,才稱帝。

很多人嘲笑歐洲的農奴起義,打倒一個老爺後還得迎一個老爺回來,這不是奴性,這是策略,畢竟人家也不是沒有把老爺殺全家的光輝歷史,還不止一次,在中國也一樣,規模小的時候反貪官不反皇帝,規模大的時候反皇帝不反貪官,反皇帝不反貪官是理性的決策,反貪官不反皇帝,這就是樸素的統戰本能。不反皇帝,皇帝可能殺個把貪官背鍋,然後招安,之後大家該怎麼過日子還怎麼過,又反貪官又反皇帝,皇帝表示少年你很有骨氣,然後優先鎮壓了你。

在歐洲不也是一樣的道理?一般情況下,打倒一個老爺,向國王請願,國王派個新的老爺過來,大家該怎麼過日子還怎麼過,能別折騰盡量別折騰。

但如果矛盾已經不可調和了,那老爺照樣被殺全家,法國大革命時期法國但凡有點歷史的貴族家庭都被一鍋燴了,中國可曾這麼徹底過?

歐洲那些貴族家庭,無非是因為近代歐洲先進的緣故顯得逼格高一些,加上中國現在已經共和了,沒有名義上的貴族了,給你一種歐洲貴族歷史悠久的錯覺,單就皇族來說,除了卡佩是由於種種原因,從中世紀早期發跡,一直到今天還把持著西班牙王位,第二悠久的大下巴堡家族,滿打滿算,八百多年歷史,不過一戰後就喪失了全部領地。其餘之輩也大都是近代才興起的。

對,中國目前只能說是沒有名義上的貴族了,實際上的,和歐洲近似的貴族家庭,隨便舉一個——曾國藩家族。


伯里克利在陣亡將士葬禮上的演說:

我們的制度之所以被稱為民主制,是因為城邦是由大多數人而不是由極少數人管理的。我們看到,法律在解決私人爭端的時候,為所有的人都提供了平等的公正;在公共生活中,優先承擔公職所考慮的是一個人的才能,而不是他的社會地位,他屬於哪個階級;任何人,只要他對城邦有所貢獻,絕對不會因為貧窮而湮沒無聞。

除了平等擔任官職,為了使窮人能夠有動力參與政事,大約從伯里克利時期開始給陪審員(對所有階級開放)發放津貼:

我們可以看到公民擔任公職的實踐。委員會的五個人「從雅典人」中選出,不受出身或財產的限制,同樣的選拔方式也適用於、或逐漸適用於近乎全部的行政長官和政府崗位。只有財政官一職還是只限於富人,因為他們如果挪用公款,能有財產充公。事實上,幾年前,「在埃菲阿爾特斯死後第6年雅典人決定雙牛級亦有通過抽籤初選擔任九執政官候選人的資格」。因此,他們吸納了除最窮的階級之外的所有人擔任官職,而且連城邦的最高官職也向大大超過半數的雅典公民開放……發放津貼使得所有公民、甚至最窮的公民,都可以承擔耗費時間的公共事務,從而使得他們分享了執行權。若非如此,他們原本可能沒有閑暇去履行這些任務。

戴維斯:《民主政治與古典希臘》

我想補充說明一下為什麼給參加公共事務的窮人發津貼非常重要:

由於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的條件,現代的僱傭奴隸被貧困壓得喘不過氣,結果都「無暇過問民主」,「無暇過問政治」,大多數居民在通常的平靜的局勢下都被排斥在社會政治生活之外。

列寧:《國家與革命》

(當然,要記得這些都是建立在剝削奴隸和其他希臘城邦的基礎之上的,不然哪來的錢……


題主在問題描述中一大堆自說自話,你到底是來問問題的,還是來說服大家接受你的觀點的?

回到題主的問題,如果題主是問為什麼外國人沒有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幾個字,那麼很顯然是因為他們不講中文。

如果是問,為什麼外國人沒有用類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種話來作為政治宣傳,那麼很顯然應該「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答案是老外當然喊過類似的口號,比如「在亞當種田夏娃織布的時代,誰是貴族?」@壹次方程關於這點已經回答得很好了。

如果題主是問,為什麼封建時代外國人沒有用類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種話來宣揚平等,那麼答案是:封建時代無論外國人中國人都沒有實質上的平等觀念。

中國人目前具有的平等觀念最早可以追溯到辛亥革命,是無數先烈用鮮血換來的,而不是最近三十年之內才附會或者杜撰出來的「自古以來」的「民族魅力」。如果題主懷疑這點,可以讀讀毛選(你這麼愛國一定不排斥讀毛選),尤其是抗日戰爭之前的部分,看看毛主席對封建中國的分析和批判。

實際上稍微動動腦筋就會知道,要是中國真有這麼些優越的自古以來,革命就不會那麼辛苦了,題主你說是不?


