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一家便利店前期該如何選址?要注意哪些問題?

零售,便利店


你不是連鎖店的話,人流量越大越好,不要扯什麼定位理論,尤其是不要騙自己「這裡雖然看起來人少但是全是我們的目標客戶,反而租金性價比更高」。

你一個小店小投資,調不了頭的,什麼「到時候再調整產品線」完全是扯淡。

就找人流量大的地方。


謝邀

上面的回答都是人流大,我來唱個反調吧。人流是要大,但是不是說人流大就萬事大吉了,因為人流大也就意味著租金高,你需要考慮你相比普通的地方,多出來的這些人流足不足以支撐更高的房租。畢竟很多開在繁華地段的便利店,看似天天生意興隆,實則都是在苦苦支撐,撐到最後撐不下去倒閉的也是有的。


勾起太多回憶了~ 我以為自己在我知乎一直不會發聲,但是確實沒忍住。

我來談談或許日常的選址人員或者個人容易忽略的一些其他問題吧:

其實上來你可能還談不到選址:

1、了解自己、根據供應鏈能力確定店面形式

加盟711還是加盟羅森還是加盟快客好鄰居——什麼意思 ,可能你需要了解的你的供應鏈能力、所能支撐的產品、以及產品結構、產品優勢點、加盟品牌的優勢點,來選擇適合的便利店大體位置。 簡單地說、在北京三里屯這樣的商圈你開個快客那麼或許意味這你的日配餐品這塊兒的短板被無限放大了、邊上兒戳一個711你做起來或許是很難的。

首先由供應鏈的實力去判斷是做商圈店還是社區店、亦或者兼具商圈+社區形式的店面(典型的成功選址就是北京朝陽區常營的北辰福第LAWSON,這個羅森200米之內有一個全家、一個711、一個便利蜂三個競爭品牌店,它為什麼能成功後面再說說吧)

自營這塊兒可能沒有資本談供應鏈,最多就是拿到貨、談不到新品期、產品迭代、精緻的活動策劃、配貨的準時性、機制的動銷周轉、以及日配餐食(除非你自己做:小心你的人工、注意你的資質)。所以自營對於以餐食為目的性消費來帶動客流進行非同質化高利潤消費的商圈位置來說,不具備競爭力、所以大家頂多看到一些小賣部買賣包子賣賣玉米、關東煮的湯汁的味道也不夠正宗、陳列與設備也不太會跟得上、我很少能見到用三洋或者富申的風幕櫃只陳列酸奶的個人店 (在北京)。

2、你不但要考慮顧客如何進店、更要考慮你的供應商如何給你送貨。

* 這點對於依附於品牌進行加盟的連鎖供應來說沒有很直觀的感受、但是對於個人店來講、可能是巨大的問題。決定了你的生死。

我拿管庄地鐵口這個位置來舉例子吧、它處於朝陽與通州的交界線上。 這可能意味著什麼呢?—— 對、 區域邊緣! 這意味著給你送貨的車輛每天會最後一個到達你那裡、貨品可能不全、而且在合作初期做為一個單體門店的合作談判中、你處於絕對的劣勢!

供應商會因為你在區域邊緣而放棄給你供貨:——物流成本問題、 這會導致你的產品結構不完整(我當時一些店內的產品是單店供應的;比如魯西西壓貨、和潤酸奶等等、便當餐品、三元日配、因為一些供應關係我拿到了特許渠道下沉的資格)。你無法進行產品差異化銷售來刺激目的性消費進店。

最早711集中開店的一個原因大家都清楚、 所以千萬不要忽略供應商如何給你配送這個事兒! 他的成本就是你的成本,你們不是分割的~

3、差之20米、差之千里、一個生、一個死。——

如下針對的是非品牌店:

20米的距離, 人流動線反向20米、凹進去、你覺得沒有什麼, 20米外的地鐵站每天進出人流6萬人左右、你跟它就差了20米、就差一個回頭(回頭店招是看不到的,需要往這邊再走上5.6米),而你的高峰期門前客流是每小時300/人。 我因為這事兒差點哭了一鼻子。

在看似繁華的街道、不要因為這20米的距離去做選擇、不要自負的覺得20米沒有什麼,覺得那邊的人流跟我就差20米、回個頭他們就過來了。 你知道我做過多少次的企劃活動、自己穿著熊本的衣服去發傳單、去做特價, 甚至把擺渡車的驛站挪到了便利店門口,你所付出的太多。 有些事將就不得。

4、一榮俱榮

不要把你周圍的商家、即便是競爭對手當做你的敵人: 他們不好、你很難好;他們好、你才能更好。

由於圖片實在傳不上去,就文字給大家描述了,抱歉了:

