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研發費用多在什麼地方?
有什麼將要有的突破和展望
我吃到第4個包子的時候飽了,說明前三個包子都白吃了,花了冤枉錢~~~~~~~~~~~~~~~~~~~~~~~~~~~~~~~~~~~~~~~~~~~~~~~~~~~~~~~~~~~~~~~~~~~100x100—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
從4分48秒開始看,裡面每一項都是劃時代的改進,近50年來的湧現的先進技術,大多是建立在藍色巨人所築的基石上。
投入巨額研發經費的IBM確實沒有創造歷史, 因為IBM就是IT界的歷史。我們班有個學霸,每天上課睡覺還得第一。另外有一位同學,每天上自習到晚上十點,還是只能勉強考前十,所以我應該勸這位同學上課睡覺?
華為研發投入多,並不能等同於厲害,厲害有厲害的標準。
研發投入多,說明這是一個願意砸錢去研發的企業。
這是一個企業對於研發,對於技術的態度。在這一個企業普遍講故事、玩模式、靠忽悠、騙經費的國度里,這樣的企業是值得肯定,甚至值得尊敬的。在歐美日 ,像華為這樣的企業有很多,但是國內,真的太少了。
我的知乎回答:如何評價上海交通大學陳海波教授加入華為? 如何評價? 沒什麼好評價的。對於華為來說是理所… http://www.zhihu.com/question/54651762/answer/141110073?utm_source=qqutm_medium=social1,論歷史地位,蘋果跟本沒法和IBM比。很多關於信息科學,信息產業的資料都會有。
2,研發費用高,的確不一定厲害,因為可能存在極端低效的情況。華為研發效率低於蘋果嗎?未必吧?企業性質,決定相對於蘋果,華為更重視技術,進而重視研發效率,所以說,華為研發效率,未必低於蘋果。在研發效率一樣的情況下,在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投資策略下,研發投入越多,難道不是越厲害?
3,知道科技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嗎?技術是一個極端重要的因素,是唯一可以持續提高國民生活水平的因素。對於研發效率很高,而又大力投資研發的華為,難道不是非常厲害嗎?
PS :可能個人更重視技術及研發,所以就個人觀點而言,在假設蘋果是中國的情況下,即便十個蘋果也未必有一個華為重要。投入大量的研發費用,表明目標長遠,面向未來。否則就像一些山寨企業,別人有什麼扒拉過來一抄就可以了。當然華為也是從模仿西方廠商開始起步,但是並沒有把「模仿」作為借口一直執行下去。作為華為員工,希望我廠可以從愛立信手裡真正接過CT行業的交接棒
題主先去學一本書,《概率與統計入門》,先學會了認識宏觀世界的正確姿勢,我們再來討論宏觀話題。.題主的邏輯,還可以拓展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嘛 !題主幹嘛要去上班工作那麼辛苦,趕緊去買彩票掙錢啊,雙色球、福彩3D、七樂彩、刮刮樂、開樂彩,讓你實現財務自由的彩票項目琳琅滿目。喬布斯算老幾,世界上只有一個蘋果公司;而中國每年因為買彩票發財的人至少有上百號人呢。.蘋果還只是研發經費少,畢竟還花了不少研發經費的。
人家牛頓就是被蘋果砸了一下,腦子裡就靈感噴涌,
一分錢研發經費沒花,就做出了一系列偉大的科學成就。人家愛因斯坦做出相對論的時候,只是瑞士專利局的一個職員,也是一分錢研發經費沒花,就做出了驚天動地的科學壯舉。可見,真正的科學家,是不需要多少研發經費的。那些甘於清貧的科學家,才是真正的科學家。嗯,我們擁有世界上最多最純粹最甘於清貧的白菜價科學家。這,就是我們過去幾十年一直宣傳的主旋律。題主多半是人民日報的忠誠讀者,一定是深刻領會了主旋律的遠見卓識。問出這種問題知乎之恥