很多人在談到這種事的時候都提到儒家,並進一步諷刺儒家和貴族差不多的時候,我能說你們一句文盲嗎?

儒家是沒人喊出這種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話,但是儒家亞聖孟夫子說的那兩句話被你們給吃了嗎?

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我就問,上述兩句話中所蘊含的意思和陳勝說的那句話所蘊含的意思,有差別嗎?

而且就我認為,孟夫子說前一句話的那種高度,就算是今天也沒有哪個文明和國家達到。

如此,真的搞不清很多人到底有什麼可諷刺的。

中國的帝制時代是長,但是中國的貴族,尤其是那種絕對的佔有數量多的貴族存在很長的卻幾乎沒有。

只是事實。

當然,你如果非要說孔家和張家這兩個,那我也沒辦法,但是,請問這兩家代表的和貴族是一個性質嗎?


因為當時只有中國人說中文


題主你說:歐洲有貴族,印度有種性,日本有天王。

沒錯,可我們有儒家啊,大家半斤八兩,大哥就別說二哥了好嗎。

陳勝吳廣生活在秦朝,想一想當時儒生是什麼地位,這要是換做儒家掌權,還不把你的腦袋洗的明明白白?

後來的中國人不就變成了反貪官不反皇帝嘛,前兩天還有大學生去崇禎墓前下跪呢。。。


一個幽靈,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大陸徘徊。為了對這個幽靈進行神聖的圍剿,舊歐洲的一切勢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國的激進派和德國的警察,都聯合起來了。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實際上,全世界的各個地方,充滿了各式各樣的階級的各種形式的起義。

人類各式各樣的文化是有區別,但首先人類是人類。

我就搞不懂為什麼知乎現在會變成這樣,真的是夠了以前就看看,真的有很多大神分享各種知識,現在真的是越來越低齡化,標籤化。

什麼印度人的奇葩事迹只有一億人口啦,quora上的奇葩問題啦,那很多問題里的回答和印度人問中國有沒有電視有什麼區別。

任何文明都總會處在階級相對穩定和相對動蕩的階段,它們會結合各自的文明,文化環境,表現為不同的形式。

階級相對穩定難道沒有好處么?階級的劇烈流動,尤其是寧有種乎的時候,往往就是民不聊生,赤野千里的。

這就像選公司上班,小的創業公司有奔頭,大的上市公司制度化,哪個好?難道不是看人么?

中華文明優秀么?優秀。但是其他文明也同樣優秀。現在大家都十分忌憚的伊斯蘭的王曾在耶路撒冷維持了宗教的開放和包容,而歐洲世界卻曾驅趕了猶太人千年時光。

中東的文明曾經光輝燦爛,埃及文明早年間領先過全世界,而非洲人,則甚至是曾經的曾經,爭奪我們出生的大陸的勝利者。

自卑的人一旦得了勢首先想到的總會是去買金鏈子。

自信的人則會看見別人的好。

乾隆爺忙著向使臣吹噓和在古董上蓋圖章的時候,歐洲人建起了工業文明。百年之後,中國就得到了教訓。

我們究竟有什麼值得在家裡沾沾自喜?

如果題主願意把問題改成,「縱觀中國上下五千年,為什麼從來沒有出現過『自由,平等,博愛』我想題主該有更多的收穫。


我是一個外國人,為什麼我的國家幾百年前有「天賦人權,人人生而平等」的口號而中國沒有呢?

這是我國家獨特之處,也是魅力所在。是什麼土壤孕育出我國這樣的魅力?

這是我國一直保持活力的原因之一吧。

至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什麼的。我怎麼可能聽說過。


實名反對「空一格」的回答,以及很多答主都犯了沒有「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的錯誤,當然這一切的最主要原因是題主偷換概念的不當提問方式。

—————以下幾點主要是反駁「空一格」的荒謬回答,可能有點跑題———————

1.首先我國自古的「君權神授」思想實際上要強於絕大多數國家,然而諷刺的是這個思想已經強到了沒有任何實體的「神」接的住這個鍋,最終都推給了更抽象的「天」和「道統」。

2.「天」和「神」的區別是很難划出一個「神職群體」,這就造成了比如商朝即使很多國家大事都用占卜決定,然而卻沒有和其他古文明一樣產生有極強政治實力的「祭司階級」。而「道統」實際上更強化了封建統治。

