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發明看起來反人類,但其實卻很人性化?
有沒有哪些生活中一直被我們誤解了的發明,或者好的設計、在問世之初卻一直被吐槽??尤其是互聯網領域的!
跪求大牛回答…
北京地鐵的站內廁所。所有小隔間都是金屬面材質的板材四面圍擋的,那信號屏蔽的效果,簡直是沒誰了。
怎麼說呢?
你在裡面蹲著的時候,覺得這種板材就是反人類。
但是如果你是在外面等位的,就會覺得簡直是非常人性化。
————————吐槽的分割線———
我寫了那麼多正經回答……你們就喜歡這麼個屙屎的………昨晚被我媳婦各種嘲笑………還說我是因為有經歷才有經驗……orz………
天啊.....我的第一個兩千贊的回答....居然是個屙屎的.....你們啊你們......我去X寶接幾個手紙的廣告看看能不能流量變現
南京雨潤大街地鐵站1號出口的電梯按鈕長這樣。最容易按的位置是對講按鈕,向上按鈕要彎腰才能按到。所以幾乎每次都會誤按,心裡不止一次罵過設計師。後來有一天發現半蹲的時候,向上按鈕就在最舒服的位置。恍然大悟,直梯的主要服務對象是殘疾人。從此以後,就乖乖做手扶梯,或走樓梯。細想一下這件事,有一個道理就是,當你碰到連你都覺得很蠢的設計時,換個角度想一想,你可能並不是這款產品服務的對象。
當然是斷頭台了!
斷頭台,「仁慈」的斬首機器?
延伸閱讀:被誤解的吶喊者:吉約丹和斷頭台斷頭台,「仁慈」的斬首機器?
亂室佳人 發表於 2012-01-06 19:32本文作者:亂室佳人
斬首具有相當長的歷史,是廣泛出現在世界各國古代死刑中的處決方法,而斷頭台則是一種高效的斬首機器。在美劇《識骨尋蹤》S07E04中,受害者的頭顱是被類似斷頭台的裁紙機切下的。由於歷史原因,斷頭台經常被與「恐怖」等詞聯繫在一起。但實際上,斷頭台一詞正是來自於一位反對殘酷死刑的醫生。
從斬首到斷頭台早期的人們相信頭部是靈魂的處所,只有頭部與身體分離才能真正地讓一個人死亡。戰士們在戰場上會用刀、劍、斧頭等利器割下戰敗者或俘虜的頭並帶走,他們認為這樣死者的靈魂就不會回到已死的身體中而復活。這種處理敵人的方法後來很自然地成為了刑罰的一種,但這時它背後的意義就不再那麼明顯了。
斬首本身存在著很大的不穩定性。如果你剁過排骨就會感同身受,一個人的脖子並不像電視劇里那樣容易砍斷。斬首時,最理想的狀況是鋒利的刀刃恰好從某兩塊頸椎中間砍下,犯人就會迅速身首異處。但實際情況往往並不這麼順利,而且劊子手可能有意或無意地延長處斬的過程。
他們可以「不小心」用一把不夠鋒利的砍刀行刑,或是「無意的」一再砍在頸椎上,這些都會使本來迅速和相對無痛的處斬變得漫長而極端殘忍血腥。所以無論在歐洲還是中國,犯人一般都會在行刑之前賄賂一下劊子手,希望他能「正常發揮」,使自己免受過多的痛苦。但有時,這種意外情況也成為了刑罰本身的一部分。被伊利莎白女王處以叛國罪的艾塞克斯伯爵二世和蘇格蘭的瑪麗一世女王,都被砍了三下才最終死亡。
哈利法克斯刑架(左)以及蘇格蘭處女(右)。(圖:Wikipedia)
為了使砍頭過程有一個統一的模式,也可能是政府為了省下劊子手的薪水,斷頭台登上了歷史舞台。正式的斷頭台誕生於18世紀晚期,但它最早的雛形被稱為哈利法克斯刑架(Halifax Gibbet)。這種刑架為單一的木質結構,推測高度約4.6米,刀片是一個斧頭,被固定在正上方的一根1.2米長的橫樑底部,橫樑可以在柱子的凹槽中上下滑動。哈利法克斯刑架的最初使用時間還不能確定,但最早可能追溯到1066年。
此外,斷頭台的前身還包括愛爾蘭式斷頭台和「蘇格蘭處女」(Scottish Maiden)式斷頭台,形制與哈利法克斯大同小異。在一幅名為《The execution of Murcod Ballagh near to Merton in Ireland 1307》的版畫中,描繪了愛爾蘭刑場上的一幕。手持長斧的劊子手站在一旁,準備砍斷固定著橫樑的繩子。但這樣的純木質結構有一個非常大的缺陷,因為木質橫樑和兩側的木柱之間的摩擦力,刀刃下落的速度經常被減慢,有時甚至停在半途,犯人經常遭遇到和碰到劣質劊子手相似的遭遇,這無疑是對犯人生理和心理的雙重摺磨。
版畫中的「蘇格蘭處女」刑架。(圖:guillotine.dk)