十一年前畢業於復旦大學,到華為公司工作。最初帶領一支七人的團隊從事CDMA無線接入設備開發,那時候華為無線領域的銷售大約一億元,整個公司約4000人,年產值約20億。十年來,全球電信產業增加了一倍,華為公司人員發展到約8萬人,去年的產值約1000億,增加了50倍,華為無線領域的產值從當初的1億增長到今年的700億左右,我所負責的無線研發團隊增加到近萬名員工,分布在全球十六個城市。
大家知道,這幾年全球經濟不景氣,十年來的複合增長率每年只有約7.2%,從2000年IT泡沫破滅以來,歐美電信廠家紛紛大合併、大裁員,這次次貸危機使得情況更加嚴重,在這種情況下華為公司,特別是無線領域複合增長率達到182%,還在繼續保持高速發展,受到格外關注。
華為之所以發展這麼快,要感謝科大以及在座的各位老師,除了與華為公司進行關鍵領域的研究合作外,學校還向華為公司輸送了很多傑出的人才。科大辦學精益求精,每一千位學生中就能培養出一名院士,700多名碩士、博士。十年前我們剛走上CDMA和WCDMA研究道路的時候,每個人手上都有一本翻得最爛書,就是朱近康老師寫的擴頻通信原理;目前華為無線產品線總裁萬飈、核心網產品線總裁蔡立群、瑞研所長楊超斌、上海研究所幹部部長應陵、基站開發部部長卞紅林、以及控制器開發部部長黃學文都是大家的師兄、師姐。
非常羨慕大家!我念大學的時候,根本沒有想到還會有今天這樣的幸福生活,天天能打電話、能用計算機、能上網,找工作還不用犯愁!現在通信已經進入千家萬戶,大家能在條件最好、機會最多的時代學習計算機、晶元、電路系統與通信,今年全球電信業務總收入估計將達到2萬億美元,這是一個廣闊的事業舞台!
我國通信業發展得非常晚,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電話發明了100年後,我國人均擁有的話機數量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5%!那時候打電話要排長隊、要等很長時間,而且可能接不通。
八十年代末,一部電話初裝費要差不多5000元,我的父親在一家上萬人的國有大型企業擔任副廠長,每個月工資才四十多元。當時在復旦大學只有兩個地方可打電話,一個是旦苑餐廳右邊小屋,外面經常排上長長的隊,另一個是在東區女生宿舍,也就是熊貓樓下的接待室,可以打國際長途。電話費貴的驚人,到美國一分鐘電話要我一個月的伙食費。在學校的時候,我從來沒打過國際長途,連家裡的電話都很少打,主要是靠寫信,一張郵票兩毛錢。
從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電話發明後整整一百多年的時間中,我們國家沒有建立起自己的通信產業,沒有自己的人才,整個產業被國外企業壟斷。大學生活,找不到工作:
87年我考上了復旦大學,讀半導體微電子專業,也就是今天的晶元設計。通過半導體參雜、刻蝕等方法,把成千上萬的二極體、三極體、電阻、電容等集成在一塊矽片上,變成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
這是一個及其精密的活,對環境有很高的要求。復旦大學大操場後面的凈化大樓,進去之前要換鞋子換衣服,還要在一段過道中間封閉起來猛吹一通,把身上的灰去掉。儘管如此,當時沒有全真空環境,設計出來的東西,做出來往往不合格。凈化樓流傳著不能吃帶魚的故事,誰吃帶魚誰就做不好晶元,大家想來想去,最後只能怪罪於呼出來的氣里納離子太多。由於整體工業基礎弱,如激光、化學、機械等,我們很難做到很高的精度、集成度、速度。一次做實驗,我們寢室分成兩個小組,另一個小組做出了beta管,放大倍數達到1000倍,而我們組只做到0.1倍――在清洗時少了幾秒鐘,結果半導體變成絕緣體了!