3.「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實際上是非主流思想,也出自(最終失敗了的)農民起義領袖,而反觀成功案例,則必有「承天命」的宣傳方針,比如斬白蛇之類的,這實際上就是說「王侯有種,天命在吾!」這才是我國的主流思想。

4.再補一點「將相」的,大家翻閱史料就會發現很多名人傳記中也都強調了「命相」,比如班超「萬里封侯」的面相等等都在正史里,這一點反倒比絕大多數宗教國家還多,基督教「將相」被教會認可「神跡」的不過貞德等極少數人而已。

5.曹操在中國歷史中能稱得上「統治者」的人裡面應該算最「反傳統」的幾個人之一了吧,他都還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呢,不知道怎麼到了題主這「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就成了主流思想了,簡直噴了。

——總結——

很多答主把宗教扯進來,事實上情況和他們說的正好相反,正是因為中國人有遠比其他國家更堅定的「貴賤有天命」思想,反而讓「神」們開出的空頭支票不被接受,而真正有能力決定歷史走向的人,往往要麼自己設計一套「天命在吾」的好戲,要麼直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討論這問題根本沒有把宗教扯進來的意義。

—————另外題主問的就有傾向性引導性,這就不是一個健康的提問姿勢—————

法拉第什麼出身知道不知道?西方平民出身的名人多了去了,而題主在討論我國的時候(或許是不經意的)偷換了概念,我國人如果要從底層爬上去靠的是什麼?只有一條路——「讀聖賢書」,而聖賢書教的是啥?四書五經,父父子子君君臣臣這些等級觀念先不說,最大的問題是你沒法通過其他學識來上去。

牛頓雖然出身富農家庭,但是富到頭也就是個鄉紳罷了,但是通過在自然科學和數學上的貢獻當到了皇家造幣廠廠長,這在中國相當於幾品?

簡單來說就是,我國底層爬上去的路雖然寬,誰都可以走,但是「只有一條」,而西方雖然路窄得多,但是「條條小徑通羅馬」,這也是我國封建王朝最終被按著打的原因之一。

———————最後再補充一點不知道算不算跑題的———————

事實上題主最後一段簡直太扯,不知道是不是「常年呆在他國」(我認識久居國外的沒一個這麼說的,結合提問姿勢感覺百度出國可能性居多)呆的忘了我國現狀什麼樣了,別處不看就看知乎,多少人傾訴過被親朋好友灌輸「去企業賺錢多有啥用,不如考個公務員多穩定」的思想?這就是答主口中的「階級上升的通道」——然而這tm不正是「階級固化」思想的流毒嗎?


不要上當,以為他們祖先的古老血統會使他們比我們高貴;因為所有人類都出於同一祖先,都是同樣古老;而大自然也把所有的人都塑造成一個模樣。大家把衣服脫光了,就會看到人人都長得差不多······只是由於貧富不同,才使我們有了貴賤之分。

你們只要對人類的行為留神觀察,就會看到,所有那些獲得巨大權勢、取得大量財富的人,不是運用暴力就是運用欺騙的手法。而對於用暴力和欺騙得到的這一切,他們總是千方百計地用偽造的所謂正義的美名來掩藏他們取得這些東西時所用的那些可恥的伎倆。那些由於輕率任性或頭腦遲鈍而不願意這樣乾的人,總是限於受奴役和貧困的境地。因為忠實的奴僕總是當奴僕,誠實的人永遠受窮。除非既大膽又不忠實,否則永遠也擺脫不了奴役;除非既貪婪又奸詐,不然一輩子也逃不出貧困。上帝和大自然把所有人生的幸福都撒到人間,人們把它抓到手的方法與其說是勤勉不如說是強奪,是惡行而不是善行;因此,只能是人吃人。只有不能自衛的人才活該擔驚害怕。所以,當機會來到時,我們必須使用暴力

來自馬基雅維利的《佛羅倫薩史》,1378年佛羅倫薩梳毛工人起義者得演講。我還以為他在你乎知名度爆表呢。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縱觀歷史,橫看世界,似乎只有中華民族沒有貴族,每個姓氏都是平等的,公元前陳勝吳廣就能振臂高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獨特之處,也是魅力所在。」這段話像極了初中教科書的口吻。然而無論是貴族,門第,還是皇帝都在中國歷史上長期存在過。

究其根本,貴族,皇帝,門閥這些名字都能用一個詞概括「階級」。而階級的形成本身就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陳勝吳廣的呼喊固然氣壯山河,卻完全改變不了階級形成和發展的歷史必然,「王侯將相不是天生的貴種,我們這些泥腿子也能做王侯將相」的話外之音,也不過是想打倒巨龍,取而代之罷了。

