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評價上帝擲骰子嗎 這本書?

如果上帝真的從不擲骰子

那為何在億萬星辰的照耀下

我毫無原因地夢見了你?

學渣一枚因為上面那三行詩買了這本書害怕看不懂怎麼辦


我是大二那年偶然看到這本書的

就像講故事一樣,讓我饒有興趣的讀完,甚至直到今天還津津樂道

我學的是物理,但直到畢業都沒能感受到物理那源自本質的美

可是這本書卻給了我一個的機會

不用擔心看不懂,作者完全就是在用講故事的口吻在跟你講量子力學,

就像你看科幻,不見得完全看懂了,但是完全不影響你感覺很爽

至少看完這本書後

在你蛋疼仰望星空的時候

你會多出一種看待這個世界的眼光


《上帝擲骰子嗎》讀後感——我對量子世界的觀點

很喜歡《上帝擲骰子嗎》這本書,感謝作者曹天元,抱歉我沒有買實體書。我是在愛聽聽書里聽的,謝謝愛聽聽書App,謝謝演播者高維農民。

為什麼要讀這本書呢?主要原因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好奇心。這個世界不斷地分解下去,是什麼樣子的?人類探索世界的歷程,是什麼樣子的?改變了世界的量子物理,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呢?更專業的書讀著艱深困難,這本書很科普,容易讀,也很有趣。

為什麼要寫讀後感?為了讓閱讀更有效率,更有目的,避免為讀書而讀書。學而不思則惘。

這是我大學畢業25年之後再次認真地面對物理世界。學生時代,學習的內容是學校決定的,而且被機械地拆成了多個知識點。那些名字,普朗克,海森堡等,都是一個個抽象的概念,背下來一個又忘了另一個。現在,沒有了考試的壓力,沒有了試卷的束縛,終於可以把科學家們還原成一個個的活生生的人,有性格有缺點。可以把多種理論結合在一起,也可以了解理論的產生髮展的過程。還有,答案不再是唯一的了。希望孩子們學習的時候也能像我現在這樣。

《上帝擲骰子嗎》是一個副標題,主標題是《量子物理史話》。不是一個物理書,也不是歷史書,而是講量子物理髮展史的科普書。所以,讀書後,只是對量子物理的歷史和八卦有了些許了解。

針對量子世界的種種困惑,並非來自數學,而是來自其物理意義。從嚴格的數學角度講,量子世界的多種現象都可以用數學公式來表述,和實驗數據吻合的也非常好。或者說,量子力學開創以後,對世界的探索更多地採用了數學的模式,而非生活經驗模式。對這些數學公式,大家無法用經典世界的概念來理解。從而產生了「哥本哈根解釋」以及「多世界解釋WMI(或稱平行宇宙解釋)」等等。其實,這不是「數學公式」的問題,而是「人類理解能力」的問題。就是說,這些理論的內容,超過了人類的理解能力。

人類的理解能力從哪裡來?從我們的感官來,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當然還有非科學領域的第六感,或者神學領域的通靈能力。我們對這些感覺的物理意義的研究已經很深入了,視覺是對電磁波可見光波段的覺察能力,聽覺是對空氣中聲波一定波段的覺察能力,嗅覺和味覺是對空氣和水中某些一定濃度的無機物分子或者有機物的覺察能力,觸覺是對一定壓力下的一堆分子的分子間作用力的覺察能力。這些覺察能力中,除視覺外都是分子以上尺度的。視覺的尺度最小,最精確,是光子級別,也就是和電子的尺度接近。我們對「客觀世界」的所有的理解能力,就來源於我們的感官。當然,我們也會想像出更多的化學、生物學和社會學的概念和場景,但這些的尺度都更大,都可以都歸屬到宏觀世界,或者統一叫經典物理。而接近電子尺度後,就是經典物理的邊界。我們形成物理概念的感官基礎不復存在,世界開始變得怪異而混沌,不再是清晰穩定而連續,就是超過這個邊界的結果。