大三那年學了計算機,手痒痒,特別想編程序,想辦法溜到全系各個實驗室去偵察了一圈,發現CAT實驗室凌教授那裡有好幾台微機,就毛遂自薦去幹活,賴在那裡不走,結果就成立CAT實驗室最小的師弟,整天跟師兄師姐們混在一起。凌老師對我很好,給我一把實驗室鑰匙,於是幾乎每天我都呆在實驗室,瘋狂地編寫各種程序,除了做各種各樣電路設計模擬、信號處理演算法外,也做一些好玩的事,有一次我突發奇想,在實驗室連續幹了三天,接連吃了十幾包速食麵,終於編程序讓計算機演奏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那時候還沒有計算機音樂、沒有聲霸卡更沒有MP3,這首歌后來變成了我孩子的催眠曲。周末的時候,我和師兄弟們常常通宵打遊戲,我們都是高手,用GAME BLASTER在內存中追查出生命力、火力裝備的數據,然後把自己篡改成超級強大、長生不老、戰無不勝的英雄。我喜歡通宵幹活,半夜了,毛主席像後面的物理大樓黑黢黢的,只有CAT的427房間亮著燈,空調嗡嗡響。我想,那時我一定是整個學校上萬名學生中睡得最晚、用電最多的人。
91年畢業的時候,找來找去,只有四個地方專業對口:北京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無錫華晶、四川永川24所、上海貝嶺。幾位家裡條件好的上海籍同學不約而同地到美國念書去了,有路子的同學分到北京和上海,還有一位同學分到永川24 所山溝溝里。八年後我在深圳碰到他,告訴我們那裡的條件其實還不錯,特稀罕大學生,每天的衣服換下來放在門口,自會有鍾情的小姑娘幫你洗,就像七仙女的故事,他去了第二年結婚、第三年生孩子、第四年就跳槽了。我還記得大四那年的冬天,同學們浩浩蕩蕩騎著自行車去上海貝嶺找工作,那時候漕河涇大部分還是農村,坑坑窪窪的路上來回花了三個小時。我們那一屆,一個都沒去上海貝嶺,或者說上海貝嶺一個都沒要我們。
我的成績普普通通,英文和政治很不好,大多數時間只能拿三等獎學金,有一年豐收,拿了二等獎學金,還有一年收成差一些,只拿到鼓勵獎。班上學習成績最優秀的都是女生,她們後來絕大部分都出國去了,其中一位在美國買了農場,開始了養牛生活,一位同學讀書回國後做了老師,如今已經是半導體微電子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了。當時我既不是優秀學生,保送不了研究生,家裡也沒有任何關係,分不到北京和上海,也不願意到無錫和四川。於是只能拚命補習英語和政治,以我們班的最高分考上了研究生,繼續讀書。為了將來能有出路,轉到無線電專業,做信號處理和通信。
讀研的時候手頭特別緊張,父親以前每個月幫我存的5元錢解決不了溫飽問題,除了申請貸款外,還在外面找活干。第一次是到軍工路上一家鍊鋼廠,編程序讓計算機來自動控制鍊鋼,從行車抓鬥配料到高爐過程式控制制,一個車間只需要兩個人,第一次掙了350元,加上幾個月吃饅頭鹹菜省下來的錢,買了一把紅棉吉他和一把蕭,後來在上千人的相輝堂大禮堂表演過吉他獨奏小羅曼史,蕭主要用在女生樓下吹給女朋友聽。還有一次接了一個翻版圖的活,實驗室全體師兄弟、師姐妹幾個月干下來掙了5000元,買了一台彩電。
在學校十年最大的收穫有兩點:一是讀了很多書、做了很多事,通信、軟體、硬體、晶元、演算法,課內的和課外的,學術的或掙錢的,基本上都行,較廣的閱歷為之後帶隊伍、把方向打下了基礎;二是在研究生當小課老師時,追到了一位很好的太太,為今後安心工作建好了大後方。
都四千人了,還去華為幹什麼?