中國人第一次理解現代意義上上的平等,平權,也要到清末的改革和革命時期。這一切也並不是什麼土壤孕育的,無他,時代的必然而已。


因為當時只有中華民族說漢語。


更新,心累的說一句。

我是真的累了,我很認真的擺事實講道理,但是我想,我真的說服不了這位了。

就此打住,我打了一上午的字,然而無法改變這位對農民及政府作用的忽視,和對世家大族的盲目推崇,就這樣吧。

真的心累了,關評論。

————————————

實名反對 @陶韻 的回答。

首先,這位答主一開始,價值觀就有嚴重問題,中國的朝代更替,從來就不是由世家軍閥決定的,我們知道,沒有人民作為支撐的政府,遲早要垮掉,沒有人民的戰爭,也不可能打贏。

難道在戰場上衝鋒陷陣的是世家子弟?為軍隊提供糧草的是世家的糧倉?沒了世家軍閥,誰都沒辦法起義改變中國的局勢?

別開玩笑了!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你一個字也沒理解。

中國王朝的更替,從來都只是由兩個矛盾決定,一,農民與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二,民族矛盾。

階級不固化?呵呵,中國古代,就兩個階級,世家軍閥皇帝,從根本上來說都是大地主,千百年來,哪裡不固化?

所有的戰爭,都是因這兩個矛盾而起。

而當這個矛盾激烈到不可調和的地步時,農民階級就會暴起反抗,暴力推翻王朝,然後擁立一個更能維護他們利益的人作為皇帝——也就是新的大地主。

所以中國的農民階級關注點在於,誰更能給他們帶來更多,更適宜他們生存的利益,皇帝是誰不要緊,只要能做到這一條,就是好皇帝,你是什麼出身?不好意思,劉皇叔沒組織軍隊起義,就是個編草鞋的。

大家都清楚,所謂的世家出身,不過是說出去更好聽,細究起來,中山靖王的兒子一百來個,到了劉備這兒,那點老劉家的「皇族血脈」早就稀釋沒了,要是說出自己是劉氏皇族血脈就能當皇帝或者封個官,劉備還能淪落到編草鞋?

行啦,沒錢沒勢,任你是誰的後代都沒用,大家去查查自己的姓氏來源,好多祖先也都是有封地的貴族呢,到現在,大家還不都是老百姓。

所以,有種嗎?

沒有。

你要不是有錢有勢,我和你也沒啥不同,你過著你的錦衣玉食的奢華日子,我過著種地紡織的生活,咱倆誰也別斷誰的財路,我該交稅交稅,你也別得寸進尺,貪得無厭,這就是太平日子。

但是你連我命都要(還不是在我殺人放火的情況下),那就對不起了,我命都要沒了,日子過不下去了,誰特么還聽你的,聽你的去咸陽殺頭?

這些王朝的皇帝滅國的原因不為別的,就是作死打破了這個平衡,李世民是清醒的認識到這一點的皇帝,「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我捧你的時候你是玻璃杯,摔你的時候是玻璃渣子,你出身高貴?有個屁用。

地主和地主之間的利益衝突在沒涉及到農民利益的時候說到底也就能是宮心計,徐敬業打著光復李唐皇室的旗號造反,幾個月就被乾脆鎮壓,全家被殺,為什麼?因為農民不在乎誰當皇帝,只有徐敬業這樣的地主階級才擔心自己的利益被新皇帝奪取,才會造反,但是沒有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徐敬業也就是小打小鬧。

所以,說中國歷史由世家軍閥決定,笑死人了,歷史是人民的歷史,不是世家軍閥的歷史,先把正確的社會歷史觀和歷史唯物主義學明白了,再來討論題主傻不傻這個問題吧。

另外,我要強調一點,中國的貴族政治,自秦朝建立已經結束,除了少數民族政權有貴族,其他都不能稱為【貴族】,請叫官僚地主謝謝。


因為我們擅長說的漂亮。


這句話不是陳勝說的,是司馬遷(也有可能也不是司馬遷寫的,後人篡改)摻加的私活。

司馬遷有造假前科,在史記中坑過龐涓,製造馬陵之戰的歷史謠言。


縱觀世界,為什麼只有日耳曼民族能寫出〈共產黨宣言〉?

五六十年前還在每天早晚對國家領導人的畫像念祝禱詞,還沒過多久就覺得自己真的有不屈的民族性辣?