高效的處刑機器因為斬首的痛苦相對較小,因此在歐洲,特別是法國,只有貴族或有身份的人才會被處以斬刑,而十分痛苦和殘忍的絞刑(當然也有 專業、仁慈的絞刑 )與火刑才是為真正的罪人和平民準備的,甚至還存在著「四馬分屍」的酷刑,這些血腥的行刑方法有雙重目的:懲罰犯罪和警告民眾。
隨著啟蒙運動在法國的流行,一些進步思想家開始呼籲,即使是對死刑犯也應該進行人道主義處決,其中就包括吉約丹(Joseph-Ignace Guillotin)醫生,他是廢除殘酷死刑的主要倡導者之一。他認為死刑設施應該是一個簡單而高效的裝置,並且應當在私下進行,而不是在公開場合的眾目睽睽之下。身為議會議員的他積極地倡導開發新式刑具,而這也得到了當時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的支持。路易十六是一個不勤於政事也不耽於美色的國王,但他卻是一個優秀的鎖匠,曾經驕傲地宣稱,整個歐洲沒有他打不開的鎖。他對機械的鐘愛讓他自然不會放過這樣一個機會來施展才華,他親自參與了對斷頭台的改良。
以吉約丹醫生命名的兩種斷頭台(圖:環球網)
在多方支持下,第一台新式的斷頭台終於問世了,這個斷頭台被固定在一個高台上,兩個支柱高約4.2米,內側有槽並塗抹油脂,中間有橫樑支撐,刀片被加重,通過一根繩子和滑輪進行控制。為了避免卷刃,斷頭台使用了斜刃(這據說是路易十六國王的創意)。其實全新的斷頭台在整個架構上與老式的哈利法克斯並無太大差別,但卻在很多地方做了細緻而精心的調整,並且經過了動物和死屍的雙重檢驗,在人道的標準上有了很大的提升。終於,於1792年的4月25日付諸實踐,它首次執行的任務是處死一個攔路搶劫的強盜。
風雲際會很快,這種新型的斷頭台傳遍了整個法國,而其倡導者和主要設計者吉約丹醫生的名字也成了這種新型砍頭裝置的名稱。事實上,新式斷頭台的意義並不在其結構上的改變,而是背後的象徵意義:新式斷頭台的設計致力於盡量減少罪犯的痛苦,並且一視同仁地被應用於所有死刑犯的處決,相比當時其他殘酷的處刑方式,斷頭台最大限度的體現了人道和公平的精神,新式斷頭台隨後在整個歐洲傳播開來。
新的斷頭台推行不到一年,就迎來了它最重要的任務。1793年1月21日,路易十六國王在巴黎革命廣場被處決,死在了自己參與設計的斷頭台之上。不知道為什麼,這位著名的鎖匠國王並沒有能夠打開鎖著自己手腳的鎖。
1977年,法國最後一次使用斷頭台執行死刑。(圖:guillotine.dk)
從這以後,斷頭台的形象總是與跌宕起伏的法國大革命聯繫在一起,在雅各賓專政時期,羅伯斯庇爾(Maximilien Fran?ois Marie Isidore de Robespierre)在巴黎設置斷頭台來處刑「革命的敵人」(enemies of the revolution)。1791-1794年間,有超過6萬人被斬首。這段時期也被稱為「恐怖統治」(The Terror),觀看公開處刑甚至成了當時巴黎的一項熱門活動。1794年7月27日,熱月政變結束,羅伯斯庇爾死在了斷頭台上。 在法國廢除死刑以前,斷頭台一直是死刑犯的處決場所。1977年,法國最後一次使用斷頭台執行死刑後,斷頭台就永遠地退休了。
作者的話:值得一提的是,斷頭台(Guillotine)一詞取自吉約丹醫生,但他本人卻反對死刑。在吉約丹因病去世後,他的家人更改了姓氏,以避開「斷頭台」一詞。
了解更多[1]The Guillotine[2]Halifax Gibbet[3]The history of guillotine[4]題圖來自art showtime tool本文版權屬於果殼網(http://guokr.com),轉載請註明出處。商業使用請聯繫果殼
如在其他平台看到此文章被盜用,請告訴我們(文章版權保護服務由維權騎士提供)
有表友說自己的手錶錶針末端向下彎曲,以為是壞的。其實這是錶廠的特殊設計,目的是讓錶針末端和刻度距離更近,減少從不同角度讀取錶針數據而可能產生的視覺誤差。特別是在體育用.測試用的專業計時碼錶上,這一點非常的明顯。
醫院的電梯,以前有朋友在知乎回答過,找不到原答案了。正常的電梯內壁都是帶反光的,可以讓妹子們在電梯里打扮打扮,打發一下無聊的乘梯時間。但醫院的電梯大都沒有反光,進去以後略悶略無聊。原因是醫院的電梯經常有病人乘坐,不反光可以避免病人看到自己的病容影響情緒,從而影響治療效果。
瀉藥~胸罩鋼圈
當媽媽後給兒子的早教機的搖控器裝電池,發現電池口的外殼是用鑼絲擰上的,徒手打不開,當時心裡還想說裝個電池都這麼麻煩,誰還偷你電池啊?