過了五年,博士畢業了,這時候半導體和通信行業都開始火了起來,可以留校,或到國外去做博士後,還可以去外企――貝爾實驗室的工資很有誘惑力,一個月8000元,後來好幾位師弟去了。這時候選擇太多了也很痛苦!對我來說,在學校憋了十年,摩拳擦掌真想幹些大事。一天晚上,一邊做實驗一邊聊天,談到了我要去華為的打算,我的好朋友,第一屆全國晶元設計大賽特等獎獲得者周汀很吃驚地問我,「都四千人了,你還去華為幹什麼?」的確,當時的華為只是一家民營企業,在大多數同學心中,華為在名氣和待遇上完全不能與貝爾實驗室相比的,在生活安逸上更不可能與學校比。現在回憶起來,我之所以選擇到華為,主要在於華為有著夢寐以求的發展平台以及充滿激情的文化。
當時聽說華為有個博士後流動站,這非常少見。正好有兩位師兄在華為工作,就找了個機會去看看。到了華為,在無線業務部一個寬敞明亮的辦公區里,看見一組又一組的人聚在各自的小白板前面熱烈地討論著,有人在埋頭畫電路,有人在專心編程序,有人在調板子——真是非常熱鬧。
有三件事情打動了我:一是當我把博士期間做的跳頻通信研究的情況做了介紹後,研發領導徐總、余總就無比熱情地歡迎我到公司做博士後研究,無論做什麼方向,都支持我,隨便挑,經費不受控制,這比在國外做博士後這樣那樣的限制條件要好得多,公司對於知識和人才的尊重大大超出了我的想像。這兩位領導先後做了公司歐洲地區部的總裁,帶領兄弟姐妹們打下了歐洲最高端的電信市場,成為公司巨大的產糧區。第二件事情是我去找彭智平師兄聊天,他是無線電專業藍老師的學生,只比我高一年級,研究生畢業就工作了。當時他正在籌劃申請一個無線集群項目,要爭取超過五億的收入,對我這種在學校呆了近十年、啥也不懂的人來說,這真是天方夜談,認為他吹牛不要本錢!前幾天我特地給他打了個電話,徵求他的意見是否同意把他的故事奉獻給大家。實際上十年前的這個項目,解決了我們國家農村地區有線電話鋪設的難題,通過無線基站可以通過無線覆蓋超過10公里,首次讓20萬偏遠農村的用戶第一次用上了電話。當時業務發展非常火爆,剛安裝不久話務量就飽和了,遠遠超出建網時話務量模型,到現場去調查,才發現農民背著無線固定台去趕集,作為公共電話用!98年特大洪災時,江主席在湖南抗洪前線使用的無線通話設備,就是華為的ETS。這個
項目實際上創造了好幾十億的利潤。彭師兄後來調到光網路產品線,在他的領導下,做出了世界上最長傳輸能力的光網路解決方案,把華為的DWDM做到了世界第一!另外一位張順茂師兄是CAD實驗室唐老師的學生,也只比我高一年級,他帶領固網的兄弟姐妹們,用了近十年的時間,從國內的農村包圍城市開始,到後來在全世界到處搬遷其他廠家的交換設備,把華為公司的程式控制交換機做到了世界第一!現在大家能隨便打電話、隨便上網,要感謝張師兄。
在華為,絕大部分是年輕的小夥子、小姑娘,一不留神你就會碰到電信領域年輕的世界級專家,幾年的功夫他們就把產品做到了世界第一,在二十多歲就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第三件事,是我在人力資源部與肖老師談博士後的事,這時一位大師傅走了進來,在辦公室地上鋪了一層報紙,指揮著一群年輕人把一摞子書搬了進來。肖老師馬上抓著我到那位大師傅面前說,「任總,這是復旦大學的博士,來做博士後」。當時可把我嚇了一大跳——幾千人公司的老總竟然這麼平易近人。任總把一套介紹我國老一輩科學家「兩彈一星」艱苦創業的書送給我。在學校學習和研究了十年,完全不知道實際產品是怎麼回事、沒有為社會做過一點貢獻,急切地希望能多做一些事情。一個公司的老總能這麼執著的推崇創新精神、有這麼好的大平台,肯定有很多事情可做,於是我就決定了。
