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瞭解南明史,瞭解南明史對今天有何意義?


我自己都已經忘記了從什麼渠道第一次聽說「南明」這個朝代名稱的。因為在我所知的中國歷史課本中,南明史完全是被忽視,甚至是忽略掉的一段歷史。李自成在九宮山被殺之後,我們再也沒有看到任何與故明有什麼相干的史事了。但是一旦開始涉獵南明史史料,特別是顧誠老先生的《南明史》拜讀之後,我真正地對這段宗室顛沛流離,文人扼腕而哭,武者恣意妄為的痛史而著迷。可以說,顧誠老先生的《南明史》是研究,了解南明史的一本極其難得的巨著。我大概已經看了不下四次了。每次重新來讀的時候,都有新的收穫。每一個生活於1630年-1670年之間的中國人,沒有一個可以將自己的命運置身於這段中國歷史上最戲劇性的背景之外。

南炳文先生的《南明史》我也拜讀過,相對來說,其更多在意於史實和評判,略疏於人物的描述。對於縱橫南明的幾個風雲人物,如永曆帝,李定國,瞿軾耜,鄭成功等,缺乏顧先生筆下那種生動的韻味。

了解南明史對於當下的意義,如同對任何一段歷史的了解對於當下的意義一樣,沒有什麼標準答案。關鍵在於關心這一段歷史的讀者自身的需求。對於我來說。巨大歷史變遷背景之下,那些有名有姓的讀書人對個人命運的掌控,自身價值的取捨等,給了我嘆息,稱讚,鄙視和思考的機會,同時帶給我回味的空間。還有,歷史廣闊,生動,別緻的畫面,豐富了我的精神世界。


當代的南明史著作主要是顧誠著《南明史》和司徒琳著《南明史》,更詳盡的有錢海岳著《南明史》(這是大部頭,我本人沒有讀過),另外文學性較強的是梅毅著《亡天下:南明痛史》。

南明史的意義,在於它是一段距今最近的史料未經大幅篡改,而且多方史料可以相互對照的歷史(相對於明史清史以及後來的你懂得)。讀這段歷史,既能真正體會到歷史大潮中人物的命運多舛和渺小無力,又能從不同的作者的論述中了解從歷史事實到歷史觀點的推斷分析方法。我一直以為,要讀亂世之中軍事的動蕩曲折,最近的可參考歷史是二戰;要讀亂世之中人生的動蕩曲折,最近的歷史是南明史。讀完南明史,自然有深刻的「亂離人,不及太平犬」的感受,可以理解生於和平年代的幸福。


南明史?奸臣死節忠臣剃髮,差不多就這樣吧。


南明史狹義上來說,是崇禎殉國之後的1644年到永曆帝在昆明被吳三桂用弓弦絞殺的1662年。頭尾共計一十八年。此後還有台灣鄭氏奉明朝為正朔,但明朝基本算結束了。

這個題下,很多人都回答得很不錯。明末跟當下對比,確實很有共同之處。

比如說東林黨與時下公知的沽名釣譽(清代叫清流,線下叫公知,網上叫鍵盤俠);

比如說外敵入侵之於滿清八旗,很大一部分人都覺得日本人或者統治中國會比現在過得好;

再比如,假如老百姓揭竿而起,會不會如李自成張獻忠一樣,肆無忌憚,洪水滔天?而身為知識分子,該如何看清形勢,是剃髮合作,還是。。。身處洪流,沒有人能夠獨善其身。

再比如,南明之所以被南明,張居正的一條鞭法跟時下的房地產經濟之間的異同。北宋亡於王安石,明亡與一條鞭法之間又何嘗不是息息相關?歷代改革,難處、痛處多矣!

