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冊豆瓣10年了,你現在還是「文藝青年」嗎,還去豆瓣嗎?
今天偶然上豆瓣,發現已經註冊10年,現在一年能去兩次豆瓣算不錯了,不知道現在在豆瓣上的都是什麼人?以前的豆瓣上的人都還在嗎?
你看,頭像還是當年流行的款式呢!
我對我去過的聊天室粘性很高,所以我只關心我YAHOO上那群老網友怎樣了。因為畢竟他們有關心我生活和工作,
我貌似確實註冊有10年的樣子。但是我只用豆瓣搜索恐怖電影名單和評論,看後都很失望,比如exorcist和shining看影評這事,從小學就開始了,之前是迷戀好萊塢老電影,對所有老電影人比如葛麗泰嘉寶,珍。哈露之類耳熟能詳。大概90年代末期的時候,我初中朋友曾經把家裡一箱子的80年代《大眾電影》給我抬到學校,我一個月就看完了,之後對中國40-80年代電影基本也有個了解,比如《最後一個貴族》,《小街》,《老井》之類,我記得我同學是個土豪,某天她非要陪我去我們宿舍旁邊的老乾休所看爺爺,在門口書店我跟她一起看了一本300元的全彩圖的《好萊塢電影史》後,毫不猶豫直接買單。(90年代的300元,而且她是個初中生),我們兩個初中生經常補課完之後經常一邊走一邊聊好萊塢gossip, 她會跟我說克拉克蓋博有口臭費雯麗很厭煩,以及費雯麗第一次去米高梅試戲的場景,我會跟她講蓋博有個遺腹子,然後她會聊她偶像保羅紐曼藍色湖水一般的眼睛,於是我受她影響去租了DVD,看了鐵皮屋子上的貓,這個時期甚至了解了夢露和田納西.威廉姆斯的那些緋聞。到大學之後,我在其他帖子提到,我基本晚上都無法認真看我們系的書,因為英語有什麼好看的,沒有文化做依託單純的單詞語法學習真是讓人生厭,大部分時光我在中文系蹭了無數外面看不到的電影,包括部分80年代大陸的紀錄片,而且他們分了電影周,這一周可能是法國60年代電影,下一周就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這個時期甚至看了《廚師·竊賊·他的妻子和他的情人》這種奇葩電影並且偶爾我會停下來聽聽中文系那群裝逼犯的影評。所以這麼捯飭下來,我不可能對豆瓣產生太大粘性,因為我小學到中學這麼多年,看的東西已經很多了,儘管都不夠深刻,但是我根本不追求深刻。比如跟我網友聊到哈雷摩托,我可能會跟他講《逍遙騎士》,主演他女兒Fonda,Fonda她侄女的電影,Fonda她前任老公和她們家的農場,Fonda對美國健身的影響,然後這樣一直擺談下去,都是來自我小時候大量電影雜誌的影響。
所以我實在看不懂恐怖片的時候我會看看豆瓣,不想陷太深。
另外,我一直想賣掉我家那一堆原版的國際關係書,上傳後一直都沒人買,繼續失望,所以最近連我賬號密碼都忘記了。
上次公司有個才畢業的年輕人看我這個大媽一直未婚,叫我上豆瓣去交友。我內心「呵呵『,你怎麼知道我喜歡哪種類型,那種人會在豆瓣交友出現?我根本就不希望對方是個 「文藝青年 」。
我只有在中學當過 「文藝青年」, 我如果能回到過去,我希望給我自己開個不一樣的書單,不要看太多朦朧詩,文革作品或者所謂的文學經典。我現在比較喜歡黎智英說的:少讀文學多讀歷史,經濟,西方哲學,社會學。謝邀
----------
已經不算文藝青年了,現在是文藝中年。。。豆瓣還是會去的,只是頻率低很多,如果遇到好的電影,好的書籍,還是很喜歡去豆瓣逛逛。我想也許不是豆瓣出問題了,而是隨著年齡增長,我們每個個體的興趣或者精力都發生了一定的偏移,經常上網的場景也發生了變化。別的不說,如果真碰到一部好電影,看後意猶未盡的話,想要繼續對這部電影做更多的探索挖掘深入了解,知乎是不夠格的。
知乎的平台特性讓它對於影評並不算很友好,導致能吸引住可以寫深度影評的用戶的粘性不如豆瓣。主要的問題就是,知乎的高贊回答,不一定是好的影評,有時候回答甚至和電影完全無關。
所以豆瓣我現在基本一兩個月到半年,還是一定會去一次的,只因為好電影大概更新速度也就這麼快。偶爾上去找電影,看評論,標記看過的電影(雖然不會寫影評,也沒進行社交)。
豆瓣是UGC(用戶產生內容),但只限於書影音領域,早期的目標已經很好實現了:找到適合自己的作品,發現趣味相同的人。後期發展方向也進行了很多嘗試,思想點評專欄,以活動切入線下社交,甚至還進行了虛擬遊戲化社區的嘗試,搶了先機的豆瓣FM卻未能發揚光大。豆瓣的風格是獨特的,而且在互聯網浪潮中堅守了這麼多年,這很難得。「我們的精神角落」,終將隨著群體成長、時代精神變化而變遷。
現在,隔一兩月,還會上豆瓣電影掃一遍新電影評分。別的不說,豆瓣評分還是挺靠譜的。然而,也僅僅如此而已,連帳號有時都懶得登。
lz這頭像當年能約不少。
平台都是生於炫耀,盛於約炮,死於廣告。
豆瓣現在小組全是廣告,沒法玩了用了6年 越來越感覺豆瓣上文藝青年太多 評分不如時光網來的准
現在去約還可以
從來都不是。文青和白左那一套重合度太高了。一開始什麼都相信什麼都很美好,後來就容易變得太市儈,什麼都不信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