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是如何做科研的?
能否通過一個具體的案例簡單說明醫生做科研的具體過程。
如何立項,如何獲取數據,如何應用臨床,如何獲取患者,如何獲得反饋等等具體流程,以及目前這個流程中存在的問題有哪些?附加:CRO在這個過程中能起到的作用有哪些?
首先你得發現一個問題,比如你發明了一種新的手術方式,你覺得它的療效要好,但是是不是真的好要通過醫學科研去論證。假設你發明的新術式為A,舊的術式為B。你就需要去比較A與B誰對病人更好。然後你就要開始設計你的課題。A組和B組除了做手術這一個差別外,其他變數必須控制并力求保持平衡。比如你不能拿胖子和瘦子去比,他們的體重要維持在一定範圍,同理你不能把疾病嚴重程度不一樣的放在一起比較。所以,你得有個嚴格的納入排除標準,讓A組病人和B組病人出了手術因素其他都保持整齊。什麼叫做整齊呢?就是你最後用醫學統計學算出來,這些變數的P值大於0.1(也有人說0.05)。 但是,醫生會主觀地選擇有利於手術成功的患者作為A組,這樣醫生的選擇性偏移就會導致最後結論的不準確,所以我們需要採取隨機化原則。也就是我有兩個病房,今天第一個符合標準的患者A手術,第二個B手術,以此類推立求隨機化。 其次,手術結束,病人術後會出現一系列臨床指標,比如ICU滯留時間呀,機械通氣時間呀,血管活性藥物使用時間呀,這些都是觀察預後的指標,可以分析對於AB兩者手術在短期預後是的差別。如果A手術的機械通氣時間明顯短於B手術,這就證明A手術對病人術後快速恢復有利。
再其次,很多手術後病人需要有一段的觀察時間才能出現我們希望得到的結局變數,比如死亡。A組的病人比B組的病人活得時間明顯久,這是不是就可以說明A手術的效果更好?
最後,你就可以撰寫論文,把自己的手術心得寫進去,然後用詳細的數據去說明A手術確實很給力。然後,你的論文會被業界大牛拿去審核,如果通過了,全世界的同行都能看到你的A手術創造的快速康復,高存活率。這樣的事情多了,你就成為了一個名醫。這也就是為什麼做手術好的醫生很多,但是名醫卻寥寥無幾的原因了。 只是粗淺地寫了下醫學科研的一部分,需要的話再更新!讀論文吧,都會說清楚的。項目背景在introduction,方案如何、如何獲取數據在results,展望臨床應用在discussion,如何獲取患者在methods,如何立項在funding/acknowledgements
首先,從醫學院校聊起,醫學院校大體分為兩大塊,臨床醫學和基礎醫學。臨床醫學注重的是實踐技能,把時間都花在臨床知識和臨床實踐上,實習的時間很多。基礎醫學注重生命科學理論和實驗,輕臨床知識,這類學科出來的人是無法當醫生的。
然後,從臨床專業出來之後,成為了一名在醫院出診的醫生。在不斷考證漲職稱的過程中,還得帶學生和做課題發學術文章,這兩者也是醫生評職稱評等級的重要依據。學生一方面來學習臨床知識,另一方面就可以用來做科研課題啦。這下解決了人力問題。
第三,資金,醫院醫生想好課題和寫好標書,也就是寫好想做什麼之後,申請醫院科研經費,學校科研經費,還可以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根據醫院的規定就行。能申上就有了錢。第四,接下來解釋課題從何而來,一般情況下,課題會在醫生自己所熟悉的領域,與臨床相結合,臨床醫生幾乎不會去做基礎醫學的課題,太難不容易出結果也沒必要。轉回課題來源,根據前後幾年的熱點藥物或者治療方法,或者大熱的病症,建立自己的想法,然後查閱文獻,找到可行的立意,並且從文獻中尋找可靠的實驗論證方法,並且預期實驗成果,一般是發表論文的篇數。然後寫成標書,帶上學生的作為參與人,就OK啦。第五了,具體實施。一般都會指導學生去做,有老師特別甩的話就直接不管全部交給學生。開始準備各種材料,簡歷病症模型,申請倫理,臨床收集病人,進行統一治療,最後通過各項指標檢驗治療結果。臨床試驗最難的地方在於病人部分,把這點解決了就沒問題了。基礎醫學的實驗難在每時每刻。第六,檢驗成果。醫院學校或者國家的錢不是白給的呀,最後得彙報結果還得發學術論文。醫生憑此可以漲位次。不知道我的回答題主滿意不
科研分兩種,臨床調查研究,基礎實驗研究。
臨床調查研究一般都是xx病和XX因素有無聯繫(如冠心病是否與吸煙有關),或者xx葯治療xx病效果如何。這種需要去醫院的門診收集大量的病歷,有一套嚴格的入選標準和排除標準,能熟練的運用各種統計學知識、統計方法。這種研究說實話水分較大,以我的經驗來看,都是先收集100+病歷,然後照著這個數據湊,真實數據不能用的話會稍微「潤色」一下.....
