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產品經理,您怎麼收集並存儲自己的知識?

我已經不再收集文章,而是整理我有道雲的文章。

平時都是收藏過來,但是不看。

現在開始整理了,發現知識體系是相當重要。

不然你看任何乾貨,都不會學到精華

所以,要先有知識體系。 然後按照這個體系,將文章劃分進去。

整理的過程中,我發現能學到不少東西,而不是在我當時看文章的時候,

以上


這個問題應該拆分成兩個部分來思考,每個部分要從個人的實際需求出發。

part1:PM應該建立起什麼樣的知識架構。

part2:PM如何去豐富和整理自己的知識體系。

即讀什麼,怎麼做的思路。

【part1】解決題主猶豫不決的問題。

我們知道,PM甚至所有職業的知識架構都應該包括理論和實踐經驗兩個部分,理論是幫助我們建立思維和大致的方法論的,側重於一些成體系的書籍;實踐是幫我們形成自己的方法論,快速提升技能少走彎路的,積累於日常搜集的碎片化信息。

顯然要想建立自己的方法論體系就應該先思維後經驗的順序。先看系統的書目來建立起自己的知識框架,再結合實踐經驗來填補日常遇到的碎片化信息。就像題主一樣給自己的知識架構建立起體系,並且分好一級二級類目。題主的知識框架是【力求全面】的,但是我們作為某個產品的產品經理一下子需要這麼多內容嗎?顯然不。建議題主從自己的定位以及負責的產品特點屬性來重新整理知識架構,先從自己需要的幾塊入手梳理,不要想著一口吃成個胖子,容易出現【消化不良】的情況。

由此可見那些內容要讀嗎?當然啊!但是都重不重要呢?要進入par2的分析。

【part2】怎麼做:從解決重要性入手。

需求的強度決定重要性。我們都知道,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間的最優先順序只有一個。按照自己對於知識需求的側重點和強度來補充碎片化信息,是可以省掉「泛閱讀」的時間和精力的。不同時期我們需要的碎片化經驗也不同,比如冷啟動時期我們應該讀一些什麼書~產品進入拐點時應該借鑒哪些經驗。以自己當下最迫切解決的問題為切入點,帶著問題去閱讀適當發散,是既可以節省時間又可以精準得到實用提升的。

此外,為了加深記憶,我們可以採用一些科學的閱讀方法。比如讀完了一本書把它整理成PPT,整理成思維導圖,寫讀書筆記;比如我們以日常當下最火的產品或者現象為切入點去寫一篇自己的見解性文章,輔以閱讀來支撐自己的觀點;比如我們可以把經驗帖整理成自己的方法論。

總之,首先要解決框架性問題,第二是重要性優先順序問題,第三是方法論問題。有目的去閱讀帶著問題和思考去閱讀,相信你讀過的知識一定會住在你腦子裡不再亂跑了。


收集整理歸類是產品經理不可缺少的能力。但是,就單單靠對目錄的分類整理來說不易太細,分得太多對於歸檔來說反而形成壓力和門檻。同時,這也沒有利用好印象筆記強大的搜索和標籤功能。這些其實都是戰術層面的技能,而真正重要的是對重要信息的鑒別,吸收,整理,內化為自身知識系統中的一部分。做信息的收集者和信息搬運工沒有任何意義,現在是信息爆炸的時代,任何信息都能輕易獲取。所以,題主還是提高重要信息的鑒別能力。後續的,吸收內化還有很多工作。記住,不是肯定會用到的堅決不保存。


去年畢業開始入行到現在,剛好1年,分享一下這1年來自學路上遇到的一些經歷:

1、下意識關注和收藏產品的文章

開始的前兩個月,每天工作之餘,會瀏覽很多科技網站(虎嗅、36kr....),會關注很多產品相關公眾號,一看到標題是「如何需求分析,看這一篇就夠了」、「產品經理如何高效寫PRD文檔「、」 高階產品經理告訴你什麼是偽需求「......會立即點擊進去,看到說得精妙,覺得這大神分析得很到位,就會立即收藏起來,告訴自己有空的時候要好好琢磨;

2、琢磨原型怎麼畫得更漂亮

當經過項目的一些小模塊練手後,我發現為什麼人家的原型畫得這麼漂亮我畫的慘不忍睹,所以我又開始下載了一堆原型設計的視頻,告訴自己我只要學會了就一定可以成長;

3、收集產品書籍想研究

網上很多大神推薦某些書籍,於是就下載了很多產品的書籍,每天有空就翻兩頁;

以上的做法,對於我的成長並不明顯....