移動通信,無知、無畏:
八十年代商用的移動通信系統,採用的是第一代模擬制式,以美國的AMPS和歐洲的NMT為代表,大磚頭、大能耗。由於加密很困難,用無線接收機可以收聽到電話,同時因為調製方式落後,容量很低,第一代模擬制式的不能支持大規模用戶擴展。九十年代,以歐洲的GSM制式和美國的CDMA制式為代表爭奪第二代移動通信的市場,GSM經過歐盟長期研究和試驗,得到廣泛的驗證和認可;CDMA起源於軍用技術,具有優良的抗干擾性能,在軍事、宇航通信中廣泛應用,美國的高通公司稍後解決了蜂窩應用中的功率控制、軟切換等問題,實現了民用。我們國家最初選型採用GSM,中國移動現在的全球通、神州行就是這種制式,隨後聯通選用了CDMA制式。
97年我一進公司,就挑了一個最難的課題:CDMA無線接入網路開發,那時候CDMA制式在全球試商用才一年多一點的時間,我們項目組8個人,甚至全公司都誰沒有真正做過CDMA,我的博士課題搞跳頻,與擴頻相近,於是就負責關鍵演算法分析和實現。我們與北大無線電系項海格教授合作,他做過衛星通信的CDMA技術,整個項目組移師北大,在物理系後的鐵皮屋中幹起來,北京的夏天很熱,沒有空調,我們幾個小夥子光著膀子在裡面干,揮汗如雨,就像桑拿一樣。半年後,項目組回上海繼續開發。樣機做出來,我們基站的覆蓋太遠了,市裡面測不行,於是駕著小船到海里拉距測試,那天突遇狂風暴雨,上海交大的高才生趙明差點沒能回來――他現在已經是CDMA產品線總裁;我們花好幾個月,在烈日下抱著終端優化無線演算法,從只能支持步行提升到100公里的時速。這期間,因為沒有產品開發經驗,我們犯了很
多錯誤,吃盡了苦頭,下定決心要向兄弟部門學習,按規範來好好開發:
1. 不懂工程應用。在硬體設計中簡單地把器件連起來,不知道在高速應用時每根線和每個介面上可能存在嚴重的過沖,用久之後「砰」地一聲,器件蓋子炸飛了,有的還要冒一陣青煙。
2. 粗心。把二極體焊反了、電源跳線冒忘了插,器件居然還能工作,只是性能偶爾不對。本來1個人1分鐘就能解決的問題,花了100人天。
3. 邏輯設計不規範,幾十萬門邏輯的晶元每天偶爾出一次錯,花了兩周攻關,最後在一天半夜,才在大海撈針中捉到1ns的非同步設計毛刺。
4. 軟體開發不規範,不懂CMM,每千行的缺陷盡然有近十個之多。98年,因國家頻點頻點收回,CDMA產品被迫放棄。雖然沒有實現產業化,這兩年的工作給了我很強的信心,我們團隊形成了敢做敢為精神和膽大心細的工作方法。
97年的生活
剛開始在深圳工作,後來到北京,再到上海,太太因此先後換了兩個工作。研究所最初在上海西南角漕河涇,我在桂林北路邊的一排民房裡租了一套房子,兩室一廳,空空的沒有任何傢具,只有兩張床,一個月要1500元。四千多元的工資除了孝敬父母、吃飯、房租外,沒剩多少。太太在上海東北角復旦大學那邊上班,我們各自分頭住宿舍。有時周末,我從上海西南角騎自行車到東北角,來回三個多小時去看她(從沒想到過要坐TAXI)。因為我下班比較晚,而且常加班,更多的時候則是她乘公交車來看我。有一次,我出差了三個多月剛回來,太太輾轉乘車來漕河涇,我在路邊等啊、等啊,天都快黑了,才看見瘦瘦的她疲憊地擠下公交車,那一刻我心裡又幸福又愧疚。97年的時候,房價高得離奇,感覺只有外國人才買得起房子,偏遠的虹許路上,商品房要賣到兩三千一平方米,美元、不是人民幣。直到99年,我們從老丈人、丈母娘那裡借了錢,才在浦東的農村買了一套房子――空氣很好,一開窗就是大棚農田。
大部隊大協同,挺進第三代:
98年2月,我們參加了在北京舉辦的3G國際會議,3G將通信流量提升了至少十倍,將有可能實現可視電話,實現高速無線數據業務,描繪了一個美好的藍圖。
我開始負責3G關鍵技術預研。當時最缺的是什麼?人才!我到全國各地高校跑,在各個對口專業中物色了100名碩士和博士,最後博士基本都沒來,而碩士大部分都來了。
經過兩年研究,我們完成了從公式到模型的模擬和關鍵技術驗證,心裡有數了,向公司彙報,估計需要投入十倍於CDMA的人力,用大約200人、花三年做出產品來。八年後回頭看,僅在WCDMA上,我們就投入了接近2000人。感謝上帝我們那時候真的很天真,否則公司看到要當時全公司一半以上的人投入到這個八年後才能見成效的項目上,不知道能否下得了這個決心。
那時候WCDMA標準還沒有定型,沒幾個月就變一次,為了做快一點,我們到全世界尋求去合作,美國談一家著名公司,要300人投入、要價三千萬美元,歐洲談一家小公司,兩千萬歐元。回頭和兄弟們商量,太貴了,IPR還是別人的,決定自己做。
01年中,WCDMA網路上的八個全新的設備(終端、基站、控制器、MSC、SGSN、GGSN、HLR、OM),上千人從深圳、北京集中到上海金茂大廈六層大樓中,開展大會戰,開始一段時間我負責整個聯調工作,八個網元近千萬行軟體代碼和幾百萬門邏輯中,發現了成千上萬的問題,不斷成立攻關組,最多的時候有二十多個團隊在輪番攻關。花了大半年,整網解決方案打通,WCDMA正式出台。在WCDMA上,我們走出來一條獨立自主、大團隊陣地戰的路。
逆周期成長,活下去:
我們的WCDMA做的很不巧,01年前後,全球電信業經受了前所未有的泡沫,美國股市一下子蒸發了幾萬億美元,矽谷大量公司倒閉,電信廠家紛紛大裁員,我們最大的一個對手,在美國達拉斯一天晚上就把5000人裁調了。
WCDMA出來了,但國內遲遲不發牌照,心裡憋得慌,我估了一下,每等待一天,就要多支出300萬,心急如焚。同時,GSM產品競爭力弱、打不開局面,CDMA聯通招標失利,每年20多億的銷售還不夠解決無線自身的糧草。
不能被動等待,為了生存下去,公司提出「在冬天裡改變競爭格局」、「雄糾糾,氣昂昂,跨過太平洋……」,市場體系瞄準海外拓展,研發體系在歐美建立研發中心,同時內部狠抓質量管理,在我當上海研究所所長期間,請來KPMG專家,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把能力提升到達到CMM5水平。
03年,GSM在國內通過邊際網實現了「農村包圍城市」,在海外實現了發展中國家的連續突破。CDMA選擇了450M頻段作為突破口,挺進了歐洲市場。WCDMA在2003年聖誕前夜,高價中標拿下阿聯酋ETISALAT和香港SUNDAY商用網路,實現WCDMA零的突破。03年,華為無線實現50億元銷售,向海外進軍,活了下來,實現了第一個逆周期成長。
預研和標準,抓住產業制高點:
產品做出來了,要在行業中真正立足,必須抓住制高點。通信行業的制高點是什麼呢?標準和專利,要吸取VCD行業的教訓。剛開始抓預研和標準工作的時候,焦頭爛額摸不著頭緒,雖然我們不斷提出新方案,在國際標準會議上吵不過外國白鬍子老爺爺、老太太,他們在這個行業幹了20年、甚至30年了,我們清一色的毛頭小夥子、小姑娘,在標準會議上不會舉手、不會說話。從95到05年,這幾乎顆粒無收。
後來我們慢慢認識到,標準涉及各家公司的核心利益,除了勇敢地舉手和說話外,技術能否被接納更多時候還取決於台下的功課,你支持我、我支持你,或你反對我、我就反對你。隨著我們研究能力越來越強、產品市場地位越來越高,公司關係、人脈關係建立好之後,我們的預研和標準逐漸得到認可。到目前,我們在3GPP WCDMA領域通過了一百多項提案,佔全部標準的7%;在3GPP2,CDMA向未來AIE發展的標準上,我們走到第2~第3的位置;在WiMAX NWG上,通過的提案全球第一。在LTE標準初期,我們加入了30項基本專利。