基礎實驗研究就相對難了,我碩士課題做的就是這方面的。首先你要確定課題,一般都是腫瘤方向,熟讀大量文獻,注意一定要是英文的,國外的數據一般真實可靠,中文的就.....看看近幾年你研究的疾病有什麼大熱的因子,或者有什麼因子在其他腫瘤中被發現了,而在你要研究的病中還未被證實。你要找出證據證明其關聯性。
確定課題後,恭喜你,就踏上虐虐虐的征途了。養的細胞污染啦,小鼠死亡啦,轉染的病毒把細胞毒死啦,收集組織途中液氮罐爆炸啦,-80冰箱停電啦,一個一個的冒出來逗你玩~
到做實驗這一步了,好多實驗都是有嚴格時間限制的,可能你早上10點轉染的病毒,那麼為了不讓細胞掛掉,只能晚上10點了一個人去黑漆漆的實驗室給細胞換液;可能下午5天開始跑的蛋白,為了最佳實驗效果,或者很多種因子一起跑,半夜3點需要一抗、顯影,你就只能搬著被子住到實驗室了。如果肉體的辛勞能帶來結果也行,但往往!每一種實驗都需要耗費2、3個月的心血,畢業時簡簡單單的一張結果圖,只有自己知道是付出了多少得來的。
最近越來越多的感到,找另一半還是得找同行,或者最起碼肯試圖了解你生活軌跡的。隔行如隔山,我之前特別想用動態圖軟體做一個分子機制的圖,但計算機操作上不會- -。我一個發小,就是學IT的,據他說這對他輕而易舉,但他不能明白我想表達什麼意思,想做出什麼效果- -。所以正在自學。所以這些科研實驗虐的程度,但只有我們醫學生能懂....
扯遠了,在體外細胞水平上證明了其存在性後,就要轉到小鼠體內驗證體內實驗了,具體看看在體內的作用機制,上下游因子,有的還會給藥物干預,通過免疫組化、western-blot、PCR等實驗證明藥物的療效性,或者是潛在靶點的可能性。這整個過程下來,就是至少3年的博士課題流程了。
最後的最後,就是依照實驗結果,研製出藥物投放到市場上,完成我們做實驗的最終目的。
醫生有時間精力做科研發論文嗎?
這是碩士三年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博士三年最需要熟練的問題。
這也是特么學醫一輩子糾結的問題。
如果真要說方法,先看本領域文獻。分析思路,然後結合自己從事小範圍內容確立創意。
寫清楚又是一大堆了。不說了~我去看文獻了(ノ=Д=)ノ┻━┻很多人做科研是基於熱愛,而不是基於職業,所以並不矛盾。和職業做研究的人相比,時間少一些,但政府、醫院會更加支持,所以時間限制可以克服。因此,一般科學家怎麼做科研,醫生也就怎麼做科研。當然方向會偏向於臨床應用。
哈哈,參考今年被springer撤回的那些。
不過你做個普通醫生,統計統計臨床數據,寫一點灌水文章也不是那麼難的,畢竟數據總有點價值,研究就很難談上了。
讀書
不排除有極其牛的臨床科學家, 但是中國絕大多數臨床醫生的科研不可恭維......
推薦閱讀:
※醫務工作者遭到患者人身攻擊後還仍然在其崗位工作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謹防上當:區分五個醫療安全概念
※怎樣在家中製作抗生素?
※請問SNOMED CT的牛逼之處在哪裡,SNOMED能做什麼用?
※現在我國縣醫院連個肺炎都治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