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歷史上勝戰賠款卻能兩利的檀淵之盟?
題主問題:如何評價歷史上勝戰賠款卻能兩利的檀淵之盟?回答之前先說結論:表:檀淵之盟是什麼?能吃嗎?里:澶(chan)淵之盟是在宋遼戰爭的參戰兩國對對方實力的充分認可下籤訂的有條件的和平條約,反應了雙方雖然對現狀不滿但都無力改變現狀的心態和現實。
===================================================================
北宋在建立(960)之後,最晚在乾德元年(963)兩國間就開始時不時地發生地區性衝突:是月,北漢主誘契丹兵攻平晉軍,命洺州防禦使郭進、濮州防禦使張彥進、客省使曹彬、趙州刺史陳萬通領步騎萬餘往救之,未至一舍,北漢引兵去。
次年
北漢尋誘契丹步騎六萬入侵,繼勳復與彰德節度使羅彥緓、西山巡檢使郭進、內客省使曹彬等領六萬觽赴之,大破契丹及北漢軍於遼州城下。
乾德三年
契丹侵易州,略居民,上令監軍李謙昇率兵入其境,俘生口如所略之數,俟契丹放還易州之民,然後縱之。
曾瑞龍先生考證,認為宋初和遼存在一個雄州和議。雙方承認對方政權和領土的合法性,似乎宋太祖想以此獲得北疆的和平。不過兩國對於此和議依然存在一定分歧,比如當時為遼附庸國的北漢政權是否包括在和議內容中。北宋方面顯然認為他北漢是北漢,你契丹是契丹。遼的看法是,北漢是俺的小弟,同時也是我的「藩籬」,你說殺就殺了,我這個大哥會不會很沒面子?所以在雄州和議後,北宋幾次討伐北漢,以及兩次太原圍城戰中,遼都多少派了兵對北漢進行支援(也都被打退了)。
開寶二年宋太祖圍太原初,棣州防禦使何繼筠為石嶺關部署,屯於陽曲。上聞契丹分道來援北漢,其一自石嶺關入,乃驛召繼筠詣行在所,授以方略,並給精騎數千,使往拒之。且謂繼筠曰:「翌日亭午,塤卿捷奏至也。」時已盛暑,上命太官設麻漿粉賜繼筠,食訖,辭去。戰於陽曲縣北,大敗契丹,擒其武州刺史王彥符,斬首千餘級,獲生口百餘人,馬七百餘匹,鎧甲甚觽。己未,繼筠遣子承睿來獻捷,承睿未至,上登北臺以俟,見一騎自北來,逆問之,果承睿也。北漢陰恃契丹,城久不下,上乃以所獻鎧甲、首級示之,城中人奪氣。
契丹兵果分道由定州來援,韓重贇陣於嘉山以待之。契丹見旗幟,大駭,欲遁去。重贇急擊之,大破其觽,獲馬數百匹。癸未,使來告捷,上大喜,手詔褒之。
太平興國四年宋太宗圍太原(滅北漢)
郭進言契丹數萬騎入侵,大破之石嶺關南。於是北漢援絕,北漢主復遣使間道齎蠟書走契丹告急,進捕得之,徇於城下,城中氣始奪矣。
因此,在宋太宗滅北漢後,宋方認為遼似乎並無意維持雄州和議,於是發動了對遼的全面作戰。後面的事情估計很多人都多少知道一點:
高粱河戰役乾亨元年,宋侵燕,北院大王奚底、統軍使蕭討古等敗績,南京被圍。帝命休哥代奚底,將五院軍往救。遇大敵於高梁河,與耶律斜軫分左右翼,擊敗之。追殺三十餘里,斬首萬餘級,休哥被三創。
岐溝關戰役
五月庚午,至岐溝關北,敵追及之,我師大敗。彬等收余軍,宵涉巨馬河,營於易水之南。李繼宣力戰巨馬河上,敵始退,追奔至狐山,方涉巨馬河,人畜相蹂踐而死者甚觽。
君子館戰役
契丹將耶律遜寧號于越者,以數萬騎入寇瀛州。都部署劉廷讓與戰於君子館,會天大寒,我師不能彀弓弩,敵圍廷讓數重。。。。廷讓全軍皆沒,死者數萬人,廷讓得麾下他馬乘之,僅脫死。
陳家谷戰役
業力戰,自日中至暮,果至谷口,望見無人,即拊膺大慟,再率帳下士力戰,身被數十創,士卒殆盡,業猶手刃數十百人,馬重傷不能進,遂為敵所禽,其子延玉與岳州刺史王貴俱死焉。
望都戰役
副部署、殿前都虞候、雲州觀察使王繼忠常以契遇深厚,思戮力自暛,與敵戰康村,自日昳至乙夜,敵勢稍卻。遲明復戰,敵悉觽攻東偏,出陣後焚絕糧道。繼忠率麾下躍馬馳赴,素炫儀服,敵識之,圍數十重,士皆重創。殊死戰,且戰且行,旁西山而北,至白城,陷於敵。
也有一些大家可能不知道的:
滿城之戰:三戰,大破之,敵觽崩潰,悉走西山,投坑谷中,死者不可勝計。追奔至遂城,斬首萬餘級,獲馬千餘匹,生擒酋長三人,俘老幼三萬口及兵器、車帳、羊畜甚觽。
雁門關之戰:
癸巳,潘美言自三交口巡撫至代州,會敵十萬觽侵雁門,令楊業領麾下數百騎自西陘出,由小陘至雁門北口南向與美合擊之,敵觽大敗,殺其節度使、駙馬、侍中蕭咄李,生擒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誨,獲鎧甲革馬甚觽。
唐河之戰:
至是摧鋒先入,契丹騎大潰,追擊逾曹河,斬首萬五千級,獲馬萬匹。己丑,捷奏聞,髃臣稱賀。
曹河之戰:
敵方會食,既食,則將進戰,繼倫出其不意,急擊之,殺敵將一人,號皮室,皮室者,彼相也,觽遂驚亂。于越食未竟,棄匕箸,為短兵中其臂,創甚,乘馬先遁。敵望見大軍,遂奔潰,自相蹂踐死者無數。繼倫與鎮州副都部署范廷召追奔過徐河十餘里,俘獲甚觽。州副都部署孔守正又與敵戰曹河之斜村,梟其帥大盈相公等三十餘級。
子河窼之戰:
契丹大將韓德威,率數萬騎誘党項勒浪嵬族十六府大首領馬尾等自振武入寇,永安節度使折御卿率輕騎邀擊之,大敗其觽於子河窼。勒浪等族乘契丹之亂,詐為府州兵躡其後,敵大驚擾,死者十六七,悉委其輜重涉河而遁。敵將號突厥太尉、司徒、舍利死者二十餘人,生擒吐渾首領一人,德威僅以身免。
遂城羊山之戰:
丙子,王顯遣寄班夏守贇馳騎入奏:「前軍與契丹戰,大破之,戮二萬餘人,獲其偽署大王、統軍、鐵林、相公等十五人首級並甲馬甚觽,余皆奔北,號慟滿野。
看著兩邊每次死個上萬的人頭是不是很過癮?但是這沒什麼卵用,幾十年下來兩邊的國境線基本沒有任何變動。宋軍受制於後勤無法進行長時間的遠征,遼軍方面攻城能力也是各種拙計。
換個比較通俗的說法:就是宋遼在打一盤長達幾十年的LOL,兩邊選手各種風騷走位越塔強殺或者越塔被強殺,打到末期發現,尼瑪這是個推塔遊戲,兩邊選的都是團戰英雄,毫無推塔能力。
宋軍方面的「推塔」記錄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兩次北伐,第一次征遼,宋軍敗於高粱河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宋軍後勤疲態已露,宋太宗不得不把預備隊投入攻城中,間接導致高粱河阻援失敗,功虧一簣。
第二次宋太宗的戰略就非常複雜了,概括起來就是:你看我東路曹彬一個假動作,西路潘美假動作重播,這戰略,把你迷惑,你有沒有愛上我?咳咳,然而並沒什麼用,宋軍還是喜聞樂見地斷糧了,撤退了,被打崩了。遼軍的情況很相似,且不談其在野戰中的表現(因為遼軍在宋軍境內一貫勝少敗多),其在澶淵之盟前夕的攻城表現很能說明問題:初,契丹自定州帥觽東駐陽城淀,遂緣胡盧河逾關南。是月丙戌,抵瀛州城下。勢甚盛,晝夜攻城,擊鼓伐木之聲,聞於四面。大設攻具,驅奚人負板秉燭,乘墉而上。知州、西京左藏庫使李延渥率州兵、強壯,又集貝冀巡檢史普所部拒守,發礧石巨木擊之,皆累累而墜。逾十數日,多所殺傷。契丹主及其母又親鼓觽急擊,矢集城上如雨,死者三萬餘人,傷者倍之,竟弗能克,乃遁去。
到了這份上,其實宋遼都已經意識到這場戰爭都不太可能按照自己預想的劇本走下去了。因為雙方都是一個內部統一且較為團結的大國,在對方內部不發生大的危機或分裂的情況下,戰局很難發生多少實質性的改變。
在這種情況下,遼開始尋求積極的以戰逼和的策略。之前宋遼的河北主戰場在易州到唐河一帶,而遼軍在景德元年採取更為大膽的突擊策略:在攻打瀛洲不利的情況下,遼軍轉而向更南的方向突進,擺出一副要拚命的樣子。宋朝方面也很快做出反應(當時北宋政府的左相畢士安、右相寇準、樞密使王繼英以及軍職中位階最高的高瓊都持主戰態度),開封部隊開始向北移動,兩軍在澶州相遇,然後。。。遼「統軍順國王撻覽,有機勇,所將皆精銳,方為先鋒,異其旗幟,躬出督戰。威虎軍頭張緓守床子弩,弩潛發,撻覽中額隕,其徒數十百輩競前輿曳至寨,是夜,撻覽死。敵大挫衄,退卻不敢動,但時遣輕騎來覘王師。」很多人認為遼此時主帥已死,孤軍深入,宋軍完全可以一戰定乾坤。可惜歷史並不能假設,這裡只說一下我自己的一點淺薄見識:在大平原環境下,以步兵為主精於陣戰的宋軍如果繼續與遼軍決戰,的確有很大概率擊敗遼軍,但前提是以騎兵為主的遼軍願意與宋軍會戰。設若遼軍分幾路同時向東退去,宋軍固然能在追擊和攔截中取得一定戰果,甚至瓦解景德元年的這場遼軍攻勢。然後。。。。然後宋遼繼續在國境線附近進行苦逼的拉鋸(當然宋軍此時可能會取得戰爭主動權),因為根據宋遼戰爭的歷史經驗,任何一方在戰爭中短時間內死個幾萬甚至十萬人都不會對雙方的國境線產生多少實質性的改變。
於是歷史的發展就變成了,遼方以遣回宋軍俘將傳達和議建議,在雙方進行一番討價還價後,最終達成了澶淵之盟。和之前宋太祖時代的雄州和議相比,北宋必須額外繳納一筆歲幣,遼承認北宋對其原屬國北漢及自己在後周時喪失的關南諸縣兩地領土的統治。宋覺得自己原來打算「收復」幽雲十六州,現在幽州打不下來,狠話撂下了卻食言了,好像很丟臉。遼覺得自己原來有小弟而且領土完整,不料開心地吃著火鍋唱著歌,突然就被人給搶了,小弟死了,自己原來丟的地還拿不回來,好沒面子的說。所以儘管雙方各種不情不願,但是靠戰爭已經很難再得到更多實際利益的情況下,雙方只能選擇接受既成事實。這也可以解釋了為什麼宋仁宗時期北宋在西北一有點罩不住的跡象,遼立刻就派人來訛詐歲幣。而宋徽宗時期北宋一聽說遼後方不靖,就屁顛屁顛地去找女真談合作拉贊助。咱家本來白天滑沙,晚上喂海豚,夜宵吃火鍋,不知道多爽。
結果就管不住這手,把知乎打開看那麼一眼,結果就看見有老爺翻牌子叫咱家來屠版了。
為啥是屠版?
事實上,有關宋代歷史的問題,在知乎上叫咱家出場,基本意思就是叫咱家來屠版。
換句話說,這就是翻咱家牌子的老爺用另外一種方式來表達「在座各位都是垃圾」的意思。
好好好,吃完了,洗完了,咱家不去交公糧來這裡答題,夠給面子了吧~!
關於整個宋遼戰爭的大的背景問題,大家可以去看忠武腹心薛直老同志的回答,總體的大的背景問題,他已經直接摘引基本文獻的內容,簡略的給大家介紹過了。我們現在著重來談的,就是這個歲幣的問題。關於這30萬銀絹的歲幣,咱家以前有過一個相關的回答:
宋真宗時,澶州戰爭時,明明是宋朝贏了,那為什麼還要給契丹繳納歲幣呢? - 經略幽燕我童貫的回答宋遼之間的戰爭,因何而起?最直接的因緣,就是所謂的幽雲十六州的歸屬問題,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
而且,稍微有點點歷史常識的人也知道,幽雲十六州是石敬瑭為利用契丹對抗後唐,以建立其霸業的聘禮,是由石敬瑭的後晉與契丹人的遼之間授受而成為事實的領土貢獻。
這十六州,與宋朝有毛關係么?
