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中國人傾向於認為越早的古人越有智慧?
題沒說清,補充如下:
比如易經,很多人都相信易經的五千餘字就能道盡世間智慧和真理,後人再怎麼努力也只是揣摩和解讀,永遠及不上古代賢者,質疑祖宗的文字只能說明境界太低;中醫界也是,越早的中醫古籍往往越容易被尊為聖典;封建王朝的帝王再囂張都沒人敢宣稱自己成就大於堯舜禹,否則會被天下唾棄;就連武俠小說也是,金庸小說世界裡隨著朝代更迭,武功越來越差。事實上今天也還有不少人認為武俠片中的功夫在古代真實存在,是我們現代人不爭氣而已。總之就是越早的大神越牛,後人越來越不行。
西方給我的印象正好相反,無論哲學界還是科學界,總是像台階一樣後人推翻前人,一步步提升。我就想知道中國是怎麼形成這樣一種傳統觀念的?
不僅僅是中國,幾乎所有文明區都把黃金時代YY成古代,包括歐洲以及古希臘。還有印度神話對古代的嚮往,舊約里的記載,西亞各文明有沒有這個現象不了解。 同一個時空,也有對其他國家的美化。比如近代歐洲對中國的憧憬,古代佛家對印度的讚美,古越韓日對中國文明的痴迷,當代中國對外國的嚮往,黃種人國家對黑人白人的崇拜等等。 出現厚古薄今的情況,要有連續且長久的文明歷史,這是必要不充分條件。雅利安人不會推崇原住民的輝煌。 人類會把習以為常的幸福當成理所應當的權利,然後審視社會的不足,出現不滿的情緒,而自己不了解的時代或者地區自然成為了一個美化的對象。只緣身在此山中吧,這也是促進發展的一個動力,人類文明中的常見現象。
因為很不幸的,古代中國一直也沒發展出系統的實證科學來,一直就是經驗科學,自然就覺得老話老理老例老人言更有道理。
問題是過去這樣行,這都新社會半個多世紀了,咋還有這麼多的老祖宗的獨家代言人滿街蹦噠?再這麼瞎搞中國人怕不是要回到樹上去。如果我們用今天的認識去否定古人錯誤的認知,後人也就可以用進步的認知否定我們現在的認知,我不想被後人否定,所以我們不能否定前人。如果我們都崇古,越是長者越有智慧,那麼,哈哈,後代誰也別敢說超越我啦,真是一勞永逸呢~
中科院教授力挺科技部:陰陽五行不是偽科學 _科技_騰訊網
這種看法在從業的科學家群體中是非常普遍的。過去的知識,不能因為過時就斥之為「迷信」或「神話」,因為它們的產生經歷了與產生我們今天的科學知識差不多一樣的過程。如果我們斥過去的科學知識為「迷信」,那若干年後,現在的科學知識又過時了,我們的後代是不是也可以斥我們是在搞「迷信」呢?
《誤區/Dont Believe Everything You Think》
醫學史上曾經這樣說過:「本世紀以前,整個醫學史只能說是安慰劑效應的歷史罷了!」
鏡像回答:一萬年後的物理學家看待現在的「科學」,會不會覺得它們都是跳大神層次的垃圾智力活動?