因為關鍵在於,我只是被動接受知識,覺得我只要看完這些就一定能夠成長,我看了這麼多的書籍這麼多乾貨:

我一定會設計出一款完美的產品,我一定會在我的產品需求篩選中用上馬斯洛需求定律,我一定會在劃分需求優先順序時候用四象限法則和KANO模型....

然而這些知識都只是方法論,它們在我的腦海中,更多的只是一些方法論,一些聽起來很有噱頭很專業的名詞,我並不能很好的運用到我實際的工作中,就像我空有一身內功,卻不知道怎麼用它來打架。

所以,我建議

1、多問自己為什麼

不需要回答太廣泛的問題,像「微信的戰略地位和商業價值是什麼」這個就需要一定的產品功底,可以問問自己:

是不是用戶操作的次數越少,用戶體驗就越好?

如何設計app推送消息的前端和後台?

如何優化用戶的註冊路徑?......

這些問題,可以是自己工作上遇到的,也可以是某些產品論壇提問的

2、把自己想到的答案寫出來

當真的認真思考了問題後,可以嘗試著寫出來,因為腦袋裡想的和寫出來是兩碼事,只有寫出來,我才發現自己的語言功底是如何貧瘠,同時也可以在寫的同時,慢慢梳理清楚自己寫的觀點有沒有明顯的漏洞

以上的做法,就是為了把自己在看文章、看書或者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感悟,通過自己的語言進行總結和歸納,因為別人歸納的東西永遠是別人,只有總結出自己行之有效的方法論,才能更好的運用到實際工作中,也不要迷信某些大神的說法而否認自己,畢竟「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


如今產品相關學習的文章也好視頻也罷,甚至是線下的一些沙龍活動多到你應接不暇,但是你仔細讀過的只有很少數。每個人接收新知識的方法、渠道等都有所不同,需要你摸索出最適合自己的,一味的如強迫症般整理,最終只是為了炫耀的而攢下資本,對產品的學習並無多大幫助。

經過我自己的摸索,說下我認為比較適合我的學習方法,僅供參考。

1.收藏與及時閱讀。平時看到比較好的文章可以隨手收藏,時效性較高的觀點或分析類文章可以放在較明顯的位置,以便及時閱讀。至於文章收藏上,個人認為不必分類過細,便於查找即可,畢竟現在網盤抑或筆記類工具都有個功能叫搜索。

2.對於時效性高的文章,個人建議「閱後即焚」,這類文章重在了解一些觀點或者相關領域的知識,即使收藏,事後你也絕不會去再次翻看。但是在閱讀時一定要隨時思考,學習思考的角度與新觀點等,但也不可盡信,觀點背後的動機你無從了解。

3.經驗文要仔細讀。對於科普類文章或者視頻是比較有收藏價值的,有空的時候需要好好閱讀,總結歸納,並找相應的產品繼續思考,與實際應用場景結合,想想如何靈活運用。另外對文章有個大致印象,以便日後需要使用時可以現用現查,現學現用。

4.在收藏之外更重要的是筆記!筆記!筆記!筆記是你閱讀過程中總結的精華,對你有啟發的觀點,或者是學到了比較重要的新知識,一定要養成記筆記的習慣!形式不限,電子或紙質全憑個人喜好。但我個人比較喜歡手寫,1.形式自由,方便標註及塗畫 2.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3.複製粘貼等往往速度太快,並不會仔細理解,但手寫的過程會適當放慢你的速度,幫助你理解

5.記過的筆記要常看。記筆記除了上述的原因外還有個用處,以便隨時翻看,記憶需要通過反覆來加強,如果沒有過目不忘的能力,一段時間後還是把筆記拿出來快速翻看下,溫故而知新,隨著做的項目越來越多,每次看後可能都會有新啟發或者可以幫助反思。同時,熟能生巧,讀的多了才能方便日後靈活運用,從看過到能靈活運用、信手拈來是個漫長的過程,需要你有主觀意識去推動自己。

