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銀有「絲」之類的別稱么,為什麼?
01-29
中國古代實際流通的銀兩成色不一,名目眾多,有「元絲」、「青絲」、「白絲」、「水絲」、「西鏪」、「石鏪」、「柳鏪」、「茶花」、「茴香」、「單傾」、「雙傾」等多種名色
上面來自百度百科,因為前面各種絲,那這個「絲」是銀的別稱么?
傾定無絲紋,即再經一火,當中止現一點圓星,滇人名曰茶經。逮後入鉛少許,重以鉛力熔化,然後入槽成絲。
請問是否有關?《天工開物》這段是否描述銀冶煉過程中的某種現象?
@功能太弱雞,@不到李雷,泄不邀,作為你的真愛粉,我簡單扯幾句。
我國古代長期以來並不是銀本位國家,但是,這依然不妨礙我們的祖先將銀兩作為主要的貴金屬貨幣並持續了近千年,其背後主要的社會學原因是: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嗯,懶得說了,自行腦補吧。中國古代實際流通的銀兩成色不一,名目眾多,有「元絲」、「青絲」、「白絲」、「水絲」、「西鏪」、「石鏪」、「柳鏪」、「茶花」、「茴香」、「單傾」、「雙傾」等多種名色
恰好,今天發行了新版人冥幣,新哏聯播專門介紹了一番新版防偽工藝改動。
藉此機會,我們正好說說這事兒,大家可以將上述「元絲」、「西鏪」、「單傾」理解為「不同版本」的銀幣,也就是——「第X版銀民幣」,嗯嗯。然而,與今日的貨幣不同,古代銀兩的防偽工藝,並不完完全全是人為的,而是涉及三方面因素:
1、模具2、貴金屬本身的物理性質3、工藝
1、模具
鑄造模具,casting-mould,古代稱之為「范」,它決定了澆鑄成品的外觀、造型,例如銀錠、銀條、銀幣等各種形態。鑄銀通常是採用鑄鐵的范,因為鐵的熔點比銀高600攝氏度,熔點差太小的話一起熔了。銀和鐵也形不成合金,容易分離,其它的東西(比如銅),就不容易分離,也無法重複使用。這方面簡單知道就行。
上面說的各種鏪,也就是——鏪錠(操腚じゃない,鏪錠だ!),模具問題。2、銀的物理性質古代的銀錠不是純銀,古人是用灰吹法煉銀,也就是題目里的這一段:傾定無絲紋,即再經一火,當中止現一點圓星,滇人名曰茶經。逮後入鉛少許,重以鉛力熔化,然後入槽成絲。
簡單說就是利用銀鉛共溶先分離銀鉛出來,然後吹進去氧氣,把鉛氧化,進而分離鉛,得到銀。
大概,最高能得到99%的銀,不過鑄銀錠的一般就用92-95%左右的。剩下的是啥呢?——銅。只要銅含量不超過8%,鑄出的銀件兒表面就會由於冷凝收縮等等,出現絲紋、褶皺、蜂窩。絲紋,就是那個——絲。3、工藝
淫水不是簡單地澆入模具等待冷卻就可以了,想要達成那種表面效果,還需要一些輔助工藝,主要是為了脫氧,脫乾淨了才能%*@(%@(*……工藝包括但不僅限於:控制銀水溫度、控制澆鑄位置/速率/力道、預熱模具、用棒子攪拌,等等。嗯,就醬。銀有個非常醉的特性。這個特性就是Ag2O在高溫下穩定,室溫根本不存在。這個特性使得銀在鑄造時會出現非常嚴重的縮孔,甚至從模具里跳出來。這些「絲」就是鑄造銀的時候沒有覆蓋吸氧劑的部分。
這個絲,是純度比較高的銀鑄造是顯現的特徵,大概就是,比如99純,90純……顯現也個不相同。古人鑄造的時候,為了用較低純度的銀子顯現某些高純度的特徵,人為做偽,詳見《杜騙新書》,裡面有描述,各種絲的特徵,如何做偽,如何鑒別。(本書為明代編撰,具體詳見第14類,假銀騙)
這是銀教授在知乎上被黑的最慘的一次
推薦閱讀:
※為什麼鐵水是紅的而鋁水卻能保持固態時的顏色?
※開刃用什麼磨石好?修刃用什麼磨石好?
※日本鍛造真劍用的玉鋼,和現代鋼的差別在哪?
※為什麼中國使用的煉鎂技術是皮江法(Pidgeon Process)?
※如何做一把40米長的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