眾所周知,五代王朝,從後梁到後周,一共五個。後周的柴榮掛了以後,他的連襟兄弟趙光義(柴榮的妻子與趙光義的妻子是姐妹,都是符家的女婿)的哥哥趙匡胤政變上台之後,才建立了宋朝。
也就是說,在宋朝建立之前,還有後漢、後周兩代。
那換句話說,那就是,幽雲十六州,和老趙家,一根毛的關係都沒有!
有誰敢說這句話不對?!
至於宋遼兩國之間互推了25年,雙方的實際控制線有過變化么?
呃~有過,雖然短,確實有過。
例如,宋朝曾短暫佔領並控制過幽州之南的幾個州,這是事實。但在之後又丟失了,這也是事實。
雙方除此以外,宋朝實際控制的,只有周世宗柴榮走狗屎運撿到的兩州三關,即:
瀛州、莫州(及瓦橋關、益津關、淤口關)所謂的關南十縣地,大致就是指瓦橋關以南的瀛州、莫州。
也就是說,雙方互刷了25年,也就是為了這十個縣打來打去,而雙方的實際控制區,基本沒有什麼變化。
大家仔細想想,25年的血不停的流,流到根本沒有變化,這戰爭進行下去,有意義么?
這恩怨是怎麼結下來的?宋朝和遼朝其實是沒有什麼直接的恩怨的,頂多也就是宋朝收拾遼的小弟北漢,雙方間接的爭鬥一番而已。到宋太宗北伐之前,雙方之間是沒有直接交手過的,手上是乾淨的啊~!
我們再看看,雙方和談的條件:
遼國:宋國交出關南十縣
宋國:條件1-遼向宋稱臣,割幽州為聘禮 條件2-不返還關南十縣地,控制區保持現狀,可助軍旅之費若干(真宗許上限為百萬,寇準威脅使者不許過三十萬)遼國的條件可以理解,從他們的立場上看,這關南十縣本來就是他們從祖上繼承而來的,是當年的往事。丟失關南十縣地,是後周世宗乾的。宋國繼承控制了這關南地,那自然要找宋國要。
宋朝方面的兩個條件,其實都有亮點。第一個條件則是寇準提出的條件,他要求遼國對宋稱臣,另外再割讓幽州做聘禮,則和議可成。
事實上,稍微有點腦子的人都應該知道,讓遼割讓幽州以南是根本不可能的事,稱臣這種口頭上的事反倒不重要。可為什麼他要這麼提呢?
因為當時宋軍整體形勢較優。
第一、宋軍是新銳部隊。
第二:宋軍在澶州捕捉到遼軍的主力,雙方已直接進入對峙狀態。
第三、前哨戰有利,士氣旺盛。
第四、宋軍在外線尚有王超部的八萬精兵在契丹軍隊側後活動,動向不明。
對比一下遼軍形勢:
第一、遼軍在戰役前期屢次遭遇不利,所有宋軍設防重點全部沒有拿下。第二、遼軍主力在澶州已被宋軍捕捉到進入對峙狀態,有會戰可能。
第三、主將被宋軍擊斃。
第四、遼軍撤退道路情況不明,宋軍尚有重兵集團在外線。
稍通世事的人就不難知道,這不是必勝之局,從純粹的軍事角度而言,遼軍最大的問題就是後勤問題,是無法長期停留在一地,無期限的拖延下去的。
宋軍的後勤組織,可以利用黃河作為掩蔽線,在澶州以南的開封進行輸送。遼軍的後勤組織從何而來?他們的通路沒有保障,延邊重點都沒有拿下,後勤輸送根本做不到。
如果繼續拖延下去,局面只會越來越惡劣,而不是越來越良好。
正因為如此,寇準才能提出這樣的條件,因為主動來求和的,是遼人而不是宋人。在商務上,有一個基本規律,誰有優勢,誰就更主動,條件就更苛刻。誰處於劣勢,要翻盤,就必須引入其他資源。
用句通俗的話來說,那就是誰急誰被動。
事實上,寇準的如意算盤無非是漫天要價坐地還錢,稱臣遼國不答應,可以不談;割讓幽州及以南做不到,可以再說;都談不攏,各回各家各找各媽總OK吧?你看,我都讓步這麼多了!
單純從談判的技術層面來說,寇準的策略是有道理的,但從整個戰略局勢角度來說,寇準這只是解決了眼下這個雙方要在這裡死斗的矛盾,更長期的矛盾,即這十個縣的歸屬問題,還沒有明確,還會有漫長的戰爭。
打了25年沒結果,是不是還要打25年?
由此,宋真宗考慮的是終結這整個遊戲的問題,這個遊戲繼續玩下去沒有解決的前景,怎麼辦?
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嘛,要相信子孫後代的智慧嘛,管它黑貓白貓能抓老鼠就是好貓嘛,要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嘛。呸呸呸,這句是亂入。
既然宋真宗要考慮終結這個遊戲的玩法,那就必須利用自己比較多的籌碼,來盡量在一個公平的條件下,與遼國在雙方都能接受的背景下,解決這個問題。
在商務上,談判處於僵局的時候,常常使用的一個破解之法,就是創造或者尋找到新的價值,然後讓雙方能共同分享。如果雙方都能分享到這個新的價值的一部分,僵局往往能有所鬆動,談判就能繼續下去,遊戲不會崩盤。關南十縣的收入就是新的價值。
關南地,是宋朝繼承自後周的,後來長期控制在手裡。遼國反覆來爭的,也是這個地方。矛盾的焦點在這裡,自然就要在這裡解決,解決辦法就是把這十個縣的收入給遼國,即咱家談過的主權換治權。在這個新價值面前,宋遼均享有和平紅利。
遼享有的紅利是,每年三十萬銀絹的收入。宋朝享有的是實際佔有關南地,等等,就這樣了么?
來看史料:
權三司使丁謂言:「景德三年新收戶三十三萬二千九百九十八,流移者四千一百五十,總舊實管七百四十一萬七千五百七十戶,一千六百二十八萬二百五十四口,比咸平六年計增五十五萬三千四百一十戶,二百萬二千二百一十四口。賦入總六千三百七十三萬一千二百二十九貫、石、匹、斤,數比咸平六年計增三百四十六萬五千二百九。慾望特降詔旨,自今以咸平六年戶口賦入為額,歲較其數,具上史館。」從之。
按雙方盟約規定,雙方動員的人民(「強壯」)要各自歸農,不再成為長期預備的力量。而新收戶則是新納入到戶口管理中的人口,這部分人口是享有兩年時間的免稅期的。
那麼也就是說,這增加的三百四十六萬五千二百九的賦入,應是和平之後,直接增加的收入。
等等,就這些?
