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的未來在哪裡?


謝邀,希望 我下面的文章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中國製造業的真正困境到底在哪裡?

程曉華

2016-12-2

偶然從「得到」微信公眾號看到一篇文章,說是整理的著名經濟學家許小年先生在今年11月13號「中國製造2025」論壇上的演講內容,說他的觀點來自於先生的調查研究。

其主要觀點是:

1. 過去人們普遍認為製造業外遷是因為勞動力成本提高,但許先生的調查認為那些外遷都是加工業或者工藝比較簡單的行業,而那些需要分工協作比較高的行業則是很少外遷;

2. 中國製造業的真正困境有兩方面,一是產品技術含量偏低,趨同化現象嚴重,然後是落後的產能過剩,除了價格之外,很少有其他競爭手段。

然後許先生就出了幾個主意:

1. 三去,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

2. 創新

3. 智能化

我反覆看了幾遍這篇文章,希望我對許先生的觀點理解是沒有太大偏差的:

第一:對於許先生提到的第一點,我只同意或者是只理解一半,那就是中國勞動力成本提高不是製造業的真正困境,但對於那些所謂的「分工協作要求比較高的行業」是不是「很少外遷」,我沒有仔細調查研究過,但我看到的現象好像不是這樣 - TCL、聯想、華為、海爾等等企業,是不是都在印度、越南等所謂 Low Cost

Region(低成本區域)建廠?

不要告訴我他們在印度生產的電腦、手機都是只賣給印度人的。

那他們為什麼還要外遷呢?既然我們有「配套優勢」?

第二:關於許先生提到的「落後產能」,我基本也可以理解,但不明白「除了價格之外,很少有其他競爭手段」,這到底是指什麼?是後面提到的所謂「創新」、「智能化」嗎?

如果是,那我看到的企業好像在這些方面做的都不差,至少他們口頭上都在天天喊著創新、互聯網、工業4.0之類的新鮮華麗的辭藻。

那麼,中國製造業的真正困境到底在哪裡呢?

根據我對這幾年接觸、諮詢的製造業客戶的觀察、思考,我個人感覺:

1. 專註與宏觀環境問題 - 歐美、日本都有很多專註於某一個零部件幾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企業,我們有嗎?除了老北京的「驢打滾」、「糖耳朵」之類的。

海爾有地產,海信有地產,格力也有,但華為、OPPO等企業好像從來不做地產生意。

2. 專業與社會責任問題 - 典型的如日本的製造企業,他們通過上下游相互持股來打造自己的供應鏈, 而我們的企業呢?

這幾年我自己做獨立顧問,審核輔導了這麼多的客戶,我自己的確是長了見識, 見識之一就是所謂的「偽VMI」或者叫「被VMI」現象,各行各業都有,幾乎是比比皆是。

VMI(供應商管理庫存)本來是個好東西,但任何東西都是有一定的適用範圍或者叫局限性的,在我們國內呢

?VMI/JIT被不負責任地泛濫化使用了,甚至是在我每次的課程《製造業庫存控制技術與策略》培訓中,每當討論小餐館的案例的時候,總有人提到要讓賣菜的小商小販給「他的小餐館」做VMI!

那些小商小販已經是夠可憐的了,你還好意思逼著人家給你做VMI么?

千萬不要說,您這是在開玩笑!

3. 正因為是不專註,再加上(龍頭企業)不專業、不負責任,零部件企業生存艱難,龍頭企業(我認為是許先生所說的需要分工協作的行業)也是自身難保,最終是惡性循環,龍頭企業繼續壓榨零部件供應商,零部件供應商配合也就越艱難,最終要麼一起去死,要麼搬遷到印度、越南等地去。

舉幾個例子給大家看看,或許會證明我的觀點,信不信由您:

1. 聯想2015年第二季度巨虧7.14億美金,其中智能手機庫存清理費用就是3.24億美金,按匯率6.5計算,聯想這次的庫存清理費用相當於21億人民幣,按照員工(不包括元慶先生本人)年平均工資10萬人民幣算,可以養活21,000人;

2. 四川長虹2004年巨虧37億人民幣,當時的庫存大概50億,其中壞賬計提11億人民幣,按照當年的工資水平,人均年薪5萬,庫存壞賬計提的錢可以養活22,000人;最新數據顯示長虹年營業收入大概600億人民幣,庫存116億,不知道他又要壞賬計提多少錢?可以養活多少人?