在經典物理的發展中,我們通過實驗和測量的方法,把世界的規律變成數學模型。但是這個研究過程中,我們的測量方法,是建立在感官的基礎之上的。例如,經典物理里對小球的運動軌跡的研究。這個命題隱含了一個假設——這個經典小球足夠大,以至於用光子來打擊它時不會對它的運動產生影響。這種假設下,我們才能「不打擾」地觀察它或者測量它,最後得出它的運動規律。如果研究小球運動時,不許用光子照射,小球處於絕對真空和絕對黑暗之中,那麼無論是肉眼觀察,還是儀器設備,就通通失靈了。同樣,如果這個小球縮小到電子尺度,那麼光子的打擊就會影響它的運動,這個時候,小球的軌跡就無法測量了。這就是「測不準原理」的物理解釋。因為我們看不到,所以我們測不準。也可以說,人類的理解能力到極限了。感官能夠覺察的物理現象,我們就認為是可以理解的。量子物理超過了人類的理解能力,所以只能用數學進行表達。表達的正確與否,也是通過量子現象在經典世界的映射——例如分布概率——來被驗證和理解。

也可以用另外一種比喻來說明感官是測試的基礎。假設人類沒有視覺,只有觸覺。那麼我們研究小球運動時,就只能通過「摸」來對小球定位了。這是,人們會發現,最好是去研究一個巨大的石球,這樣,球滾動的時候,我們輕輕地摸,球的運動軌跡幾乎不受影響,可以準確而連續地測量一個大石球的位置和速度。而如果用一個小鋼珠去研究就很困難,因為一旦你摸到了它,它就改變了速度和方向,我們就會「測不準」了。其實用眼睛觀察和用手摸沒有本質區別,光子就是我們伸出去的小手,只是尺度差得比較大而已。

所以說,因為人的理解能力的限制,人只能理解可觀察尺度的世界,建立起連續穩定的經典物理世界模型。這就是基於人類理解能力的經典物理的邊界。

經典物理的邊界,還體現在測量精度上。記得有本科幻書(好像是三體)里提到一個情節,大意如下:有個人聲稱,可以把人類文明的所有知識,放在一個尺子帶走。他的方法就是先對人類文明的所有知識進行編碼,形成一個非常長的數字,類似無限不循環小數。然後用這個數字作為長度刻在尺子上。今後想要復原的時候,就去精確測量這個刻度,從而解碼出整個文明。這個方法要求的測量精度難以想像,一個原子的半徑是0.1nm級,就是說,在1米的尺子上刻,如果刻度精確到單個原子,可容納的編碼只有10位而已。單個原子的石墨烯,幾乎是目前人類的極限,再前進一個數量級,都有登天的困難,而要增加數百億個數量級,完全無法想像。順著這個小故事分析,人類對長度的測量精度,就是在10的-10次方米左右,再增加精度,就無法測量了,因為已經進入了量子的世界。在量子的世界裡,沒有具備實際長度的剛體,只有空間中概率波。

還有速度的物理邊界——光速。根據相對論的定義,光速是無法到達的經典物理的邊界。這個也可以做一個形象的解釋。比如說物體受力就會加速,持續受力就持續加速。但是一旦速度接近光速,經典物理的規律就開始慢慢失靈了。我們給一個物體加速,能用的幾種方法:一是直接推動,受力是剛體之間的分子間作用力;二是間接推動,比如爆炸產生的空氣壓力,也是氣體對剛體的分子間作用力;三是萬有引力或電磁引力,這兩者都是光速傳播的波。簡單來說,這幾種力,在物體速度接近光速時,都會發生變化,從而不再遵循經典物理規律。就是說,速度較慢時,經典的力可以發揮作用,所以加速度是成立的;速度接近光速時,力就會變化,所以加速度也就無法持續,導致物體的速度就不能從光速以下加速到達或超越光速。也可以說,物體的速度接近光速後,就不再是我們能夠理解的,而變成了「時空扭曲」之類的場景了。