又或者,史書上的那些人,史可法算不算民族英雄,所謂的民族英雄鄭成功呢?吳三桂單純就是個漢奸?錢謙益?他們的臉譜也不是單一的。

西諺曰,陽光底下,沒有新事物。這條諺語,同樣適用於當下跟晚明,甚至,我覺得相對於晚清,晚明更類似於當下,都是一切向錢看——明之亡,亡於東林,也亡於一個「利」字,資本主義萌芽時期。而現在呢?改革開放初期。當中國現在面臨著明末局面,是否能做得更好?

我覺得,讀歷史,就是為了走進那個時代,深入那些人心。有些人,讀歷史是為了借鑒,而有些人讀歷史是為了體會,體會波瀾壯闊,也體會神鴉社鼓。

南明史之於我,更多是一種情感因素在裡面,我把南明史看做是我讀中國古代史的一種終結。當南明逝去,傳統的華夏文明史就此告一段落。清朝依然是一個偉大的朝代,但清之後至今,已經是另一種感覺了。這種感覺,讓人始終有一種天涯羈旅,茫然不知何處是他鄉的傷懷。

一直以來,讀史痛徹心扉,莫過於宋亡明滅,此後百年丘墟,感嘆大好江山葬送猛獸蹄下。

我覺得,南宋尚存150年,百年後尚有朱明崛起。而南明僅18年春秋(不算台灣鄭氏),此後三百年間,天下紛擾,眼看他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經常在想,假如明不亡,如何延續。而現在的我們,又是怎樣的一種精神面貌?王陽明那樣的大儒,王船山他們的風骨,是否可以再現?

看南明史,最大的感觸是居然是宿命。幾乎所有的歷史都有很強烈的宿命感,南明是一種千年輝煌之後的終結,一種神州陸沉之前的落幕。

當年明月不寫南明是對的,畢竟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太過沉重,李定國兩蹶名王,天下震動,磨盤山一戰輝煌落幕(所幸不是崖山海戰)。南明最後的軍事天才就此帶著這個讓人悲痛的朝代慢慢遠去。那種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無力感,而你只能看著希望之火慢慢熄滅。這種感覺讓人唏噓。

明朝最大的才子楊慎在《臨江仙》裡面寫到: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千百年後,再看南明痛史,依然是「都付笑談中」,只是不知從何相逢,何時相逢。

說得很凌亂,見諒,這是我在知乎上唯一收起戲謔,花了心思想答的話題,但依然覺得只是在抒情。淺薄之處沒有幫助,請摺疊。

最後放一張圖吧,這張圖曾經讓我震駭莫名,這張圖裡面的每個細節都值得一看:


看了相關書籍之後,你就會明白所謂的「東林黨」、「知識分子」,有多麼的靠不住了....

所以,每次看《南明史》,總是拿起,放下...再拿起,再放下...

如果對照如今來說,就是「文人」不可靠...."公知"不可靠...

也總算明白了「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是什麼原因...

尼瑪,滿清打到南京了,還有心思玩「黨爭」...斗垮了一派,然後另外一派開門投降...

看完之後,不禁大笑,所謂「東林風骨」也不過如此罷了...


關於如何了解南明,大家都提到了顧誠的《南明史》,我不再贅述。

了解南明的歷史對於我們的意義不在於知曉那段時間的歷史,而在於把南明和南宋相比較。南宋持續了172年,相較之,南明只有17年(如果算上鄭克爽的台灣政權也只有39年)。但是事實上南明的形式卻比南宋好得多,第一,明朝的北京陷落之後,中國大部除去北京四川基本都還在明朝的控制之中,而南宋只能和金隔長江而望;第二,南明只面對一個後金而已,而南宋要同時面對西夏和金,甚至於後來蒙古的侵略;第三,宋朝重文輕武,文官打仗是主流且軍力折損七八,而明朝的軍官大多是武官且軍力尚存,可是多爾袞僅花不到一年就打到了福建的海邊,這讓人難以想像。