裘得還能做個石匠,但是千千萬萬楊白勞連個佃戶都做不得;裘得追求知識而不得,喜兒只能逃進深山做野人。

所謂階級固化是對特定一個秩序而言的,題主所說的陳勝吳廣是亂世英雄——在起義之前,他們也被統治秩序壓的喘不過氣,差點丟了命。

古代中國的教育並沒有題主想像中的那麼美好,尤其是對底層。其實所謂的窮秀才,也只是出身自耕農或是小地主家庭,絕不會是佃戶。

佃戶沒有自己的土地,以古代落後的農業技術,豐年交了地租尚有些餘糧;普通年景也勉強能活,雖然大多數時候吃不了太飽,免不了要斷頓;趕上災年,就只好賣兒鬻女,運氣不好還要易子相食,甚至做一具倒斃路旁的餓殍。

無論什麼年景,佃戶家的大的孩子要跟著父母去地里幹活,中的要照顧比自己還小的弟弟妹妹,給父母兄長送飯,即便村裡的宗族辦了學校還讓他們去免費讀書的話,他們也很難有時間去讀書,更何況幾乎不存在這麼好的機會。

至於國外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很多答主都舉例了,我就不多說了。

古代中國因為特殊的地緣曾經領先於世界,但是要說還有地緣之外的優越性恐怕是言過其實,有捧殺之嫌了。

我們也僅僅是一個普通的民族,有優點,有缺點,發展到現在也要依靠一代代人篳路藍縷艱苦奮鬥,沒有什麼使我省下了一丁點力氣,少經歷了一丁點困頓。

如果生出什麼中華民族天然優於其他民族的風氣——比如之前的「天朝上國」,恐怕離亡國滅種就不遠了。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翻譯成現代漢語不是「人人平等」,而是「贏者通吃」。至於老百姓?在這些號稱有種的人的眼裡,就是牲畜。

承認自己落後不丟人,丟人的是總想用「我祖上闊過」來滿足自己那毫無價值的虛榮心。


總之,共產黨人到處都支持一切反對現存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運動。

在所有這些運動中,他們都特彆強調所有制問題,把它作為運動的基本問題,不管這個問題當時的發展程度怎樣。

最後,共產黨人到處都努力爭取全世界的民主政黨之間的團結和協調。

共產黨人不屑於隱瞞自己的觀點和意圖。他們公開宣布:他們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制度才能達到。讓統治階級在共產主義革命面前發抖吧。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

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共產黨宣言。

這段話可要比什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影響大上百倍。

而且也別說什麼所謂大同和共產主義的關聯,要不是你沒看過共產主義,要不是你沒看過儒家墨家學說才會說這種話,要不就是幾者都沒有看過。

甚至你的國家也是因為這個宣言建立起來的,而不是什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也不是所謂」人之初,性本善。「,更不是」道可道非常道「。

真的是數典忘祖,數典忘祖呀!

當然題主如果說階級反抗統治階級,那麼王侯將相更不可能是第一句,同時任何地區都有的,因為階級鬥爭一直存在。

馬哲可是包括革命,經濟,文學,歷史等方面的,你好歹看完一方面在提問吧,雖然很多方面我也沒有涉及到。


縱觀世界,中華民族說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也就是爽爽口舌之快。

暴君福卡斯提頭說道。

閩菜兒附議


對於題主洋溢著民族自豪感的提問真的是。。。不知道題主知不知道雍正有一個比較大的功績就是廢除賤民的賤籍?

不是歷史專業,隨便貼一段百度百科。「賤籍又稱賤民是指不屬於士、農、工、商四民之列的中國古代的法定社會等級。賤民是等級社會中社會地位世代低於普通人的特殊的社會階層,一般不能和普通民眾通婚,在很多社會裡賤民和奴隸制度有關。賤籍制度自古已有,清朝雍正年間廢除。

賤籍世襲,不得改變,屬賤籍的墮民社會地位很低,不得參加科舉,從事當時社會所謂的「賤業」,備受社會歧視。主要有浙江惰民、陝西樂籍、北京樂戶、廣東疍(dàn)戶等。在紹興的「惰民」,相傳是宋、元罪人後代。」

印象里賤民中有一種就是匠戶。。。而賤民是決然不可能追求知識的,只能世代為業。。。不知道這石匠在不在這「匠戶」之中?需要大佬解惑。


信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中華民族近代被信王侯將相有種的西洋鬼畜暴揍了一頓。

看來還真的是「不能讓老鼠上桌啊」!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不就是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老百姓被剝削的受不了了,於是造反以圖能夠當上貴族剝削老百姓,這種有什麼好拿來吹的。