後來另一次給玩具裝電池,發現也是被鏍絲擰上的,我就多想了一會,才想明白,這種設計應該是為了防止小朋友自己打開蓋取出電池,避免小朋友誤食電池的吧。廉租房沒有獨立廁所。
草坪里的台階,之前總是覺得"一步太娘,兩步扯蛋",間距很不合理。後來看到小朋友從上邊走,突然明白這個間距是為了兼顧老人小孩,成年人可以妥協。
我覺得大學時代經常往返於津京兩地的我對於火車站的互聯網取票機還是能有點小意見的,原來覺得這真是不得不吐槽的發明,刷身份證的地方總是斜45度,每次都滑下來,必須扶著,手裡要拿個袋子、瓶子真心是不方便,更何況我每次都是大包小包帶一堆東西回學校呢,但後來一個產品經理跳出來說,之所以會斜著設計,就是因為如果平著的話,很多人會忘記拿走身份證,突然覺得,好牛逼。
彈出框,阻止錯誤操作。當然國內軟體商那種關閉和刪除他的軟體時跳出的故意改變默認位置的除了噁心就沒有別的了。
公用衛生間的衛生紙放置器大家都見過
就是這玩意...
但是........
各位見過固定每次取紙長度的嗎?
我前幾天在北京西直門凱德MALL看見了這奇葩貨
每次只能取10CM 你往前抽拉衛生紙到位置 內部軸自動卡住 撕掉後自動回彈 每次長度正好是紙的周長 所以每次還不影響你取紙
可是老子在家上廁所每次都是用1M紙的 這10CM弄的挺尷尬 屁股都不會擦了......
心裡罵了半天
後來直到去公園看見大爺大媽一次倒騰10M才覺得真這設計真NB
感覺這個問題的回答也可以做一個過度解讀的合集
核彈
突然想起來一個。國際上有規定,用於包裝玩具的塑料包裝袋必須要打孔。這一點相信很多給玩具拆過封的朋友都發現了。那為什麼必須要打氣孔呢,沒有氣孔不是更好的保護產品嗎?真相:防止小孩玩耍時套入頭中不透氣而造成窒息。打孔直徑5~10mm居多,打孔數量與膠袋大小成正比。這項規定在日本是強制執行,而且日本對玩具塑料袋厚度也有要求,因為太薄的塑料膜容易緊緊吸附在兒童口鼻造成窒息。看似不經意的一個規定,背後是生命的代價,也是規則制定者的心血。「小小的細節設計能拯救小生命」,也算是善莫大焉。當然在工作里也是這樣,就像程序猿每次過設計方案,都希望對接的開發或運營同學能在基於嘗試理解設計意圖的基礎上討論方案優劣。工程設計人員在設計的時候,也應該考慮實際下料工藝和現場施工的簡便與否。私以為同理心是完成產品的基本素養之一,其實每個人都應該有。
以前一直不明白,為啥牙籤一頭尖一頭平,平的那頭還瞎費功夫刻點槽,還特么容易斷,直到某一天,我看到了這張圖片,我才知道過去的一生根本就不會用牙籤啊~啊~啊~
大家一定走過類似於下圖這樣的石板路
我以前是很不喜歡這種設計的,其坑爹之處在於,我的步伐大小遠遠長於兩個相鄰石板之間的距離,而如果我在走路的時候,間隔開一個石板直接跨到第三塊石板,步伐又顯得有些不足。什麼?你說跨到草地上?建這個路的目的不就是為了讓我們循著石板走,不要踩踏板地嗎。
直到有一天,我吃完飯,閑來無事,帶著我家肉包出去遛遛,不經意走過了一條小區里的石板路。而帶著午後的慵懶,我也邊走邊看,邊走邊想,竟絲毫不曾覺得這條路有什麼不適之處。
走到盡頭,一回頭,看到剛走過來的石板路。瞬間悟出了一個道理,我們的工作生活總是太過匆忙,很多時候,恨不得三步並作兩步。而這些看似不符合我們步伐的石板路,不就是為了讓我們偶爾放緩腳步,靜靜地欣賞周邊的風景,定下心來思考自己的生活所設計的嗎?
Ps:本文內容純屬自己隨想,很可能並不是這個設計目的
但是除此以外,我還發現一個好處,那就是,這種石板路很符合老年人的步伐大小。
我的微博ID:蓋房子的萌醫生
定期分享醫學健康小貼士,歡迎關注
地鐵站里的這個牌子。
第一次看到的時候覺得好智障啊,盲人朋友根本看不到這個牌子的,所以覺得這個設計非常不合理。
後來,仔細想了想,這個牌子其實是給非視覺障礙人看的啊。不然我們在地鐵站突然看到了導盲犬(其實也有一部分人會認為是寵物犬),會吃驚或者被嚇到然後埋怨地鐵管理人員。有了這個牌子,非視覺障礙人士才會覺得出現導盲犬是很正常現象。
至於盲人,他們肯定會第一時間從其他渠道知道哪些場所允許導盲犬的,因為這跟他們生活息息相關。所以他們也就不是這個牌子的受眾。鍵盤的字母排列順序啊哈哈哈
規矩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