再看史料:
二年春正月庚戌朔,以契丹講和,大赦天下,非故斗殺、放火、強盜、偽造符印,犯贓官惡、十典至死者,悉除之。壬子,放河北諸州強壯歸農,令有司市耕牛給之。癸丑,罷諸路行營,合鎮、定兩路都部署為一。乙卯,罷北面部署、鈐轄、都監、使臣二百九十餘員。(中略)戊辰,以天平軍節度使王超為崇信軍節度。省河北戍兵十之五,緣邊三之一。
說穿了幾個字,裁軍。
節約了多少錢?按王旦的說法是:「國家納契丹和好已來,河朔生靈,方獲安堵,雖每歲贈遺,較於用兵之費,不及百分之一。」
我們姑且認為他在吹牛逼,但裁剪如此之多的兵力,節約的軍費應該不是個小數。
等等,就這些?
問題是這錢雖然後來又加了20萬,但絕大部分賺回來了啊~!
「蓋祖宗朝賜予之費皆出於榷場歲得之息,取之於虜,而復以予虜,中國初無毫髮損也。」
好吧,這個和約,到底劃不划得來?
各位,自己有個判斷就是了。
關於白銀的問題,咱家也懶得繼續抄書了,咱家直接丟個關鍵字:
宋代白銀貨幣化研究
具體答案,相爺@經略幽燕我童貫 和大周基@忠武心腹薛直老 已經回答的很詳細了,我不獻醜了。我就是來掛某人的
某人基本就沒有宋遼戰史常識,還優越感爆棚,被相爺指出後,還死不認。
自己還說自己從不找借口,不拉黑不同意見,我還以為有多大本事呢,就回了某人一句。結果說完就被拉黑了,呵呵。拉黑就拉黑吧,你這種水平的人,我也見多了。但是沒想到,某人拉黑我後,還接二連三的回復我,由於我不能回復,就成了他單方面自說自話。注意看下圖時間,他先回復了我一次,然後就拉黑我,接著三個小時後,又開始連續回復我,我他么也是醉了,你丫都拉黑我了,接著又回復什麼意思?給別人造成你把我駁的體無完膚啞口無言的錯覺?原來某人的辯論靠的是禁封他人說話贏的?我深刻懷疑相爺也被他拉黑了,然後他單方面宣布自己贏了
。看到了么?我問他要「宋軍要不是射中了蕭垯攬,連澶州城都守不住了」的史料,他是怎麼回復的?他壓根不敢也拿不出任何史料,全是腦補,但是能把腦補說的這麼理直氣壯,也算是夠可以了。真是從學識到人品全方位low爆了,還大言不慚的說他覺得知乎評論要設置智商下限,這臉皮,也是服了
最後,再補充一點不算乾貨的東西。澶淵之盟的問題,宋史學界曾經有個研討會,出了一篇文集,叫《澶淵之盟新論》,微盤就可以下到,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了解正經學界是怎麼評價和認定澶淵之盟的前因後果的《澶淵之盟》真的不恥辱?宋人可不這麼認為歡迎關注本人公眾號: 陶陶孟夏
作者:我方特邀學者平平爹
最近,一貫被認為是屈辱條約的「澶淵之盟」似乎被翻了案。許多網友認為,「澶淵之盟」維持了宋遼近百年的和平,這不僅使雙方軍民少流了很多血,而且也節約了大量社會財富。雖然宋朝要向遼國納歲幣,但是數額卻並不多。通過兩國的互市貿易,宋朝甚至還可以多賺一點。由此有人得出結論,「澶淵之盟」並不是恥辱,至少是一個平等的條約,甚至宋朝在實際上還佔到了便宜!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
首先,我們要注意到的是,所謂「恥辱」,是人類的一種心理反應。要談「澶淵之盟」是否恥辱,必須從當時宋人對此協定的心理態度來入手。後人從「澶淵之盟」的得失來判斷恥辱與否,是有違客觀和公正的。那麼在當時宋人眼中,「澶淵之盟」是否是一個屈辱協定呢!答案是肯定的。
一:城下之盟,春秋之恥
公元1004年,遼軍大舉入寇,鐵騎兵鋒直指黃河邊的澶州城,距離首都東京不過咫尺之遙。黑雲壓城城欲摧,洶洶而來的遼軍將太平天子宋真宗嚇壞了。而他的臣子們呢?自然也好不到哪去。在朝議中,他們甚至建議宋真宗出奔成都或者金陵,以免被遼軍逮到。然而,宰相寇準堅決反對這種亡國的方案,他主張宋真宗御駕親征,親自坐鎮澶州,與遼人決一死戰。
在寇準的一直堅持下,宋真宗戰戰兢兢地率軍到達了澶州城。天子降臨,守城的宋軍士氣大振,不僅挫敗了遼國騎兵的進攻,還幸運地用床弩一箭射殺了遼軍主將。宋遼兩國君主都認為此戰是打不下去了,於是決定議和。
歷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就在這種情況下籤訂了。從內容來看,盟約的內容分為以下幾點:其一,宋遼止戰,兩國結為兄弟之國,宋為兄,遼為弟;其二,宋遼以白溝河為界;其三,宋朝每年向遼國輸送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是以為歲幣;其四,雙方在邊境開設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一開始,宋朝君臣對此協定非常滿意。宋遼雙方實現了久違的和平,雖然燕雲十六州並沒有收復,但是好在自己的基本地盤並沒有什麼損失,至少沒有割地。雖然,宋朝對遼國要付出歲幣,但數量並不是那麼多,相比於如同天文數字般的戰費,花點歲幣購買和平似乎很划算。更何況在宋遼貿易中,經濟發達的宋朝處於出超地位,這些「小錢」最終都能賺回來。
然而宋朝君臣彈冠相慶的日子並沒有持續多久,在經歷了短暫的興奮後,立即陷入深深的恥辱感之中。王欽若曾針對澶淵之盟向宋真宗進言: 「 城下之盟, 《春秋》恥之。擅淵之舉, 是城下之盟也。以萬乘之貴而為城下之盟, 其何恥如之」。在春秋時期,小國被迫簽訂城下之盟都是奇恥大辱。對於有著萬乘之尊的宋朝君主來說,被迫簽訂城下之盟更是天大的恥辱。
宋真宗聽聞此言,默然無對,他沉吟了一會便問王欽若:「那麼如何才能洗滌這樣的恥辱呢?」王欽若回答:「唯有封禪泰山, 可以鎮服四海, 誇示外國」。無能的真宗竟深以為然。隨後,宋真宗夥同王欽若等人,製造了「天書降臨」的鬧劇。