6.實踐中的經驗更需要被存儲。無論你收藏了多少都是服務與實際工作的,實際工作中的經驗更需要被記錄,存儲的地方就是你的大腦。但是作為輔助,每天抽出點時間總結與反思,適當的寫寫總結經驗的文章也是很有必要的。

以上,就是我個人的一點經驗,最後我想說,儲存了多少知識在網盤不重要,存在腦子裡才有用,能在自己腦中更好的存儲,分好類,形成系統才是關鍵。另外,盡信書不如無書,切忌生搬硬套,一定要理解後靈活運用。


輸出,我覺得是最好的存儲知識的方式。

因為一些隨想、感悟,經過有條理的總結、歸納才能最終停貯。

規律性的輸出也會讓自己慢慢培養出風格,然後再加以自省,形成自己的方法論。

最後,還是以為方法大過知識。知識可以回顧學習,方法終究才能安生立命。


作為一個可能還未入門的人來說,這個問題真是戳中了不知道人的痛點(包括本人)。我們以前看了多少的文章,最有可能的就是微信收藏或者分享一下。過了很久之後,當我再去翻看以前收藏或分享的資料時「哦,原來我看過這個文章」,其實這並木有什麼軟用。改忘的還是會忘,該記住的卻記不了幾個。

前段時間接到一個任務:統計微信朋友圈的玩法,想了想自己平時還是很注意這種東西的,但是卻滿地找,都沒有什麼太好的用處。

對知識的歸類、總結,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吧!


從入行產品,看了幾百本書。

最開始是反覆的看,只看,不動筆。

那時候記性還好。

現在30多了,頭髮也白了。

看到好的書和文章,我會打開OneNote,一點一點的記錄讀書筆記。

想不到30多的我,會用這種方法記錄和梳理知識。

看筆記,比重新看一本書快多了,尤其是老外的書。


方法論這種東西……讀一萬不如寫一篇,看一堆東西都覺得好有道理,但其實用起來常常會然並卵,找事幹才比較有用


第一,在公司接手項目,實踐比什麼都來的強;

第二,看書,一定要把書看透,並且運用到你的產品中;

第三,多去體驗優秀的產品,了解他們設計的初衷。


感覺看再多,收藏再多,還不如自己實踐動動手寫點東西來的實在有用。只有經過自己動手實踐總結的東西才是自己的


我也是用題主的方法在整理,不過,一定要擠時間再次閱讀,提取對自己當下和未來更有價值的東西,以便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以便應用於工作中,簡言之,就是:收藏有用的+提煉其精華+在工作中用= 每天在進步—--&>輝煌的未來。


從學會表達開始

現在剛剛接觸,個人感覺其實從工具層面開始學習是最好的,比如思維導圖,axure,ps……工具性的東西還是很容易學的,但是要真正用好這些工具把自己的東西建立起來就沒有那麼簡單,所以後面的看書學習,實操,梳理的時候才會更有想法,就會知道別人大致說的是什麼……


產品經理目前還是個很不標準的職位,無用的信息真的很多,最好搞清楚一點,產品經理最核心的價值是什麼?最需要的東西是什麼?然後針對性的去搜索知識,存下乾貨,進而內化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否則,每天的產品信息會壓的你找不到北的


可能對於長期儲備若干不確定領域的做法,我更傾向於短期快速獲取某一領域知識儲備的能力與方法論。

(雖然我平時會關注喜歡的三兩領域,但不多,說句不好聽的,做什麼產品、什麼行業,我們這種打工的有時候也做不了太多主。)


收藏了以後心理上感覺已經擁有了,往往就不會再去看,我自己的方法是收藏的同時在心裡總結一下,把要點記住。即使之後還是會忘記,但總能記住一些,不要擔心忘掉的內容,因為每天都在看到新的內容,每天記住其中一些,日積月累其實也挺可觀的。