再說多世界解釋,這哪裡是「解釋」,這就是「添亂」。也許從數學方法上,多世界解釋能列出一些特別的方程式,數據與實驗吻合。但是我實在不認為這可以作為一種幫助人理解量子世界的「解釋」。第一,多世界解釋違反了奧卡姆剃刀原理。多世界的其他世界,是無法觀測的,無法證明,也無法證偽。這就和「我的客廳里有一條看不見摸不著的龍」一樣,是完全沒有意義的。第二,對一個「單一」的意識體(如果意識體是可數名詞的話),多世界是有無限可能的。哪怕我們從20層樓摔到水泥地上,我們依然在某個世界裡奇蹟般地活著。但是,我們認識的世界,是有非常多的意識體的,是多個意識體一起觀測的結果。那麼,「真實」的世界,就是指海量意識體共同認可的一個世界,是無數意識體的交集。單個意識體讓世界發散,多個意識體讓世界收斂。所以,在蒼蠅蚊子細菌病毒的共同見證下,世界回到了經典。

從這個角度看,對量子現象的各種解釋,就變得沒有必要了。因為它超過了人類的理解範圍,任何解釋都只是在盡量地去模擬它。

所以,整體來說,我支持「系綜解釋」理論,討論單個電子的運動軌跡是沒有意義的事情。就是說,試圖用經典方法去理解量子世界是沒有意義的。其實,沒有意義的物理描述很多,比如比絕對零度還低10度,比如用數學模型模擬數億個水分子和鐵原子的相互作用來精準地描述一個水滴落到鐵板上的變形過程,比如研究形成溫度的分子的布朗運動的單個分子軌跡等。我們用經典方法去理解經典物理世界,我們用數學方法去描繪量子世界。同樣,我們也可以用宗教邏輯去理解靈魂和宇宙,去獲得自律自信、心理健康和社會秩序。

所以,大眾大可不必對無法理解量子物理或相對論而苦惱。世界還是這個世界。我們生活在經典世界,我們可以理解經典世界。量子世界雖然存在,但是它裡面的奇怪現象影響到經典世界時,依然會變成我們能夠理解的形式。

舉一個常見的例子,薛定諤的貓,這是一個經典世界和量子世界的混合問題。實驗中,觸發的機制是量子世界的——一個混合態,而實驗的結果是經典世界的——貓是死還是活。量子的狀態,可以處於混合態,但是一旦通過觸發機制對貓產生了影響,那就是一個「觀測動作」了。也就是說,薛定諤的貓的實驗會導致觀測,因此,貓的生死就是確定的結果,而非混合態了。所以,貓是不會同時又死又活的。一旦討論到貓,就已經回到經典世界,就已經有了觀測行為,因此量子混合態就會消失。其他類似實驗也一樣,通過各種方法,試圖把量子態傳遞到經典世界,最終都會導致觀測行為。因此,薛定諤的貓,並沒有真的產生一個經典世界的混合態。只是,薛定諤貓的這個實驗,很符合社會學中人與人的傳播原理,所以,薛定諤從物理學家變成了網紅。

忍不住再說說量子物理對宗教的影響。看到一個說法(應該是來自道金斯的《上帝的迷思》,我沒讀過),因為宇宙大爆炸(Big Bang)的起始過程被計算模擬得很清楚,並且這個理論被廣泛認可,所以上帝在宇宙大爆炸中就沒有自己的位置了,因此證明上帝是不存在的。這個論證過程讓人哭笑不得。其實,在日心說得到認可之後,上帝就已經失去了物理空間上的可能性。這個論證的本質是,我們已經了解了所有的物理現象,我們已經能夠解釋宇宙,我們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所畏懼。這樣的狂妄在物理史上出現過多次,每一次都被重重地打臉,可惜總有後來者繼續狂妄。即便是關於物理本身,也是永無止境的,了解得越多,未知的也越多。而日常生活中的上帝,和物理學也壓根不在一個維度上。一個X軸上的運動,在Y軸看來永遠是原地踏步。上帝是主體與客體的合一,就是說,上帝是我,上帝是你,上帝是他/她/它。上帝是那個合一,我們是一個小小的實例。而物理研究的是客體,盡量擺脫主體的影響。上帝解決的問題是信念、誠信、契約精神、人生意義、情緒、道德、罪惡、寬恕、善良、愛、人際關係等等問題,這些和物理學並不互斥。上帝和物理,好比君主立憲制。君主是名義上的、禮儀性的和精神層面的,憲法是實質性的可執行的。量子物理的快速發展,加深了人類對客觀世界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可喜可賀。但是,物理依然有物理的邊界。