關鍵在於我們錯誤解讀了"智慧"的本意,智慧是人類順應自然的能力,而我們現在「改造」自然的經驗方法不是智慧,而是工巧、聰明。
越早的人,尤其是東方文明,越善於通過取象比類的方法探尋人與自然的關係,現象與現象之間的關係,然後通過陰陽、八卦、五行等模型表示出來,自然即道,所以中國古文明也是基於「道」的文明,我把它叫做「道」文明。
不論是佛家還是道家還是儒家,都提出了一個共同的努力方向,即回歸靜、朴,人的智慧是本來具足的,可是後來的人由於沾染了太多的知識、經驗,反而離智慧越來越遠。從某種角度說,越聰明、越懂得多的人越缺乏智慧。
其實我是這樣看的。
這個世界上的發現和探索,以及哲學空間是有限的。你越早進入,得到的機會就越多。
古人開始研究的時候,幾乎沒有什麼結論,那他自己的結論就是結論了。
這就是所謂黑暗沙灘理論。這是全人類共有的現象,原因大概是現代人在遇到難以處理的問題時就會在心理上尋找慰藉
有個角度,倖存者理論,比如《周易》、《道德經》還有佛經。。都是經過時間檢驗的。肯定有很多不牛B的古人,但他們的觀點都沒廣為流傳。
被sensen邀請很惶恐,就當一次家庭作業來做好了。
這個問題我自己的理解是:
· 經驗
中國自古以來就很少有學科這樣的概念,做事情很少會指定數字量化的規則而多憑藉經驗。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中醫、中國料理和繪畫。中醫的望聞問切、經絡、中藥這些都是根據前人的嘗試和經驗積累的,就像神農嘗百草。中國料理也是,即便是現在做菜的時候長輩也會告訴你說放兩撮鹽,而不是像米其林餐廳的菜一樣規定5g或者牛奶100ml。繪畫也是,在中國傳統的繪畫里中國畫偏向於寫意,那就是一種感覺上的東西;而不像西方繪畫,會建立三原色、光影、明暗這樣的規則。其實西方的科學、規律都是從經驗總結而來的,古人則很少將經驗上升成理論體系、學科這樣的概念。中醫在世界上遭受質疑的最大原因也是因為很多經驗不能被證實,但關鍵證實的標準就是西方建立的。這樣的經驗論導致我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是建立在前人的經驗和總結上,所以越遠古的經驗經過這麼久都沒有人質疑,那麼這個經驗一定是牛逼的。時間越久越沒有人質疑,那這個經驗一定是非常牛逼的。· 傳承
我們對知識的學習在中國主要是以傳承的形式,師傅和徒弟,木匠和學徒。在學習一門手藝的時候會有師傅、太師傅、師祖、再往上。中國的知識傳授注重傳承,是有根所尋的。先輩的經驗一代一代傳承下來形成了門派,自己的知識體系,是環環相扣的。如果認為師傅不對,那一定是師傅的師傅不對,如果是師傅的師傅不對,那就是再往上的問題了。所以人們自然理解是越老的人權威性越大,甚至這個體系都是他創建的。這樣的智慧傳承下來是環環相扣的。
· 尊卑
古人對智慧的傳承多來源於人,我們會尊重甚至服從他們的傳授,這也有可能跟我們幾千的社會制度有關。這樣導致我們的思考方式是傾像於認為他們傳授的一定是對的,而不會去反駁。這是思考方式的問題,一直到現在跟西方都存在這樣的差異。就像題主說的西方則是偏向於像台階一樣一點一點再證實甚至推翻不斷的推進更新新的理論。所以我們和傳授智慧的人的尊卑關係讓我們傾向於認為前人的東西是好的對的,我們不願意也不想去更新迭代跟不會去推翻。拙見。
期待有對史學、文學、社會學背景更加深厚的人給出更好的答案。--------------------------------------------------------------------------------------------------------------想到什麼可能會再編輯,這也是自己學習、提神邏輯思維的過程。分情況討論:
1,若此處指的是「活的越久的人越有智慧」答:長期以來天朝的知識主要靠的還是經驗的積累,沒有做出系統的總結,有總結的也沒有像今天一樣全民普及教育。加上社會發展緩慢,甚至長期停滯,所以老人靠著豐富的經驗成為智慧的象徵。——這一點在全世界都差不多。現代人已經很少有這種看法了。也是因為很多知識沒有做系統的總結,所以客觀上存在技術失傳的現象。比如藥方,比如某種手藝。所以民間對此抱有一定的幻想,認為某個失傳的古方可能會很牛逼。
