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個漢字,為什麼普通話相對於粵語來說,讀音相對統一、缺少爭議?
為什麼同一個漢字,有些普通話讀音沒有粵語那麼多?我的意思是,為什麼普通話讀音相對穩定、沒有爭議?我的意思是,包括有爭議的讀音,以粵語讀音來舉例子:糾正,有人讀矯正、豆正(非香港人)、狗正(香港人)。購物,有人讀扣物(非香港人)、夠物(香港人)。
「國語」, 或1950年代在大陸統一改稱的「普通話」,
是以一自然語言, 亦即北京地方的一支漢語支系語為主體當底, 由集中一個單位/委員會,將該地方的自然語言裡面, 對它已有的漢字的讀音, 以及口語語素(morphemes), 來予以
人為統一篩選,審音、選音、定音。而且為或有找不到漢字本字, 亦即北京口語白話 裡邊「有音無字」的口語語素, 來選漢字書寫, 用以在書面搭配寫白話文。如此,予以標準化, 並同時將此種人為逐一篩選制定的單一標準, 賦予價值化的「正確」之後,
所制定的一套語文。
並且, 也將那一套經過標準化的字詞音跟漢字, 頒行標準化辭典來固定, 同時用在學校
教學推廣, 並也以考試等方法, 對不符合上述「正確」的讀音或漢字, 用扣分等方式 予以懲罰, 樹立權威, 不容爭議, 促使其一致。也在影音跟文字媒體上使用, 同時 作宣傳(諸如以「說普通話做文明人」等口號), 等等的手段, 來推廣。因而有如今可見, 普遍使用的一套「國語」/「普通話」的標準化語文。
「國語」/「普通話」不是完全自然的語文, 而是經過一個集中單位來選擇,
來人工標準化、規範化之後所產生的一套 語, 以及跟語來搭配使用的 文。【1949年之後, 這套語文,至少在兩岸是分由兩個固定專責單位, 在標準上分作維護或修改,
因而可見有少數字詞音,兩岸的標準音有不同,雖不影響就整套語言來互通】是不只在漢字用字統一 (作為視覺符號,這很有必要);
表達同一事物概念的多樣用詞,有予以篩選 (這會造成犧牲); 甚至連語詞音, 也有將該原本自然語言裡面,不同地方或不同口音的異體音, 甚至本有的文白異讀音,予以篩選剔除,用以盡量求簡單單一。【異體音/variants -- 這在自然語言,是正常現象。但其中在若有被剛性標準汰除以便單一化之後,
會讓某些同樣是各人的祖先傳下來的口音/講法, 包括被剔除的文或白異讀音,變成「不正確」】亦即, 「國語」/「普通話」是經過單一化亦有簡單化之後, 有一終極的人為標準可供參照,
並用以方便做為外來語言, 在廣大的地區推廣的語文。 算是比較剛性標準化的語言。 因而,相較於未經過如此嚴格標準化的其它漢語, 包括粵語, 「國語」/「普通話」不論在讀音或用字上, 當然就會比較一致。-----------------------------------------------------------------------------------2015-08-04 作文字修改,並稍微補充。因為普通話是由國家制定規範的,有一套完整的語音系統,而粵語卻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造成不同地區對於同一個字/詞不同的發音。應該說這些發音都是正確的,因為語言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交流,表達思想,這些差別是不至於影響粵語使用者之間的溝通的。
手機寫答案比較少,等周末再詳細補充
中文是象形文字,字同音不同。更廣的時空上,語言是以文字為基礎傳播的,而其讀音會因為很多情況變異。方言就是漢語在各地的變異物種。
鑒於太祖在黨一大上,用極流利的湘普,揮斥方遒,卻沒人能聽懂的尷尬先例。國建53年,以北京語音(其實是河北承德的灤平縣)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標準方言的普通話運動開始了。
普通話誕生就是以統一各地讀音,消滅方言為目標的。這是一種人為的整合,所以,不太可能存在爭議。普通話日常使用中也有上述情況,主要集中在聲調和平翹上面,可能樓主作為粵語人士不太注意得到。另外普通話字典上有唯一標準讀音,粵語一般這種情況兩個音字典都會收。日常常見的爭議讀法比如炊cui1 chui1,室 shi3 shi4,氛fen1 fen4,暫zan4 zhan4等等。如果考慮tai uan國語的話差別更多,微wei1 wei2等等。
推薦閱讀:
※說現行普通話其實是滿人說的蹩腳漢語傳襲下來的語言 是真的嗎 如果是 那原有官方語言是什麼?
※為什麼老國音中只還原了一部分疑母和微母?
※為什麼感覺大陸配音遠不如台灣配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