由此可以看出,從澶淵之盟宋方當事人的心理狀態來看,此盟約無疑是奇恥大辱。為了洗滌恥辱,宋真宗君臣不惜放下架子,裝神弄鬼,四處封禪,聲明自己的正統性,以期降低自己的恥辱。然而這些都不過是精神勝利法,宋人對於「澶淵之盟」的恥辱感,一直持續到宋朝的滅亡。
二:宋遼「平等」之恥
在澶淵之盟中,其中最重要的條款並不是交納歲幣,而是宋遼雙方訂下兄弟之盟。乍一看來,宋為兄,遼為弟,宋朝似乎佔到了便宜。但從實質上來看,宋朝實際承認了遼國與自己的對等地位。這對於秉承中國傳統「華夷觀」的宋朝士大夫來說,無疑是天大的恥辱。
在傳統中國人的觀點裡,位於中原的政權無疑是華夏,而與之並立的少數民族政權無疑是夷狄。文化昌盛的華夏,天然具有對夷狄的統治和教化之權。從關係上來看,華夏自然是君,少數民族政權自然是臣,少數民族必須隸屬或者臣服於中原政權。
在漢代前期,漢與匈奴也曾訂下兄弟之盟,正所謂「南有大漢,北有強胡」。對此狀態,漢代士人痛心疾首,深以為恥。賈誼認為漢與匈奴的對等關係,是「首足倒懸」的狀態。作為「足」的匈奴,竟然居於作為「首」的漢朝之上,是非常不正常的狀態。
澶淵之盟後,宋遼雙方又出現了「首足倒懸」的狀態,兩國在國書中互稱南北朝。對於恪守傳統華夷觀的宋朝士大夫來說,這無疑是天大的恥辱。因為宋朝在某種程度上,是放棄了「夏貴夷賤」的觀點,放棄了自己是唯一正統政權的傳統觀念。對此,許多宋朝官員都牢騷滿腹,例如直史館王曾上言:「春秋外夷狄,爵不過子,今從其國號,足矣,何用對稱兩朝?」
對於宋遼的「兄弟之國」的關係,宋人也充滿了恥辱感。就如王安石對神宗所說:「天命陛下為四海神民主,當使四夷即敘。今乃稱契丹母為叔祖母,稱契丹為叔父。更歲與數十萬錢帛,此乃臣之所恥」。對於宋皇要稱遼國太后為叔祖母這一點,王安石感到非常恥辱,是一種「屈己」的行為。
但是對於這樣的狀態,武力孱弱又極端恐懼遼人的宋朝,只能是無可奈何,默然接受。為了消解這種恥辱感,宋朝找出種種借口為自己的孱弱開脫。王旦曾評價:「國家納契丹和好以來,河朔生靈,皆得安堵,雖每歲遺贈,較之用兵之費,不及百分之一。」從實質而言,這不過是自我安慰罷了。若宋朝能戰勝契丹,豈不是連這百分之一也不用付出?這些流傳下來的自我安慰,成為後世人認為「澶淵之盟」並不恥辱的源頭。
三:遼國在澶淵之盟後對宋的羞辱
澶淵之盟後,宋遼之間雖然實現了表面上的和平,但是兩國的明爭暗鬥一直沒有停息。而且從總體上看,宋朝處於劣勢,經常受到遼國的威逼與欺凌。對此,宋真宗曾憤恨地說:「自來契丹要陵蔑中國。」由此可見,在澶淵之盟之後,遼人對於宋朝的威脅仍是一如既往的。
在澶淵之盟前,遼國之所以能對宋朝取得軍事優勢,完全在於其所擁有的幽雲十六州。通過佔據這塊狹長而富饒的區域,遼國不僅將勢力伸入長城以內,還在漢人的幫助下將自己由一個草原行國,變成了一個強大的封建帝國。
也就是說,遼國通過佔據漢地,學會了漢人所有的長處,而他們甲兵的戰鬥力又遠勝於漢人,所以遼國得以在與宋朝的對峙中,佔盡優勢。由於失去了燕雲十六州,宋朝也就失去了長城天險,偌大的華北平原暴露於契丹人的鐵蹄之下。缺乏騎兵的宋人,很難與遼人抗衡。
軍事上的巨大劣勢,導致宋朝在對遼政治、外交上的全面被動。澶淵之盟前,宋朝試圖通過奪取燕雲十六州,化解遼國的種種優勢,從而取得對遼國的主動權。然而由於一系列的軍事失敗,宋朝的努力終究功敗垂成。宋朝通過澶淵之盟實現了宋遼和平,但是卻將「遼強宋弱」的戰略態勢一直保存了下來,最終造成了無窮的禍患。
宋夏戰爭爆發後,宋軍屢次大敗。在這種情況下,北方的遼國立即趁火打劫,力圖作為宋夏之間的「調停人」,屢屢干涉宋朝對西夏的征討。由於遼國的牽制,宋朝很難對西夏集中全力。宋仁宗慶曆四年(1044年),遼人見宋軍新敗,於是聚兵於宋遼邊境,要求索取周世宗柴榮所奪取的關南十縣之地。遼人的行為讓宋廷方寸大亂,最後還是富弼臨危受命,出使遼國,最後以宋朝增加歲幣了事。
在談判過程中,遼人自恃武力強大,處處羞辱宋朝。遼國皇帝先提出在誓書中加一「獻」字,富弼堅不同意。又說改為「納」字,富弼還是斷然拒絕,國主便以擁兵南下相威脅。在遼人的威脅下,宋朝不得不屈辱地接受「納」字。由此可以看出,契丹人的狂傲可見一斑。
熙寧七年(1074年),遼人又生事端,以宋人侵入遼界為借口,要求重新劃分河東、河北蔚、應、朔三州的地界,於是宋遼之間展開新一輪劃界交涉,最後宋朝再次對契丹作出退讓。
所以可以看出,澶淵之盟雖然給宋朝帶來了苟安,帶來了一定的經濟利益,但是並沒有帶來國防上的安全,更沒有給宋朝帶來尊嚴。遼國對於宋朝的欺凌,引發了宋人的恥辱與仇恨。宋仁宗面對契丹的逼迫,甚至在御前會議上留下了眼淚。宋神宗想到要稱契丹太后為叔祖母,也是悲憤地涕流不止。
這種難以釋懷的恥辱感,最終化為對於契丹的強烈仇恨。富弼在辦理完「慶曆增幣」事務之後,曾勸諫宋仁宗發奮圖強、秣馬厲兵,以求血洗當日的恥辱。宋徽宗時宋遼戰爭之所以爆發,也與這種恥辱感息息相關。
四:澶淵之盟雖然有用,但仍然恥辱
從實用主義的角度看,澶淵之盟無疑起到了很大作用,畢竟這個盟約保證了宋遼雙方的百年和平。有學者說,宋遼的關係是古代東亞歷史上,最為平等的國際關係。該盟約促進了宋遼兩國的文化、經濟交流,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
但是,「澶淵之盟」仍是恥辱的,其給宋人帶來的巨大挫折感、失落感,最終化為無窮的恥辱感。這種恥辱感,始終伴隨著宋朝,一直到宋朝的滅亡。
從經濟的角度看,澶淵之盟只能說沒有給宋朝政府帶來損失。但對於民眾來說,宋朝每年所交納的歲幣,仍給他們帶來一定負擔。例如方臘在起義前曾憤然說道:「且聲色、狗馬、土木、禱祠、甲兵、花石靡費之外,歲賂西、北二虜銀絹以百萬計,皆吾東南赤子膏血也!二虜得此,益輕中國,歲歲侵擾不已。朝廷奉之不敢廢,宰相以為安邊之長策也。」由此可以看出,宋朝民眾對於朝廷向遼、西夏變相納貢,感到相當憤恨。所以對於普通民眾來說,澶淵之盟何嘗又不是一種屈辱呢?