從此物理路轉粉了

「曾經有一片屬於騎士和棉花園的土地叫做老南方.在這個美麗的世界裡,紳士們最後一次風度翩翩地行禮,騎士們最後一次和漂亮的女伴們同行,人們最後一次見到主人和他們的奴隸.而如今這已經是一個只能從書本中去尋找的舊夢,一個隨風飄逝的文明.」

致被顛覆的曾經的世界觀 物理觀.


最近終於讀了這本書。

全書主要是以物理學的發展過程為主線講述了歷史進程。最後著重講了量子方面的知識。

經典物理體系是當下人類普遍的在物理學上面的認知。

對物理稍微感興趣的人可能會懂相對論。

而尖端的科學人士則會鑽研量子相關的知識。

目前我還有100頁沒看完。

看到後面量子的部分感到非常吃驚,難以接受。

我們在化學裡學過原子核的盧瑟福模型,

也學過氫原子光譜以及電子躍遷的相關知識。

可是你可能想像電子躍遷並不是從低能級運動到高能級,而是閃現過去的。

對你沒聽錯,就是沒有中間狀態,直接憑空從一個地方消失從另一個地方出現。

很誇張對吧。

我們都學過光的波粒二象性,其實嚴格來說是電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

這個問題在歷史上曾被各種偉大的物理學家爭論了幾個世紀。

現在的觀點有兩個:

1、上帝是擲骰子的,所以量子具有不確定性,所有量子狀態在觀測前具有不確定性的狀態,而觀測者的出現會使這種不確定狀態坍塌從而出現其中一種具體的表現形式。簡直浮誇。

2、上帝是不擲骰子的,所有拋開了觀測者的概念,WMI理論,也就是平行宇宙理論。這個理論也是有非常的腦洞。電子同時穿過雙縫,貓處於死和活的疊加態。是由於這些現象是高緯度的事物在不同低緯度側面的投影。

其實講真,為什麼要糾結這些超級無厘頭的思想。我覺得還是相信我們活在一個虛擬的,被「人類」建造起來的世界之中。

之前看過這樣的一段話,

30年前我們的遊戲是這樣的

而現在

玩過的都知道,真的有電影級別的遊戲體驗。

所以如果再過30年,真的會有完全模擬現實的遊戲。

所以說過不了上百年,真的會出現黑客帝國的場景。

嗯,我只是腦洞大了一下。


感覺對於物理專業的學生建議一讀,他對於物理學歷史的時間跨度和主要人物的把握很精準的。本書主要介紹量子力學,所以經典物理基本有介紹但是一帶而過,主要介紹了相關的人物和他們的一些成就;這些都可以讓人對物理的脈絡很清晰,學起來也會很輕鬆。量子力學糾纏態什麼的,你學了才知道什麼叫數學和物理的結合;利用薛定諤方程和矩陣力學,解氫原子模型、無限深市井啥的...不學感覺很美好,學了你會感覺更「美好」 。


推薦閱讀:

該怎麼否定一個全能飛天麵條大神的存在?
有人能看懂這張圖嗎?求解。
科學上否認了鬼神的存在了嗎?
上帝對你們行了哪些神跡?
基督教宣揚「神愛世人」但為什麼神又做出毀滅世人的舉動?

TAG:書籍 |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Einstein | 上帝廣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