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手沖咖啡和泡茶的手法是否有相似性?
有沒有人嘗試過,用泡茶的方式泡咖啡,或者用泡咖啡的方式來泡茶?
我個人覺得,咖啡豆的烘焙方式和茶葉的製作工藝上有一定的相似,水洗、加熱、發酵之類的,生物化學的角度上應該有類似的化學反應發生,但苦於無從下手求證。泡茶、泡咖啡的方式,不同溫度的水來沖泡不同品種、製作手法、品形的咖啡/茶。其實我自己嘗試過用手沖壺墊上濾紙,泡很稀碎的祁門紅茶和正山小種,但是味道怪怪的
我也見過國外有用磨得不那麼細的咖啡豆放在茶包里,做袋泡的咖啡。我覺得這應該也算是一種「跨界」嘗試。不知道有沒有人對這方面有過研究?
相似性很高。
咖啡與茶有著化學結構極為近似的內含物質,有著部分近似的加工工藝——發酵、烘焙(茶葉加工基本無水洗),在沖泡方面自然也有著近似的方法與指導邏輯。
適當的水溫,不但代表著不同的內含物質析出/萃取效率,也意味著不同內含物質之間的比率。咖啡/茶葉中的內含物質析出至水中後,在水分、溫度等作用下發生進一步的化學變化,而這也是受水溫影響的。
除了水溫,注水時的細節掌控對於咖啡/茶水最終的品質形成也有很大的影響。注水時水柱的粗細(流量)、注水高度的高低(衝擊力)、注水頻率調節、注水點的選擇與變化(控制),都會對最終成品的品質產生影響。特別是當玩到一定層級後,對於「湯感」(區別於香氣味道)的追求會成為對咖啡/茶水的共同追求——湯水的厚度、滑度與化感等等受這些微觀動作細節影響最大。以上在不同人在同樣環境下用同樣工具與大流程沖泡同一種咖啡/茶葉時會體現的格外明顯。無論是咖啡還是茶,任何時候高注沖砸的注水方式都會使得細膩的湯感表現成為虛妄。
~~~~~~~~~~~~~~~~~~~~~~~~~~~~~~題外:除了沖泡手法,近似的工藝製程也會為咖啡或茶帶來近似的品質表現。咖啡製作工藝中包含烘焙,烏龍茶類也會有烘焙這一製程,其它茶類也會有高溫提香,或是在乾燥時使用高溫烘乾。除了因美拉德反應生成更為「直給」的味道,重度烘焙/高溫烘乾/高溫提香的咖啡或茶葉,沖泡品飲時都會呈現出近似的負面感受——上顎特殊味道或緊鎖、喉嚨干癢甚至鎖喉、上頭等等。對於茶葉,在喝有些茶會讓嗓子有刺激感是因為什麼? - 真的是單大寶的回答 - 知乎 中有所提及。
這種負面感受,既受咖啡/茶葉原料與加工工藝的先天制約,也與沖泡方法、沖泡濃度以及品飲者的感官敏感度有關。若品飲者長時間慣飲重烘焙咖啡/茶葉、久嗜煙酒或飲食習慣辛辣重咸,就會很難覺察到這些負面感受(又或是感知到的強度不高)。謝邀!
確實是有相似性。都是屬於「萃取」上的方式方法,
但咖啡和茶,在可溶性物質的溶解和比例不太一樣,
簡單的說,茶葉可以重複泡,咖啡則不行
咖啡的可溶解物質大約不到百分之三十,而我們在做萃取時,往往萃取率在百分之18-22,
幾乎己經萃取完(剩下的少量是一些澀和苦的不好滋味)
總的而言,要達成「合適萃取」,這一點是相同的,其它都是手法而己,手法就太多了~沖~泡~熱萃~冷萃~高圧....太多啦!
其實做杯測的時候很接近泡茶 注水 破粉 撈渣 4分鐘的浸泡 能把一個咖啡豆本質的味道全部衝出來 之所以要咖啡師 那麼繁瑣的去沖 也是去為了掩蓋一些不好的味道 去體現他更完美的一面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