或者題主和有些人覺得這是一種「樸素的自由平等思想」(笑


我覺得你還是把問題的思路理一理吧。古今中外都是二元制或者多元制的社會,只不過在某個階段特別明顯或者不太明顯,中國當然不會例外,這是社會的本質決定的。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只是反抗階級壓迫時的口號而已,或者可以理解為一廂情願的樸素理想,國外也有很多類似的口號,比如斯巴達克斯起義時宣稱「沒有人生來是奴隸和貴族」,比如知乎流行的「階級逆襲」話題,這正說明中國一點也不例外。中國當然有貴族,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趙家人,中國什麼時候也沒真正平等過。

世界太大了,歷史太長了,你拿宗親學堂和科舉和《紅樓夢》中的故事來對比裘德的例子顯得很不恰當,國外也有教會學堂以及其它學習渠道,中國的科舉和宗親學堂也只是在某個時間段和某些地方存在而已,並不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中國也有太多的「裘德」,你太看得起中國了。

從你所思所想所聞只是說明你讀的書還不夠多,所以無法支撐你的思考。當然肯定會有人說叔倚老賣老諷刺打擊年輕人,我絕對沒有那個意思,我只是希望儘可能多讀點書多儲備一些知識,讀的多了你這些不成問題的問題自然迎刃而解。當然勤于思考和提問是好事,但是千萬別捨本逐末,至少要學會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我有一點不懂,陳勝說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是秦末,那時候還沒有建立漢朝吧?怎麼就來了漢族一說呢?

————

題目改了……改成了中華民族,我……


中華民族?你是說一百年前梁啟超發明的那個民族嗎?


文盲國學神棍:我很懶很蠢,沒有了解過西方國家歷史。我就朝著自己想要的結論,選擇一些知音故事會段子+自己道聽途說加腦補的內容作為論據就行了。


大概因為外國人不說中文吧,更別說文言文了…


不是別人沒說過,而是你不知道。

你不知道的東西不代表不存在。


因為其他民族的漢語沒有這麼熟練。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含義是

你可以當老爺,我也可以當老爺。

很多人曲解了這句話的含義,認為這是「人人平等」的體現。其實這恰恰體現出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要活的像個人樣,就得「王侯將相」,不想被壓迫,就要壓迫別人。

相比之下西方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更像是宣揚平等的聲音。

另外,我國官方的唯物史觀也並不主張「民族優越性」,吹自己祖先也不是什麼愛國的表現


因為熵足夠高(滑稽

面積足夠大,地理單位足夠多,也足夠封閉。在這樣一塊大地上,任何你能夠想像得到的組織方式都有登場的機會,並且自由競爭,活下來的那個就是最好的。

陶寺,將近三百萬平方米的史前大石頭城,屌不屌。大貴族大概是軍事貴族,專征專伐,可能是傳說中的堯帝。被不知道哪裡來的野路子刨了墳,貴族女性下體被插牛角殘忍殺死。

良渚,史前最大城址,幾公里長的堤壩,相比金字塔不遑多讓,貴族權力神授,很可能誕生了原始的一神教,可能是傳說中的巨人防風氏,屌不屌。被不知道哪來的泥腿子馬橋文化取代,大城被廢棄杳無蹤影。

二里頭,數平方公里的大城,精美的玉雕和青銅器,完善的城市規劃,可能是夏代的王都,屌不屌。被不知道哪來的蠻夷,可能是下七垣文化的商人乾死。

殷商,青銅文明的巔峰,神權王權軍權高度發達,文字也出現了,三天兩頭征伐不享,把白人黑人扔墳里陪葬,屌不屌。被費拉不堪的周人一波帶走,一天就結束了戰鬥,力能格虎的帝辛自殺了還要被砍下腦袋掛在旗杆上。

咱們歷史連續,整個文明範疇里勢力眾多,再屌的政治思想都要接受檢驗,稍有問題就要被教做人。中國人什麼幺蛾子沒見過?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是寫在民族靈魂里的至理名言。


別過度自豪了 陳勝之後的中古門閥 持續了近千年 要不是軍閥混戰 這些士族還不知道能持續到什麼時候 宋朝開始的平民社會 壟斷話語權的依然是地主階級 屁民始終是屁民


瀉藥,說一點淺見。

這是經濟基礎和宗教制度問題。

你問的其實是這些所謂的「貴族」能夠長久的在社會上保持既得利益的原因。

你說的群體在我國也有類似的情況——山東孔家

任何政府,只要用儒家這套理論治世,山東孔家就世代衣食無憂。

恰巧,也有人管儒家叫儒教。(文明系列遊戲中儒家本身就是一種宗教,在西方人眼中這玩意和宗教差不多)

歐洲的貴族只是表象,背後是莊園經濟以及梵蒂岡神權的制度體系,日本天皇自幕府之後就是吉祥物,背後是同樣的分封制與日本本土宗教,戰國時期的天皇甚至窘迫到以賣畫為生……印度的貴族背後是種姓制度,而種姓制度的背後是印度教……

說回中國。

經濟基礎尚且不談……中國需要一個集權而統一的政府涉及到地理問題和生產力問題……

你說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是來自陳勝吳廣,而陳勝吳廣之前是什麼時代?春秋戰國。

秦是改革的急先鋒,以軍功評爵位,那是一個平民在戰場上殺敵就可成為貴族的時代,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一個董仲舒還沒獻策的時代…你想想那個時代的人的世界觀是什麼樣子的?