所以綜合以上,「澶淵之盟」不僅是朝廷的恥辱,而且還是整個華夏民族的恥辱。說澶淵之盟並非恥辱,是站不住腳的!
本來想寫一點,發現人家都寫了。就不用寫了。
最大的毛病,是武備越發不行了。
積極影響
(白髮長者),不識於戈」,此後宋遼邊境長期處於相對和平的狀態。二、宋朝節省了巨額戰爭開支,歲幣(30萬)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費用(3000萬)百分之
一,避免了重兵長年戍邊的造成的過量徭役和朝廷賦稅壓力,以極少的代價換取了戰爭所難以獲取的效果(非教科書所云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失去的錢宋又可以通過
外貿賺回)。三、促進了宋遼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於中華民族的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民族融合。
消極影響
王安石和富弼認為澶淵之盟之後,宋朝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忘戰去兵」,禁軍河北軍和京師軍「武備皆廢」,只剩下陝西軍可用;馬知節、曹瑋、王德用等武臣被排擠,文臣掌握了西府的支配權,王欽若和陳堯叟深獲寵幸,以至於導致慶曆增幣。評價
編輯
再南侵,此後遼更是不斷需索,以金錢換取和平使北宋不再居安思危。對遼國而言,卻是在不利的軍事情勢下佔了大便宜,得到了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最重要的
是,澶淵之盟以後,宋遼雙方大致保持了百餘年之和平,這對兩國之間的貿易關係、民間交往和各民族之間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
[4]
為中原與北部邊疆經濟文化的交流創造了條件。
[7]
[10]
蔣復璁曾說及宋遼澶淵之盟「影響了中國思想界及中國整個歷史」。黃仁宇說:「所以澶淵之盟是一種地緣政治的產物,表示這兩種帶競爭性的體制在地域上一度保持到力量的平衡。
[4]
首先不是兩利
你宋靠著區區三十萬的給侄子的壓歲錢,換來了和遼國做生意的機會。
然後瘋狂衝擊遼國市場,
大肆掠奪遼國財富,
腐化遼國高層,
終至大遼滅族,
你問我還有更毒的計策么?
我認為是沒有的
然後你不要覺得遼國不是中華,
遼國是,
但是金和蒙古真不是。唐朝建立時有渭水之盟,然後滅了突厥。漢朝建立時有白登之圍,然後滅了匈奴。北宋建立時有澶淵之盟,然後……終其一朝與契丹「和平友好」。
是澶,不是檀
檀淵之盟本身是沒錯的
打不過就認慫,然後發憤圖強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你看漢朝開始被匈奴欺負.....慫了幾十年漢武帝一下把人家給干挺了
關鍵是宋朝實在太阿斗啊.....扶不起啊,到最後遼都快完蛋了,都沒機會能報仇........
檀淵之盟是一種地域政治產物,表示著兩種帶競爭的體制在地域上一度保持力量平衡。也只有在這種地緣政治的影響下,我們今日仍感覺幾百千年歷史的陰影,仍不時現於我們腳後跟後面。
1,當代對印,對越戰爭後的評價,有句話是這麼說的:保證30年該地區無隱患。現在看來好像是這麼回事,至於以後怎麼樣,還要看發展變化是怎麼樣的。2,而當年宋遼在誰都吃不掉誰的情況下,雙方只能找到一個平衡,畢竟打仗不是目的,而該平衡正是雙方多年打出來的也只能接受的結果,和約只是一個形式而已,實質上這是一個平衡,雙方能接受的最經濟的結果,該平衡大體上確保了雙方100年的和平。3,當然後來的靖康那是一種新的不平衡的表現結果。4,而有人又會說了,要是經常邊境有點小事,那國家也就不會養尊處優的,放鬆警惕了,也就不會有後來的。。。這麼說也不錯,只是沒法假設啊,如果可以重來但願如此。5,古中國政治制度是世界文明中最早也是最成熟的官僚體系,眾多決策以當時的客觀存在和視角看都是非常成熟穩健和正確的,只是社會是發展的變化的,唯有不思變的人會挨打。
不能說是「兩利」,無論如何,游牧民族是侵略者,給宋帶來的是浩劫。對於勝負要從其戰略目標來看,而戰略目標其實並不是單一的,只能說站在「趕出侵略者」這個最低限度可以說是勝了。-從「止損」的角度,澶淵之盟的賠款,對於宋朝是一個選項。宋朝和其他大一統王朝比,沒有燕雲沒有西域,像樣的產馬地都沒有,可謂先天不足,要反擊進攻實在很難。如果宋朝要繼續戰爭,它可能陷入數年膠著,當地農業荒廢、百姓流離失所,朝廷也無法在戰爭地獲得財稅。其花費人力、物力、財力等軍事代價波及全國,讓整個王朝內部存在穩定方面的風險。這種代價,也許要遠遠大於其賠款的數額。-從後來發展來看,賠款下的和平環境,讓它有機會將精力投入經濟和社會穩定等其他方面,從而迎來了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巔峰。從這個角度是「止損」成功。但這也擴大了北宋王朝建立以來的軍事積弊,一再用賠款做手段,又在中後期加重人民負擔。其不思進取,成為其覆亡的禍根之一。-但對於主戰還是主和甚至賠款,都是基於當時民心走向、社會條件、政治局勢下作出的判斷,是不是主和派就等同於「賣國」,值得考量。還是希望大家不要情緒化看待問題(特別是在中國主和派總是容易被認為是喪權辱國甚至通敵賣國的傳統歷史觀下)。
且不論與蠻夷約為兄弟這種恥辱,僅歲幣就是駭人聽聞的資敵!