2,若此處指的是「越古老的人越聰明。」
答:古代人確實存在一些「祖宗成法不可輕變」,「先賢有雲」,「祖傳秘方」之類的觀點。這裡面牽涉到兩個因素。第一,古代中國有所謂「三代之治」,是把上古時期當做一個失落的文明來學習和敬仰的。所以牽涉到三代的制度、教誨,那自然是帶著點神聖不可侵犯的味道。第二,此類觀點,著眼點並非「古老」,而是傳承。祖先的一些做法、規矩和思想流傳了那麼多年,沒有發現有大的問題,沒有引發大的災難,也沒有導致什麼嚴重的後果。這時候你要是說「這是錯的!要改變!」,別人敢擔這個風險嗎?故此,廣大人民群眾和知識分子便紛紛拜服在那些「千古流傳」的古人的言論與習慣腳下,然後就給了你這樣一個感覺——「中國人認為越古老越有智慧」。此處可用來解釋「帝王不敢自比堯舜」與「中醫典籍越古老越牛逼」的原因。3,不敢推翻先賢的教誨。
易經我不太了解,這玩意兒委實太玄乎了。就說說儒家吧。《文明》系列遊戲中,儒教是作為一種宗教出現的。事實上儒學在古代中國確實有點神聖不可侵犯的味道。早先是漢代行政干預,獨尊儒術。尊久了,儒家子弟就成了主流。這種情況下,如果經典中沒有原則性錯誤,怎麼可能有人去搞「推翻」?(原因可參照2)上帝的牧羊人們到今天都還在不停地用各種方法為聖經洗地呢。4,武功秘籍
這個就比較娛樂了。事實上類似題材的小說和設定都是一個尿性,越古老越牛逼。一方面就像我在1中說的那樣,存在一個失傳的問題,給人們想像的空間。另一方面則是越古老越好忽悠,越現代越難扯淡。以武俠為例,金庸肯定不能寫江湖人都是普通人吧?但是一路寫下來,又怎麼解釋清國被人踩在腳底下碾?
西方具有幻想色彩的文學作品也是差不多的。無非是失傳的逆天寶物,失落的上古文明。法師們埋頭故紙堆里翻出了碉堡了的法術。創新的也有,但最終決定劇情的還是古老的東西。偶覺得,東方文化的父權文化根深蒂固,家庭里家長地位崇高,父兄總歸壓你一頭,推廣到國家級別,君主為了保證他本身的崇高合法性地位,也必須強調父權君權的權威性。也就是說老子肯定肯定要比兒子聰明牛逼,簡單推理可得,老子的老子,那當然也比老子牛逼,比兒子牛逼得多得多。所以古人牛逼,越古越牛逼。 所以大家形成這個觀念可能有一部分原因是統治階級覺得這種觀念很符合他們的利益,不斷的強化導致。
越沒人了解,就越好編。
我說彭德懷活了200歲,你說我神經病。我說彭祖活了800歲,你也沒辦法證明是假。有一個假設可以完美的解釋這個問題,中國人是外星人(或者上古文明)的後裔,飛船失事導致人死的差不多,大部分文明傳承都已經被時間埋沒,只剩下《易經》這幾本……所以書上記錄的內容遠遠超過了當今的科技和思想境界,只是現代人蔘悟不透……
因為中國文化受儒家影響太深,而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克己復禮」,說白了就是要恢復周朝的制度。要吹周朝制度的優越性,自然要把周文王、周武王吹到天上去,這樣才能有「法先王」的論據。隨著「法先王」越吹越離譜,光吹這倆人不夠了,順帶著把堯舜禹湯全吹一遍才能把這牛皮的合理性給圓回來,最後牛皮越吹越大,就吹成聖人了。
智慧首先是從本質出發,有智慧的人可以輕易的看到人事物的本質。
當今現代:權利、名望、美女、物慾、各種誘惑和慾望隨處可見,有幾個人能控制內心不欲動;現代人生活安逸,從未經受過逆境生存和生活,沒有吃過苦和虧,沒有遭受打擊和跌倒,甚至連最基本的自知自明都不具備,沒有體會感受過人情冷暖和世事炎涼,不理解現實和人性的無常,等等,怎麼可能會有智慧。
智慧的基本過程就是自我的消化或轉換、以正知正念推動、控欲抵惑、隱忍堅持、會有無依無靠的絕境逢生。
真正有智慧的人有很多的特質,從無煩惱和憂愁,內心無比強大,非常自信,無所不能夠理解和包容。幾乎可以說是快接近於完美內在了!