北京朝陽區常營的北辰福第LAWSON的位置其實不能算是最好的, 比它好的有南面200米處長營地鐵站口的711(下沉廣場), 還有南面100米處的全家(地上、停車困難、店招不明顯)也是在所謂的人流動線上,而LAWSON北面和西面是兩個社區(萬象新天、北辰福第北區) 而且就下班路徑而言、LAWSON已經是消費的尾端(最後經過),其實不佔便宜。

但是 ,它處於一條成熟的餐飲街~ 挨著的就是東方宮、 大排檔、生意興隆;北側20米是漢庭酒店、西面20米是個24小時藥店。 東方宮的營業時間到夜裡12:00左右,生意隨季節性影響不大、夏有大排檔、冬天有熱乎乎的熱面,人頭攢動。

反觀南面之前說的711和全家位於的常營下沉廣場、整體的營業世間到晚上22:00,但是9點開始就冷冷清清,張亮麻辣燙開在那個位置也是半死不活的。LAWSON在這樣一種競爭環境下活了下來,靠的就是周圍的商家好,靠的就是門口好停車。

最近我發現便利蜂也在南面的下沉廣場這個死位置開始裝修、開店, 如果他們選址人員的頭腦還清楚的話,他們一定是來蹭熱度的。

5、寧可多花幾十萬在房租,不把錢花在運營。

電商說有流量就有一切、實體也是一樣的, 有人,你什麼都能玩、只要你用心經營、只要你有自己相對正常的供應鏈你就有可能做成。

但是如果你省了錢在房租上,想花錢買客流, 那麼給你寫建議吧 ,買客流比房租貴,比花房租糟心。

而且更可怕的是,因為錯誤的位置導致你無法對你的客群做精準定位、無法根據他們進行產品結構整合,調配、 你花錢弄來的顧客與你本身先天的客源加和形成一個多層次群體, 你無法避免你的產品結構變得更多維,SKU數量變得龐大、各種運營成本飆升、動銷周轉吃力、人員配置加增、你像一個胖子、艱難的維繫。

6、選址失誤了 、也不一定就是死了。

選址失誤了 ,其實就是客流不夠了,想辦法擴大你的商圈,擴大你店面的覆蓋半徑,怎麼玩——可以做外賣。(至少現在還可以)

顧客無法到店,那就送到他跟前,目前日企便利店對於外賣平台一直持一種觀望態度,這根日本人保守的做事風格有關, 也趨於形式化。 這可能是一個好的機會,我剛接手店面的時候日流水是1900元每天,是個死店, 在我日流水到達9200元的時候我遇到了瓶頸,怎麼也上不去了,我幾乎快絕望了。

這時候我試著開始做外賣,2000個SKU一個一個的拍統一風格的照片,文案編輯、上傳到餓了么,美團等外賣平台。 覆蓋直徑6公里,通過餐品的售賣以及非同質化產品的價格形成目的性消費,簡單地說就是各便利店各品類的top直接被我拉過來放到外賣上, 通過各種的營銷手段捆綁用戶,精準定位到我要的用戶(我不太「需要」在我這兒定速食麵買普通啤酒的用戶,我更希望他們買其他品牌便利店才買得到的產品)。 終於有一天、我的外賣日均達到5000-6000的銷售額,總銷售額也穩定在15000元每天, 外賣的客單價為91.4元/單,(應該是全北京便利店最高的吧,小小自豪下~),我們擁有了自己的微信顧客群、 至今活躍著。

突然想到一個問題:做外賣的時候因為我的位置位於兩個區的交界線,外賣配送無法協調兩個區的配送團隊導致我的覆蓋範圍只能從一個整圓、變成一個半圓、我損失了很多的用戶,這也是選址的重要性。

總結一下吧:

選址是便利店最最重要的一環,最好是找專業選址的人員去做,他們會預見到我們非專業人事預見不到的問題(證照、排污、煙草)等等等等。 前提是讓他充分的了解你的產品線、目標客群,供應能力。

剩下的、用心經營,要吃苦、基本上是放棄你一切娛樂的時間了~~哎 自己一天送過30單以上的外賣、(所以你要平衡外賣的各項成本、售前、售後、及時下架、高峰期配貨問題等等。)。 真的太累了。 。。

便利店事業在一線城市、特別是北京、還有很大的空間、但是也有一些瓶頸、其實就是客流分散的問題、商圈位置飽和以及高成本與社區需求體量能否支撐運營的問題。

長線生意、不是快錢。 這兩年在如此變數之多的大環境下能夠堅持住的實體朋友都是可愛的瘋子, 做為一個成功過的現在的逃兵、 我真心的為你們的堅持點贊。!!