歲幣不多?
在絲路斷絕的情況下,給掌握絲路的國家送去一年二十萬匹的優質絲綢。。。。。。。。
這資敵程度,也就馬關條約能比了。
再算上河北鹽政被遼國走私鹽衝垮,銅錢大量外流(這不是逆差什麼是逆差?)等繼發性經濟問題。
合約在經濟上也是災難!
總結一下合約的後果:
政治上:放棄領土,與蠻夷約為兄弟。
——————災難
軍事上:華北地區不僅大門洞開,更連修建防禦設施都受到限制。
——————災難
經濟上:如前所述。
——————災難
這條約要是互利條約。。。。。
簡直無異於認為中國在近代所有的不平等條約當中都佔了大便宜!
把每年交出去的歲幣用來造神臂弩能造多少...?有人統計過么?100兩銀子一架神臂弩,話說神臂弩真的需要到100兩銀子一架么?1000架神臂弩也就是10W兩銀這麼些年送出去的錢,三百步外貫鐵甲的神臂弩可以造10W架了..砍到三分之一,3W架神臂弩用三段射在野戰中想想也讓人發狂的好吧PS:不過宋朝的皇帝有那個膽子讓領兵在外的將領手握3W神臂弩么?
說點冷門的吧,關於歲幣,有不少人覺得每年賠30萬兩很屈辱,卻很少有人注意到開了榷場後宋朝每年多了50萬貫的收入,相當於宋每年從遼倒賺20萬(宋初1貫=1000文=1兩)
難道就沒有一個政治正確的答案嗎? 當時的情景確實宋遼相持吃不下對方 和談是必要的 但從不認為它是正確的
勝戰?題主和某些人可能YY的文章看得太多了。
當時遼軍南下,勢如破竹,逼近汴梁。真宗已經準備南遁。要不是寇準主戰,靖康故事就要提前百年上演。
雙方對峙,要不是遼方大將誤中弩箭而亡,宋軍幾乎連城都守不住。
對於當時形勢,鐵杆主戰派寇準是最清楚的,如果宋軍勝戰,他會親自製定三十萬的談判底線?他怎麼不要遼軍進行戰爭賠償呢?
城下之盟,喪財辱國。居然還好意思叫雙贏?
本想舉報這個問題的,轉念一想,留著當笑話也好。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關於澶淵之盟,我們可以對比二鴉後的北京條約。
是否主動議和,結城下之盟?
澶淵之盟:是北京條約:是是否有巨額賠款?
澶淵之盟:有。先是銀絹30萬,後來還被增加,總數大概支付了2000萬左右。不過這是美洲銀礦大發現之前,當時白銀要稀缺得多。北京條約:有。銀1600萬。敵軍是否是在議和之後才退卻的?
澶淵之盟:是北京條約:是戰爭過程中有否勝仗?
澶淵之盟:弩箭誤中對方大將。勉強算好運氣。北京條約:第二次大沽口戰役,擊沉英軍艦四艘。議和之後雙方是否長期休戰?
澶淵之盟:是,直到宋毀約攻遼。北京條約:是,直到八國聯軍侵華。題主如何看 勝戰賠款卻能兩利的北京條約?
@經略幽燕我童貫
---------新年補充--------------經略幽燕我童貫 回復 Wilson chen(作者)
一個拿到了標的物,一個拿到了標的物的價值。這是賠款么?最重要的是,標的物是接受價值一方的。這是賠款么?在外交上,這是雙贏。誰都沒有損失。29 分鐘前經略幽燕我童貫 回復 Wilson chen(作者)咱家把你家的東西拿走了,你來討要。於是我給你你家東西等值的貨幣。這是賠款么?不,這是債。因為我拿了你家的東西,這就形成了債。25 分鐘前Wilson chen(作者) 回復 經略幽燕我童貫
宋朝到底拿到了什麼標的物?21 分鐘前Wilson chen(作者) 回復 經略幽燕我童貫
你的意思是不是說,宋朝是賴債的無賴一方,該給遼國的錢沒有給,所以引來遼軍正義之師長驅直入,百姓塗炭,最後兵臨城下沒辦法了,才把該給的錢給了?19 分鐘前Wilson chen(作者) 回復 經略幽燕我童貫
好思路:就是說一個賊,偷了別人東西,事主打上門來,被迫賠錢了事,對不對?你不說,我還不知道北宋朝這麼流氓呢?對了,我們倆誰是黑呀?
12 分鐘前經略幽燕我童貫 回復 Wilson chen(作者)
標的物就是關南地,這是從後周繼承來的債。如果一直不還,那就是債。12 分鐘前Wilson chen(作者) 回復 經略幽燕我童貫
不還債的,就是流氓無賴,對不對?那就是說,不打這一戰,北宋就一直是流氓無賴,對不對?11 分鐘前經略幽燕我童貫 回復 Wilson chen(作者)
欠債不還,是強盜邏輯。記住,債還要按基本利率計算利息.兵臨城下,就討了個債?這是農民工要工資么?10 分鐘前Wilson chen(作者) 回復 經略幽燕我童貫
所以你也同意,宋朝此前一直是流氓,一直欠錢不還?經略幽燕我童貫 回復 Wilson chen(作者)
欠債不還,是強盜邏輯。記住,債還要按基本利率計算利息.兵臨城下,就討了個債?這是農民工要工資么?6 小時前Wilson chen(作者) 回復 經略幽燕我童貫
所以你也同意,宋朝此前一直是流氓,一直欠錢不還?6 小時前Wilson chen(作者) 回復 經略幽燕我童貫
想不到閣下也是宋黑,而且潛伏得很巧妙嘛。。。。6 小時前經略幽燕我童貫 回復 Wilson chen(作者)
你支持流氓邏輯么?6 小時前Wilson chen(作者) 回復 經略幽燕我童貫
誰?宋朝欠債不還的流氓邏輯?6 小時前Wilson chen(作者) 回復 經略幽燕我童貫
公公吞吞吐吐不把話講清楚,我不好回答呀?6 小時前經略幽燕我童貫 回復 Wilson chen(作者)
不管誰欠債,欠債不還的強盜邏輯,你支持么?如果你支持,那你一定支持秦長腳的紹興合議。6 小時前Wilson chen(作者) 回復 經略幽燕我童貫
不對,首先要說清楚誰欠債,誰該還,誰有理,誰無賴?你自己也說了,只論粉黑就下定論,是很low的行為。如果北宋有欠債不還的流氓行為,不敢說,是不是就是很low的行為呢?
