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調真的不是音素嗎?

我回答過一個問題「現代漢語中一個音節最多有幾個音素」,我回答說聲調也是音素,但是一時想不到可參考的資料證明這一點,結果被摺疊了。

我印象里趙元任的著作中有提到「聲調是音素」的類似表述。

請問聲調究竟是音素嗎?


按定義 聲調和音長、重音、語調同屬超音段音位(suprasegmental phoneme)。

而母音輔音叫音段音位(segmental phoneme),也叫音質音位。

但不確定超音段音位算不算音素。


按照現在通行的定義,音素就是音段特徵,所以聲調不是音素。


首先要介紹一下音質和音素。

嚴格來說,聲音四要素指的是聽覺區分聲音所依賴的四個物理/聲學要素:音色,音高,音長,音強。其中,音色表現為聲音質的方面的特點,所以音色也叫音質。其他三項都是聲音的量的方面的特點,偶爾也稱為非音質的或韻律的要素。

音素是音質層面的語音片段,亦稱音段,所有的母音和輔音都可以看作音素,但聲調不是音素。而聲調一般為非音質,跨音段的,也可稱為超音段,即漢語中的聲調是貫穿這個音節的。

還可以怎麼理解呢,如果把一段語音在語音分析軟體上呈現會更清楚,要想改變聲調,把音高pitch相關參數調整下基本就可以達到目的。上文已說,音高是聲音量的方面的要素。而要想改變母音輔音,需要從第一第二第三共振峰的調節入手,改變的是音質。

還可以怎麼理解呢,聲調是和人的聲帶有關的,聲調的高低和形狀,取決於聲帶如何振動。母音輔音的發音不這麼簡單,取決於發音方法和發音方式。

總而言之,聲調是具有區別意義作用的音高,它具有超音段性,即貫穿在整個音節。它還具有非音質性,即它不像聲韻母那樣靠音質要素起作用,主要靠不同的音高來體現。

曹文.現代漢語語音答問[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聲調不是音節的組成部分(見《現代漢語》高等教育出版社第91頁),

而音素是構成音節的最小單位或最小的語音片段.

所以我們在分析音素的時候不應該將聲調包括進去.

其實細想一下也是的,啊啊啊啊,四個音調的聲母和韻母都是一樣的,但是在不同語境語氣下發出不同的聲調,哦(二聲)?,哦(四聲)!其音節是一樣的。字也是一樣的,語氣靈活轉變。


黃伯榮的《現代漢語》、葉蜚聲的《語言學綱要》、高名凱的《語言學概論》和蘭賓漢的《現代漢語》都是這樣定義的:音素是從音色角度劃分出來的,可以分為母音和輔音兩大部分。而聲調主要是由音高構成。

所以兩者判斷依據都不一樣,聲調肯定不是音素。


曾經有個笑話,如下:

Google翻譯團隊:「我們每開除一個語言學專家,引擎識別率就上升一個百分比。」

已歸納的語言學知識是死的,但語言是活得。這類都是定義的事情,直接看定義最好。

  • 音節(syllable) := 構成語音序列(比如一個詞)的基本單位,也是語音中最自然的語音結構單位。
  • 聲調(tone) := 指音節在發音過程中的音調變化和頓挫性。
  • 語音(phone) := 音節可分割的最小單位。
  • 音位(phoneme) := 還有同樣含義的語音的集合。

音位和語音均曾經被翻譯成音素過。

來舉個例子的話,是這樣的:

  • 例句:【你好】
  • 語音序列:【?ni??xɑ?u??】
  • 音節:【?ni?】、【?xɑ?u??】
  • 音節音調變化(聲調片):【??】、【???】
  • 語音:【n】、【i】、【x】、【ɑ】、【u?】

所以結論就是,聲調不是音素。音素組成音節,音節的變化才是音調。

然後最最最重要的就是:我根本不了解這些東西,我純粹Google了下……

做語音識別不一定需要這些東西xD 大神經網路幫你梳理一切~


正好最近在複習普通話,在於亞楠秦存鋼兩位老師主編的這版普通話教程之中,聲調是音節中具有區別意義作用的音高變化,一個音節就是一個漢字所以也叫字調。而音素是最小的語音單位,是從音色的角度劃分的。


如果打開adobe audition 。

觀察波形後你會發現,聲調分布在振動頻率上,高則為高頻振動,低則為低頻振動。

因此,你可以推測,聲調的變化就是你傳遞信息時,能量的變化模式。

也就是你情感和情緒的直接體現。所以,聲調不是音素,但音素可以通過聲調錶現。


推薦閱讀:

各種含有大舌音的語言中大舌音有什麼區別?
如何用國際音標標記方言發音(包括聲調、聲母和韻母)?
除了漢藏語系的語言以外,是否還有其它的語言的濁輔音只有鼻音與邊音,沒有濁塞音、濁擦音與濁塞擦音呢?
舌尖母音是否真的存在?
澳洲英語口音中將/e?/發成/a?/,那麼本來的/a?/發成什麼?

TAG:聲調 | 現代漢語 | 音系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