古時候的人心性純樸,物質匱乏,生活單一,自然就沒有什麼慾望和誘惑,而為了生存和生活就必須在各種逆境中堅強和堅持,從這些方面練就了一個人的意志和品性,長期以往則自然的成為了一種人生模式。
我看過知乎上的很多答案,普遍性都是從書上搬來的常識理論、專業知識、經驗之談,只能說是屬於聰明、高智商、高情商,不是真正擁有智慧的人。當然,並非絕對。
凡是哪個個人所說的就一定不是智慧,智慧所說的是對規律變化的洞悉,大道無形。
文化水平不高,可能比較片面。你如果覺得現代人可以輕易推翻牛頓的三大定律,那我就不說什麼了。
不是說越古就越聰明,這一切都是相對的,殊不知為何夏商之時的東西現在幾乎就沒有崇尚的?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很多東西也是一樣,正所謂兩千年前一加一等於二,今天依然是一樣。這不是因為那時的古人更聰慧,而是因為那時的古人剛好總結出了這種東西,所以,後世之人只需要將其發揚光大就好了,但,如果你因此非要一口咬定那就是錯的,那隻能說是你自己的問題。
還是牛頓的三大定律,你倒是推翻啊,為何不推翻,因為他說的是對的,後人用就是了,同樣,也不是因為他說對,這就是對的,相反,正是後人在仔細探討後覺得這就是對的,才給了其更高的地位。
古人的很多經典,都是進過歷代大才考證研究過的,並不是張口就來,何況,古往今來,中國人各種改革就層出不窮,也沒誰真會抱著祖宗之法一直不變。
然,改革是改革,卻也只是相對裁汰掉不好的過時的事物,真正好的東西,自然是歷經千年而不倒。
現在,很多人覺得古人一文不值了,覺得那些被幾千年華夏奉為經典的東西都是狗屁。可是,幾千年來難不成這些名人大家們,就都是蠢貨嗎?而如果都是蠢貨,那華夏是如何傳承下來的?是如果一步步走向繁盛的?
雖然有著近代百年的屈辱,可是於華夏幾千年而言,這不過是滄海一粟罷了,事實上我國目前的發展,也證明了,華夏一樣還會崛起。
然,華夏還是那個華夏,各種歷史經典語句仍然經常出在各種政府報告中,而華夏,也是越來越強盛了。
再最後說《易經》,這裡,我也不多說了,建議很多人看一本美國歷史上最好的心理學家派克寫的一本書,記住了,這個最好的心理學家的名稱也不是我定的,是美國人自己定的,那本書的名字叫做《少有人走的路》。
作者在裡面大量的舉例很多事的確可以用目前科學來說明,但是依然存在相當多的事物是我們目前人無法解釋的,而這些更是值得很多人去研究,這部分內容在第一本書的後半部分,大家可以去看。剛好,本人也學習過幾年《易經》術數分支下的《梅花易數》,本人可以負責任的說,這裡面的很多東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釋派克的那些疑惑,但問題是,也只能是解釋,其根本原理,還是沒有人能真正說明白。
故而,我的意思就是,《易經》這東西,只是恰好被古人發現並寫出來,但不代表這就是沒用過時的,相反,正如我們現代人不斷發現的一些定律,這都是他們發現的,不代表就是古人瞎編的,大家都不傻,如果完全沒用,誰會用啊,所以,說到底其中很多東西,還是更需要現代人去認真研究。
很多人,也別以為幾千年的發展,人類就有多大進步,相比宇宙而言,幾千年也是很短的時間,人類不明白和無法搞清楚的事情太多了。
最後,就說一句,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於物質,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或許再過上幾千年,就都搞清楚了,但至少現在,還做不到,故而,真的要是一刀切的否定一切,那麼,人類的發展也就是真正的止步了。不是說越是古人的話就越正確,炎帝蚩尤周幽王楚懷王還是古人呢,也沒見他們留下什麼話。
所謂經典,如四書五經《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之類的,不是說沒人質疑。
那肯定都被人質疑了不知道多少次了。四大名著,除了他們,莫非我國古代就不產小說了嗎?
當然不是。倖存者偏差而已。
所謂經典,不就是經過了一代又一代人學習、一代又一代人質疑、一代又一代人傳承、最後傳到我們手裡的,濃縮的智慧精華?
質疑權威值得鼓勵。
但如果真的狂妄到目空蔑視一代又一代的先賢智慧,那就是愚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