3. 2015年京東巨虧90多億人民幣,誰能想到它有庫存200億?

4. 美邦服飾、李寧 ...... 哪個不是吃虧在庫存上?

總之,搬遷也好,是不搬遷也好,庫存玩不好,到哪裡也沒有用!

不要說壓榨員工那點可憐的薪水沒有用,壓榨供應商的庫存與利潤也是沒有用的,許小年先生說的對,你「除了價格之外,很少有其他競爭手段」,這本身就是個問題。

多少年前就有人講了,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其實是企業間的供應鏈之爭,但具體爭啥呢?

我認為,所謂供應鏈的競爭,其實就是一個「庫存之爭」

- 提高庫存周轉率,提高及時交付率,這是供應鏈管理的根本,也是企業生存的根本,因為在今天的競爭市場上,價格、品質、甚至是生產,都已經越來越不是問題了,而庫存與交付問題會變得越來越突出。

所以,我認為,中國的製造業還是被困在「庫存」這個老問題上。

附錄:庫存持有成本

研究表明(見附圖),一般企業的庫存持有成本大概在25 ~

55% 之間,如前面提到的四川長虹,2015年平均庫存128億人民幣,電子行業年庫存持有成本一般不低於30%,那麼,其一年的庫存持有成本大概就是40億人民幣左右。

作者程曉華(John

Cheng )先生,《製造業庫存控制技巧》(中國財富出版社)第1、2、3、4版著作者;《製造業庫存控制技術與策略》課程創始人、講師,全面庫存管理(TIM))諮詢獨立顧問,全面庫存管理互動平台:www.timvalue.net 郵箱 johnchengbj@126.com 微信 cmocheng


這個題目有點大,但是也真實的反應出國人的焦灼。

在脫實向虛越來越嚴重的大背景下,實業救國的口號再次被提起。

鋼鐵行業的持續低迷讓國家終於狠下心來去產能、去槓桿、去庫存,以鋼鐵行業為模版進行深層次的產業結構調整,想必這股風會陸續的刮遍所有行業。

拿我熟悉的軸承製造業為主,近幾年的市場低迷已經讓不少缺乏競爭力的小微企業關門歇業,當然也不乏規模以上企業(國內第一梯隊的軸承製造企業LYC目前鬧得沸沸揚揚說是要被外資舍弗勒收購),更多的中小型企業也進入苦苦支撐艱難運營的境地。

眾多的軸承製造企業也在尋求積極的轉型升級,但是鑒於人才的缺乏、企業帶頭人的意識受限,「互聯網+」雖已深入人心,但是傳統製造業的人還是不願意在轉型的道路上邁出第一步。

對於單個製造企業逐步通過企業內部的供應鏈優化降低庫存、增加庫存周轉率,鼓勵產品創新增加市場競爭力,提升智能化、信息化水平降低企業溝通成本和生產成本,最後一點要儘可能的靠近終端市場塑造自己的品牌。

而對於整個產業鏈來說,平台化是未來趨勢,在企業轉型的路上要麼加入平台要麼自己建立平台,產業協同平台會降低整個產業的運營成本、增加平台內企業在產業鏈上的競爭力。

所以歸根結底製造業的未來在於企業帶頭人痛下決心進行戰略轉型,一步一個腳印慢慢的朝信息化、智能化、平台化的方向走。


中國製造業面臨的困境還包括中小企業老闆普遍的固有思維,並沒有發自內心的認可網路,固守在傳統的線下渠道。即使有些投資了網路推廣,也是存在跟風的現象。沒有從思想上認可互聯網已經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趨勢。同時,國內之前也並沒有一個專業的製造業平台,更多的是各種行業網站的存在,沒有形成一個生態圈子。據了解,成立12年的一呼百應日前已全面轉型成功,打造國內最大的生產製造業平台,或許,一呼百應的成功轉型,將會助力中國製造業的發展。


推薦閱讀:

採購應注意些什麼?
採購還是物控?後面路途的發展,懇請指點。
供應鏈管理專業有必要讀博士嗎?
供應商服務指標——你對這個供應商有多滿意?
供應鏈崗位是不是就是系統操作工?

TAG:製造業 | B2B | 供應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