目前我們在各類無線通信的國際標準或技術協會上,已經有36位現任主席或副主席,其中93年上海交大畢業生孫立新是ITU-R七個主席中最年輕的一位,00年中科大畢業生夏斌、99年清華畢業生王虎分別擔任WWRF相關工作組的主席和副主席(總共十個)。除了國內年輕的小夥子、小姑娘們外,我們在瑞典、法國、美國等研究所還有很多業界知名的老專家代表公司,推動無線產業的發展軌跡。
以中國為中心的全球研發:
通信所需的各種關鍵資源,在全球的分布是不均衡的,我國有令全世界羨慕的大量優秀的畢業學生,每年高達五百萬人,但在部分領域,如射頻、晶元上,我們缺乏老專家,與世界最頂尖的水平還有一些差距。因此要建立移動通信領域的全球競爭優勢,無線研發必須要進行全球布局。正好這些年歐美電信公司大都很不景氣,他們在歐美進行著大合併、大裁員,很多已經下崗的或即將下崗的曾經管轄幾百人甚至幾千人的VP都願意加入我們海外研究所一起干。我也碰到很多 MIT、STANFORD等名校畢業的博士,工作了10年、 20年甚至30年,在重新找工作。今年初我到美國,一些電信公司原來幾千人的研發中心陸陸續續被關掉,能平鋪上千多部車的停車場,連同一棟棟的大樓,空空蕩蕩。
經過幾年的布局,我們已經形成了以上海的為中心的研發體系,歐洲、美國、國內各五個城市分工協作。
除了在全球建立研發分部,我們還與全世界最有創造力的專家教授合作,除了在座的各位教授和國內其他知名教授外,歐美高校對口專業著名教授、 IEEE技術協會副主席、CAS/MTT專題主席和一批副主席,以及美國、俄羅斯、歐洲各國移動通信相關的工程院院士、科學院院士都是我們的好朋友,我們歡迎這些頂級大師每年都來喝喝茶。
07年,我們開始籌建國內第一批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拉通國內產、學、研力量,牽頭產業鏈上下游合作,推進超前技術研究、IPR和標準競爭力。與此同時,我們也把越來越多的技術的、標準的國際會議拉在中國開,推進全球移動通信產業的發展。同時我們也在通過與全球最領先的運營商合作,不斷圍繞客戶價值創新,提升產品的核心技
術競爭力。
走出others,服務全球TOP運營商:
十年前,在規劃市場目標時,我們落在愛立信、諾基亞、西門子、阿爾卡特、北電、朗訊、摩托諾拉等後面,屬於others。01年前後,抓住全球電信泡沫危機的幾年時間,我們實現了逆周期成長,經過市場和研發的全球布局、管理能力的不斷提升、產品的不斷完善、以及在研究、標準、技術上的持續努力,我們正在走向世界第一的路上,目前華為無線產品已經服務超過100個國家:
1. GSM去年出貨超過70萬載頻,排名世界第三,今年出貨量將再翻番。
2. CDMA在新興市場上,06年出貨占約全球44.8%份額、全球第一,2007繼續保持第一。
3. WCDMA在新市場上,合同數量從2004年的全球第三、到2005年全球第二、到2006年、2007年全球第一。
目前,電信領域正在經受第二次危機,歐美電信企業在合併整合的同時還在繼續大裁員,我們期望抓住這個機會,爭取在第四代移動通信的LTE和 WiMAX體制上,從一開始就走在業界最前面。大家知道,PC時代成就了微軟、IP時代成就了思科、無線通信時代成就了愛立信、互聯網時代成就了 GOOGLE,未來十年將是移動寬頻的時代,大家猜猜幾家能活下來、誰會是老大?