宋朝的文人處於社會上層,他們多代表的氣節是支撐南宋的關鍵原因,而蒙古滅亡南宋之後,將這一部分士人屠殺殆盡,從魏晉開始的中國士族所構成的領導階級從此消亡,而此後由寒族所構成的統治階級可以說不具備這種綿延千年的氣節,所以南明的歷史中,倒戈與背叛層出不窮,海盜與地主是軍隊里的領導層,這樣的仗沒法打。

我們一直迴避的一句話「崖山之後再無中華」,不是全無道理,因為中華古風不在是事實,所以我們現代中國人要做的,便是把這種精神層面上的東西找回來,這才是我們一直說的復興中華真正需要復興的東西。這恐怕也是南明給我們帶來的真正的思考吧。


如何了解南明史各位都已經說了。

了解南明史對今天有何意義,呵呵,坦白的說,沒有任何意義。不光是南明史,指望任何一段歷史能對今天有意義都像是指望讀完一段心靈雞湯就能洗心革面脫胎換骨一樣。除了在知乎上顯擺一下之外,在飯局上都沒有人愛聽,遠不如知道一段所謂太子黨內幕或者東莞掃黃動機更有存在感。

舉個或許不太恰當的例子,和前任的愛情歷史對和現任的愛情有何意義?有人會拿著雞湯狂灌:「啊,懂了真正的愛學會了珍惜啊blabla。但事實上呢?每個妹子都不一樣,每個妹子的爹娘閨蜜娘舅老姑都不一樣,每個妹子對愛情的期待、對婚姻的看法和態度、對你的脾氣愛好的態度也都不一樣,每個妹子的大姨媽來的日子都不一樣!你要不打起120分精神認真對待每個現任,指望經驗注意能解決問題,怕是會死的很慘。

放到歷史問題上,情況放大N萬倍就是。

歷史就是歷史,一段過去的記載,喜歡就看,不喜歡就不看。幻想歷史有借鑒意義基本上跟YY一個性質。


南明史可以被類比為抗日沒有中共存在的假想劇本,拿它跟抗日戰爭史去類比能學到很多


最大的收穫是精神亢奮,憤怒一下。

神奇的發現,內鬥是多麼的激烈,很多好的反攻機會都丟失,到了後面就是漢人打漢人,自殘。無論是文人,還是武將,都缺少能hold得住全局的人物,文人在內搞派系鬥爭,武將棄邊防回來內鬥,即便有少數為明廷而戰,但終無力回天,一盤散沙。為什麼是這樣子?可能是因為沒有國家民族觀念,國不知民,民不知國,最後造成了只有自私自利的軍閥。


可以知道亞克西的民族史觀有多可笑

別說,你乎少嘲南明,將來哪路皇軍來了估計你乎名人舔得比誰都起勁


這些都是我們這片土地上以前發生過的事情。

我們看到屠城,叛變,偌大的中國北幾萬滿人橫行霸道,

我們都會悲痛。

但是,你問我,我學到了什麼?

沒有,我只是想知曉前人在面對困境時候的反應。

現在看來,

其實我們從來沒有變過。


想了解一段歷史,最直接最完美的法子,當然是去讀關於那段時間的史書。南明史的話,那就去讀明史(或者南明史,如果有的話)就好了。當然,在明末清初的一些筆記或者人物傳記里,你也可以讀到相關的描寫、記錄或者敘述。有不少史學家就是靠著對一些「邊腳史料」的研究,取得重大成就的。至於,了解南明史對今天有何意義,我覺得是你想多了。了解歷史,只能讓你知道的更多一些,或者說更「明智」一些而已,對個人來說,如果你搞研究搞出點成果,對你職稱會有好處,發表點文章,對你名譽和錢包也有意義。至於對我們的時代,我們的國家有何意義,真的,你想的太多了,那不是我等屁民能夠過問的事。《資治通鑒》什麼時候寫的,可還不是宋元明清後,更迭到如今……


推薦閱讀:

TAG: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