而在董仲舒之後,儒家設立了天人感應之類的學說,儒家成為官方欽定思想,不讀儒你別當官。而在這一思想體系下,皇帝其實是「天「的代表,賢者且有德,內聖外王方可替天而統治天下。是以換的只是」寡德「的皇帝,而非」天「。就像」天「是董事長,皇帝只是CEO而已。

而為什麼漢武帝在接受君權神授的同時還接受天人感應,這是因為儒家崇古,周在他們看來就是「理想國」一樣的存在。所以漢王朝是繼承者,劉家是繼任者,而作為繼任者,就只能接收天人感應,以解決皇位存在的必要性和劉家執政合法性的問題。

這是最高統治者層面…你看梵蒂岡教皇不也是輪著來么?那是最接近上帝的人。

宏觀上來說,一個政治體制想要平穩良好的運行以及有一定發展,就要保證一定的社會流通性,以這個要求來講,這就是必須的——你看看現在的高考制度。我國能有科舉是因為我國這大一統的中央集權水平奧冠全球…而以古代的生產力維持如此龐大的帝國,難度自然高…難度高,點的科技點也就高…

下降一個層面,對於統治者(皇帝)來說,所謂九品中正以及科舉制度的創立都是皇帝為了平衡世家門閥所創立的制度,這就又涉及到生產力的一個問題…

我國古代分幾波勢力,基本是你方唱罷我登場的亂斗:外戚,宦官,門閥,地主(中小地主),寒門。最高統治者就是在這些勢力裡面左右逢源來維持朝堂的……而科舉就是打壓門閥,讓官僚體系中有更多的中小地主和寒門的最佳辦法…而漢武帝的中朝乃至於到清朝的軍機處等等無不出其右。

(在古代社會,寒門以下在統治者眼裡是芻狗,當利用上這些人的時候,那就是又一個亂世到來了)

所以其實這不是什麼民族魅力,而是中國的實際需求孕育了這些而已。


一點粗淺的理解,權當拋磚了。

因為戰國兩百多年的大爭之世。三家分晉之後,七雄並起,華夏大地烽煙處處,諸侯殺伐不休,周王室徹底衰落。各個諸侯國為了各種各樣的因由征伐、殺人、奪地,在那樣的時代,諸侯國勢必要用盡一切辦法挖掘自身的資源、人才來支撐戰爭,尋求生存乃至發展。於是各國先後變法。變法的方式形式各不相同,但是有幾點共同的成果是可以確定的。一是奴隸制的消亡,二是平民上升通道的開啟。

換句話說就是舊有生產關係的解體和新生產關係的確立。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實踐在陳勝吳廣起義之前已經浩浩蕩蕩的進行了兩百餘年。在這兩百餘年間,因為戰爭的進行,華夏大地上的所有人都被動員起來加入了耕與戰的血腥輪盤。血與火徹底的教育了諸侯百姓,使那時的人真切地感受到整個社會當中各個階層的不息流轉。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喊出來容易,關鍵是得有人信啊。

我們為什麼會相信呢?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王侯將相代表的是權力,這句話體現了中國人對權力的追求。西方人追求的是自由,民主,這句話體現了中國權力至上的文化,從古至今。


題主對漢族好像有什麼誤解……

中國的世族大家制度要到所謂的「黃巢起義」之後,才瓦解。

題主所提到的科舉制度,也是隋唐才逐步建立,而且對於階層之間的轉換作用可以說是微乎其微,上升通道極其狹窄。題主舉文學中裘德為例,難道忘記中國有「范進中舉」的故事么,還有就是《紅樓夢》講的難道不正是「王侯將相」的代代相傳么……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無非是一種暴力奪權的觀念,也是造就中國傳統上王朝更替,歷史卻在循環的悲劇原因,題主所說的「活力」難道指的是歷史上的治亂交替嗎?