成功最好以效果,而不是動機、熱情、投入來衡量。動機高尚、熱情高漲、投入巨大而結果悲慘的事情絕不少見。
衡量一個知乎用戶,你最好看他產出了多少內容,而不是他上知乎的動機、熱情和投入。動機有的圖名,有的圖利;熱情有的高,每天都上都答題,有的低;投入有的寫幾千條,投入幾千小時,有的寫幾條。動機、熱情、投入都不是衡量標準,產出的內容是標準。
對研發來說,不是看你研發為了拯救人類還是摧毀敵國,熱情高漲還是淡薄冷靜,投入幾百萬還是幾百億。衡量標準就是你的論文引用次數,取得多少專利,專利轉化為多少銷售額,貢獻多少利潤。
作為一名菊花粉感謝題主表達了黑菊花人群的智商
呃……蘋果的個人電腦創造了歷史?題主你讓PC情以何堪呢?
我記得原題目是:華為研發費用這麼高有什麼用?
嗯,華為走的是一條邪路,請題主大聲告訴說服現在的蘋果,三星,愛立信,也告訴小米,OPPO,VIVO公司,研發什麼呀,外包就好,包幾個車庫雇幾個學校學生做出的產品說不定就火啦。
講道理的話。。。IBM創造歷史的時候 人們認知里apple的歷史還是牛頓創造的
其實華為研發費用高很多是投入在人才上,很多公司也一樣,華為更加註重人才,以前聽過一個真實的事情,是一個華為前高管說的,華為在做一個項目會花大價錢請外國的團隊研究,然後華為的團隊再研究這些,然後再用其他方法做這個項目,華為強不是偶然的,中國應該多一些這樣的企業,在機床,設計,軍工都湧現出這樣的企業,國家何愁不強
為什麼說知乎上「戾氣」這個詞用途泛濫,在情感問答版塊是人生導師多,在科技版塊就是裝逼犯多。
就拿這個題來說,題主的提法是有問題,尤其不該的一點就是你傷了IBM、蘋果粉以及最近越來越多的華為粉的心。而下邊的回答裡面嘲諷題主的答案佔了一半以上,這就是對事不對人嗎?
這裡提一句 @圖靈Don 大神,我粉他有兩年了,持續輸出乾貨,從不嘲諷貶低別人。向你致敬(不知道你是一個人還是團隊),以後也請繼續努力。
最後說正題。我是個外行,就說說高校裡面科研經費的事吧。
下圖是15年高校科研經費,最後一欄是人均,我只截圖了top10和一百多名,第二張裡面有我家鄉的一所大學。
從這麼幾點看:
(1)排名根據科研經費總額來,高校貧富差距巨大,清華一年的科研經費超出了至少90%以上能在世界範圍內排的上號的企業,從15年的數據看,只有華為(54.4億美元)、中石化、阿里巴巴、中興、中鐵、中鐵建超過了它,聯想、百度、騰訊、上汽與之基本持平。
(2)top10裡面,北大人均低是因為從業(科研)人員多,北航人均高是科研工作者少(相對而言),前者是後者的6.7倍。不知這個表是不是只統計了教師和研究員,如果算入碩博應該更為合理。
(3)排名靠後的學校,人均只有不到二十萬元,甚至在三五萬之間。這點錢夠幹什麼的呢?我曾經買過一組熱電偶,均價500一根,數據採集板3000出頭,採集器2萬一台,這都是很普通的支出,更別提PIV、高速攝像機都是二三十萬的投入。16年中購置了一台紅外熱像儀,這之前是找同城的一家兄弟學校借著使的。我校是一所非常普通的211,本專業在校內很弱勢。
研發費用多當然不直接等於厲害,但資源都是先天向強者集中的。
他的研發費用高,是強者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