願我這一點點小的經驗可以幫助到已經進來或者想進來的人。


2017.11.17更新

因為有幾個朋友在私信問我關於外賣的事,外賣平台的成本的問題,所以又補充了一些關於外賣的小經驗,吃過的虧,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周全考慮。

我大概有7月的時間沒有了解新的平台外賣收費政策了,有說的不對的地方還請包涵。

就便利店而言、跟餐飲行業比起來和第三方外賣平台的合作還是有一些優勢的。

這又分成兩種模式:

A、只使用平台流量、店面自有配送:平台抽點便利店大概在10個點左右、上下有浮動、但是可以聊。 又分成單店或是連鎖、連鎖可能能到6個點(那會兒),單店基本沒什麼話語權,也就是10個點,當然不同平台的BD許可權不同(大家懂得,現在是不是這樣我不清楚)。

B、使用台流、平台方統一配送(其中又分(餓了么舉例子)、專送、蜂鳥、眾包等), 至少都是15個點以上。

另外還有其他成本,比如付費排名、付費點擊、自己做各種活動的成本(滿減、一元購、特價區、返券等等)

上面是直接的顯性成本 。

就成本而言,需要考量的維度還有很多;

相信你也有體會,自配送的時間掌握靈活、營業時長好於平台、特殊節日的供應有保證(不會因為爆單停止外送)、配送範圍自己可控、且有與顧客直接面對面營銷的機會(增值服務),缺點也很明顯: 人工成本高(體現在配送路徑的統籌安排上),及時較差。 另外自配送還有交通工具成本、 店員每單補貼成本、 外送裝備成本、包裝包材成本、甚至是給員工上意外傷害險的成本。(我強烈建議給你店員們上保險,叮囑你的員工、寧可差評也要注意安全)

第三方配送可以免除一些隱性成本、比較輕資產、但是費用也不低、另外一到惡劣天氣、一到節日(送不過來)就給你關店, 也是間接的成本, 要不就是給你提高配送費,是不是上顧客(顧客可鬧不清楚是你抬高的價格還是平台,這樣的用戶體驗真的不好的。)

還有我沒說到的其他的成本, ,上了外送平台、你的人工成本增加多少(圖片上傳、文案編輯、活動企劃、dim單製作,門店高峰期及時上下架(庫存打通同步除外)、配貨、電話溝通、售後、催單、線上與實體門店的差價處理、記賬),這些都是

還有損耗成本: 外送平台的訂單偶發性很強、比如經常遇到一個人點20多個飯糰的,門店確實有貨,你給了外賣平台,到店的顧客就沒有買得了,滿足率得不到保證,人家目的性消費的東西沒有轉頭就出去了,捎帶手要買的飲料也不買了, 可怕的是,第二天下班的時候他會想,今天會不會到家門口的便利店飯糰又沒了,我還是在外面踏踏實實的吃了吧,你的客流就流失了、顧客粘性下來了、顧客粘性下來了到店的頻率就降低了,你按照原有到店頻率進行的上新、產品更迭、活動企劃的效果就下來了,這是連帶的。 況且第二天的訂貨你怎麼定? 遵從於哪個數據?多了會不會剩下。

所以我不同意一些帖子大神的觀點,說線上銷售的覆蓋區域一定要離店面近、我認為進店客流和線上客流是有一定衝突的,最好是分開來。

這就是我另外一個想表達的主題—— 如果你的位置不好、商圈覆蓋範圍不夠大、客流吃不飽、那麼你就堅決的做外賣吧、擴大你店面的商圈覆蓋範圍、通過你對供應鏈的產品的鍛造,形成目的性消費,平攤你的不可變成本。

如果你的現有店面客流還不錯、那麼真的要好好地想清楚,我舉個例子吧,: 就配貨而言,我店裡的平均客單價91.4元, 便利店 ,200.300的單子真不是小數,我們不管那些極端情況。 按每個外賣訂單需要有10個SKU進行配貨分揀 ,配貨就得5-6分鐘。 如果牽扯到冷餐、熱餐,有的需要加熱,還得操作;另外需要分開放置,萬一有了沒有來得及下架的產品、你要打電話與顧客友善的溝通、替他想出解決方案、替換。 如果替換不成需要退款、需要對現金進行操作,這時候最好是有另外的一個專用的外賣收銀台來支持餐品槍掃、入機、的全過程, 這需要一個人工來操作。外賣平台的高峰往往一定重疊著實體客流的高峰、你還需要顧店面、賣場秩序、陳列、防損、我超市還有提供快遞取件業務, 這會兒如果來一個顧客的客訴訂單(延遲單、貨配錯、顧客手機聯繫不上、地址不對、),你基本內心就是崩潰的。