中華民族的活力,在於歷史上各種民族的融合,體量不斷增大,影響力不斷擴散……


因為只有漢族才會說漢語呀


君不見我國的戶籍制度,以法律形式人為的將人分為費舍爾和剎帝力。算了,身為賤民就不操上流社會的心了。。。


既然題主舉了一個「石匠」的例子,那我就舉一個馬具匠的例子和木桶匠的例子。話說哥尼斯堡有一戶馬具匠,家裡活到成年的孩子有四個,其中一個叫——好吧一說哥尼斯堡估計大家都猜到了,千年宅男康德。

再講那戶木桶匠的故事,家境貧寒,但學習刻苦,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巴黎綜合理工,還拿了獎學金。但畢業的時候沒找著份民用工作,然後就進入了部隊,在然後……反正最後,一戰爆發的時候,他已經坐上了法雞總司令的位置。沒錯,就是霞飛。

當然,也並不是說有了這倆例子,就能證明西方的社會流通有多強,只是想提醒一下,西方,即使是近代西方,在社會階層流通方面,是一副極為豐富多樣的景象,底層向上上流通的途徑並沒有被封堵,而是越來越大。康德,霞飛在當時並不算特例。

看了下問題描述,感覺題主似乎在提問題,思考問題的時候犯了一個錯誤。最初,題主想到了通過歷史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但在通過歷史角度觀察問題時,題主又不自覺的將其「非歷史」化了。看起來題主舉得例子都是「歷史上的」。但題主不自覺的將歷史這條充滿流變的時間長線變得扁平了。「時間」消失了。科舉制變得似乎從一開始就是成熟,完全開放的。陳涉也似乎變得與隋唐開始出現的科舉制並列了。「中華民族……姓氏都是平等的」,您先問問琅琊王氏怎麼看陶侃那個武夫豎子的。

我覺得既然要從歷史上看問題,那就要捋著時間脈絡一點點的檢討,在社會流動方面如中國,兩周是一番景象,戰國是一番景象,秦我不太清楚,魏晉南北朝甚至一直延伸到唐中期,世家大族對仕途的近乎壟斷也是一景,五代以後……我在這塊就是一文盲,你們自己來。西方也是。隋代到唐中期,科舉存在,但通過這一途徑上來下層的並不多,大都還是世家大族「祖傳的」「恩蔭光環」當官

總之中國在歷史上也曾階層固化嚴重,西方也曾,但雙方都有打破這一枷鎖的意識,而且也先後實現。


為什麼只有蘇格蘭人能說「Freedom 」


這問題本身挺有意思。「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是陳涉起義動員演說中的一句話,這句話的意思其實就是許諾封官,完全能從上文的「不死則已,死則舉大名爾」看出來。。。

這句話在當時顯得進步,拿來概括兩千年農民戰爭史就不好了。「均貧富分田地」這一口號就更進步,說明農民階級形成了改造世界的志向,到農民戰爭的巔峰太平天國就出現了天朝田畝制度這種系統的綱領。也就是說,農民戰爭和農民起義有一個水平不斷提升的過程。

陳勝吳廣起義是有史可據的第一次農民起義,應當放在農民起義的歷史中來看。


廢話,因為其他國家不懂漢語!


本文盲實在沒什麼資格給睿智的題主貼讀書貼,但還是好為人師一下

這篇講16和17世紀法國群眾騷亂和起義的論文裡面指出了在兩百年間10個群眾運動高潮,比較有名的在波旁前三王期間的克羅勘,赤足漢等等叛亂,在舊制度末期的麵粉戰,到了大革命的大恐慌太多太多了

http://www.persee.fr/doc/annor_0570-1600_2000_hos_30_1_2375

還有一本書

Les Révoltes paysannes en Europe, XIVe-XVIIe siècle

這本書則就是專題講農民戰爭的嘍,也有電子版賣

總之人挨餓就會死對於哪國人都是一樣的,而反抗強暴建立自由平等的人間天國的理想也是全人類共享的美好願望,當亞當種地翠花織布的時候,老爺們又在哪裡呢?

但我還是想發點暴論,中世紀的農民自組織比如陪審團之類的和領主的溝通機制顯然是緩解矛盾的良好途徑,比如英格蘭的農民的法庭,但領主老爺破壞這種規則就別怪掛路燈殺全家了


所以王侯將相換了一撥又一撥,卻從來沒見過德先生賽先生啊。


推薦閱讀:

士、農、工、商、黑——中國金錢與道德的雙螺旋
中華文明在東南亞輸給了誰?地球知識局
單方面覬覦我們的印度,野心勃勃的製造戰略究竟如何?
中國隊包攬第14屆軍警狙擊手世界盃全部冠軍,這個比賽含金量如何?
老外機長說 這裡機多、錢多、速來!

TAG:中國 | 中華民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