5 小時前Wilson chen(作者) 回復 經略幽燕我童貫
再問一遍:你的意思是不是說,宋朝是賴債的無賴一方,該給遼國的錢沒有給,所以引來遼軍正義之師長驅直入,百姓塗炭,最後兵臨城下沒辦法了,才把該給的錢給了?5 小時前經略幽燕我童貫 回復 Wilson chen(作者)
不low,欠債還錢是應該的,但不還也有不還的理由。為什麼也有理由呢?咱家在咱家的回答里已經說過了。事實上,這就是雙方談判的過程中面臨的問題。。一方要,一方不給,但都有理由。5 小時前經略幽燕我童貫 回復 Wilson chen(作者)記住,什麼時候,你能脫離用黑或者粉的態度來看歷史問題,什麼時候你的認識才能提高一點。否則,就會一直在這個低水平中打轉,除了口水,你什麼都得不到。連虛榮心都滿足不了。你瞧你有幾個人捧場?跪安吧,咱家吃飯去。2 贊5 小時前Wilson chen(作者) 回復 經略幽燕我童貫
既然是應該的,就沒有不還的理由,有理由也是無賴。怎麼,本來有理由,然後人家打過來就慫了,就乖乖把錢吐出來了?簡直比流氓還猥瑣。
5 小時前Wilson chen(作者) 回復 經略幽燕我童貫
記住,什麼時候你擺脫連「是不是」的問題都不敢回答的慫樣,什麼時候才有資格出來談「屠版」。不然的話,就會一直在很猥瑣的狀態中打轉,除了嘲笑,你什麼也得不到,連別人(就是我)的虛榮心也滿足不了。還把買粉助陣這種事情掛在嘴上,真是不值,最後只能訕訕跑路。5 小時前Wilson chen(作者) 回復 經略幽燕我童貫
公公慢走不送,什麼時候想通了再回來。我和你不一樣,不會拉黑你也不會關評論,也不會說我吃飯了沒空或者人在外面沒有網路。這麼low的借口我從來不找。。。。5 小時前------------------------2016 2 18-------------------
為什麼說遼軍佔優勢?宋遼可不是均勢,遼當時對宋有很大優勢。
此前宋對遼的兩場大戰皆敗,但戰略上還是宋攻遼守。此時大勢已經逆轉。
遼典型游牧民族,善於機動弱於攻堅,所以邊境騷擾頻繁,但這樣大規模入侵,近百年未有。
何況這不是大將領軍,一旦失利輕騎跑路就可以了。太后幼主都帶上,說明遼有極大把握,根本不考慮失敗撤退的可能性。
要不是寇準堅持,宋真宗早就南逃了。
蕭大將戰死,遼也沒有主動撤退,也只是「願意和談」而已。如果宋軍不是運氣好乾掉了他呢?恐怕靖康故事提前上演。
你覺得條約不喪權辱國?那後來南宋的一系列和議也不過是升級版罷了。賠款求和不是恥辱?那辛丑條約呢?
關鍵是這一戰後,宋徹底喪失了進取心,從此東亞地區的主導國家就不是漢人王朝了。
這樣說來,天津條約後的清朝咸豐至少還敢再嘗試一下呢。
床子弩是大範圍射擊武器,主要使用目的是攻城或海戰。箭比蕭撻凜還高,用鐵鎚才能啟動扳機。人這樣的小目標根本無法瞄準,打中對方指揮官,怎麼不是運氣好。
特別是第一箭就中,都不需要試射,符合常理么?
要不然宋遼多年交戰,還有第二個例子么?
澶州之盟前,雙方大體是個什麼情況呢。
遼軍:往多了算20萬人,雖然攻到黃河邊了,但後方大多數重要城市還在宋軍手裡,何況王超在定州手裡有10萬精銳,面前的澶州又有十幾萬宋軍堅守,蕭撻凜莫名奇妙被射死,士氣低落,補給全靠搶劫,撐不了多久。這時候萬一被堵住就是全軍覆沒的結果,皇帝太后可都在軍中呢。
宋軍:之前和遼軍交戰敗多勝少,心裡沒底。朝廷方便指揮的就澶州軍隊,王超在定州打死都不出城一步,聖旨都調不動,何況蕭撻凜死沒死不知道,河北具體啥情況也不知道,還有個王繼忠說河北全境都淪陷了……更何況趙恆這個膽子比針尖還小的,成天嚇得要死要活的非要和談。
所以澶州談判的時候雙方都沒有打贏的把握,都覺得自己好劣。這時候遼意向是真打起來不一定打得過,大家就當無事發生過,恢復戰前邊境,能放心撤軍就行,反正都打到黃河了,說出去不虧臉面,如果順便訛點錢就更好了;宋意向是真打起來不一定打得過,大家就當無事發生過,恢復戰前邊境,把遼軍禮送出境,反正說出去是把遼軍打退了,比後晉有面子,就算再送點錢也無所謂。結果趙恆比蕭綽更慫一點……
其實澶州之盟達成後,30萬銀絹的歲幣對宋朝只能算是毛毛雨,好過之前時不時被遼軍衝進來搶一把;遼國覺得躺在家裡就能白掙30萬,好過以前辛辛苦苦騎馬去搶,結果一來二去,雙方都覺得比以前連年打仗,時不時死個幾萬人好多了,反而達成了一個相對平衡的局面,這可能是雙方在和談的時候都沒想到的。
後來兩邊都沉溺於安逸,被女真人一波收了,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以僅占國家0.4%的財政收入換取了宋遼一百多年的和平,真宗當時派曹利用與蕭太后談和前囑咐可接受一百萬的條件,寇準則秘密叮囑曹利用只允三十萬,當時宋對遼的對戰形勢還是非常有利的,寇準其實是主張繼續作戰增大談判砝碼的,但真宗膽小怕事,即使是親征也是寇準等人狠拖硬拽過來的。如何評價?就還行唄。
推薦閱讀:
※我的第一本漫畫書和它教會我的 4 件事
※老在新聞里提「記者」倆字兒好嗎?
※媒介的陰暗面:廣播與納粹德國的興起
※學新聞的人都具有怎樣的共性?
※獲2016年度媒體人獎:我的自媒體是一輩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