我這裡還沒有提到因為外賣平台導致的產品結構變化成本、訂貨成本。

附一張我們自己製作的DM單吧(成本),店內95%的SKU為自采、非總部配貨、單店供應、我真記不清楚被供應商撅多少次了。

所以: 每個店的形態真的不一樣,外賣的成本都不太一樣、要視具體情況而定 、 需要自己去試,去調整。 都是這麼來的, 從表面上看,平台對於大家還是基本公平的,可信賴的,它為我們提供了機會(一定是有錢賺的)。 平台成本對於你的店來說高不高、同樣取決於你的位置、你的經營能力、不能一概而論。

了解你自己、自己的店、選擇最適合你的平台,最適合的方式和平台良好的合作。


認真臉+,+

優勢

劣(lie)勢

機會

風險

當你慢慢做好這個框架的時候

你的便利店的地址。。也就八九不離十了

主要是你要開的時候

這意想是沒用滴


通常情況下,創業者在投資超市進行選址的時候,需要通過考察多方面的因素來進行綜合的考慮,這些因素涉及社區類型、社區設施、交通條件、城市規劃、消費者因素、商業屬性等。那麼,這些因素都會對超市的選址產生哪些影響呢?

一、了解社區類型

先看地形、氣候、風土等自然條件,繼而調查行政、經濟、歷史、文化等社會條件,從而判斷是中心社區還是偏遠社區?是高尚白領社區還是新興平民社區?

二、了解社區設施

學校、醫院、公園、旅遊設施、政府機構等公共設施能起到吸引消費者的作用。所以,啦解社區設施的種類、數目、規模、分布狀況等,對選址是很有意義的。

三、了解附近交通條件

這是對超市選址影響最直接的因素,如市區到郊區的交通條件、樓盤之間的交通條件等。所以,對倉儲式超市來說,商圈範圍比較大,通常均設在城鄉結合部,遠離市區,超市附近最好有比較多的公共交通停車點,這樣能夠吸引遠距離的顧客前來購物。

四、了解近期社區規劃

如街道開發計劃,道路拓寬計劃,高速、高架公路建設計劃等,都會對未來商業環境產生巨大的影響,應及時捕捉,準確把握髮展動態。只有啦解城市規劃,才干預期該店鋪的選址是否符合規劃要求,及以後店鋪周圍情況的變化,這樣才幹對該店鋪以後商圈範圍內的顧客數量及其他情況作出合理的大概,從而對該店鋪的長遠發展作出預測。

五、了解居民因素

對社區居民人口、戶數、收入、消費程度及消費習俗等作具體調研。

六、了解商業屬性

超市的員工數、營業面積、銷售額等要有精細計劃。

除此之外,敲定店址還應該看12項指標,初步鎖定的社區商業結構基本啦解後,下一步那就要逐步縮小範圍,選定超市最終的位置前,還應該參考12項商業指標,指標羅列如下:

(1)商業性質。規定開店的主要區域,對什麼區域應避免開店;

(2)人口數及住戶數。啦解一定的商圈範圍內應有的住戶數;

(3)競爭店數。啦解一定的商圈範圍內競爭店的數量;

(4)客流狀況。調查大概通過店前的行人最少數量;

(5)道路狀況。如人行道、街道是否有區分,過往車輛的類型及數量,道路寬幅等因素;

(6)附近店鋪的狀況。如經營品種、規模、外部裝飾、格調等;

(7)場地條件。如店鋪面積、形狀、地基、傾斜度、高低、方位、日照條件、道路銜接狀況等;

(8)法律條件。在新建分店或改建舊店時要查明是否符合城市規劃及建築地方的法規,特別要啦解各種限制性的規定;

(9)租金。要分區段設上限租金;

(10)必要的停車條件。顧客停車場地及廠商所用進貨空間;這點很首要。

(11)投資的最高金額。以預估的營業額或賣場面積為基準規定;

(12)員工配置。以賣場面積為基準來規定,如每人服務面積不得低於20平方米。


人流量大是基礎,最好附近有學校,寫字樓,居民區,這樣你一天里會有兩次人流高峰,一次中午,一次下午五點左右。


推薦閱讀:

服裝零售業:各位對單店訂貨有什麼看法?
門店應該如何選址?諸位大神可以提供一個思路嗎
開便利店不懂這個,這一波你虧得不冤

TAG:零售店鋪 | 零售渠道 | 便利店 | 特許加盟 | 店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