定期積累一個方面的知識資料等,然後強行清空,真正留在思維里的東西極少,有時可能沒有,如果有往往最具價值。


其實不只是產品經理,每個人要學進東西都會遇到同樣的問題。

限定於產品經理反而會好辦一點,等於是在人生的知識體系上有個產品經理的分支,然後分支裡面去建立一個新的體系。

這個問題,看到的時候很喜歡,因為我也覺得我要學習這一塊。怎麼整理自己的知識,怎麼沉澱自己的知識。

我發現一個比較有用的點,希望對你有幫助,在你的知識結構搭建起來之後,每次都進行一個點的分析。搜集關於這點的相關資料,消化後輸出。記得一定要輸出,就像做研究寫論文一樣,形成一份自己觀點的文檔,而你的原材料就是引用文檔。以後回顧就可以直接看沉澱的自己的文檔就好了。

共勉。


收藏、整理、思考、提煉、再思考,最後才能融入到自己的知識體系當中。

光收藏是沒用的,還會給自己帶來非常大的心理壓力。


腦子裡記不住,就複製粘貼。


我學工商管理,我學過很多方法,可能我資質愚鈍,並沒有實際應用。後來我把書又看了一遍,有一點心得和你分享下,就是基礎很重要,是方法論的基礎。個人感覺營銷就是產品、客戶這兩者,研究下客戶是什麼,產品是什麼,然後他們之間渠道是什麼?我覺得已經很厲害了。


跟著工作學習和儲備,跟著工作學習和儲備,跟著工作學習和儲備,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我想po主問的重點,應該是在於收集對產品的工作有幫助的意思,所以咱們先不來說學習知識本身能帶來的好處~~

寬泛的收藏和收集知識幫不到你獲得有用的知識儲備,接觸某款app也許你能學到這款app做的好的地方,可對自己工作更有幫助的東西肯定是結合工作的需求做的研究和儲備。

當工作中出現了一個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或者尋找好的解決方案,我們肯定會從這一個細節入手去尋找相關的資料,以我的經驗來說,這種時候你獲得的知識儲備和經驗會更有幫助和針對性,也會成為你今後更為有利的武器。

個人很反對大量的堆積知識或者說把所謂的好文幹活全部放到收藏,大量依靠工具的收藏沒有辦法幫你快速的找到你要的信息,我更喜歡活用自己的大腦,把大腦用起來,在大腦里把你看到學到感悟到或者吸收到的東西系統化的做一個自己的索引,類似此前有親提到的思維導圖,把所有你接觸到的東西碎片化的歸類和歸檔,在你的腦海里逐步建立你自己的知識認知,一旦認知達成,那恭喜你,知識已經變成了你自己的了!


可能是年輕的原因,也可能是不習慣電子設備,我習慣用筆寫日記。

寫進日記里的都是經過思考的東西,至於那些看了一眼就忘了,或者沒有激起我思考動力的內容,自然沒有必要記下來。有很多問題是在一段時間內反覆思考,比如樓上中有提到的賬號體系和登錄問題。看到類似的文章就會分析一下,這個方法的優缺點,適用於那種場景。再看看自己之前思考的觀點,修改,或乾脆推倒重來。

時間久了,回頭看,可以發現自己思考問題的漏洞,加以改善。


其實每次看到會覺得好想法,好產品的時候都會做個收藏,覺得以後對自己做產品會有啟發,然並卵,後期做的東西還是得根據你腦子裡面積累下來的重新收集到的數據分析的來做,跟你收藏了的東西真不太對得上。


作為一個經驗不是很多的產品經理,我收集的方面還比較偏向執行。

比如我的Evernote主要分為:每年的工作相關文檔心得和工作外的相關知識。按類別分為:設計相關、技術相關、交互相關、數據相關、運營相關、思維戰略相關。

我還會邊看書邊記筆記,把覺得有觸動的話和想法記下來,但是不會整理筆記本,基本想到哪記到哪。

但是,我很少看我記錄過的東西,除非有什麼事情要我必須找到當初我曾經記下來但是現在有些模糊的內容,要不然我是從來不去複習。

我的最大體會就是,按照時間線整理會很好的看到自己每個時期關注的點,當時的效率,類似日記,但是我還是不會去關注細節,我記錄這些就是想留個念想,到底有用沒有管他呢?


了解、研究、實踐、記住;


推薦閱讀:

互聯網+的背景下,如何對自己進行系統的市場營銷培訓?
一個公號的 268 天
面試中求職者如何要錢?

TAG:互聯網 | 產品經理 | 產品 | 產品經理入門 |

分頁阅读: 1 2